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chǎn)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chǎn)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chǎn)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伯字五行屬什么寓意,伯字起名太大了

伯字五行屬什么寓意,伯字起名太大了

文/金宇飛

摘要:考古發(fā)現(xiàn)的龍山文化可分為無黑陶遺存(即早期龍山文化)和有黑陶遺存(如河南龍山文化)兩個時期。通過對比分析考古資料與古史傳說,提出:無黑陶遺存的早期龍山文化是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有黑陶遺存的龍山文化是傳說中的自顓頊至舜、禹時期。

根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最新研究結果推斷,禹即位之年為公元前2070年。而從公元前2070年前后算起,上溯至公元前3000年前后,正是考古學上所謂的龍山文化時期。也就是說,在禹之前的五帝時代,應當是與龍山文化時期重合或部分重合的。

那么,考古資料與古史傳說究竟會如何相互印證呢?

一、龍山文化與黑陶遺存

龍山文化是以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zhèn)城子崖遺址而得名。龍山文化中常有薄而有光澤的黑陶,故曾被稱為黑陶文化。其后,與此類似的遺址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甚至遠到福建、臺灣都發(fā)現(xiàn)有黑陶的蹤跡。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增多,發(fā)現(xiàn)黑陶遺存的地域分布非常廣,時間跨度也相當長,所表現(xiàn)出的器物形制也隨地域和時間的不同而各有不同,這使得龍山文化和黑陶遺存的概念不斷豐富但也復雜了起來。

1956年,在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中,發(fā)現(xiàn)廟底溝二期有著許多龍山文化所共有的特征,但在出土陶器中沒有典型的黑陶,而是以灰陶為主。廟底溝二期具有從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過渡期性質,是早期龍山文化。但由于廟底溝二期中沒有黑陶,這使得原先所謂的龍山文化,顯得不那么單一。

綜合考古資料,目前一般認為,龍山文化是繼仰韶文化之后在黃河中下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左右。龍山文化大致可劃分為:

1、山東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一公元前2000年;

2、廟底溝二期文化,約公元前2900年一公元前2800年;

3、河南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600年一公元前2000年;

4、陜西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300年一公元前2000年;

5、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約公元前2500年一公元前1900年。

在各類龍山文化中,分布于豫西地區(qū)的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形成年代最早。而在廟底溝二期之后,是河南龍山文化中的后岡二期的形成年代為最早。后岡二期遺址的碳十四年代測定大約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100年之間,后岡二期也是整個龍山文化時期,最早出現(xiàn)有黑陶的古文化遺存。

自后岡二期之后,黑陶遺存逐漸增多起來,并廣泛地出現(xiàn)在了隨后的龍山文化各個類型的遺址之中。與此同時,黑陶遺存還跨出了龍山文化所處的地域,大量地出現(xiàn)在了同時期的周邊地區(qū),如屈家?guī)X文化晚期和青龍泉三期文化(湖北龍山文化)、良渚文化(舊稱杭州灣龍山文化)、東北地區(qū)南部。此外,黑陶遺存更超越了龍山文化所處的年代,在龍山文化之后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黑陶也繼續(xù)存在并占有一定的比例。直到公元前1500年前后,隨著二里頭遺址的衰落,黑陶遺存才隨之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除廟底溝二期之外,黑陶遺存幾乎在所有的各類龍山文化中都有相當大的比例出現(xiàn),并延伸至龍山文化之后的二里頭文化。

總而言之,龍山文化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即無黑陶時期和有黑陶時期。其中的無黑陶時期即仰韶文化與有黑陶遺存的龍山文化之間的過渡期,或稱之為早期龍山文化時期。黑陶遺存最早出現(xiàn)在后岡二期遺址之中,后岡二期遺址始于公元前2700年,故早期龍山文化時期的年代大約是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之間。而黑陶遺存大致也可分為兩個時期,即龍山文化時期(早期除外)和二里頭文化時期,年代大致自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間,基本上可以后岡二期的開始和二里頭文化的終結作為其起止年代。

二、黑陶遺存與古史傳說之對比分析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記述:“據(jù)傳說,有虞氏、夏后氏都是尚(上)黑的。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韓非子說,舜和禹都在木制飲食器、祭器外面涂漆,當是尚黑的意思。應用在陶器上就有黑陶的創(chuàng)造?!薄啊俄n非子·十過篇》說禹作祭器,外面黑色,里面紅色。”

有虞氏,是帝舜的后裔,春秋時期的陳國即其后裔。夏后氏,是禹的后裔,也是整個夏代的王室族裔,春秋時期的杞國即其后裔。有虞氏、夏后氏,或其后裔,春秋時期都是諸侯,并一直保持著其祖先的尚黑風俗傳統(tǒng)。根據(j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這些傳說,有虞氏、夏后氏有尚黑之俗,他們的祖先舜、禹以及整個夏代王室,也都有著尚黑之俗。

目前一般認為,考古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文化或其部分階段是屬于夏代的遺跡。而二里頭文化又有相當比例的黑陶遺存。顯然,傳說夏代有尚黑之俗,這與二里頭文化的黑陶遺存相符合。考古資料證實了禹和夏代王室的尚黑之俗。

此外,有虞氏尚黑,帝舜也尚黑。按《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舜為禹之前之天子,其年代應當是在二里頭文化之中或之前。二里頭文化之前是河南龍山文化時期,歷時長達六、七百年。據(jù)《史記·五帝本紀》、《尚書》等記載,帝舜與禹曾處于同時,故帝舜的生存年代應當是在河南龍山文化時期之內,而不會更早,否則帝舜與夏代間隔就太遠了。而河南龍山文化,以及與其同時的其他龍山文化,都有黑陶遺存。因此,考古資料同樣也證實了帝舜的尚黑之俗。

由此可以推斷:二里頭文化乃至整個有黑陶遺存區(qū)域的居民們,之所以喜用或多用黑陶,是因為他們或他們的統(tǒng)治者有著尚黑之俗。故可以這么說,黑陶遺存實際上就是尚黑風俗的遺跡,或者說是尚黑者統(tǒng)治天下的遺跡。

《禮記》、《史記·殷本紀》都記載殷商是尚白的??鬃雍退螄际且笊痰暮笠?,其祖先殷商尚白,絕不可能是杜撰的。由于商代王室不尚黑而是尚白的,因此商代建立后,尚黑風俗開始退出歷史舞臺,與其相對應的正是二里頭文化的終結和黑陶遺存的迅速衰落和消失。

《國語·魯語》記載:“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币来擞涊d,有虞氏、夏后氏及其先輩舜、禹,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即顓頊。

在《呂氏春秋》、《禮記·月令》等古籍中,顓頊被稱之為北方黑帝。顯然顓頊與黑有關,或者說顓頊與尚黑之俗有關。有虞氏、夏后氏等尚黑之族皆認顓頊為其祖先,則顓頊不僅有尚黑之俗,而且還是尚黑之族的先輩。按《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列于黃帝之后。査閱史料,自古至今尚無任何文獻和傳說表述過黃帝有尚黑之俗。那么從顓頊被尊為北方黑帝和被尚黑之族祭為祖先等因素來推測,顓頊可能就是尚黑風俗的鼻祖或開創(chuàng)者。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衛(wèi),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毙l(wèi),周代一諸侯國,先后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縣)、楚丘(今河南滑縣)、帝丘(今河南濮陽)。也就是說顓頊的故地是在古衛(wèi)國境內的帝丘,即今河南濮陽一帶。而在春秋時期,包括帝丘在內的衛(wèi)國地域,在龍山文化時期恰是后岡二期遺存分布區(qū)域。

依據(jù)古史傳說,尚黑之族祖先顓頊的故地,是在今河南濮陽一帶。根據(jù)考古資料,尚黑風俗黑陶遺存的最早出現(xiàn)地,是在后岡二期遺址中。古史傳說與考古資料都表明了,尚黑之族祖先的故地和尚黑風俗文化的最早出現(xiàn)地,恰好重合在同一區(qū)域。由此推斷,后岡二期遺址所在區(qū)域就是顓頊的故地,顓頊也就是有黑陶遺存的河南龍山文化的開創(chuàng)者。

有虞氏、夏后氏是尚黑的,舜、禹是尚黑的,顓頊也是尚黑的,這與黑陶遺存的特征是相一致的。黑陶遺存自河南龍山文化至二里頭文化,其黑陶風俗的傳承是連續(xù)的,這可表明自顓頊至舜、禹以及整個夏代,至少是統(tǒng)治者們都具有尚黑之俗,考古資料與古史傳說完全一致。

由于后岡二期大約始于公元前2700年,則顓頊時代也應當是始于公元前2700年。因此,自顓頊至禹,即自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070年,這一時間與后岡二期或河南龍山文化正好相當。

自顓頊至禹大約有六百年,在這期間顯然決不止只有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禹等五位在傳承天子之位。如《山海經(jīng)》中除了有五帝之名外,還有帝丹朱、帝江、帝俊、帝鴻等帝名,可見稱帝者確實還有許多。由于《史記》僅記載了其中五帝的事跡,或者說春秋時期的諸侯們都只祭祀了這幾位與他們息息相關的先帝,因而就只有這五帝的事跡被流傳了下來。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時的疆域是: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澳现劣诮魂n”,《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時有交阯郡,即古交阯國,位置在今嶺南以南。故推測顓頊時的南疆大致已抵南嶺一帶,這樣就包括了有黑陶遺存分布的湖北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區(qū)域?!氨敝劣谟牧辍?,可能是指黑土地帶的大興安嶺山區(qū),因為“幽”有黑色之義,“陵”有大山之義;“東至于蟠木”,可能是指遼東或長白山區(qū)的森林地帶;這樣就把有黑陶遺存分布的東北地區(qū)南部包括在內了?!拔髦劣诹魃场保绻傲魃场笔侵?span id="6rqbcp8"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360719">河西走廊附近的沙漠,則西界包括了馬家窯文化區(qū)域。

如此,顓頊時疆域,把與后岡二期同時期的中國境內最發(fā)達的古文化遺存完全包括在內,這一疆域既符合考古資料,也符合《史記》記載。顓頊稱天子時擁有如此廣大的疆域和人民,也許這正是后人對其長期傳頌的原因吧。

三、早期龍山文化與古史傳說之對比分析

如果顓頊時代始于公元前2700年,則黃帝時代必定始于公元前2700年之前或更早。黃帝時代始于何時,目前大致形成有三種觀點:

1)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是炎帝族的遺跡,后岡一期類型是黃帝族的遺跡。按此觀點,黃帝時代大約自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2)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是炎帝族的遺跡,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是黃帝族的遺跡。按此觀點,黃帝時代大約自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3)仰韶文化(包括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是炎帝神農(nóng)氏的遺跡,而仰韶文化終結,龍山文化興起,對應的是炎帝時代的結束,黃帝時代的開始。按此觀點,黃帝時代大約始于公元前3000年。

考慮到顓頊時代始于公元前2700年這一推斷,黃帝時代則不宜離得太遠而出現(xiàn)歷史斷層。如果黃帝時代屬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或后岡一期類型,則黃帝時代與顓頊時代之間,或者出現(xiàn)早期龍山文化這一歷史斷層,或者出現(xiàn)黃帝時代必需跨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結論。顯然,這兩種情況都不是很圓滿。尤其對于后者更是如此,因為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之間的差異,遠大于它們的共同點,更遠大于同時期其他古文化遺存之間的差異。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為五帝之一,是繼黃帝之后,而位列帝嚳、帝堯、帝舜之前的天子?!?span id="oquqnjp"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615077">竹書紀年》記載:“自黃帝至禹,為三十世?!卑础?span id="antl8wl"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713398">說文解字》所釋:“三十年為一世”。則三十世相當于九百年。再依據(jù)禹即位之年為公元前2070年之說,則加上九百年,黃帝即位之時大約可向前推至公元前3000年了。

因此,黃帝時代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推測,是恰當?shù)?,既可符合《竹書紀年》的記載,又能符合更多古史傳說和文獻的記載,還可與考古資料相對應。

如果黃帝時代始于公元前3000年,顓頊時代始于公元前2700年,則黃帝時代大約就處在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之間,這正好是早期龍山文化的大約三百年時間。

《大戴禮記·五帝德》記載:宰我問於孔子:“昔者予聞諸榮伊令,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曰軒轅?!竦闷淅倌?,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三百年。”

這一記載表明了,在春秋時期還曾有黃帝三百年的傳說。雖然有此傳說,但當時人們無法解釋為何黃帝有三百年,因為當時人們已經(jīng)把黃帝看作是一個人了??鬃右矡o法解釋,從而婉轉地否定了黃帝三百年這一傳說。自孔子以后,歷代學者都沒有再解釋何謂黃帝三百年,以至于后來再也無人提起這一傳說了。

然而,早期龍山文化的三百年若對應于黃帝時代,這與黃帝三百年的古老傳說恰好相當。如此而推測,早期龍山文化,應當就是黃帝的遺跡,而黃帝也絕非只是一個人。

早期龍山文化大約有三百年,其中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年代大約自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為什么在公元前2800年之后,早期龍山文化在經(jīng)歷了廟底溝二期的輝煌之后,卻突然出現(xiàn)斷層了呢?是因為尚未被考古所發(fā)現(xiàn),還是另有原因呢?

《帝王世紀》記載,在黃帝與顓頊之間,還有少皞金天氏亦為天子(少皞也寫作少昊)。如果考慮到有這一傳說,上述疑問就可解答了。即在黃帝時代的后期,繼承天子之位的如果還有少皞金天氏的話,那么這時的帝都之地可能已不在豫西,而可能是遷到少皞之墟去了。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皞之墟在魯”,而相應的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就是大汶口文化,學術界已基本認可大汶口文化就是少皞的遺跡??脊刨Y料表明,大約在公元前2800年,大汶口文化開始步入晚期,同時大汶口文化也進入了最昌盛的歷史時期。公元前2800年前后,廟底溝二期文化的衰落與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興盛形成明顯反差,而年代又恰好在黃帝與顓頊之間,這正是少皞執(zhí)掌天子之位的最好實證。

在大汶口墓葬遺址中,其中10號墓是最大的墓葬,其豪華的隨葬排場在整個大汶口文化、乃至在與早期龍山文化同時期的各個古文化遺存中,都是首屈一指。由此可見10號墓主與眾不同的身份,應當是一位具有很高社會地位的人物。從年代上看,10號墓處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時間在公元前2800年之后,正好介于廟底溝二期與后岡二期之間。故推測10號墓主,可能就是在黃帝與顓頊之間稱天子的少皞金天氏(隨葬的白陶亦印證其有尚白風俗),在當時也只有像他這樣社會地位的人物才配得上如此空前豪華的墓葬。

依據(jù)《帝王世紀》,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個少皞金天氏,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興盛是最好的實證。依據(jù)《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之后是顓頊,則黃帝時代正好有三百年,早期龍山文化是最好的實證。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其實并不難解釋。黃帝時代有三百年,則黃帝就不止一人。傳說黃帝為軒轅氏、有熊氏、縉云氏,又黃帝生於天水、生於姬水、生於壽丘,以及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都有熊、都陳倉等等,這些不同的傳說無非顯示了這樣一個信息:即黃帝其實并非一人。在歷時三百年的黃帝時代,黃帝其實有好幾位,只是后人誤把列位黃帝合為一人而已。因此,如果將少皞稱天子的年代也包含在黃帝時代之內,也就是將少皞金天氏也看作是一位黃帝,那么《帝王世紀》與《史記》的說法就完全相容了。

在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中,出土陶器多灰陶;而大汶口文化中陶器也以灰陶居多;兩者的文化風貌和風俗存在著較多的相似性。這可能是,在廟底溝二期文化區(qū)域內已居住有許多的少皞族人,或許說不定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的黃帝已經(jīng)是少皞族人了。若真如此,則可以說在黃帝時代,或在黃帝時代的某些階段,黃帝與少皞可能已經(jīng)是兩者合一了;或者說在黃帝時代曾有許多位黃帝,其中有好幾位黃帝可能就是少皞?!妒酚洝の宓郾炯o》索隱案:“生黃帝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里。”由此可見,傳說中的少皞之墟還真的誕生過黃帝??脊刨Y料又一次印證了古史傳說。

四、顓頊的族系分析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之孫顓頊繼承了黃帝的天子之位?!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記載:“少皞之國。少皞孺帝顓頊于此?!薄兜弁跏兰o》記載:“顓頊生十年而佐少皞?!边@些傳說都顯示了這樣一個信息:即顓頊與黃帝、與少皞之間有著極其親密的關系。

考古資料表明,自公元前3000年早期龍山文化開始,至河南龍山文化后岡二期和黑陶遺存興起,期間的發(fā)展過程是連續(xù)的、漸進的。這表明了自黃帝至顓頊之間存在著平穩(wěn)的傳承關系,即廟底溝二期的黃帝,傳位給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少皞或少皞金天氏,后者再傳位給了后岡二期的顓頊。這一序列是可能的和可信的,既符合古史傳說,也與考古資料相一致。

如前所述,少皞金天氏既稱之為少皞,亦可能是黃帝之一;而廟底溝二期的黃帝,不排除其中已有少皞的血緣。再加上顓頊與少皞之間的親密關系,在傳說中更多更突出。故《史記》中所記載的傳位給顓頊的黃帝,可能不是指與炎帝打仗的軒轅氏,而是指少皞或少皞金天氏。

那么顓頊與少皞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呢?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皞后裔郯子之言,謂少皞氏以鳥紀,為鳥師而鳥名。即少皞是以鳥之名來稱呼其官和民的。郯子又說少皞摯之立時,設有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等五工正。按少皞之五工正,似乎是分有五種顏色。如玄、青、丹等,就是黑、青、紅等色。而鳳鳥,又叫鳳皇(即鳳凰),其色顯然是屬于黃色。既然在少皞的五工正中,有五分之四的顏色與五行中的四色相合,則可推測伯趙氏是白色之鳥了。實際上,“伯”字本身就內含有“白”。

《左傳·昭公卄九年》記載蔡墨之言:“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鹫蛔H?。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薄吧侔偸嫌兴氖?。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與熙為玄冥?!睂W術界一般認為五行之說始于戰(zhàn)國時期鄒衍,但從《左傳》中多處記載來看,五行概念其實早已有之,故鄒衍只能說是一位五行學說的發(fā)揚光大者而已。考古資料也表明,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器,除灰陶外,紅、白、黑、赭等色均有。如果把灰陶看作是青色陶器的話,則大汶口文化中出現(xiàn)的五色陶器,表明了五行概念在少嗥中早已流行。

如果少皞早已有了五行概念。那么,以泰山為中心的少皞,就可能是這樣按五行規(guī)則進行分布的:鳳鳥氏,屬黃色,按五行應居中,故位于泰山南麓,即《左傳)所說的少皞之墟,也就是大汶口遺址附近或周邊,當是少皞的政治中心;玄鳥氏,屬黑色,按五行應居北,故位于泰山以北;伯趙氏,屬白色,按五行應居西,故位于泰山以西;青鳥氏,屬青色,按五行應居東,故位于泰山以東;丹鳥氏,屬紅色,按五行應居南,故位于少皞之墟以南。

在《禹貢》中,泰山以東地區(qū)為青州。可見青州之名與青鳥氏所居區(qū)域正相對應,這可以是少皞較早使用五行概念的一個輔證。

如果少皞五工正按上述五行規(guī)則分布的推斷成立,那么顓頊之墟或后岡二期遺址分布區(qū)域,由于其靠近和位于少皞之墟的西面,故該地區(qū)可能與少皞伯趙氏相緊鄰;又由于該地區(qū)位于黃河以北,也可能與少皞玄鳥氏相緊鄰。而玄鳥氏恰恰是少皞中的黑色之族,這與后岡二期的黑陶遺存和尚黑風俗不期而遇。

《禹貢》記載:“大野既豬(潴),東原底平”,即今山東省黃河以南、東至東平、西至荷澤、南至巨野這一大片地區(qū),古時地勢低洼,多水患,這一地區(qū)因洪水蓄積而形成一大澤,古名巨野澤,即《禹貢》中之“大野”。這一大澤,正好位于泰山之西,而顓頊之墟則位于此大澤之西。由于存在著這一不宜逾越的大澤,居泰山之西的伯趙氏向西發(fā)展可能會因此受阻,而難以抵達澤西的顓頊之墟。而自泰山以北地區(qū)至顓頊之墟,其間僅有兗河為最大障礙(按《禹貢》記載,古時黃河不流經(jīng)此,此地域古時最大之河是兗河,相當于今黃河下游段),遠比越大澤方便。因此,玄鳥氏向顓頊之墟發(fā)展的可能性,比伯趙氏更大。

此外,考古資料也表明,后岡二期受山東龍山文化影響,表現(xiàn)出后岡二期與山東龍山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山東龍山文化是以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zhèn)城子崖遺址為代表,而城子崖遺址就位于泰山北麓,正是少皞玄鳥氏的地盤。因此,與其相鄰又相互影響的后岡二期,應當就是少皞玄鳥氏向西擴張的結果及其證據(jù)。

從顓頊與少皞之間的親密關系和傳承關系、以及尚黑的顓頊之故地與少皞玄鳥氏分布區(qū)域相緊鄰又相互之間影響密切等因素推斷,后岡二期的尚黑風俗應當源出于少皞玄鳥氏,或者說,居于后岡二期的顓頊原本就是少皞五工正之一的玄鳥氏。而包括龍山遺址在內的泰山以北地區(qū),并以此延伸至后岡二期文化區(qū)域,這些都是少皞玄鳥氏的地盤。

吳汝祚在研究對比了考古資料與古史記載之后認為,太康的失邦,是與東夷有關;少康之中興,也與東夷有著密切的關系。二里頭文化有著發(fā)達的玉器制作工藝,這與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而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是屬于東夷族。二里頭文化是屬于夏文化。故夏與東夷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如果顓頊本是少皞玄鳥氏,自然是東夷人。而作為顓頊后裔的夏后氏,自然也是東夷人了。故夏與東夷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他們本是同族。

在《呂氏春秋》中,顓頊是北方黑帝,是位尚黑的天子;少皞金天氏是西方白帝,是位尚白的天子。金天氏在五行中為金、為白、為西方,因此少皞金天氏具有尚白的特征,他應當是源出于居泰山之西的少皞五工正之一的伯趙氏。按《帝王世紀》記載,顓頊之前是少皞金天氏,也就是《呂氏春秋》中的那位西方白帝。顯然,少皞金天氏與顓頊有著不同的習俗。那么他們之間怎么會有傳承關系呢?

從這里可以發(fā)現(xiàn),天子之位的傳承當初可能是在不同的氏族(或諸侯)之間輪流的,如伯趙氏的少皞金天氏從前一位黃帝處繼承了天子之位,后又傳位給玄鳥氏的顓頊。但當顓頊繼承了天子之位之后,顓頊則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使得天子之位從此僅在玄鳥氏內傳承了。

顓頊的改革顯然是成功的,天子之位從此為尚黑的玄鳥氏所專有,直至公元前1600年夏代滅亡為止,歷時長達約1100年。

隨著玄鳥氏壟斷了天子之位,尚黑風俗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在考古學上的表現(xiàn)正是黑陶遺存的興起,而這一移風易俗的變化過程是平穩(wěn)地、漸進地發(fā)生在了顓頊的故地——后岡二期遺址之中。

綜上所述,傳說黃帝時代有三百年,時間上與早期龍山文化時期正相對應,即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根據(jù)考古資料,黃帝時代或早期龍山文化時期可劃分為兩期:公元前2800年之前為前期,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大致可對應于傳說中的黃帝軒轅氏、黃帝有熊氏、黃帝縉云氏等等;公元前2800年之后為后期,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前一百年,大致可對應于傳說中的少皞稱天子時期,其中包括少皞金天氏。黃帝時代,天子之位是在各地氏族(或諸侯)之間輪流傳位的。

黃帝時代之后是顓頊稱天子,顓頊源出于少皞玄鳥氏,后岡二期遺存是顓頊故地的考古學實證。自顓頊繼天子之位之后,天子傳位為玄鳥氏所壟斷,這就宣告了黃帝時代的結束,從而開始進入一個尚黑的天子統(tǒng)治天下的時代,直至夏代結束為止,黑陶遺存正是這一玄鳥氏時代的考古學實證。自顓頊至舜、禹,時間上與河南龍山文化正相對應,即自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070年。

依據(jù)古史資料,“自黃帝至禹,為三十世”,歷時約九百年。而研究表明,自黃帝至禹,其年代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70年,歷時也是約九百年。相當于龍山文化中的早期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這兩個時期。

因此,龍山文化時期,尤其是其中的早期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時期,恰好對應于傳說中的自黃帝至禹的歷史時期。

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32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