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昔字五行屬什么?昔字五行屬什么屬性的!

昔字五行屬什么?昔字五行屬什么屬性的!

大家好,下面開始黃帝內經分享之四,昨天,我們講到了上古天真論,這內經素問第一篇的題目,我們也說到了,上古,就是先天真陽元氣,后天就是真陰,也就是能夠存在的,被感知的這些具體的事物,對于一個人來說,也可以說出生前,或者是說孕育之前是先天,孕育之后,或者出生之后是后天。而黃帝內經給我們了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我們要努力的,讓后天去符合先天,去返回先天,這個天真指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功能,一個狀態(tài),一個努力的方向。

那么什么樣的狀態(tài),什么樣的功能是不天真的?那么后文中有了,比如說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這就是不自然不天真的狀態(tài)。而現實生活中,這樣不自然不天真的狀態(tài)還有很多,比如說前面我們還聊過的化妝。涂口紅,穿高跟鞋,這一些,都可以認為是不自然不天真的一種狀態(tài),為啥?很簡單,比如說口紅,化妝品,都知道這些東西對皮膚是不好的,它可不是護理品,我們不反對護理品,我們反對化妝品,或者說我們認為化妝是不天真的。

這個口紅,或者化妝品,不光是對皮膚不好,對嘴唇不好,對身體其他方面兒也不好,越化妝皮膚越差,皮膚差,它不僅僅是皮膚一個方面的問題。再比如穿高跟鞋,把腳跟兒給踮起來,我記得徐文兵老師曾經嚴厲批評過這種行為,腳不著地,不接地氣,這個經脈運行,氣血循環(huán),脊椎的這個曲度,骨盆都受影響,而且影響其他方面兒也有很多,這是嚴重的不自然,不天真,不健康的狀態(tài)。

更要命的是什么?還形成了一種文化認知,一種輿論,認為這是一種禮儀,這是一種美,甚至認為這是對別人的尊重。你要是不這樣,你要是不照著這個做,那你就是成了異類,你要受批判,你怎么這么不懂禮貌?你說這還講不講理了?這不是活生生的給要命嗎?把人們思想意識和行為給捆綁到不天真的狀態(tài)上來。5000年前黃帝就批評了,結果5000年后還是這樣。

所以說,黃帝內經,它給我們列出了三種可能性,三種情況,一種,就是先天正常自然的情況,另一種,是通過修行能夠達到一種什么情況,這個后面兒就會提到,然后第三種,就是如果生病了,如果你不自然,不天真,或者是各種意外情況,六淫七情影響到你了。這種正常的,過之的,不及的,天真的,妄的,種種情況都給咱們列明了,也就是說讓我們能夠掌握生命,到底應該是啥樣兒?要是不這樣了,就是病了,病了之后咋辦?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這樣。

而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他的這個能量能力是最高級的,千萬不要小看道法自然和自然而然,不要覺得他是無所謂的,他是虛無縹緲的,他是虛弱的,他是沒有力量的,不是,他是最高級,最有能量的,最有氣魄,最有氣勢的。

這個自然,我們可不是限定于大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那只是一部分自然,這個自然更包括是人心、元氣、元神的自然,先天的自然。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思維給打開,不要一說自然,就是想著花草山水,這只是一部分,自然有更大的自然,更核心的自然,是指我們的元氣元神,我們的命門之火,我們的本性本源。

為啥?咱不用說太大的,太多的事兒,咱就說一條,這個東西它一直在主宰著我們的生命,我們睡覺了,它也按部就班的在穩(wěn)定的運行,不會出問題,你說它力量能不大嗎?能力能不強嗎?境界能不高嗎?

一旦人體出現問題,也是他在控制著來防御,防御不了了,需要求醫(yī)了,也是他接受了這個醫(yī)這方面兒的資助支撐,或者是說引導之后,他自己先強大了,然后再去修復我們人體不健康的地方。

所以說人為的東西,人造的東西,它都是基于意識、念頭、想法、欲望出來的,它是后天的,它不是先天的,它不是元神,就包括科學技術,我本身最原始的專業(yè)就是基礎物理學,就是現在上映的三體,三體人嚇唬的那一種。所以說,這些后天的東西,這些意識欲望出來的東西,在自然面前,就是個小弟弟,蟲子,這個自然,更多的是先天元神,當然也包括大自然、山水、花草。

這些后天的東西,在先天面前還是要順從一些,謙卑一些,而且現實中越高級的科學家,越是大家在自然面前越謙卑。

比如說有一個詞耳熟能詳,人定勝天這個意思,基本上都給弄反了,就跟前面我們說的那個不求甚解和得意忘形一樣,人定勝天?,F在很多人都認為是我們想干啥就干啥,我們只要有決心,有毅力,我們一定能干成,但是這是后天的,你要去區(qū)分,你這個想法是符合先天還是不符合先天,那如果人想干啥就能干成啥,那這個世界這肯定不是這個樣,所以說它真實的意思,應該是人心定才能勝天,所以說這個謙卑,就是自我意識或者說后天意識,對先天元神的謙卑,這就叫順,也就是后天順應先天,回歸先天,順之則生。

這個后天順應先天,意識順應心神,他就心安神寧,他就活的不擰巴,活的自在,而不是自由。自在,就是心神自在,安寧,定。自由,更多的傾向于是意識欲望層面的放縱,但是放縱欲望,是無底限的無底洞,心神安寧,簡簡單單,自然而然,才是順之則生,反過來,如果藐視自然,很狂妄,那就是逆,叫逆之則死。

我記得陳道明先生,都說過一句話,說克制,遠比放縱要幸福,要舒服。放縱之后,大家可以體驗一下,是無盡的空虛感,而克制,是隱隱的成就感,這是非常明顯的。

我不是一個悲觀派或者消極派,我本身雖然性格內向,但本身還是一個積極派,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確實是今不如昔的越來越厲害了。人心不古,本性,被壓抑,被掩蓋,被掩藏,被傷害的越來越深了,人性也越來越異化。人性有好多方面,有善有惡,有圓滿,人活的越來越不自然,越來越擰巴,越來越痛苦。離天真越來越遠,現在比幾十年前掙的錢也多了,但是比幾十年前活的越來越不自在,越來越擰巴,糾結,這是我,至少我知道的我周圍絕大多數人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糾結,比以前糾結多了。

一句話全社會反思的還挺有名的話,叫跑的越快,跑的越遠,卻忘了為啥出發(fā)了,甚至忘了自己是誰了。

那個本心,都被欲望雜念,就是這些后天的東西,都把先天給掩蓋起來了,認為后天那個自東西才是真正的自己,就去滿足后天的,不去滿足先天,不去保養(yǎng)先天,也不去返回先天,所以說黃帝內經,就給我們指明了一條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那就是通過用保持天真的方式,通過自然的方式去回歸先天,去順應先天,去響應先天的呼聲和號召,去跟先天相感應,這才是對生命負責任,而生命又是一切的基礎。

剛才我們也說了,這個自然,可不是僅僅指的大自然,更多的,或者說至少它也包含著我們內心先天元神,這個自然。所以說我們研究中醫(yī)也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也好,我們不能過分的,或者說偏向于關注外界的條件,比如說環(huán)境,比如說星象,比如說天體。因為那樣,就成了典型的物質決定論或者物質主導論。學習經典,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永遠的第一原則就是一個字,就是內,向內求,向內修,向內學。是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在自性元神面前,這些外在的影響是有,但是遠遠比不上內心。

這個方向,千萬不要弄反了,忘了這個內修內求這個核心,這個精髓,學的就不是傳統文化了,學的就不是慧了,那就成了智了,那不就成了科研了嗎?那不就成了外物了嗎?去搞科學研究嗎?二者之間的關系,咱們前面都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而研究這個本源問題,終極問題,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需要跳出絕對時空觀。不用說研究終極問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問題,研究科學,都需要跳出絕對時空觀的。這個時空是啥呀?時空就是物質產生并且影響的一種幻象。時間就是一種幻覺,這可是愛因斯坦說的原話翻譯過來的,所以說時空物質都是一種幻象。

而宇宙,這個世界,也是一種變幻莫測的幻象,是一種任性而為的妄念。而這個金剛經里也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相非相,即見如來,就包括陰陽五行,也是如來所說相,即非相,是名相,只是借這個名相來分析。借假修真,一個一個分析模型,不是說真正有什么,不是說真正的實在,你比如說中正平和的健康人體,普通的人去看,他肯定看不出陰陽來,看不出五行來,只有不健康了,他才偏哪一方面,偏陰偏陽了,偏木或土金水哪一方了,這才叫生病了。

正常的世界,正常的人體肯定是一團和氣,中正平和肯定不會寫到臉上,或者說在身上能看出來,陰陽,木火土金水,哪哪哪,肯定不是這樣的,我們學習,那肯定是得把它掰開了來看,肯定給它分析,啥叫分析,就是分開來析,所以說學習的過程,這些思維模式不能混淆到一塊兒來,一張嘴要不能說出兩句話。

下面正式開始黃帝內經的原文,第一句叫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這一句話放在了整個黃帝內經的第一句,這可不簡單,我們千萬不能一看而過,一掠而過,就以為不就這一句話嘛,就是說了黃帝的一生,然后我趕緊看下面兒哪些是有用的,有用的東西在后面,都等著我,我趕緊去繼續(xù)學習去。其實這第一句話,非常的重要。

這第一句話,就是圣人在點撥我們,第一句話其實就已經把黃帝內經給說明白,學懂了,第一句話就已經把黃帝內經的精髓給掌握了。說到這里,我想起金剛經,上面一個很有名的事兒,跟另外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是叫如來拈花,迦葉微笑,那就是說叫心領神會,心有靈犀。這這就是一點撥,就通了,一拈花,這一點撥都通了,連話都沒說。而須菩提,在金剛經里邊說: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你看,這是金剛經的開頭,須菩提向佛祖請教,他請教的問題,在后面這兩句就是,應云何???云何降伏其心?什么意思?就是我這個心,怎樣才能降伏???怎么樣才能定下來?前面兒咱們不是說了嗎,人定勝天,人心定讓心神安寧,這是所有修行的不二法門,不可能把心浮氣躁,浮想聯翩,欲望不停,那你還能修行了,還能禪定了,那是開玩笑。

然后佛祖回答他說:”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佛回答他,就是說,是,你說的是我喜歡護念你們,囑咐你們,你好好聽著,當為汝說。我現在就告訴你,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說,我告訴你,你就應該這樣。

然后佛說完了,結果須菩提回答的是:“唯然,世尊!愿樂欲聞?!币馑际鞘裁??

好,世尊,我非常高興聽您給我講,怎樣能夠把這個心給降服住,把心給定住。這個時候佛祖的心中,可能是掠過一絲的失望,為啥?因為剛才佛祖已經把非常好的答案,告訴他了,但是他卻沒有被點撥透,被點撥開,他回答竟然是,好,我非常愿意聽,您就說,我洗耳恭聽,我聽著。

其實答案就在上面,就是上面那一句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這就是答案。

什么意思?就是在你發(fā)心的時候,你虛心虔誠的請教的時候,做學問做修行的時候,當你發(fā)出來這顆心的時候,就是答案,就是應該這樣住,就是應該這樣降服你那顆躁動的心。

大家也可以自己體會一下,什么時候發(fā)心的時候,是最虔誠最敬的心,最安寧的心。但是須菩提卻沒有迦葉那么能夠心領神會,所以說,佛祖那也沒有辦法,那就繼續(xù)講,就講了一本兒金剛經出來。

那么有這么一個深刻的案例擺在這里,當然這是我們理解,這個案例擺在我們這兒,我們就不能再重復這樣的錯誤了。我們一定要看明白,我們的圣人,我們的真人,對我們的教誨到底是什么,我們不能一掠而過,讓圣人、讓真人,讓祖先失望。

這第一句話講的,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的學習經歷,我們在學習,黃帝也在學習,而且是非常虔誠、非常認真的請教,你看哪一句,他不是認認真真的請教,然后,而且他把自己認識到的總結到的一些東西,先擺出來,然后再請教岐伯或者伯高等等老師,說您看我這么認識對嗎?我想聽您詳細分析分析,多么虔誠,多么恭敬,多么認真。

所以說,明白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經歷,方法,看看圣人們,怎么樣來示范,怎么樣來指導我們去深入經典,咱們看經典,圣人之前也是經典,進入經典才能找到寶藏,才是智慧如海,這一句話學通了,后面的估計就能差不多一通百通了。理上通了,然后就是事上練落實,知行合一,知行本來就合一。不是真知,不是真行,才是不合一,但是并不是說事兒上著急去看病,急功近利,心下不明,遇事慌亂,遇到病,那更慌了,更亂,這咋辦?出現這種什么變化,我怎么處理?我只知道吃這副藥能好,但是誰知道出了吃了這副藥之后出這事兒了,氣機辨證我根本就不會啊。

當我們能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后,那就是一個合格的中醫(yī)了。

那么我們就一步一步來學習這一句話,這一句話到底告訴了我們什么?那么首先,就是字面上的解釋,就包括我前面提到過的非常專業(yè)的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黃帝內經校釋版,我們先看看它上面是怎么說的。他是這么解釋的,說,從前的皇帝,生來就十分聰明,很小的時候,就善于言談。幼年時期對周圍的事物,領會的就很快,長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登上了天子之位。

如果是這么理解的話,我覺得一可能真的就一帶而過了,第二有人就會覺得好嫉妒,他生來就那么聰明,那可能我這就學不了了,或者是說,他這一生可夠順當的,小的時候就那么厲害,到了成年還登上天子之位了,這個真不是普通人,或者是說還有人會懷疑,這說的是真的嗎?這是真事兒嗎?這是傳說?那就成了看小說了,但是經典,它是不會廢話的,經典,也不舍得去廢話。他刻那個竹簡木簡多費勁,一筆一畫他都不想多刻,而且如果是廢話的話,也不會傳過那么長久,那么復雜的歷史傳到我們手里。

如果是真的有廢話,那早就被歷史所淘汰了。再一個咱們也知道,內經經過了這么多的曲折,然后才能夠傳到5000年之后咱們手上,而且中間曾經消失過。我們的宋哲宗,不惜付出國寶國史的代價,不顧大才子蘇東坡禮部尚書的阻攔,蘇東坡提出了五條理由,不去換,不要去換,去跟高麗國換這個靈樞,高麗國不白給,他要把咱們那個好東西拿過去換,他才給傳下來了。所以說經典上,是不可能有廢話的。

然后就是我記得徐文兵老師和梁冬對話的時候,曾經感慨過,你怎么能不佩服中華文化太美,中醫(yī)太美,如果是這么描寫平平淡淡這么一生,確實沒有感覺出這個震撼人心的美,它是美在哪兒?那怎么辦?那我們就深入經典,深入字里行間去。然后我看看這個字的背后有什么意思,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二步,或者說是第二層??梢哉f我打算是講四層,這是第二層,我們并不限于這第二層,后面還有兩層,說到的時候,就出來了,我們先做第二步,深入字里行間。

好,那么我們就得深入了。深入之后,我們就得翻閱資料典籍,深入了解這些文字。比如說這一句話,我們發(fā)現,它在好幾本書里邊都有一個,就是前面我們說過的史記,史記里邊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聰明,應該就是耳聰目明。在《大戴禮記-五帝德第62》中,也有跟史記相同的這個記述,然后,在孔子家語中也有,是宰我向孔子請教的一種表達方式,他們這三本典籍里邊記錄的,是一樣的。

下面我們再看這個昔字,昔在皇帝的昔,昔字在內,經中一共出現過四次,一個是舉痛論39篇中出現過兩次,是黃帝問:或痛宿昔而成積者,然后下面說: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這里的久昔是指停留經久的意思,就時間好久了。血氣聚流,很長時間不得行,逐漸形成的積聚,積聚在中醫(yī)里,就成了腫塊。

在次節(jié)真邪論75篇里邊兒,也有一個昔字。說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這個昔瘤,指的就是邪氣侵襲到人體后凝結日久逐漸形成的腫瘤。所以說昔,不僅是指過去的時候,不只是一個方向,應該還有這個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的意思。

第二個字,在,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或者某個人身上,或者某個條件下,某個狀態(tài)上,指的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以及持續(xù)的存在。

然后黃帝這兩個字,前面我們一開始就說過了,這里,我們強調一下這個顏色,這個黃色,它是一個五行居中的顏色,代表的是土,說明的也是軒轅黃帝,有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質,然后說到顏色,我們想到的經常比如說彩虹、紅、橙、黃、綠,青、藍,紫等等,我們的古人,在顏色上,就算是在科學技術上也是非常領先的。

為什么這么說?就是古人,把五行和五色的對應是用三原色,紅,黃,青加二全光全色,也就是黑白對應著五行,也就是五色對應五行,對應起來,就是黃對應土,紅對應火,青對應木,黑對應水,白對應金,而三原色,配合起來可以形成無數的顏色,這也是咱們中國古代染色技術非常發(fā)達的原因。然后染色技術,又與后邊我們的絲綢絲織,手工業(yè)緊密的聯合起來,是我們古人非常重要的支柱產業(yè)。

而這個帝,我們前面也說了,它代表的是一種背后的主導,控制者,主宰者,然后還有就是說黃帝本身,當了101年的部落首領,合起來,就是昔在黃帝,也就是說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有一位偉大的首領,也是我們的祖先,引領著我們這個民族很久,給我們中華文化,做了很多的創(chuàng)造貢獻,從他開始,沉淀下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它被我們稱之為人文始祖,它為我們奠定了人文信仰的開端,它沒有讓我們走到宗教的偏頗之路上去。

從他開始,中華文化一直以人文信仰為核心,以生命、以人民作為所有學問的精神內核。

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3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