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淺論張中政斗鎮(zhèn)墓獸底座十二字璽書符命符應(1)

一般地,古代銅器銘文字少意廣,翻譯起來較為困難,歧義更多,仁 者見仁 ,智者見智。西漢御史大夫張中政斗鎮(zhèn)墓獸底座璽書12字符應( 印)“天命欽冊封政斗勤國之寶印”,其中“天命”一詞除了天之意志等表層文字意義之外,更是古代“微言文”的重要表現形或載體。

符命是天命的讖緯形式。所謂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其實質是古代統治階級假托上天或神靈的意志和委托、囑咐,以證明其所取得皇權統治的合法性、合理性、正當性。現以西漢御史大夫張中政斗鎮(zhèn)墓獸底座12字符命璽書為例,加以說明。

西漢劉歆《西京雜記》云:“樊將軍噲問陸賈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有瑞應,豈有是乎?’賈應之曰:‘有之,況天下大寶,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瑞者,寶也,信也。天以寶為信,應人之德故曰瑞應。無天命,無寶信,不可以力取也?!?/strong>

“天命”,在漢代符讖上,就叫“符命”。其對應、應驗、印證就叫“符應”。符應的實物表現形式就是典冊、策書、璽書、制書、冊書,其載體就是“符印”,即上述所稱“寶印”。

淺論張中政斗鎮(zhèn)墓獸底座十二字璽書符命符應(1)

01 古代吉祥數字及寓意

數字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載者,通過數字的內涵與外延,可以知悉古代先賢智者為我們留下的思維模式、哲學思想、宗教理念等寶貴的精神遺產。

自來儒家講禮,強調要“陳其數”而“知其義”。禮器的數制或規(guī)格形式所表現的禮制原則和內在的文化精神,是其“義”或內容。儒家主張,禮是“稱立義(荀子語)?!币蚨渚x在于通過禮數對人的自然情感的升華而使“民德歸厚”。在中國整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禮數因時代之變化而有因有革,但其中卻體現著一個一貫的原則和文化精神。透過其數而理解其義,從而具體地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就是我們研究禮數與規(guī)格的意義之所在。

現代學者梅珍生先生在《論禮數與禮義的統一》中說:“踐禮主體的人,作為禮儀規(guī)則的表現者,他與禮的數度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禮數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禮的完成。只有行禮者的禮數與其名位相符、與其表現的禮意相符,才能恰當地揭示禮的形式及其內容之間的顯現與被顯現關系。”禮數是禮儀的具體表現形式。

02 古代天子皇帝天命符瑞符應數字:十二

古人從天文學的角度,發(fā)現月亮盈虧周期可以用來丈量年歲的長短,發(fā)現十二次月圓為一歲,這一發(fā)現,是初期歷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視為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天干需地支為伴,日月相對,天地相對,就非“十二”莫屬了。

西漢劉歆《西京雜記》云:“樊將軍噲問陸賈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有瑞應,豈有是乎?’賈應之曰:‘有之,況天下大寶,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瑞者,寶也,信也。天以寶為信,應人之德故曰瑞應。無天命,無寶信,不可以力取也。”

朱寧虹先生在《漢語文字傳奇.漢代的隱語》中說:“兩漢期間,流行讖諱(又稱圖讖、符讖、符命)。所謂讖,即假托鬼神、天帝之言的隱語;讖諱,則是對‘經’而言,即假托神意,神化作為儒家經典的‘經學’?!鳚h末期,王莽改朝換代也受到了讖語的鼓動。張中政斗符命符策璽書中有“天命”、“欽”、“冊封”、“政斗”、“勤國之寶印”等字眼,正體現皇帝“政斗、符策璽書”的權威性。尤其是政斗符策底座璽書十二字更表現了古代天子的禮數或十二地支,十二字字字似珠璣,代表著環(huán)衛(wèi)皇室太極紫宮的十二個匡衛(wèi)藩臣和福應符讖。詳見專題《古代吉祥數字文化》

1、十二頭,象征天皇、天位、天數。《周禮·春官·馮相氏》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

《后漢書·荀爽傳》:“故天子娶十二婦,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唐司馬貞補《史記》之《三皇本紀》云:“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淡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授提格,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十一頭,火德王,姓十一人,興于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嶺。人皇九頭,乘云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各四萬五千六百年。”

淺論張中政斗鎮(zhèn)墓獸底座十二字璽書符命符應(1)

2、黃帝子,十二姓。《國語·晉語四》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鄙踔撂熳悠捩灿小笆敝f。

3、太微,其星十二,象征天帝宮室。

《春秋合誠圖》曰:“太微,其星十二,四方。又曰:紫宮,大帝室也。”意思是,太微是天帝的宮室住所。

4、天子十二旒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相傳,冕制起于黃帝,到周代,天子十二旒制度開始完備。在天子出席所有正式場合如祭祀天地眾神、祭祀先祖、封禪天地、上朝議事、集會諸侯等的時候使用。

《廣雅.釋天.卷九》:“天子十二旒至地,諸侯九旒至軫,卿大夫七旒至軹,士三旒至肩?!?/span>

東漢蔡邕《獨斷》云:“ 天子冠通天冠,諸侯王冠遠遊冠,公侯冠進賢冠……天子十二旒,三公九,諸侯卿七?!?/strong>

5、天子皇宮12門 ,象征12子

周禮》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编嵭唬骸疤熳邮T,通十二子也。” 東漢班固西都賦》云:“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span>

6、重耳12年復國

《國語.晉語》記載晉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突獲狐偃吉祥預兆讖語云:“天賜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無事必象,十有二年,必獲此土?!?/span>

7、天子12州牧及藩衛(wèi)輔臣

漢書.地理志》云:“天下分絕,為十二州?!?/strong>

《廣雅.釋地.卷九》:“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州有十二師焉。”

《漢書.百官公卿表》云:“書載唐虞之際,命羲和四子順天文,授民時;咨四岳,以舉賢材,揚側陃;十有二牧,柔遠能邇;……四岳謂四方諸侯?!薄?span id="kx56i1w"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565690">漢書》曰:“中宮,天極星,環(huán)之匡衛(wèi)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也?!?/span>

8、秦始皇統一六國,鑄12金人,象征12藩衛(wèi)

《史記》云:“始皇大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鑄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宮中。”

9、天子12女,象12月

東漢蔡邕《獨斷》云:“天子一?。ㄈⅲ┦笫隆T侯一取九女,象九州?!?/span>

10、王莽代漢符讖五德終始12字璽書策書及“受命”12(字)符瑞申福符應

《漢書.王莽傳》云:“帝王受命,必有德祥之符瑞,協成五命,申以福應,然后能立巍巍之功,傳于子孫,永享無窮之祚。故新室之興也,德祥發(fā)于漢三七九世之后。肈命于新都,受瑞于黃支,開王于武功,定命于子同,成命于巴宕,申福于十二應,天所以保祐新室者深矣,固矣!……申命之瑞,濅以顯著,至于十二,以昭告新皇帝。……皇帝謙謙,既備固讓,十二符應迫著,命不可辭,懼然祗畏。”

公元8年,長安儒生哀章私下里制作了一個銅盒,上邊刻寫了兩句銘辭,即:“天帝行金匱圖’和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12字)。然后將此盒悄悄放在高帝漢高祖劉邦)廟中?!趺б姷姐~合上的字大喜,因為按五行觀念,夏為水德尚黑,商為金德尚白,周為火德尚赤,秦為水德尚黑,漢為火德尚赤;由此,劉邦為赤帝劉氏高祖。王莽以為王氏為黃帝后裔為依據,便認為此讖語意思是赤帝的神靈承天意(天命)將玉璽(代表王權、國家)傳給王氏(黃帝之后)。”此事記載在《漢書.王莽傳》中。

淺論張中政斗鎮(zhèn)墓獸底座十二字璽書符命符應(1)

班固作《漢書》

11、十二年康順,五谷豐昌

淮南子.天文訓》云:“歲星之所居,五谷豐昌,三歲而一饑,六歲而一衰…十二而一康?!?/span>

12、從古代文體敘事角度看,底面12字璽書,象征春秋筆法和微言隱義之十二種方法

古代春秋筆法的主要方法或文體有諧趣與隱書、密記、曲筆、口隱等。它們既是一種文體,又是“春秋筆法”的一種方法。對此劉勰文心雕龍》給予高度總結,現予撮要。難能可貴的是,該文結合漢代文史而述之。

(1)煉字。文心雕龍.指瑕》云:“立文之道,惟字與義:字以訓正,義以理宣?!薄?a href="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tag/%e6%96%87%e5%bf%83" title="【查看含有[文心]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文心雕龍.煉字》云:“……至孝武之世,則相如撰篇。及宣成二帝,征集小學,張敞以正讀傳業(yè),揚雄以奇字纂訓,并貫練雅頌,總閱音義,鴻筆之徒,莫不洞曉。且多賦京苑,假借形聲,是以前漢小學,率多瑋字,非獨制異,乃共曉難也。既乎后漢,小學轉疎,復文隱訓,藏否大半。及魏代綴藻,則字有常檢,追觀漢作,翻成阻奧。故陳思稱揚馬(揚雄馬融)之作,趣幽旨深,讀者非師傅析其辭,非博學不能綜其理,豈直才懸,抑亦字隱。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并習易,人誰取難?今一字詭異,則群句震驚,三人弗識,則將成字娛矣。”

(2)諧趣,又叫滑稽。文心雕龍.諧趣》云:“芮良夫之詩云:自有肺腸,俾民卒狂。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昔華元棄甲,城者發(fā)睅目之謳;臧紇喪師,國人造侏儒之歌;并嗤戲形貌,內怨為俳也;又蠶蟹鄙諺,貍首淫哇,茍可箴戒,載于禮典。故知諧辭讔言,亦無棄矣。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

(3)密記、物色。《北周書.柳虯傳》云:“虯上疏言:‘漢魏以遠,密為記注,徒聞后世,無益當時;縱能直筆,人莫之知,何止物生橫議,亦自異端互起。故班固致受金之名,陳壽有求米之論?!瘬?,虯亦知班陳之冤。劉子玄深于史學,而《曲筆篇》竟謂‘班固受金而始書,陳壽借米而方傳,此又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文心雕龍.物色》云:“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

(4)隱諱:隱秀、隱語、隱書、隱義、隱約與口隱。《歲寒堂詩話》引劉勰:“情在詞外曰 隱,狀溢目前曰秀?!惫糯[諱,不但貶意隱諱,而且褒意亦隱。即是對君子賢人的一種尊重,有時一字之中,褒貶兼收,正反義殊。尤其是史書傳記作者,往往恐惹文字獄之災。范文瀾先生說:“(司馬)遷(班)固皆良史,而后世尚詆呵之;若褒貶任情,抑揚失正,則生絕胤嗣,死遭剖斬,難乎免于殃戮矣。韓愈不敢撰人,蓋深有見于其難也?!?/span>

淺論張中政斗鎮(zhèn)墓獸底座十二字璽書符命符應(1)

有時隱諱甚至作為一種禮儀規(guī)范固定下來?!夺屆?釋書契》云:“傳,轉也。轉移所在,執(zhí)以為信也?!薄稄V雅.釋言》云:“傳,轉也。”《史通.六家篇》云:“左傳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經作傳。蓋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后人?;蛟粋髡?,傳也,所以示來世。”杜預《春秋左氏傳序》云:“故發(fā)傳之體有三,而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顯,文見于此,而起意在彼,稱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制,推以知例……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以示大順,諸所諱辟(避),其事非一,故言諸以總之……四曰 盡而不污,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五曰 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欲蓋而章(彰)……”

(5)曲筆。文心雕龍.史傳》云:“吹霜喣露,寒暑筆端。”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史通.曲筆篇》云:“蓋子為父隱,直在其中,《論語》之訓也;略外別內,掩惡揚善,《春秋》之義也。自茲以降,率由要章,史氏有事涉君親,必言多隱諱,雖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詞弄札,飾非文過,若王隱虞預,毀辱相凌,(《晉書.王隱傳》云:“虞預私撰《晉書》,借隱所著書盜寫之。后更疾隱形于言色?!保┳右靶菸模尲娤嘀x,(裴子野曾祖松之,齊永明末,沈約撰和《宋書》稱松之以后無聞焉。子野更撰為《宋略》二十卷,其反事評論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從義師;也。沈懼徒跣謝之,請兩釋焉。)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亦有事每慿虛,詞多烏有,或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誣人之惡,持報已讎,此又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蓋史之為用也,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茍違斯法,豈云能官。但古來唯聞以直筆見誅,不聞以曲詞獲罪。是以隱侯(沈約)《宋書》多妄,蕭武(梁武帝)知而勿尤,伯起《魏史》不平,齊宣覽而無譴;故令史臣得愛憎由己,高下在心,進不憚于公憲,退無愧于私室,欲求實錄,不亦難乎?”

(6)新奇、通變。《文心雕龍.通變第29》云:“夫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詩賦書記,名理相因,此有常之體也;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此無方之數也。名理有常,體必資于故實;通變無方,數必酌于新聲;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然綆短者銜渴,足疲者輟涂,非文理之數盡,乃通變之術疏耳。故論文之方,譬諸草木,根干麗土而同性,臭味睎陽而異品矣。……贊曰:文律運周,日新其業(yè)。變則其久,通則不乏。趨時必果,乘機無怯。望今制奇,參古定法?!?/span>

《通變》又曰:“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范宋集。不則文之反正喜尚新奇者,雖統論六朝可矣。聞之魏文有言:‘文章經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文而專求新奇,為識者蚩鄙,在所不免。然而論乎駢文,自當宗法六朝,一時作者并起,既以新奇制勝,則宜考其為此之法。吾試略言之。有詭更文體者,如韋琳之有《鰚表》,袁陽源之有《雞九錫文》并《勸進》,是咱出于游戲,然亦力趨新奇,而不自覺其訛焉者也。有不用本字,其義難通,遂使人疑其上下有缺文者?!?/span>

淺論張中政斗鎮(zhèn)墓獸底座十二字璽書符命符應(1)

(7)詭訛與顛倒。清末民初時期重要的駢文理論家孫德謙《六朝麗指》云:“《文心雕龍.通變篇》宋初訛而新?!淖?,其開合變化,有令人不可探索者。及閱《無邪堂答問》有論六朝騙文,其言曰:‘上抗下墜,潛氣內轉’,于是六朝真訣,益能領悟矣。余初讀六朝文,往往見其上下文氣,似不相接,而又作轉,不解其故,得此說乃恍然也?!?/span>

《通變》曰:“銘為韻文,所以顛倒者,取其音葉(協)。其說是也。以吾言之,律賦有官韻,無可如何,而顛倒其文句,既非律賦,凡為駢偶文字,造句之時,可放筆為之,無容倒置。然則此銘兩句,其有意取此訛者,亦好新奇之過也。其余則哲如仁之類,一言蔽之,不離乎新奇者近是。雖然,記有之,情欲信,辭欲巧,禮家且云爾,又何病夫新奇哉?!?/span>

(8)深味與闡幽。范文瀾先生在注釋“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時說:“二語極可深味,后世惟韓退之最得此意,若樊宗師則躓矣。《南齊書.張融傳》載其《門律自序》曰:‘吾文章之體,多為世人所驚,汝可師耳以心,不可使耳為心師也。夫文豈有常體,但以有體為常,政當使常有體。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且中代之文,道體闕變,尺寸相資,彌縫舊物。吾之文章,體亦何異。何嘗顛溫涼而詢寒暑,綜哀樂而橫歌哭哉。政以屬辭多出,比事不羈,不阡不陌,非途非路耳。然其傳音振逸,鳴節(jié)竦韻,或當未極,亦已極其所矣,潤若復別得體者,吾不拘也?!R卒,又誡其子曰:‘吾文體英艷,變而屢奇,即不能遠至漢魏,故(固)無取嗟晉宋?!?說可與彥和互證?!?/span>

(9)變襲。黃叔琳《札記》云:“古人之文,有能變者(如張忠政斗銘文“淮夷”變?yōu)椤盎磧|”),有不能變者,有須因襲者,有不可因襲者,在人斟酌用之。大氏初學作文,于摹擬昔義,有二事當知:第一,當取古今相同之情事而試序之;譬如序山川,寫物色,古今所同也。遠觀黃山,氣成蔥翠,適當秋日,草盡萎黃,古作者言,今亦無能異也。

第二,當知古今情事有殊者,須斟酌而為之?;蚬艧o而今有,則不宜強以古事傳會,施床垂腳,必無危坐之儀,髠首戴帽,必無免冠之禮,此一事也?;蚬庞卸駸o,亦不宜以今比合,古上書曰:‘死罪’而后世但曰:‘跪奏’,古允奏稱‘制曰可’,而后世但曰‘照所請’,若改以就古,則于理甚乖,此二事也。必于古今同異之理,名實分合之原,旁及訓故文律,悉能諳練,然后擬古無優(yōu)孟之譏,自作無刻楮之誚,比制文之要術也?!?/span>

(10)附會、總術(述)。文心雕龍.附會》云:“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夫文變多方,意見浮雜,約則義孤,博則辭叛,率故多尤,需為事賊。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然通制者蓋寡,接附者甚眾。……當首尾相援,則附會之體?!比鐝堉艺锋?zhèn)墓獸之左右銘文即為附會。

《文心雕龍.總術》云:“凡精慮造文,各竟新麗,多欲練辭,莫肯研術。落落之玉,或亂乎石;碌碌之石,時似乎玉。精者要約,匱者亦妙;博咱該贍,蕪者亦繁。辨者昭皙,淺者亦露;奧者復隱,詭者亦典?!比鐝堉艺锋?zhèn)墓獸之底座12字璽書,即為總述。

淺論張中政斗鎮(zhèn)墓獸底座十二字璽書符命符應(1)

(11)定勢。古代為文因情立體,即體成勢?!段男牡颀?定勢第30》云:“夫情致異區(qū),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勢者,乘利而為制也。如機發(fā)矢直,澗曲湍元作文王性凝按本贊改回,自然之趣也。圓者規(guī)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文章體勢,如斯而已。是以模經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騷元作驗王改命篇者,必歸艷逸之華;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斷一作斫辭辨約者,率乖繁縟;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

(12)明線暗線、實線虛線與主線次線。由詩詞、文章意境的不同而產生出明線暗線、實線虛線與主線次線,是中國文字(學)的一大特色。如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是以網式結構,按三條(根)主線來布局。第一根主線實線是賈家興衰史,一開始的時候烈火烹油,到最后衰落。第二根主線明線是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或泛愛史。第三根是虛線暗線政治科舉制度的衰落。

————(未完待續(xù))————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