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日月星辰的運(yùn)行都是以地球的運(yùn)行為參照物而形成的一種視角,唯獨北極星位于地球自轉(zhuǎn)軸上方,所以站在地球上觀看,北極星是相對靜止的。于是人們就把北極星定為天之中心,與北斗七星合稱為“斗極”。
在古人看來,天就像一個倒扣的半圓,地就是平整的四方,天地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合圍的半圓。如果將這個半圓翻轉(zhuǎn),就形成了一個外圓內(nèi)方的古銅錢模樣。中間的正方形就是大地,四方的中間就是大地之中,外面的一圈就是天的邊緣。
中間的四方與圓圈交界之處,就是天地間的四道門,也就是天門,地門和人門等,位于“四偶方”,也被稱為“天涯”。四方與圓圈之間有四個空缺之處,就為“四?!?。以中間為太極點,又分出了八個方位,謂之“四海八荒”。
所以這個“中”字是博大精深的,代表著天地之中,萬物之始,位于方位之中,季節(jié)之中,也就是太極點。因此人們常說的中醫(yī),其實是一種追求平衡的醫(yī)術(shù)。而天圓地方的概念,并不是單純地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由此而演化出來河圖與洛書,將河圖和洛書縮小之后,就是一個“田”字,中間的一橫代表東西方位,一豎為南北,橫豎的交叉點就是天地之中?!疤铩钡囊回Q出頭之后,就變成了一個“甲”,所以甲為天地。俗話說:“一甲一天地,一葉一菩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甲為十天干之首,本意就是萬物之始,就像一粒種子發(fā)芽之時,刨甲而出的場景。干支歷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天干每循環(huán)一次為一旬,一旬有十個組合,共有六個旬,都以甲日為首,被稱為“六甲”,而六甲掌管著干支,也就是掌管著時間。
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在遇到重大而難以抉擇的事情時,就會用烏龜殼來抉擇。因為烏龜殼上面為圓形,下面為方形,正好符合“天圓地方”的概念。并且烏龜特別長壽,于是人們就認(rèn)為烏龜可以溝通天地。
每次人們用烏龜殼完成抉擇之事后,就會把事情記錄在龜殼上面,就形成了后來的甲骨文。因此甲骨文上面的文字大多與祭祀和抉擇有關(guān)。這個烏龜殼就是“甲”的來源,所以最初的“甲”字下面是不出頭的,就像是一個“田”字。
田字周圍的一圈就是龜甲,中間的一橫一豎,代表著東西南北,一經(jīng)一緯,十方世界,以及天地五行,春夏秋冬等。把“田”字放大之后,就是河圖和洛書,也就是天地萬物。后來田字出頭變成了甲,所以甲為天地,源自天圓地方的概念。
那么人在天地之中,也就看不到天地,只因身在此山中。想要看到甲,那就必須離開甲,也就是離開天地。所以在電影《奇門遁甲》中,有一句臺詞說:只有將甲遁于奇門之外,真正的威力才能顯現(xiàn)出來。因此要遁甲,也就是甲無處不在,萬物為甲,但看不到。
甲為天地,人在天地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甲”的一部分,一切組合起來就是甲,也就是天圓地方的那個半圓。人在圓中,自然看不到圓圈之外,是古人對世界的一種認(rèn)知,集合了天時地利等眾多因素,從而產(chǎn)生了“奇門遁甲”的概念。
因為甲是天干之首,六甲掌管干支,也就相等于三軍主帥,戰(zhàn)場上的主帥是不沖鋒陷陣的,要隱藏起來,不讓對方看到。而對方所看到的都是保護(hù)甲的,比如“三奇”為乙丙丁,這三者都可以保護(hù)甲。
甲為木可以生火,丙火就相等于甲的兒子,丁火就是女兒。甲為木最怕庚辛金,但丙丁火專門壓制庚辛金,所以甲的子女可以護(hù)甲。那么乙木也就相等于甲的妹妹,乙庚相合,乙木嫁給庚金之后,依然可以護(hù)住甲,也就相等于以前的和親。
所以“三奇”可以護(hù)甲,八門也就是:休、生、傷、杜、景、死、驚、開,與方位和八卦相互對應(yīng)。那么甲遁于奇門之外,也就是隱藏于六儀之下,因此甲并不是隱藏了,而是化成了天地萬物,所有的一切都是甲的一部分。
于是萬物合而為一就是甲,甲分開之后就是萬物,萬物都在甲里面,看不到甲,只因身在甲之中。所以甲就是最初的龜甲,甲放大之后就是河圖與洛書,這就好比一個細(xì)胞永遠(yuǎn)看不清人是什么樣的,而無數(shù)個細(xì)胞就組成了一個人。
如果將一個人比作一個整體,也就是一個甲,那么頭和手都是甲的一部分。所以甲就是最初那個倒扣的半圓和中間四方,也就是天地萬物,上下四方,也就是宇宙。古往今來曰宇,四面八方曰宙,是空間和時間的集合。
所以宋代的趙普說:天地都在一掌中,一十八局為精藝,一氣統(tǒng)三為正宗,六甲元號六儀名,三奇即是乙丙丁,陽遁順儀奇逆布,陰遁逆儀奇順行。也可以說成“天地都在一甲中”。因此近看只有“奇儀”不見甲,遠(yuǎn)看只見甲而不分奇儀。
這就好比遠(yuǎn)看只有山而不見樹,近看只有樹而不見山,看不見山,只因為人在山中。所以電影中有句臺詞說:此時,此地,我即是天地,我即是萬物,我即是奇門遁甲。所以說:一甲一天地,甲最初為田,田就是天地,源自天圓地方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