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史之亂、收吐蕃之變、歷四代君王、得“尚父”之銜,直至85歲他才與世長辭,打破了“太平本由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的鐵律,成為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五福之人”。
如此戰(zhàn)功赫赫,名留青史之人便是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
郭子儀的前半生,雖不算寂寂無名,卻也不名震天下。
安史之亂的爆發(fā),置唐朝于危亡,卻推郭子儀于潮頭,使其成為唐朝得以續(xù)命百年的壓艙石。
公元755年,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舉兵叛唐,聯(lián)合史思明以摧枯拉朽之勢直逼長安。
沉迷芙蓉帳的唐明皇不得不整備軍隊,點將用兵,卻發(fā)現(xiàn)朝廷居安多年、兵馬未厲、無人可用,幾番思慮之下想起了武舉及第的郭子儀。
不久,正值丁憂的郭子儀便接到平叛的圣旨,大丈夫匡扶社稷于危難,自當仁不讓,59歲的郭子儀披掛上陣,任朔方節(jié)度使,挽大唐于危亡。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答案毋庸置疑。初登戰(zhàn)場,郭子儀便幾戰(zhàn)連捷,東都洛陽淪陷,長安岌岌可危,郭子儀以圍魏救趙之計奔襲范陽,一路收復(fù)失地,屢戰(zhàn)屢勝。
若朝廷固守潼關(guān),郭子儀不日便可攻占范陽,勝利之時指日可待,奈何唐玄宗急于求勝,命潼關(guān)之軍主動出擊,以卵擊石,最終潼關(guān)破防,玄宗出走,長安陷落,安史之亂演變成了拉鋸戰(zhàn)。
對于善于蟄伏的將領(lǐng)來說,勝利只欠機遇。
公元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弒殺,叛軍內(nèi)亂,郭子儀趁機收復(fù)兩京。
返京復(fù)命之日,唐肅宗迎軍于灞上,曾言:“雖然這天下是我的,但您對這天下卻有再造之恩!”
而后幾經(jīng)周折,歷時八年之久,安史之亂平定,郭子儀亦逐步成為唐朝不可或缺的帥才。
公元763年,吐蕃窺得大唐日漸式微,于是趁火打劫,聯(lián)合回紇入侵。六十六歲的郭子儀再次奉旨抵御強敵。
回紇將領(lǐng)多為郭子儀昔日平亂舊部,有并肩作戰(zhàn)的情誼,因此對待回紇以招拂為主。郭子儀派出部下到回紇軍中傳話,說道:“大唐與回紇世代友好,相信你們是受到吐蕃的蠱惑,只要你們退兵,郭令公不怪你們?!?/p>
回紇主帥藥葛羅受吐蕃蒙蔽,誤以為郭子儀已死,認為其中有詐,要求郭子儀次日到回紇大營相見,只有見到真人,方可退兵。
得知此事,郭子儀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不顧部下阻攔,僅帶兩名手下“單騎入回紇”。藥葛羅見到郭子儀既感激舊日照拂,又敬佩膽色氣度,當即決定與大唐聯(lián)合,共退吐蕃。
孫子曰:“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郭子儀以其人格魅力,平息了一場戰(zhàn)亂。
(圖片來源:央視科教《百家講壇:中國故事 愛國篇 郭子儀》)
自古有忠君愛國之良臣,必有謀害忠良之奸佞,郭子儀所在之時,亦不例外。
公元757年,郭子儀正在疆場浴血搏殺、寸土必爭,卻不知有心之人惡意挖了父親墳?zāi)?,得知此事郭子儀立即下令徹查,最終發(fā)現(xiàn)幕后之人竟是皇上的寵臣、宦官魚朝恩。
朝野上下皆以為受此等屈辱郭子儀必定率兵反叛,攻入長安,未曾想班師回朝后,郭子儀竟波瀾不驚。
就在代宗焦急解釋之際,郭子儀一邊慟哭,一邊說道:“老臣帶兵多年,不知已毀掉多少人的祖墳,如今有人挖了我父親的墳?zāi)?,這是因果循環(huán),不能怪怨他人。”聽到郭子儀如此曠達之言,眾臣之憂亦解。
事后,心存猜忌的魚朝恩邀請郭子儀同游寺廟,家人與手下?lián)钠浒参#紕袼灰?,郭子儀卻看出魚朝恩有心試探,僅帶貼身護衛(wèi)隨行。
見郭子儀如此坦然,魚朝恩感動地說:“只有您這樣的長者,才能對我不心存懷疑?!倍蟊愫苌倏桃鉃殡y。
郭子儀的曠達,不只體現(xiàn)在與人交往上,更體現(xiàn)在為政大事上。
唐肅宗去世后,代宗李豫繼位。本就對功高之臣有所忌憚,宦官程元振又多次進讒言,受到蒙蔽的李豫竟罷免郭子儀,讓他去督建肅宗皇陵。郭子儀領(lǐng)命謝恩后立即移交兵權(quán)奔赴陵寢。
修繕期間,郭子儀一邊潛心督建不出紕漏,一邊向唐代宗展示與先皇肅宗的千余封詔書,其中有密件要情、有軍國大事,唐代宗看后自知誤會賢臣,便派人前往皇陵向郭子儀道歉說:“朕不德不明,俾大臣憂疑,朕之過也。朕甚自愧,公勿以為慮?!?/p>
意思是:“我不賢德不明智,竟然懷疑肱股之臣,我真的很慚愧,希望郭令公不要因此而感到憂慮?!?/p>
通過此舉,唐代宗與郭子儀君臣之間嫌隙已消,雖未立即啟用,卻也只欠良機,佞臣陷害之計再一次未能得逞。
“君子量不及,胸吞百川流”,郭子儀心胸曠達、處變不驚、浩然坦蕩,縱然始終位于風(fēng)暴的中心,卻也毫無畏懼昂首向前。
(圖片來源:央視科技《百家說故事:郭子儀不記舊惡》)
郭子儀如何做到“權(quán)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極欲而君子不罪之”的呢?究其根本,在于四個字“韜光養(yǎng)晦”。
自古君王最在意兩件事:一為權(quán)威,二為權(quán)利,有權(quán)威則政令通行,有權(quán)利則掌控天下。擁兵自重之人有令不行、倚兵自傲既藐視了君王的權(quán)威,又挑戰(zhàn)了君王的權(quán)利,下場自然凄慘。
郭子儀則不同,他深諳君臣相處之道,進退得宜,從不失分寸,對待唐皇的旨意,無論是否合理,郭子儀都通力配合、毫無怨懟,僅安史之亂期間,郭子儀曾三度被罷免,每次都是欣然接受,主動移權(quán)。
相州之戰(zhàn),唐肅宗命令九名節(jié)度使共同討伐安慶緒,不設(shè)元帥,只設(shè)監(jiān)軍,最終諸將各自為戰(zhàn),相州兵敗。監(jiān)軍魚朝恩出于私怨,竟將兵敗之責(zé)全數(shù)推給郭子儀,輕信奸佞的肅宗免其帥位,詔令回京。
欲加之罪,無妄之災(zāi),本該滿腹委屈的郭子儀卻二話不說,次日便整備行裝,回京賦閑,肅宗見其對自己如此坦然,便也少了幾分戒備,多了幾分信任,郭子儀的赤子忠心也得到了回應(yīng)。
郭子儀的韜晦之術(shù)還表現(xiàn)在對待封賞之事上,對于皇上的不同嘉獎,郭子儀從來都是清醒的,知道什么該要什么不該要。
史書記載:因郭子儀勞苦功高,戰(zhàn)功累累,一次得勝而歸后,唐代宗不知該給予郭子儀什么獎賞,于是代宗決定封郭子儀為尚書令,任六部之首,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任此職,而后一直空置,郭子儀得此封賞,可謂權(quán)利至高,榮耀至尚。
然而郭子儀得知此事卻堅決不受封,即使唐代宗動用滿朝文武規(guī)勸施壓,郭子儀仍態(tài)度堅決并上表請辭,表示自己受歷代賢主蔭蔽提攜,感激不盡,自己尚且德不配位,決不能受此封賞,見郭子儀心意已決,代宗只好作罷,卻讓史官將此事記在史書之上,供后人傳承瞻仰。
雖然郭子儀對于加官晉爵之事多次請辭,卻對于金銀財寶、美女佳人的賞賜來者不拒,看似縱情聲色,窮奢極欲,實則為自保的手段。
對于功高震主之人來說,愈是表現(xiàn)清高愈是引君主忌憚,愈是不思進取,愈是讓皇帝放心。郭子儀展現(xiàn)的是不愛權(quán)勢愛財寶、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世俗形象,卻恰好巧得君心。因此歷經(jīng)四代君主,幾經(jīng)沉浮起落,郭子儀仍能得以善終。
公元781年,85歲的郭子儀去世,唐德宗廢朝五日,以示憂思,滿朝文武吊唁,番邦上下哀悼。
郭子儀人生的后三十年,有一半時間在沙場上度過,戎馬半生,卻初心不改。對君主,他忠心不二,對同僚,他以德服人,對敵人,他多謀善斷,他以其鞠躬盡瘁的一生為李唐江山續(xù)命百年。
周敦頤詩中有云:“國家唯賴老汾陽,蓋世勛名樹遠疆,將吏智謀遵德化,官僚聽命肅朝綱”。短短數(shù)字卻盡顯郭子儀之于社稷之重。
郭子儀的一生有忠貞之心、曠達之情、驍勇之智,屢建功勛卻不居功自傲,匡扶社稷卻不貪慕權(quán)勢,屢遭構(gòu)陷卻不怨天尤人,如此睿智令郭子儀成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人,其忠勇善義亦被后人稱道至今。
作者:潯青
]]>藏頭詩的第N種解法(三)
本期我們繼續(xù)秉承著對于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tài)度,獨家解讀一下李淳風(fēng)的《藏頭詩》。接上期的“天機不可泄,泄之有殃”。
太宗曰:此人平后可治乎?
淳風(fēng)曰:己丑有一口。一巾不成。五者亂之。幸有五天罡下界平治。
太宗曰:此后可太平乎?
淳風(fēng)曰:前二十四年可媲美于堯舜。后二十四年又有亂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楊而生。遇郭而止。
太宗曰:何人平治?
淳風(fēng)曰:光子作將。然后平治。
“己丑有一口,一巾不成”組成一個繁體的韋字“韋”,指韋皇后專權(quán)亂政。“五者亂之”指武三思的五個耳目,分別是御史周利用、冉祖雍,光祿丞宋之遜,太仆丞李俊,監(jiān)察御史姚紹,當時被稱作“三思五狗”。這五人為武三思和韋皇后出了不少壞主意,誣陷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等便是他們所為。
“五天罡下界”是指李隆基、太平公主、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算是組織者。禁軍三位將領(lǐng)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是主要執(zhí)行者,若無這三人,禁軍士兵不能為李隆基所用,“唐隆政變”難成。除此之外,如朝邑縣尉劉幽求、尚衣奉御王崇曄、利仁府折沖麻嗣宗、禁苑總監(jiān)鐘紹京等人都有參與,但禁軍這三人至關(guān)重要。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初二,唐中宗李顯駕崩,有傳言稱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下毒所害。韋皇后扶持李重茂登基,逐漸掌握朝權(quán),朝臣人心惶恐。宰相宗楚客等人極力勸韋皇后,除掉李重茂,效仿武則天稱帝。由于忌憚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因此,建議連同二人一起除掉。
兵部侍郎崔日用獲悉宰相宗楚客等人的計劃,擔(dān)心自己受到牽連,便向相王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密報,勸其先下手為強。李隆基聯(lián)合太平公主,得朝邑縣尉劉幽求、尚衣奉御王崇曄等人相助,密謀舉兵發(fā)難。李隆基先后爭取到,左萬騎營長葛福順、神武軍果毅都尉陳玄禮、右萬騎營果毅都尉李仙鳧三人。李隆基表明舉兵是為了大唐江山社稷,若成功福分歸于相王,若失敗為宗廟犧牲,不連累相王,眾人表示愿聽命于李隆基。
六月二十日晚間,左萬騎營長葛福順,奉命率兵殺進玄武門的羽林營,連斬韋跨、韋播、高嵩三人。高喊韋后毒死先帝,謀危社稷,誓要鏟除韋家及其黨羽,羽林軍將士紛紛表示聽命。左萬騎營長葛福順率兵攻打玄德門,右萬騎營果毅李仙鳧率兵攻打白獸門,得神武軍果毅都尉陳玄禮相助,幾路人馬最終會師,沖入宮中,禁軍守衛(wèi)反戈相向,韋皇后為了保命倉皇逃入飛騎營,慘遭斬首,首級獻于李隆基。安樂公主也遭兵士斬首,韋皇后及其黨羽被一并鏟除。韋氏集團告終覆滅,史稱“唐隆政變”。
所謂的“前二十四年”和“后二十四年”是說唐玄宗李隆基的在位時間,按前后各24年計算,李隆基在位時間是48年。實際李隆基在位時間只有44年,多出了4年。網(wǎng)絡(luò)上的解讀都是一筆帶過,不詳加解釋。有的朋友調(diào)侃是加上了“東南西北”或是“春夏秋冬”湊夠的。當然這是玩笑。48年到底是對還是錯呢?其實48年并非是錯誤的,問題出在作者身上,皆因不學(xué)無術(shù)。之所以,稱作48年是源于唐代“四紀”的講法,“紀”代表十二年,以此為一個計年周期,“四紀”就是48年。大家一定會有疑問,這與李隆基有什么關(guān)系?這就要提到唐代著名的詩人李商隱,當年他寫了兩首與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有關(guān)的詩《馬嵬二首》,共有兩首詩,分其一和其二,其一為七絕詩,其二為七律詩。其二詩文如下:
《馬嵬》(其二)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fù)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其二中的詩句“如何四紀為天子”說的正是李隆基在位44年,約等于“四紀”,也就是大概接近48年的意思。作者是為了詩句的工整,而采用這種說法?!?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FFBA12">四紀”實為大約的年數(shù),而非確定的年數(shù)。隨著詩作的廣為流傳,“四紀天子”也算是成為李隆基的代名詞。作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才鬧出了笑話。《藏頭詩》若真是“預(yù)言”,那真是歷史大亂,我們的解讀不過才開了個頭,便發(fā)現(xiàn)諸多錯誤,很多人還妄圖從中找尋“天機”,真是顛倒眾生,可笑至極。
“危而不危”指“安”,代表安祿山?!?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FFBA12">一人大口”指“史”,代表史思明。所謂的亂就是指“安史之亂”?!?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FFBA12">逢楊而生”指楊國忠?!?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FFBA12">遇郭而止”指郭子儀。是不是熟悉的味道,一看就是“預(yù)言”的標準套路。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其身兼范陽、平盧、河?xùn)|三鎮(zhèn)節(jié)度使,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發(fā)動叛亂。北平(今河北盧龍)太守、幽州節(jié)度使史思明充當先鋒,攻常山、擊饒陽,大敗唐軍。安祿山自封“大燕皇帝”,令史思明經(jīng)略河北。起初唐玄宗李隆基以為有人構(gòu)陷安祿山,不相信他會起兵叛亂。直到接各地奏報才相信這是事實,急召宰相楊國忠商討對策,命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率唐軍東征。因邊疆精銳調(diào)遣尚需時日,只能臨時募兵,因新兵未經(jīng)訓(xùn)練,缺乏戰(zhàn)斗經(jīng)驗,根本無法阻擋安祿山的大軍,致使洛陽失守。
安祿山率軍欲沖破潼關(guān)受阻,有意折返。結(jié)果唐玄宗李隆基利令智昏,聽信讒言將高仙芝和封長清斬首,致使朝廷失去兩員戰(zhàn)將。新任潼關(guān)守將哥舒翰,無奈奉命出戰(zhàn),遭遇大敗被俘。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都城長安最終被安史叛軍攻破。唐玄宗李隆基無奈倉惶出逃,于馬嵬坡遭遇唐兵嘩變,殺死楊國忠后,逼迫其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李隆基繼續(xù)西行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其子建寧王、廣平王等人的簇擁下狼狽的逃到朔方。在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城,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改年號“至德”, 當年改稱“至德元年”,是為唐肅宗,遙尊唐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
朔方節(jié)度使郭子儀、河?xùn)|節(jié)度使李光弼,分別獲封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同時獲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并兼充節(jié)度使之職。唐肅宗李亨命二人率唐軍討伐安史叛軍。唐軍相繼收復(fù)河北、河?xùn)|、兩京等地。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史叛軍內(nèi)訌,安祿山被次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稱帝后,封史思明為媯川郡王、范陽節(jié)度使,兼領(lǐng)恒陽軍事,賜名安榮國。此后,唐軍與叛軍在多地展開爭奪。史思明上呈降表,唐肅宗李亨大喜,結(jié)果其是“外示順命,內(nèi)實通賊”,朝廷欲剿滅其,消息走漏,史思明復(fù)叛。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安史叛軍遭郭子儀重創(chuàng),被其圍困,因唐肅宗李亨猜忌,錯失戰(zhàn)機,并聽信讒言,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quán)。不久,史思明殺死安慶緒,返回范陽稱帝。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叛軍內(nèi)部矛盾不斷,唐軍連勝。鎮(zhèn)西節(jié)度使馬璘率兵大敗叛軍,史朝義東逃,唐軍收復(fù)洛陽。寶應(yīng)二年(公元763年),史朝義的部下紛紛投降朝廷,其走投無路,自縊死于樹林之中,叛軍殘部降于唐軍,叛亂結(jié)束。史稱“安史之亂”。
《藏頭詩》的內(nèi)容可謂有對有錯,但整體看完全是“傳統(tǒng)套路”,按歷史編寫。只是有些文不對題、詞不達意。說其是“預(yù)言”還真是不可置信。
上一期:李淳風(fēng)《藏頭詩》詳解二,生于賣豆腐之家的人,到底是哪位宰相?
【藏頭詩的第N種解法】連載中,下一期繼續(xù),歡迎大家點贊,評論,收藏,您的支持是我們繼續(xù)的動力,謝謝大家!
本文出自“藏頭詩的第N種解法”由頭條號“昇斗閑人”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頭條號平臺,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
]]>藏頭詩的第N種解法(五)
本期我們繼續(xù)秉承著對于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tài)度,獨家解讀一下李淳風(fēng)的《藏頭詩》。接上期的“天下非唐有矣”。
太宗曰:此后何君出焉?
淳風(fēng)曰:有真龍降世。走隨小月。陽火應(yīng)運。木時戴帽。開天地之文運。啟斯世之朦朧。禮樂作。教化興。真太平有道之世也。
太宗曰:亂此國又是何人?
淳風(fēng)曰:有亂之者,然君臣皆賢。惜不善其后。后得撥亂之臣。始得漸平。迨二百年。有春頭之人。蒙蔽主上。陷害忠良。使此國之君。另守一方。迨百年之后。有人之王。頭腰八者亂之。然亦不得此國之天下。
“走隨小月”是繁體的趙字“趙”,指趙匡胤?!?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FFBA12; --tt-darkmode-bgcolor: #FFBA12;">木時戴帽”是“宋”字,代表宋朝。
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駕崩,晉王柴榮即位,是為后周世宗。即位后開封府馬直軍使趙匡胤獲到擢升。趙匡胤隨柴榮征伐北漢、南唐,屢立戰(zhàn)功,深得柴榮的信任。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柴榮北伐行軍中染病回京,命趙匡胤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最高統(tǒng)帥。不久后,柴榮駕崩,其長子柴宗訓(xùn)即位,是為后周恭帝。因其年幼由宰相范質(zhì)、王溥輔政。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質(zhì)等人聽聞契丹和北漢聯(lián)合出兵南下,驚慌之下不辨真假派遣趙匡胤統(tǒng)率大軍北上抗敵。正月初二,趙匡胤率大軍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zhèn)),其部分親信于軍中散布議論,稱皇帝年幼,我等為國流血誰知道,不如擁立趙匡胤為帝,再行北征,士兵的情緒漸被煽動起來。
翌日,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見時機成熟,授意將士把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眾人跪拜高呼萬歲,擁立其為皇帝。趙匡胤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擔(dān)心眾人不聽命,眾將齊聲稱惟命是聽。趙匡胤率兵變大軍回京,開封守將是其結(jié)社兄弟,獲悉兵變成功,開門相迎。趙匡胤兵不血刃控制都城,史稱“陳橋兵變”。朝臣無可奈何,柴宗訓(xùn)只能宣布禪位。正月初四日,趙匡胤在開封崇元殿正式登基為帝,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年號“建隆”,是為宋太祖。
趙匡胤登基后,下詔改封柴宗訓(xùn)為鄭王。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戰(zhàn)略,使國家逐步統(tǒng)一。澄清吏治,勸獎農(nóng)桑,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重視文教,尤其在書籍方面。史館、昭文館、集賢院起初僅有藏書1萬余本,后經(jīng)逐年收集、整理、編撰,至開寶年間已擴充到8萬余本。宋朝時期編撰了《唐會要》、《周世宗實錄》、《五代會要》等典籍。宋太祖趙匡胤更是開創(chuàng)了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春頭之人”指秦檜,筆畫取春字上部。“有人之王,頭腰八者”為“金”字,代表金國。
宋朝建立后,先后滅亡了南平、楚、后蜀、南漢、南唐、北漢,宋朝初期平定各方反宋勢力,可謂波瀾不驚。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秦檜等隨徽宗、欽宗二帝被俘至金國。五月,康王趙構(gòu)于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是為宋高宗。在金人的威逼利誘下,秦檜見風(fēng)轉(zhuǎn)舵。宋徽宗趙佶知宋高宗即位,命秦檜起草書信,向金國求和納貢。秦檜借宋徽宗的一紙賣身契,通過“厚賂”,打通關(guān)節(jié),換來金國宗室粘罕對他的賞賜。金太宗完顏晟把秦檜分賜給撻懶,任“參謀軍事”,曾寫信勸降宋軍。
南宋建立后,宋高宗趙構(gòu)一路從淮河到長江,再到杭州。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定為“行在”(陪都),實則是首都。秦檜自金國返回臨安(今浙江杭州)后,自稱殺死監(jiān)視的金兵,奪船逃回大宋的。眾臣半信半疑,宰相范宗尹等與其交好,保薦其忠于大宋。秦檜返朝,提議南北分治,主張議和,表面是保全大宋,實則是金國的陰謀。宋高宗趙構(gòu)被蒙蔽,認為秦檜忠心可嘉,竟擢升其為禮部尚書。后升任參知政事,被封宰相。后被劾落職,其黨羽眾多。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金太宗完顏晟去世,撻懶主政,宋金開啟和議局面。
岳飛主張抗金,并掌握了大部分軍隊的指揮權(quán)。秦檜煽動張浚等說服宋高宗趙構(gòu),導(dǎo)致岳飛的北伐計劃未能實現(xiàn)。秦檜二次拜相,漸漸把持朝政,獨攬大權(quán),并決意與金國和議。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宋金議和成功。宋高宗趙構(gòu)擔(dān)心金人詐和,時時提防。汪應(yīng)辰、樊光遠等人上奏稱金人居心叵測,和議難長久,結(jié)果均遭到秦檜罷黜。秦檜多次阻止大宋出兵攻金。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金國背信棄義,出兵攻占河南、陜西等地。宋高宗趙構(gòu)越發(fā)依賴秦檜,對其深信不疑。宋軍出兵抗金,卻遭秦檜及黨羽的構(gòu)陷,韓世忠、張俊、岳飛兵權(quán)被收。秦檜力主和議,罷免反對的朝臣。秦檜讓諫官萬俟卨彈劾岳飛,張俊又誣告岳飛部將張憲謀反,岳飛父子被大理寺關(guān)押。秦檜誣告岳飛謾侮先皇、意圖謀反等罪名,最終岳飛被賜死在獄中。
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擊金國,因金人屢屢犯境,宋理宗趙昀得朝臣贊同,聯(lián)蒙抗金,蒙古允諾滅金之后將河南還給大宋。金國得知消息,派使節(jié)陳述利害,表達希望宋金結(jié)盟友好,共抗蒙古,宋理宗趙昀拒絕。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宋軍派出江海、江萬載叔侄率精兵兩萬、運糧三十萬石,聯(lián)合蒙古軍包圍蔡州。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五月,宋蒙聯(lián)軍攻陷蔡州,金哀宗完顏守緒自縊,金國滅亡。南宋的江山最終未落入金人之手。
上一期:李淳風(fēng)《藏頭詩》詳解四,混世魔王、樹掛拐尺、五火豬各指什么?
【藏頭詩的第N種解法】連載中,下一期繼續(xù),歡迎大家點贊,評論,收藏,您的支持是我們繼續(xù)的動力,謝謝大家!
本文出自“藏頭詩的第N種解法”由頭條號“昇斗閑人”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頭條號平臺,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
]]>在古人眼中,正常男女之間的差別,是否涂抹香粉是區(qū)分的標準之一。當然了,職業(yè)所需與生計所迫,優(yōu)伶不在論列。
女子涂抹香粉,乃情理中事。不過,自然便是美,天生國色,涂抹香粉亦成多余之事;故而,也有古人認為,天姿之婦人,必然不會行涂抹之事。
男子涂抹香粉,在古人那里,輕者成為非笑之資,重者視作妖妄之象。
古人認為,即便是女子涂抹香粉一事,前代以來,也只是宮廷女子崇尚之事。
這里,就來說一說歷史上那些涂抹香粉的男人們。
一、漢高祖男寵籍孺、漢惠帝男寵閎孺
司馬遷在《史記·佞幸列傳》中曾經(jīng)提及: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前247年~公元前195年)的男寵籍孺、漢惠帝(劉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的男寵閎孺都是因為“柔順婉媚”而備受尊崇和寵信,與皇帝共臥同起,公卿大臣遂通過他們進行關(guān)說。
司馬遷進一步指出:
至漢惠帝時,郎官、侍中等,全都涂脂抹粉;之所以如此,全都是因為受了閎孺和籍孺之流影響的結(jié)果。
這些被帝王當作玩物的男寵,古人視之為佞幸,他們的一切行為,都被看成是邪僻,所以,對于這些人的涂脂抹粉,古人覺得,似乎是不正常之中的正常。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
因為這些人接近最高權(quán)力的執(zhí)掌者,所以,他們的舉動行止會嚴重影響社會風(fēng)氣:佞幸涂脂抹粉因被效仿而流行于官場,同時意味著邪僻之風(fēng)蔓延于朝廷。
關(guān)于籍孺、閎孺的人生結(jié)局,司馬遷說是:
兩人后來遷居至漢惠帝的安陵。
遷居至陵寢之地,按照常識,似乎是不大好的。不過,司馬遷的言語僅至于此,所以,好與不好,毋需做過度的猜測。
二、東漢名臣李固
作為社會脊柱的士人,涂抹香粉,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東漢名臣李固(公元94年~公元147年),年少時非常好學(xué),他常常不遠千里,徒步行走,尋訪名師。遂遍覽文籍經(jīng)典,結(jié)交英俊賢才。當時四方有志之士,都十分傾慕李固的風(fēng)采,而前來向他學(xué)習(xí)。李固歷任將作大匠、大司農(nóng)、一直升遷為太尉。
據(jù)《資治通鑒·漢紀四十四》記載:
漢順帝(劉保,公元115年~公元144年)時,朝廷所除授的官員,大多沒有按照通常的慣例和次序進行。等到李固主事之后,他上奏免除此類官員共計一百余位。這些人因此心懷怨恨,他們又希圖迎合大將軍梁冀的心意,于是,便共同飛章誣奏李固,其中有云:
“大行皇帝(漢沖帝劉炳,公元143年~公元145年)還未下葬,路人尚且掩面流淚,李固卻獨獨以胡粉(或云即鉛粉)妝飾面容,搔頭弄姿,往來游樂,悠閑舒緩地按照規(guī)矩行步,完全沒有憂傷悲痛之情?!?/p>
這些誣奏,雖然不足以成為致死李固的罪名,但是,所謂“胡粉飾貌”,或非空穴來風(fēng)。
這一次,因梁太后未予許可,誣奏不被采納、梁冀?jīng)]有得手。
不過,到了漢桓帝(劉志,公元132年~公元167年)建和元年(公元147年)農(nóng)歷十一月,梁冀還是借助清河劉文與南郡妖賊劉鮪妄言欲立清河王劉蒜為帝一事,對李固進行污蔑。李固遂被下入大獄,曲折宛轉(zhuǎn),李固最后還是死在了牢獄之中。
三、三國時期曹魏大臣何晏
(一)傅粉何郎
據(jù)《世說新語·容止》載:
南陽何晏(公元190年~公元249年),容貌俊美,面龐白皙、無與倫比。大約是因為何晏非常喜歡修飾打扮,所以,魏明帝(曹叡,公元205年~公元239年)懷疑何晏之所以白皙,是涂抹香粉的結(jié)果。于是,在時值夏日、天氣酷熱之際,魏明帝故意賞賜滾燙的水煮面食給何晏吃。何晏一吃,遂大汗淋漓,他便用身著的朱衣擦拭汗水。何晏擦完汗水,魏明帝再仔細察看,他發(fā)現(xiàn)何晏似乎更加白皙了。
也就是說:
“傅粉”的何郎,雖然喜歡修飾打扮,但是,他并非是真的“傅粉”,而是天然白皙,絕對沒有刮大白。
后世便以“傅粉何郎”來代稱俊美男子。
“傅粉何郎”也簡作“傅粉郎”。
(二)動靜粉白不去手
不過,關(guān)于何晏的美白,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何晏傳》注引魚豢所撰《魏略》云:
何晏的性格,喜歡自我欣賞;動止之間,白粉從不離手;行步之時,自矜其態(tài)。
司馬光《資治通鑒·魏紀七》中,也引此說。
這樣看來,針對何晏的“傅粉”之說,似乎又是確有其事了。
《世說新語》比《魏略》晚出,何晏白皙如果是真,那么,按照他的性格和風(fēng)格,涂抹白粉或亦不虛。
何晏以才秀知名,喜好老莊之學(xué),他倡導(dǎo)玄學(xué),樂于清談,開一時之風(fēng)氣,為魏晉玄學(xué)的創(chuàng)始者之一。魏齊王曹芳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陪同在位皇帝曹芳拜謁魏明帝高平陵時,發(fā)動政變,封閉洛陽城并占據(jù)曹爽和曹羲的軍營;曹爽最終投降,交出權(quán)力;正月初十,司馬懿以謀逆罪將何晏與曹爽等一同誅殺并夷滅三族。
關(guān)于李固與何晏,因為他們被看作是士人,所以,明人沈德符認為,作為士人,這二位的涂抹香粉的行為,最為妖異。
四、南北朝時期南朝諸帝
南北朝時期,北朝常常嘲笑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諸帝為“傅粉郎君”。
《萬歷野獲編》作者、明人沈德符有此一說,當有所據(jù),暫未找出其他相關(guān)史料。
沈氏認為,之所以有此一說,應(yīng)該是因為當時南朝諸帝也行涂抹香粉之修飾。
猜想:北朝有粗獷之風(fēng),南朝多柔靡之氣。有此譏嘲,乃北朝笑南朝缺乏男子陽剛之威耳。
關(guān)于“傅粉郎君”一說,人或思及“傅粉何郎(參見上文)”之典故,未知二者之間可有聯(lián)系?
五、南朝梁之王公子弟
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第八》中曾說: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全盛之時,王公之子弟,大多數(shù)都不學(xué)無術(shù),以至于當時有諺語譏諷這些人道:
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
(意為:登上仕途,只要不落選,就被任為著作郎;只要能寫一般問候起居書信的人,就被任為秘書郎。)
這些人,全都流行用香料熏染衣物、剃刮臉面、涂脂抹粉,他們駕乘長檐車、穿著高齒屐、坐于棋子方褥、依憑斑絲軟囊,左右擺滿可供玩賞的器物。
這些人外形看似神仙,可是,他們?nèi)几箖?nèi)空空:
他們要通過明經(jīng)科求取功名,就出錢雇人來進行回答;
他們要出席三公九卿的宴會,還要假借他人之手來賦詩應(yīng)對。
六、北齊文宣帝高洋
(一)粉白黛黑自裝扮
《北齊書·文宣帝紀》載:
北齊文宣帝高洋(公元529年~公元559)征戰(zhàn)討伐以來,四處獲勝,其威風(fēng)震動夷夏,六七年之后,他便以自己的功業(yè)自負不已,于是,就開始沉醉逸樂、陷于酒色,恣意妄為、暴虐無度。
他或親自擊鼓跳舞,毫不停歇地歌唱,通宵達旦,夜以繼日;
他或脫去衣物、坦露身體,搽拭白粉、涂抹青黛。
高洋因兇殺無度,嗜酒肆淫,后暴死于晉陽宮,年僅31歲。
高洋自己搽拭白粉、涂抹青黛,毫不為意。
但是,高洋卻曾用“剃須髯,施粉黛”的方法,來羞辱譏諷北魏彭城王元韶。
(二)羞辱元韶施粉黛
北魏孝武帝(元修,公元510年~公元535年)死后,高洋之父高歡將其女北魏孝武帝高皇后下嫁元韶。
高洋立國之后,將元韶降為彭城縣公。
據(jù)《北齊書·元韶傳》載:
高洋曾剃去元韶的胡須,讓他涂抹白粉、青黛,穿上婦人的衣物,隨侍在自己左右,還說是:
“我讓彭城作我的侍妾?!?/p>
他以此來譏笑元氏衰弱,如同婦女。
高洋欲將北魏宗室誅殺盡凈,元韶后被囚禁于地牢,食物斷絕,以至于啃食衣袖,遂死。
高洋也是怪異,他用粉白黛黑來裝扮自己的時候,作為堂堂男兒,毫不為意;可是,讓他讓元韶涂抹白粉青黛、穿上婦人的衣物的時候,卻覺得男子做婦人畫描裝扮,是柔懦、是羞辱。
七、金朝諸帝
金朝自從金章宗(完顏璟,公元1168年~公元1208年)之后,諸位帝王之中,很多人也涂抹白粉。
金朝諸帝的這種行為,還被其臣下所暗中譏笑。
明人沈德符說是:
難道是因為宋朝的帝王也有這個風(fēng)氣,而完顏氏沾染了?
關(guān)于金朝諸帝涂抹香粉之事,亦沈德符所載,暫未找到其他資料。
八、明朝皇帝
關(guān)于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皇帝涂抹香粉一事,乃明人沈德符所說,他道是:
當日在京城的時候,聽聞宦官們講說,皇帝臨朝聽政之前,一定要在面部、頸部涂抹香粉,以示“溫潤端莊”,猜想宦官所言非假。
沈德符生于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卒于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據(jù)此可知,沈氏聽聞相關(guān)事體的時間,在萬歷初至崇禎末之間。
九、明代某位官員
明代也有官員涂抹香粉之事。
據(jù)明人沈德符說是:
當時,自己曾遇到過一位大官,其人已年近六十。這位官員的容貌潔白,就如同姣美的婦人一般。秘密偵查刺探之后,才知道,此人之美白,原來也是涂抹香粉的結(jié)果。
十、因表演需要而涂抹香粉的名人
(一)三國曹魏陳思王曹植
至于說陳思王(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傅粉舞蹈,震驚天下人之觀瞻,不過是以類似戲劇的模式表演罷了。
關(guān)于曹植一事,據(jù)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王衛(wèi)二劉傅傳(附邯鄲淳)》注引魚豢所撰《魏略》載:
因邯鄲淳博學(xué)多才,被曹操召見。曹操對邯鄲淳的才華既表驚異又示敬重。當時,五官中郎將曹丕與臨菑侯曹植都想將邯鄲淳延攬入各自帳下。曹操將邯鄲淳派去曹植那里。曹植初得邯鄲淳,非常高興。他延請邯鄲淳入座,并沒有馬上與他晤談。當時正值暑熱天氣,曹植讓侍從取水洗澡完畢,搽拭白粉。他不戴冠帽、露出臂膊,跳起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朗誦數(shù)千字的俳優(yōu)小說,然后,問邯鄲淳道:
“邯鄲先生,您覺得如何?”
接著,曹植才穿好衣服、戴好冠帽,整理儀容,與邯鄲淳論說混元造化的起源,萬物有別之意義;再評論伏羲以來圣賢、名臣、志士的優(yōu)劣高下;接著又誦讀古今以來的文章、賦、誄;探討當官理政的輕重緩急;隨后再闡述用兵、行軍、戰(zhàn)場隱伏的變化之勢。暢論之后,曹植才命人準備菜肴、設(shè)宴款待邯鄲淳。其時,客人滿座,皆默然無語,無人與之相比。到了黃昏,邯鄲淳回家,對他的朋友稱贊曹植的才能,說他真是“天人”。
此處,曹植的“洗澡”與“傅粉”,多少有些對邯鄲淳敬重的意思;此處曹植的“傅粉”,最主要的是為后面的表演做準備。
因為此段記載,有人以為曹植喜歡“傅粉”,則謬矣。一些人之所以有此想法,一則是沒有將整段文字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取其所需之小、棄文所述之大;二則是過度想象、過多攀扯,聞柱下之風(fēng),乃以為人人皆柱下之史。
(二)后唐莊宗李天下演劇
另外,后唐莊宗李存勗從襲封晉王到建國稱帝,常常與俳優(yōu)在庭中演戲,他還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
因為這樣,李存勗自傅粉墨,自然全是出于演劇的需要了。
李存勗身為帝王,卻樂于與俳優(yōu)爭席,也是一奇。
人各有所好,似乎無可厚非。
但是,曾經(jīng)意氣風(fēng)發(fā)、震動諸國的人物,掌權(quán)之后,卻沉湎于聲色、治國乏術(shù)、用人無方,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與宦官,疏忌并殺戮功臣、橫征暴斂而又吝惜錢財,以致于百姓困苦、藩鎮(zhèn)怨憤、士卒離心。同光四年(公元926年)農(nóng)歷四月,伶人郭從謙謀反,發(fā)動興教門之變;李存勗的近臣多數(shù)逃逸,僅十幾個人抵抗;混戰(zhàn)中,李存勗被亂箭射中而死,時年43歲,在位首尾4年。
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說是: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也是非??杀?!
十一、禁止天下婦人涂飾粉黛的怪政
北周時期,自稱天元皇帝的北周宣帝宇文赟,頗多怪異之政。
《隋書》云: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婦人墨妝黃眉。
是時,宇文闡年僅7歲,政事或決于宇文赟,故云其政。
《隋書》所載,語焉不詳。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永樂大典》(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孔平仲雜說》)等皆曰:
宇文赟傳位給太子宇文闡之后,自稱天元皇帝,禁止天下婦人以白粉涂抹面龐、以青黛畫眉填額;除了宮廷女子,其他婦人全都要眉毛描成黃色、臉部化成墨妝。
皇權(quán)的威勢,不但可以禁止一切,而且可以統(tǒng)一一切。婦人的臉蛋、眉毛,都成了管制的對象。
古人以為此事可笑,這哪里只是可笑呢?想想都覺得可悲、想想都覺得可憐?。?/p>
十二、結(jié)語
看待歷史的角度,可以很多。如果不能從正念出發(fā),那么,無論大事小事,皆會淪于惡趣。
《荀子·樂論》云:
“亂世之征,其服組,其容婦,其俗淫,其志利,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其養(yǎng)生無度,其送死瘠墨,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
千載之上所言,千載而下仍可為振聾發(fā)聵之音。
是為結(jié)語。
————————————
主要參考資料:
1.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2.漢·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
3.《資治通鑒·漢紀四十四》
4.《后漢書·李杜列傳》
5.《世說新語·容止》
6.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何晏傳》
7.《資治通鑒·魏紀七》
8.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第八》
9.《北齊書·文宣帝紀》
10.《北齊書·元韶傳》
11.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王衛(wèi)二劉傅傳(附邯鄲淳)》
12.《新五代史·伶官傳》
13.《隋書·五行志上·服妖》
14.《資治通鑒·陳紀七》
15.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16.《永樂大典》卷之六千五百二十三
17.《荀子》
18.《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全文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