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是一門大學問,因為名字伴隨人的一生,所以不可不慎。古人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打仗前還要發(fā)一篇檄文,以示師出有名,是正義之師,理占上風則事易成,當然也是為了爭取民心。
起名字是件嚴肅的事情,不要當成隨意無所顧忌,要明白物壯則老的規(guī)律,所以男不帶天,女不帶仙是對的。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寓意,而寓意豐富,積極向上,又易記住的就是好名字,至于避免重名、諧音、生僻字,就不詳敘說了。
起名字不要人云亦云,本來很雅的一個字,因重復過多也會變得庸俗,現(xiàn)在按家譜輩分起名字的少了,因此起名字有了更自由開放廣闊的空間。劉禪這個名字不好,禪字本身有禪讓的意思,這不是分明表示蜀國即將走到盡頭嗎?張小林改成了張嘯林,戴春風改成了戴雨農,曾滌生改成了曾國藩,如果改名不會影響人生,事實卻非如此。
名字會賦有所處時代的印跡,如解放、整風、躍進、建國、國營、聯(lián)營、滿倉等,現(xiàn)在的名字更追求高雅藝術,清新脫俗,不拘一格,個性鮮明,與眾不同。但無論怎樣,正能量的寓意是不可少的。如果是出自哪部典籍,則更顯得有學問,像若虛若愚,一看就是傾向于道家思想的人給起的。
取名字非兒戲,還是思慮周全些好,像那些載入正史的名字,大都取得較佳,所以取名字是一門大學問。
2022年于杭州
]]>下面古德起名軒為大家推薦男孩姓方取什么名字好聽,僅供參考。
男孩姓方取什么名字好聽(精選好名)
1.可取名【方潤葵】,讀音為 rùn kuí。潤:潤字意指潤澤,有光彩,利益??嚎忠鉃橐荒晟荼??;S色,花序圓盤狀,常向著太陽。種子可食,也可榨油。
2.可取名【方韻之】,讀音為 yùn zhī。韻:韻字意指有節(jié)奏的、情趣、風致。之:之字意為助詞、相當于“的”字。
3.可取名【方志顯】,讀音為 zhì xiǎn。志:志字的含義主要指決定和意向,以及表示人的意志等。用于人名一般指志向,意志。顯:顯字的含久主要有明顯、顯揚、高貴、顯赫等。作人名時,顯字的含義主要是顯貴、顯揚等。
4.可取名【方丕江】,讀音為 pī jiāng。丕:丕字意為大。江:江字在最早時專指長江,后來也成為較大河流的通稱。
5.可取名【方鐵越】,讀音為 tiě yuè。鐵:鐵字意為象征堅硬、健壯。意為堅強、堅定、精銳。越:越字意為經過,越過。
6.可取名【方圣儒】,讀音為 shèng rú。圣:圣字意為最崇高,有學問的人。聰明,才智勝人。儒:儒字意指有修養(yǎng),有學問。
男孩姓方取什么名字好聽(名字大全)
[1] 方鈺寶、方適奇、方林展、方志央
[2] 方伯庭、方盛怡、方太申、方渠釗
[3] 方漢健、方崇針、方石玨、方選良
[4] 方修蓬、方可瀚、方進秒、方賀旭
[5] 方鑒宇、方畢聰、方代洲、方信智
[6] 方德準、方永烜、方燊銘、方星僑
[7] 方奇冠、方瑾恒、方戎斌、方恩昶
[8] 方仲楠、方建希、方志坪、方晨鐸
[9] 方奮豪、方升翰、方懷巍、方璽武
起名是一個綜合性的隱藏了大學問的學科,特別是在當今不容易隨便更改名字的情況下,當父母的尤其需要注意這方面問題,畢竟不如過往,等孩子自己長大了有學問了可以再給自己改名換字,所以還得上點心,早早替孩子擇個響亮的名字,好讓他們將來頂天立地成家立業(yè),而不用等孩子長大了為自己的名字有歧義而煩惱,幼年的心理陰影揮之不去。名字作為承載一個人一生所有經歷,記憶的符號,最大的功能就是社交符號,伴隨一生的名片,當然要選取最好的起名方式!
聲明:本文為 古德起名軒 編輯,圖文來源于網絡,
]]>以《奧義書》命名的作品數(shù)量不下兩百種,其中最早的即本節(jié)論及的篇目是《大森林奧義書》、《歌者奧義書》、《泰帝利耶奧義書》、《愛多雷耶奧義書》和《?尸多基奧義書》。筆者從中發(fā)現(xiàn)的德字詞匯的六十例左右,數(shù)量不算少,但它們所表現(xiàn)的思想相當貧乏。首先,雖有四例"功德″出現(xiàn)①,但它們并非集合名詞"德″的意義,可用以包括一切道德規(guī)范,而是某種具體道德規(guī)范的名稱,專指當事人的品德和實際行為的功利性。這種用法極大地影響了佛經,佛經中的"功德″二字充斥。因之,對道德的綜合性思考,可謂缺席或空白。
其余道德詞匯,都是各種具體道德規(guī)范或行為。"崇拜″二字反復出現(xiàn),有二三十例,還有"崇敬″的說法。這是宗教色彩濃厚的行為方式,或就是宗教道德。此外,在"普善神″的名稱中,”善″的德行往往稱之為"善行″、"善業(yè)″,相反的稱之為"惡行″、"惡業(yè)″②??梢娚茞旱钠毡樾浴8恢袊赖掠谜Z完全相同的有"仁慈″③,可分析為"仁″和?慈″兩種概念。
這些詞匯都在敘事或議理中一帶而過,未能用以表達更多的思考,都屬于道德評價范圍,充其量有道德思想原素。尤其是對照印度當時學問眾多而唯獨沒有道德學問的情況,我們認定道德思想不發(fā)達是有依據(jù)的?!陡枵邐W義書》指出,吠陀時代,印度的學問有"祭祖學、數(shù)學、征兆學、年代學、辯論學、政治學、神學、梵學、魔學、軍事學、天文學、蛇學和藝術學″④。這種不厭其詳?shù)牧信e方式竟重復達四次之多。如此重視學問的印度居然沒有道德學,足見其道德思想不發(fā)達,至少是不重視這門學問。
筆者依日后的《奧義書》提供的材料,覺得印度之所以存在上述學問缺門現(xiàn)象,同印度人的負面道德行為泛濫有關?!稄浝諍W義書》曾羅列有下列稱之為"暗性″的負面道德行為:"癡迷,恐懼,沮喪,昏睡,懶散,懈怠,憂愁,憤怒,無信仰,無知,妒忌,殘酷,愚昧,無恥,褻慢,鹵莽,不平等″⑤。所有這些若寫成了書,該多煞風景。故避而不談為妙。
綜上所述,印度三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狀況以及道德思想,處于幾大文明古國的劣勢地位,應是不爭的事實。
注釋
①《奧義書》,第31、36、182、227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12月版。
②同上,第58、80頁。
③同上,第96頁。
④同上,第200、201、204頁。
⑤同上,第36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