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名取自于《圣經(jīng)》中一則寓言故事,其中有這么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p>
這句話深深地概括了貧富差距的產(chǎn)生。
但為什么窮人會越來越窮,富人會越來越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時間的利用不同
窮人用時間換錢,而且一份時間只賣一次。
美國有一位已經(jīng)成名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為了完成自己的新書《我在底層的生活》,她斷絕了之前所有資源,只帶了1000美金進入社會底層。
為了生存,她不得不打好幾份工,住偏遠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飯館,每天大把時間都花在路上,只有少數(shù)時間用來提升自己。
為了應付每年上漲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她只能去做更多的工作,但不管她再怎么努力,仍然換不來一個好的未來。
因為窮,所以窮人不得不打最底層的工,一份時間一份報酬,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
但一天只有24小時,最多也只能掙24小時的錢。
對于窮人來說,時間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為了節(jié)省錢,他們住離公司較遠的地方,用來回的時間來換取房租的差價。
表面上每月在住房上少了幾百的支出,卻浪費了能帶來更多價值的時間。
有句話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p>
富人深深懂得此中道理,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但一群人在一起,精力和時間就會成倍增長。
于是,他們花錢買別人的時間為自己工作,一個產(chǎn)品可以賣給無數(shù)需要的人。
最后,為他工作的人得到的仍是自己用工作時間換來的報酬,而富人卻用同樣的時間,收獲了所有為他工作的人創(chuàng)造的利益的總和。
想靠努力工作致富,是不太可能的事。
窮人與富人相比,唯一多的就是時間,只有花足夠的時間讓自己值錢,你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用錢的態(tài)度不同
窮人傾向于攢錢,能少花就少花,能不花就不花。
從小到大,大部分父母都會教育孩子攢錢,并不是說攢錢不好,而是在這種教育的影響下,我們會過度高估攢錢的重要性。
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一種錯覺,覺得只有攢錢才是使自己致富的唯一途徑。
于是,窮人們把生活開支以外的錢全部存起來,同時生活中還得時刻克制自己的欲望。
好看的衣服不買,因為貴,舒適的房子不租,因為貴,性價比高的課程不學,因為貴。
對于窮人來說,40萬往往是他們儲蓄的一個頂點,這得需要一個人省吃儉用十到20年才能積累。
然而,存錢的利息增長速度,根本趕不上市場通貨膨脹的速度,最終他們用10到20年的時間,為通貨膨脹買了單。
表面上看,他們積累了不少財富,而實際上他們卻窮得很穩(wěn)定。
而富人傾向于用錢,用錢買想要的,該花就花。
如果商品的價值與他們的期待相符,多花點錢也沒有關系。
周立波曾在舞臺上講過一件事,說自己一件西裝從上臺不久就開始穿,現(xiàn)在還穿。貴是很貴,兩萬多,但平分到他的每一次上臺,其實也就幾塊錢一場,但其質(zhì)量以及穿在身上的氣質(zhì),是普通西裝比不了的。
在用錢上,窮人看到的只是眼前的數(shù)字,而富人看到的是背后的價值。
如果你細心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厲害的人,都懂得花錢去學習。
不是他們錢多不知怎么花,而是通過學習,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認識更多優(yōu)秀的人,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圈子,這對他們來說,遠比花掉的錢價值更大。
隨著知識的豐富,眼界的開闊,圈子的擴大,消費體驗的增加,致富的機會不需要等待,反而是挑選。
只有你懂得如何花錢,你才能夠明白錢流通的道理,從而賺到更多的錢。
對錢的認知不同
錢,對于窮人來說,猶如司機的安全帶,工人的安全帽,只有當兜里有錢的時候,他們才會有安全感。
所以,窮人傾向于擁有錢的持有權,把錢更多地留在口袋里。
當兜里有2000塊錢時,他們會擔心下個月生活怎么辦,當兜里有2萬塊錢時,他們會擔心家人生病怎么辦,當兜里有20萬時,又擔心將來結婚和婚后養(yǎng)孩子不夠用……
為了能安全度過這些也許本就不會發(fā)生的意料之外的事,他們只能不停地攢錢,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他們也知道賺錢需要機會,但他們從不改變,也不敢去改變,因為改變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他們相信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賺到錢,慢慢地積累財富,承擔風險的能力就會只增不減。
對于富人來說,錢不過是掙更多錢的工具,如果工具不用,則會失去它的價值。
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讓更多錢為自己所用。
曾看過一個首富王健林的段子:
有一天王思聰問王健林:“咱家有多少錢?”
王健林說:“你兩輩子都花不完?!?/p>
王思聰又問:“那咱家欠多少錢?”
王健林說:“你八輩子都還不完。”
吳京曾為了拍電影《戰(zhàn)狼2》,賣掉了自己數(shù)千萬的房子,最終創(chuàng)造了56億的票房紀錄。
阿里巴巴每年都會花幾十億做雙十一活動,而短短的幾天,便可為他們創(chuàng)造上千億的盈利。
每一個富人,都懂得錢生錢的道理,他們利用別人的錢為自己創(chuàng)造財富。
而每一個窮人,他們干著最累的活,卻拿著最少的錢,還把自己掙的錢存入銀行,為別人所用。
盡管表面上獲得了百分之零點幾的利息,但實際上卻在不斷虧損。
▽
為什么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因為他們之間看到的本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有句話說:“你永遠掙不到你認知以外的錢?!?/p>
當你的認知得到提升,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時,自然能收獲別人收獲不了的東西。
你若喜歡,點個贊吧,與朋友共勉。關注青山,讀好文,共成長。
]]>如今的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上都力求“富養(yǎng)”,因為自己小的時候,可能吃過苦,受過難,而自己有孩子后,不想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于是對于孩子的要求,往往都會滿足。
不過,父母答應孩子的各種要求時,是否也考慮過,這樣的行為是否已經(jīng)屬于“寵溺”的范疇了呢?
最近,電視劇《加油媽媽》正火熱播出,劇情主要圍繞幾個媽媽和各自家庭、孩子的生活瑣事。在幾個媽媽中,秦微是一個既焦慮又有些偏執(zhí)的媽媽。
她的家庭條件一般,丈夫是個普通的程序員,月薪不是很高,但她仍然要把女兒送到重點小學,光是學費就讓全家人的生活捉襟見肘。
在如此大的生活壓力下,秦微仍然對外假裝自己是有錢人,平時有專車接送,甚至會假裝穿品牌衣服和名牌包包;對女兒更是要求嚴格,各種培訓班壓得女兒都喘不過氣來。
而在女兒的一次演出中,秦微為了讓女兒能出彩,特意買了一件特別昂貴的公主裙,不過因為價格太貴,秦微并沒有剪吊牌,反而是塞到了女兒的領子里。
結果因為吊牌卡在了脖子處,女兒覺得十分不舒服,導致最后節(jié)目也演砸了。
生活中,像秦微這樣的家長有很多,明明自己經(jīng)濟條件沒有那么優(yōu)秀,但仍然擺不清自己的位置,按照比自己高一個等級,甚至是好幾個級別的方式來養(yǎng)育孩子。
最后的結果大都是父母身心疲憊,而孩子在錯誤的家庭教育下,也形成了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性格和觀念。
老話說得好:“富人慣騾馬,窮人慣娃娃”。意思就是:
富人更喜歡把資源都用在提高生產(chǎn)力上,像家里的騾馬,往往在待遇上不會苛刻,因為這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財富的來源,好馬更是要配好鞍;而對孩子則是嚴格要求節(jié)儉樸素,不會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相反,那些窮苦人家常?!?/span>再苦不能苦孩子”為理由,對孩子格外寵溺,百般呵護,嬌生慣養(yǎng),最后往往養(yǎng)出了一個不上進的“窮人家的富少爺”。
說白了,窮人越窮越富養(yǎng)孩子,而富人則是越富越投資資源。富人懂得投資資源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而那些條件一般的家庭,還會和條件好的家庭做比較,當比較產(chǎn)生時,內(nèi)疚就發(fā)生了。
內(nèi)疚的心理,再加上對孩子的溺愛,父母自然就要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條件,這就會造成“過度富養(yǎng)孩子”的結果。
其實在生活中,這樣的現(xiàn)象很普遍,不管父母有沒有錢,都把孩子當成“富二代”來養(yǎng)。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在現(xiàn)在也逐漸開始不再成立了。
那些過于滿足孩子要求的普通家庭,最終很大程度上會讓孩子成為一個“不幸的人”,習慣依賴父母,好逸惡勞,最后成為一個不能適應社會的廢人。
父母在把好東西給孩子的時候,卻偏偏忘記告訴孩子生活的艱辛,這其實是在害孩子。大人們的過度呵護,對于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也更容易培養(yǎng)出所謂的“逆子”。
最好的教育,是要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和艱辛,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很多時候,父母喜歡富養(yǎng)孩子,也和自己沒認清自己的社會地位有關。
我們常常把社會上的人分成“三六九等”,其實就是所謂的社會等級。以家庭可支配收入作為標準,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最少要保證可支配收入達到5000以上才能算得上是中產(chǎn)階級,這樣算下來,每個月的家庭收入需得過萬才可以;
另外,從社會地位來看,就連公認的鐵飯碗——公務員和普通的中小學教師都不算是社會中層階級,再對比作為普通職工的自己,是不是有時候在孩子的養(yǎng)育方面確實過于驕縱 了呢?
養(yǎng)育孩子從不是攀比和愛慕虛榮,最好的養(yǎng)育方式就是什么樣的條件就怎么養(yǎng),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并不是培養(yǎng)孩子的必需條件,在精神方面的富足才是最重要的。
今日話題:你對“窮人富養(yǎng)孩子”這種行為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