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
如果簡單地把火鍋理解成“燒開水把食物放在鍋里煮熟后再吃”,那中國火鍋的歷史就相當(dāng)悠久了。早在先秦時代,我國便已出現(xiàn)了火鍋,只不過是以鼎代鍋,更確切地說,應(yīng)為“火鼎”。到了漢朝,出現(xiàn)了一種鼎,里面有幾個格子,看起來就像是現(xiàn)在的九宮格。在那個時代,火鍋并不是直接涮著吃,而是在沸水中熬上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是現(xiàn)在東北的燉湯一樣。
到了宋朝,人們已經(jīng)開始用火鍋來煮肉,只不過煮的是兔肉,而不是牛羊肉。宋朝人吃火鍋,都是圍著“風(fēng)爐”坐,把泡好的兔肉放進沸水里煮熟,撈出來即食??谖吨氐模€能蘸上調(diào)味料吃,和今天吃火鍋的感覺很像。宋代林洪在一本名為《山家清供》的食譜中,對這款火鍋贊不絕口,稱其為“浪涌晴江雪,風(fēng)翻照晚霞”。在宋朝火鍋還有個雅致的名字,叫做“撥霞供”,這名字不僅好聽,還很有藝術(shù)氣息。
蒙古族人為今天的涮火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蒙古族人喜歡吃羊肉,不過出征的時候,燉羊肉太麻煩了,所以他們會把羊肉切成薄片,然后放進開水里一煮就熟了。蒙古族在征服中原的過程中,也將火鍋傳到了內(nèi)陸地區(qū)。熱氣騰騰的涮肉,在北方就比較流行了,不僅味道好,而且還可以取暖。
清朝時,由于滿族人來自東北,他們非常喜歡吃熱騰騰的火鍋。曾有過幾次盛大的“千叟宴”,其中皇帝最愛吃的就是火鍋。
皇室之愛,則民風(fēng)之盛。后來,火鍋流傳到了京城各處,大部分都是清真飯店經(jīng)營的。《舊都百話》上就有記載。據(jù)說是光緒年間,北京一家名為“東來順”的羊肉串店的老掌柜收買太監(jiān),偷走了宮中制作“涮羊肉”的方子,才讓“涮羊肉”在大都會的名菜店里得以銷售。
如今風(fēng)靡全國的“川渝火鍋”,比“涮肉火鍋”更遲才出現(xiàn)。川渝火鍋以辣為特色,中國人吃辣椒的時間只有兩三百年,所以川渝火鍋的歷史應(yīng)該不會太久?!?a href="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tag/%e5%b7%9d%e6%b8%9d" title="【查看含有[川渝]標(biāo)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川渝火鍋”出現(xiàn)的確切時間,可能是晚清與民國之間的交界處,而其出現(xiàn)的地點,則應(yīng)是長江沿岸的碼頭。確切的位置有重慶和瀘州兩地。
鴛鴦鍋
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是:“重慶的朝天門碼頭一帶,原為穆斯林屠宰場?!?span id="4og8rqb"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465850">回民在宰殺牛后,會把內(nèi)臟扔掉,窮苦的船夫和船夫撿回來,洗干凈后下鍋,再加辣椒、花椒、姜蒜、鹽等辛辣調(diào)料,煮熟吃掉,川渝火鍋就是這么來的。那時他們涮的大多是有錢人不屑于吃的毛肚和鴨腸之類的臟器,價格低廉,因此川渝火鍋一開始就是窮人的食物。美食不分來歷,好吃才是硬道理,川渝火鍋勝在了花樣繁多,口味辛辣鮮香。
]]>我們在草不黃俗話說312《神說武說,端公神婆》里提到“神癲、神燈兒、神戳戳、神旺旺、神光光guàngguàng、神經(jīng)、神經(jīng)兮兮”,以及“癲子、癲懂、癲戳戳、瘋癲”等說法,解釋了“神”和“端”的可能來歷。其實,“端公”直接理解成“癲公”又未嘗不可。“神燈兒”,可能就是“神脀、神憃”,也就是“神蠢”。神戳戳或癲戳戳、瘋戳戳,即“神拙拙、癲拙拙、瘋拙拙”,那“神旺旺、神光光”又該咋解釋呢?還有“王欻欻、皮欻欻、泡欻欻”和“筋筋欻欻”呢?
一、“神光光”和“神旺旺”
從“×AA”類重疊詞“白卡卡、癡倯倯、大太太t?i(也說“大模太太;太太即“怠怠”)、惡暴暴、煩糟糟zàozào、孤另另、哈戳戳、犟拐拐、礦希希、爛希希、麻雜雜、餓噓噓、平塌塌、青咕咕/格格gěgě、神癲癲、胎豁豁(義同“神戳戳、胎神”)、旺翹翹、行(兒)xīr豁豁、融垮垮、臟希?!钡确治?,“AA”是狀“×”的,既有語法作用,也有詞語意義,“光光、旺旺”應(yīng)該具有“神”之義。因此,“光光”讀如“誑誑、??”是沒有問題的。
而“神旺旺”讀作“神妄妄”,應(yīng)該也是可以的。
二、王欻欻
【王欻欻】(1)無所作為、白搭:說了不做等于~。(2)什么都不會做的人:你莫聽他吹的兇,實際上他是個~?!貞c方言詞解
《重慶方言俚俗語集釋》解釋差不多,《四川方言詞典》還記載本地生造的一個字(難以描述)。李元烈先生《重慶方言辭典》說王欻欻“義同‘王緛緛ruàn”,緛,縮也,方言中念ruà。也作偄ruǎn。
如果按“×AA”的類型分析,“王”,可以理解為“庸也”;“欻欻”,形容“庸”,本身也是“庸”的意思。
川渝稱融化,或為“烊”,或為“yóng”;yóng跟“庸”同音。烊、yóng應(yīng)該是同一詞語的不同方言音。今或作“融、熔”等字。我們覺得,“王欻欻”之“王”,是“庸”的可能變音。川渝或稱平庸為“農(nóng)”,也當(dāng)關(guān)聯(lián)“庸”的音義。
“欻”,《說文·欠部》:“有所吹起?!弊x的是“許勿切”,曉母,是喉音。用作象聲詞音“chuā”,則讀為舌音了。這個音川渝用作量詞,用于樹枝、藤條的計量,與“支、枝”用同:你像一欻刺zì,走到哪里,網(wǎng)到哪里;有幾欻高粱子;有五欻柏樹椏。
用于“皮欻欻chuǎ”(很皮性的樣子)、“泡欻欻chuǎ”(很松軟的樣子)和“王欻欻chuǎ”,以及“筋筋欻欻”,是方言同音借用?!巴鯕H欻”的“欻欻”與貴州的“爪爪”應(yīng)該是一個意思:
【爪爪】背稱辦事魯莽笨拙的人。西南官話,貴州清鎮(zhèn):王爪爪。——貴州漢語方言特色詞語匯編
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的“欻chuà(四聲)”,大意為“什么事都干不成的樣子”,例如:“你能欻”,意思就是你看你啥都干不成。
邵則遂先生說:湖北天門言“不聰明之人曰cua(上聲)倌”。
這兩個“欻”大致也是“王欻欻”之“欻”。
“欻欻”應(yīng)該與“恫恫 騰騰→蠢蠢 孱孱 拙拙→侏侏”是一個詞群。
【恫恫】畏首畏尾,平庸無能之貌。
況當(dāng)職才綿質(zhì)劣,~無能,若不廣求,安能盡職?(王廷相《巡案陜西告示條約》)
【騰騰】蒙朧、迷糊貌。
半醉~春睡重,綠鬟堆枕香云擁。(宋歐陽修《蝶戀花》詞)浄洗紅塵煩碧酒,倦來不覺睡~。(宋楊萬里《迓使客夜歸》詩)枯膓發(fā)發(fā)澆成浪,醉眼~看作嵐。(清錢謙益《謝藐姑太仆送酒》詩)
【蠢蠢】愚昧無知貌。
那兩個~之物,伴著伙泛泛之才,每日價貪圖花酒,潑使錢財。(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
天地辟而人生,~焉,圣人出而后異於物。(明劉基《醫(yī)說贈馬復(fù)初》)
陛下勿謂~小民可駕馭自我,生殺自我,而不足介意也。(《明史·趙世卿傳》)
【孱孱】朕不能~度日,坐觀凌弱。(《舊唐書·杜讓能傳》)
吾不能~坐受凌弱。(《新五代史·李茂貞傳》)
【侏侏】 “修~”范望注:“~,無所知也?!保ā短ね罚┱戮闱?,平虞章。侯部。
恫恫即 “脀脀、憃憃、童童、懂懂(懵懵懂懂)”等;入聲形式是“拙拙”,也就是“(哈、神)戳戳”。
三、“皮欻欻”和“泡欻欻”
“皮欻欻”“泡子欻欻”和“泡欻欻”之“欻欻”是疲軟、遲緩、松軟、松泡的意思,與囊膪之“膪”是一個詞群。
【?】《說文·糸部》:“緩也。從糸,盈聲。讀與聽同。(纟呈),?或從呈?!被蜃鳌啊彼∏?,耕部。
按:綎之“系綬”義上同?,取義于寬緩。
【挺】“~重囚”高誘注:“~,緩也?!保ā秴问洗呵铩ぶ傧摹罚?/p>
“慢騰騰”之“騰騰”音義關(guān)聯(lián)“?、挺”。
【單】《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德經(jīng)》:“~而善謀?!苯癖尽独献印返谄呤伦鳌袄A而善謀”朱謙之集釋:“繟,音闡。舒緩貌?!薄都崱ろ崱罚骸皢?,聲緩也?;蚴??!薄?span id="8u88wmi"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661654">集韻》齒善切,上狝昌。元部。
舒坦之“坦”,與“單”亦關(guān)聯(lián)。川渝說“軟tǎtǎ”或“軟tiǎtiǎ”是入聲音遺存。tǎt?;騮iǎti??勺鳌班?、答、沓”等。
【嗒】《玄應(yīng)音義》卷七“嗒然”注:“嗒,精靈失其所也?!薄都崱ず享崱罚骸班怏w貌。”
四、筋筋欻欻
纖維縱橫,川渝或稱之為“筋筋網(wǎng)網(wǎng)”,或稱之為“筋筋欻欻”。“筋筋網(wǎng)網(wǎng)”比較好懂;筋筋欻欻的“欻”,跟“繩→拴/笪索→笪索”等應(yīng)該是一個詞群。
以上的“欻”,是同音詞,它們跟川渝說開除、除掉叫“欻”(欻脫工作;把那娃欻了)也是同音的,它們的演變路徑是一致的。開除之“欻”,可以是“劖→劖鏟刬→欻”的演變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