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逸周書·謚法解》的解釋,張飛的謚號最好,而且多數(shù)用于帝王:辟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張飛獲得美謚很正常,因為他是雙料國丈(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劉禪為皇后),而關羽的謚號按照字面解釋就有點不妙了,前一個字不完全是褒義,后一個字絕對是貶義:兵甲亟作曰壯、叡圉克服曰壯、勝敵克亂曰壯、死于原野曰壯、屢征殺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威德剛武曰壯;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
關羽是劉備集團首席大將,而且是“為國捐軀”,劉禪再昏庸也不會給關羽一個惡謚,當時執(zhí)政的諸葛亮對關羽評價也很高:“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span>
劉禪和諸葛亮不可能給關羽惡謚,后來關羽成神,那個“繆”字也沒有改變:宋高宗趙構于建炎二年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宋孝宗趙昚于淳熙十四年又給關羽加了兩個字,變成了“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關羽的最長封號是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于至正十三年加封的,一口氣念下來能把人憋暈: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jié)度使兼山東河北四門關鎮(zhèn)招討使兼提調遍天下諸宮剎天地分巡案管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開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駕前都統(tǒng)軍無倭侯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崇寧護國真君。
半壺老酒數(shù)了三遍才確定是八十八個字,有時候還能數(shù)出八十九個字來。元朝之前的關羽基本還是人世間官職,到了明朝,官老爺就成神仙了,從“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zhèn)天尊關圣帝君”到“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關羽取代姜子牙成了武圣人,在儒釋道三教的地位鮮有人及。說他名與實爽、傷人蔽賢、蔽仁傷善,肯定不是歷代帝王的本意。
于禁謚號為“厲”可以理解,關羽謚號中有個繆字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查閱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jīng)學大師鄭玄做注的《禮記·大傳》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字還有另一種解釋:“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繆,讀為穆?!?/span>
這就可以理解了,關羽的壯繆侯,實際是壯穆侯:布德執(zhí)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圣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縱觀關羽的一生,他還真當?shù)闷疬@個“穆”字:“先主于鄉(xiāng)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御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tǒng)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span>
在劉備陣營,關羽的權位僅次于劉備,他假節(jié)鉞“董督荊州事”,就是實際意義上的荊州牧,關羽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只是軍師將軍,趙云是翊軍將軍,張飛、馬超、魏延地位稍高一些,但也只是四方將軍和鎮(zhèn)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而已。
劉備把一半地盤交給關羽打理,關羽也不負所托,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把勢力范圍擴展到了許都郊區(qū):“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span>
當時的人都知道關羽張飛是萬人敵,“蜀中名將唯羽”,關羽不但是軍事家,文學功底也比較深厚:“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span>
史料這些記載,恰好符合布德執(zhí)義、中情見貌、賢德信修、德政應和、敬和在位、德化肅和、圣敬有儀、粹德深遠、肅容持敬、容儀肅敬的標準,關羽謚號壯穆,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說壯繆就是壯穆,說得通,但也有一些問題,宋元兩代,繆字已經(jīng)是常用的惡謚,比如我們熟悉的秦檜,謚號就是繆丑。趙昚和妥懽帖睦爾給關羽加封號的時候,按常理應該把這個繆字變成穆,這樣才不會被人們誤解。
經(jīng)學大師鄭玄基本算關羽的同時代人(鄭玄卒于公元200年,關羽卒于220年),也許在他們生活的年代,繆就是跟穆通用的。
如果讓鄭玄來下結論,關羽的謚號當然就是壯穆,但是同時代的季漢侍中、長水校尉廖立顯然有不同意見,在《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中他這樣評價關羽:“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數(shù)喪師眾也?!?/span>
廖立就是禰衡的翻版,是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眼高手低的人物(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貳,而更游散在李嚴等下,常懷怏怏),諸葛亮聽到廖立貶低關羽等人的話,就給劉禪打了一個報告:“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span>
廖立多言賈禍,被劉禪和諸葛亮免職流放到汶山郡種地養(yǎng)豬,直到他死后,妻子才被釋放回成都。
廖立因為胡批先主劉備和諸大將大臣而丟官罷職,他對關羽的評價不足采信,楊戲在《季漢輔臣傳》中也提到了關羽張飛,其評價也是褒貶參半:“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fā),濟于艱難,贊主洪業(yè),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并致奸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季漢輔臣傳》寫于蜀漢后主劉禪延熙四年(公元241年),關羽張飛馬超等人獲得謚號是景耀三年(260年),也就是說先有楊戲作傳,后有劉禪追謚,關羽的半個惡謚是否跟當時的負面評價有關,就值得思考了。
楊戲在蜀漢當過護軍監(jiān)軍、梓潼太守、射聲校尉,也算級別不低的官員,他評價蜀漢名臣名將的時候很敢說,馬超在他眼里也不算啥好人:“宗計于朝,或異或同,敵以乘釁,家破軍亡。乖道反德,讬鳳攀龍。”
楊戲對馬超的評價近乎叱罵,但馬超的謚號為“威”,卻絕對是個美謚:“猛以剛果曰威,猛以強果曰威,強義執(zhí)正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zhí)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莊以臨下曰威?!?/span>
只要沒有深仇大恨,君王和執(zhí)政者一般都不會給逝者惡謚,關羽不但是劉備首席大將,而且關劉兩家是姻親,即使關羽犯過一些錯誤,也不至于得到惡謚中的極品“繆”字,更何況當年關羽得罪劉封,也是幫了劉禪大忙。
這樣綜合考量,半壺老酒認為關羽的謚號就是“壯穆”而非“壯繆”,還是鄭玄的解釋更有說服力,但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