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臺州的馬路邊,經(jīng)常可以聽到外地人放著錄音賣水果:“西瓜一元錢很qiǎo的”、“桔子qiǎo賣”。這種“彩色普通話”會引來我們臺州人的莞然一笑。
外地人說臺州話,就像本地的小孩子說方言,往往是從普通話倒著“譯”回來的,說著生硬聽著可笑。因為對孩子們來說,方言不常用,倒成了“第二語言”。話說回來,這些外地小販的臺州話雖然“洋夾土”,但能聽懂。
我們臺州外來人口眾多,那些人中的精明者,早已不滿足于給人打工,要自己做老板。賣蔬菜賣瓜果賣燒烤……,擺個地攤謀生。他們?nèi)谌脒@個地方,首先是學習方言。雖然方言好多已無法書寫,卻不妨礙說,于是便有了這許多聽起來生硬可笑的話語。我在想,普通話污染著方言已經(jīng)是無法躲避的悲哀了,而外來人群帶來的新口語也導致方言不斷變化,真不知是好是壞。
不說那些了,回來說“qiao”字吧。我對照了很多讀音與“qiao”相近的漢字,都無法找到有一個字包含著“賤”、“便宜”的含義,只有表示物品好銷的“俏”差強近之。
雖說現(xiàn)代漢語里的“俏”字,有表示“貨物的銷路好,價格上漲”的意思,“俏”不但不是貴的反義詞,反而是近義詞了。但想想“價鈿俏”薄利多銷,也可以使“貨物的銷路好”,那這個“俏”字,說不定就是臺州方言那個表示價格便宜的字。
1930年6月16日九華綢緞商店廣告,用的是“廉”字。
不知“qiao”這個字自古就沒有?還是古漢語是有的,現(xiàn)代的漢語因為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用不到這個字丟失了呢?希望方家指教。
]]>中華文化由許許多多的民族語言和地方方言共同組成的,其內(nèi)涵博大精深。有人認為,語言不過就是一種口頭表達方式,實際上,語言是人類歷史的dna。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xiàn)漢語規(guī)范化而努力” 社論: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雅言出長安,傳承大發(fā)展。陜西自古帝王都,長安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是十三朝古都、是京畿之地,長安方言曾經(jīng)是當時使用的官方語言。也融合了各少數(shù)民族不同語言,形成了豐富多彩一字多音多意的文化內(nèi)涵。長安方言承載著濃濃的文化鄉(xiāng)愁和文化基因,在戲劇,民歌、民俗等都以長安方言為主要展示方式,濃縮著陜西文化的精華。因而古漢語,史記及唐詩宋詞、都需要用長安話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方言詞匯,讀出當時的韻味來。方言字的考證,專家學者主要以宋代韻書《廣韻》《韻集》等典籍為依據(jù)。《辭?!ぱ叛浴丰屃x:“雅言,古時指共同語同方言對稱?!?月是家鄉(xiāng)明,話是家鄉(xiāng)好! 雅言最早興起于周朝,因周朝在長安灃建都,人們以說長安話為榮,說長安話成為一種風尚,足見長安方言的堅韌和持久。
長安方言,秦之聲韻。長安有倉頡造字臺,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文字傳承了歷史、也記錄著歷史。秦人說話習慣粗喉嚨大嗓門,秦腔高吼激越,言語粗獷奔放,為中國語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特色語。歷史悠久的長安方言,可以說是五千年中華文脈的一個縮影,像不可觸摸的“活化石”;不忘方言,客觀上在傳承著濃濃的歷史文化。長安方言得天獨厚,博大精深,各具特色,語言表達豐富多彩,廣大農(nóng)民一代一代將長安方言傳承下來,流傳至今并發(fā)揚光大!留住祖先的聲音,讓后人知道先人怎樣說方言生活和交流的。
語出長安,留住方言。長安方言歷史悠久,屬于主流語言,是中華方言的瑰寶。長安方言是活的,充滿了生生不息的動態(tài)和綿綿不絕的文化前景。
方言就是我們的鄉(xiāng)音雅言,是人們情感交流的紐帶,人類文明通過方言將優(yōu)秀文化得以留存和傳承。新生兒最先聽到的就是方言,方言有感情,有溫度,成為難以釋懷的永遠鄉(xiāng)愁。中國幅員遼闊,全國各地都有方言。方言是貼在鄉(xiāng)情上的標簽,是百花園中一朵朵靚麗的奇葩。長安方言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發(fā)展史上,發(fā)揮了不可磨滅的重大作用,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保護和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長安方言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讓長安方言文化流淌至今,服務當代,留傳后世!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離不開與文化互為培養(yǎng)基的語言。長安方言存留了諸多古語,是中國語言的活化石。方言作為漢語的獨特表現(xiàn)形式,在語言文化,語言學中地位獨特,放在中華文明5000年文明譜系中考量,人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方言就是最好的基因密碼;中華文明內(nèi)涵特質和價值取向,方言就是文化解碼。保留方言,就等于保留下了打開中華文明奧密之門的鑰匙,開啟了智慧的寶庫。
長安方言是古老文明的體現(xiàn),是地方語言的精華;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獨特的文化基因,通過長安方言能追尋一個地區(qū)、一個族群代代相傳衍變的歷程。長安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漢語,若消失則是對我國文化的缺失。他從遠古飄來,充滿著活力、是古漢語在長安方言中的留存,也是古漢語的活化石。《禮記·曲禮》曰:“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了解好長安方言,掌握好長安方言,宣傳好長安方言,解釋好長安方言,是我們的一項光榮義務。
中國陜西的方言存古程度最高,陜西方言曾經(jīng)是朝廷官方語言,被稱為“大秦雅言”,相當于今天的普通話……說長安方言并分享是種快樂,有種自豪感。長安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漢語文化的組成部分。長安方言傳承著古老歷史的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標志,體現(xiàn)出濃郁的地域味和地方特色。
時代在變遷,文化大發(fā)展。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宣傳,長安方言正在快速消失,僅有一些老人或偏僻鄉(xiāng)村的人們?nèi)栽谑褂?,但詞匯、發(fā)音及用字、詞匯量仍存在缺憾。長安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漢語,其消失對我國的文化是一種缺憾。若不重視長安方言的保護搶救,其消失已不可逆轉。方言文化的基因需要我們來傳承和發(fā)揚廣大,絕不能遺失!否則,對不起我們的先人,對不起我們的后人,也對不起我們的良心,更對不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戲曲是方言的味道,秦腔、長安道情等戲曲和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相互交流,如同魚和水、誰也離不開誰,永遠不變的是故鄉(xiāng)的方言。諸多方言文字因地域、人們的口語發(fā)音不同,但大致意思相同;例如把非、扉、菲、啡、蜚、鯡、飛、緋、妃、腓、肥、淝、斐、悱、誹、匪、榧、篚、翡、痱、吠、廢、芾、肺、鐨、沸、費、睡、說、稅等白話文統(tǒng)一成某一個字就失去方言的本意……長安方言有力的驗證了:喝長安的水,說長安的話。黃土有多深,文化就有多深。聽長安人講陜西方言,就像吃鍋盔、吃碗油潑面那樣純、那樣香,那么親切有滋有味!長安方言涉及面廣,數(shù)量眾多、有時難以全面敘述。一字多音,同音不同字,盡可能用近音近義字,選用合乎文法、通行典范的漢語來表達。
“小說是民族的秘史。” 同樣,地域和方言文化也是民族的秘史。通過長安方言可解讀千百年的古文詩句,了解千百年前的文化,回味尋找過去的傳統(tǒng)及歷史。長安方言保留了古音和古時的習俗,是研究歷史不可或缺的鄉(xiāng)音和鄉(xiāng)愁。
長安方言是長安人生的根,是從祖宗延續(xù)而來的標簽。長安方言是身份認同的標志,是在外人的情愫,也是與故鄉(xiāng)溝通的紐帶,承載著背井離鄉(xiāng)的愁苦和拚搏奮斗的信念。長安方言是河流,源于祖宗的血脈,不斷傳承弘揚廣大。不論在那里,長安方言根深蒂固,銘刻著人的一生,并不斷孕育延續(xù)。“鄉(xiāng)當見鄉(xiāng)當,兩眼淚汪汪。”聞聲思故土,方言撥心弦!人的遷徙就是語言的遷徙,身居它鄉(xiāng),若聽到熟悉幸運有魅力的長安方言,你會倍感親切如同見到了鄉(xiāng)親,你會主動搭言:“鄉(xiāng)當!你是咱那里人?”“飯吃了沒有?”“到這里來干啥?”
方言的培養(yǎng)在家庭,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老輩傳少輩,子子孫孫無窮盡?!拔覀兪欠窖缘妮d體,愿為它傳承并發(fā)揚光大?!?每當聽到鄉(xiāng)親們說的長安方言,吾就感到很親切、很溫馨,真正使人感到方言就是家鄉(xiāng),就是吾永遠的鄉(xiāng)愁。
《長安方言》1—–95分別在《長安人》《愛長安》《京兆文學》《今日頭條》《復興文化傳媒》《作家新地帶》《西部都市網(wǎng)》《三秦文學》《西安盟訊》《百花洲詩刊》、《南山窗》《三秦散文家》《西安政協(xié)》《藝空聯(lián)盟》《長圖薦讀》《網(wǎng)易》等網(wǎng)站平臺上刊載后,受到19.124萬讀者和11964位網(wǎng)友的留言點贊;14627位讀者先后分別多次寫出寶貴的評語進行點贊,還有的為某句某字某方言進行探討、并給我發(fā)來他人文章對照,令我欣慰不已。
何演宏:長安美《人生哲理經(jīng)典名言》人生探不清,說不明,人人都想探,人人都想說,揭開人生神秘面紗,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不懈梳理人生哲理可謂佳徑?!度松芾斫?jīng)典名言》從人生哲理探索人生路徑,從長安方言探索地域文化之源,平凡偉大!
尚林祥:長安美 長安方言是長安人生的根,是從祖宗延續(xù)而來的標簽。長安方言是身份認同的標志,是在外人的情愫,也是與故鄉(xiāng)溝通的紐帶,承載著背井離鄉(xiāng)的愁苦和拚搏奮斗的信念。長安方言是河流,源于祖宗的血脈,不斷傳承弘揚廣大。不論在那里,長安方言根深蒂固,銘刻著人的一生,并不斷孕育延續(xù)?!班l(xiāng)黨見鄉(xiāng)黨,兩眼淚汪汪?!?聞聲思故土,方言撥心弦!
韋忠民:……我們中華傳統(tǒng)的東西逐漸流逝,尤其是漢字古音和方言;普通話的普及是件好事,可是方言才是代代相傳的本土文化,弄懂方言對于學習古文幫助很大……
本稿對某些生僻字用同音或近似字標出!我懇請并歡迎廣大讀者提出寶貴的批評意見和好的建意,共同參與到長安方言中來,為傳統(tǒng)文化、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感謝張利萍和子女為本稿的大力支持!
先生:指先出生的為兄,后出生的為弟;多指有文化的男士;受過良好教育、有知識有文化有地位、備受尊敬的年長女性也稱先生。
例句:兄弟們中按大小分:伯為先生,仲為后生。
人們把上年紀的老師、醫(yī)生或丈夫等稱為先生。
國人把李清照、宋慶齡、冰心、許廣平、林徽因、楊絳、屠呦呦等德高望重、學識淵博、文采飛揚的女性也稱為先生。
瓤人(瓤執(zhí)人):貶指戲耍嘲弄人的意思!
例句:你再甭瓤人(瓤執(zhí)人) 咧,這事我辦不了!
你這是瓤人(瓤執(zhí)人) !我那能拿針線繡花朵呢?
畢咧:喻指事情已經(jīng)完咧、結束咧的意思!
例句:文藝演出到了最后,估計馬上就要畢咧!
合同的事畢咧!對方不講誠信漫天胡要價!
斃咧:指人或動物沒有生的希望死掉了的意思!
例句:老人畢咧!是昨天晚上咽的氣!
小狗被汽車撞了很遠,眾人說:這下小狗斃咧!
斃蹬咧:喻指人或動物完蛋或死掉咧的意思!
例句:老人三天湯水不進,我看老人斃蹬咧!
雞誤食毒藥后,翅膀和雞爪來回劃動最后斃蹬咧!
鐾土:指犁地時犁鏵上翻土的鐵尖制品的意思!
例句:現(xiàn)在年輕人很少見到鐾土帶鏵等農(nóng)具。
有句罵人的話:鐾土帶鏵,連偷帶拿!
弼:指給軟弱或破裂物體上捆綁硬物增加強度!
例句:果樹結的果子壓彎了樹,找木棍給弼一下!
支結滿黃瓜蔓的竹竿太細,再用大竹竿給弼一下!
潷凈:指倒溶液時擋住物質不外流的意思!
例句:她淘米時把雜物潷凈,人吃飯很放心!
潷凈沙粒,吃米飯不磕牙!
熱誠歡迎讀者們點評指正
如果轉載需經(jīng)本人同意!
2023年3月23日
每小平 筆名每牧 每文 長安區(qū)作家協(xié)會理事 民俗委員會主任 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市民盟老盟員聯(lián)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省散文學會會員 省柳青文學研究會會員辦公室副主任 省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會白鹿原分會副會長 省唐詩與杜甫研究會理事 區(qū)政協(xié)委員 區(qū)政協(xié)特聘文史員 民盟長安區(qū)工委原副主委兼韋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習俗 社火文化研究者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家鄉(xiāng)話總是“土土的”,以至于有時候一個地方的方言也會被當?shù)厝?/a>稱為“土話”。
這種“土”的感覺,有關我們的鄉(xiāng)土記憶,代表著一種與現(xiàn)代化相對的生活方式。
事實上,我們?nèi)粘煸诳陬^的那些家鄉(xiāng)話,很可能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土”。當你知道其對應的文字或背后的淵源時,或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獨特的表達竟是如此生動而優(yōu)雅。
江西南昌的方言燈牌。/視覺中國
陜西作家賈平凹在《西安這座城》一文中寫道:
最是那土得掉渣的土話里,如果依音筆寫出來,竟然是文言文中的極典雅的詞語,抱孩子不說抱,說“攜”,口中沒味不說沒味,說“寡”,即使罵人滾開也不說滾,說“避”。
西安及關中一帶的人把吃飯叫“咥(dié)飯”,心焦叫“恓惶”。
“咥”就是吃、咬、吞的意思,所以陜西人口中的“咥泡饃去!”和《周易·履》中的“履虎尾,不咥人”,都是一個意思。
西安人形容不理睬別人時用的“不齒人”,實際上是“不眙(chì)人”,而“眙”的意思就是直視。
《詩經(jīng)·陳風·月出》中唱的“月出皎兮,佼人僚(通“嫽”)兮”,這個“嫽(liáo)”就和西安人天天掛在嘴邊的“嫽咂咧”一樣,取美好之意,表示“好極了”。
西安街頭的方言雕塑。/視覺中國
在濃重的鄉(xiāng)音包裹下,還藏有一些詩意的表達。
如今,在不少方言中,人們?nèi)园褧r間叫“辰光”。一些中原地區(qū)的老人會把雨剛剛開始下的時候叫作“落星兒”,雨停了則叫“雨霽”。
重慶話中的“撐花”,粵語里的“遮”,都是“雨傘”的意思,兩種表達可謂一個形象、一個生動。
人們對物體的浪漫想象,也可以融入方言。不信你看,福州人把“抽屜”稱作“桌麓”,而泰州人把“鍋蓋”叫作“釜冠”——“釜”就是《七步詩》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釜,也就是鍋,冠就是帽子,鍋蓋可不就是鍋帽子嘛。
川渝地區(qū),人們用“架墨”和“煞角”來表達一件事的開始和結束,前者來自木工開始干活時彈墨線的工序,后者則來自農(nóng)民犁田的最后一步。
而事情圓滿完成后,當?shù)厝?/a>稱之為“搞歸一了”,其中的“歸一”或許來自于老子哲學中的“萬物萬形,其歸一也”。
在過去,木工喊一聲“架墨”,就代表要開始干活了。/視覺中國
在湖南湘潭等地,當?shù)厝?/a>問“你要怎么樣”時,會說“你要奚適”。不過,他們很可能并不知道“奚適”原來是這兩個字,還能聯(lián)系到來自莊子《逍遙游》中的“彼且奚適也”(它將要飛到哪兒去呢)。
北方一些方言中常用的“五脊六獸”,在不同地方有不一樣的含義,但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建筑屋頂的五條屋脊和六個檐角的神獸。
四川人常說的“圖撇脫”,意思是“圖方便”。在川渝及南方地區(qū),人們常用“撇脫”形容輕松、簡單、方便。其實,這個詞至少南宋時人們就在用了,比如《朱子語類》一書中就有類似的表述:“持敬頗似費力,不如無欲撇脫?!?/p>
如果這些方言普及度還不夠高,那么這個詞恐怕每一個網(wǎng)民都不陌生。
“嗯吶”,東北一帶的方言,如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口頭禪。當你在網(wǎng)上回復一句軟萌的“嗯吶”時,或許不會想到,這個詞脫胎于古漢語的“諾”。
其實,語言的分類在學術上討論和爭議頗多,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當前的分類,漢語方言可分為官話、晉語、吳語、閩語、客家話、粵語、湘語、贛語、徽語、平話和土話等十區(qū),其中官話又按地域分為八區(qū)。
前文的種種說法不一定嚴謹,但或許可以勾起我們對家鄉(xiāng)的好奇。
至少,當鄉(xiāng)音下一次被“嫌棄”時,我們要提醒自己:很可能不是方言“土”,而是咱缺文化。
]]>在大家分析解讀《金瓶梅詞話》的方言字詞語時,首先遇到的是方言字詞語的讀音該如何讀的問題。
有些“金”學語言研究者,在具體遇到一些難解方言字詞讀不出來時,會多方搜尋。有的學者從熟悉的某些地方的方言讀音、書證中去尋找,有的注重文字的訓詁,從古音中去考證。從現(xiàn)有“金”方言解釋的情況來看,方言的讀音問題,一直是“金”方言字詞語解釋的老大難問題。
方言讀音不明確或不正確,方言字詞語的解釋就難以解釋得正確,也更不能辨析明確“金”方言中方言字詞語的正誤。
而“金”方言的讀音難讀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眾所周知,在任何地方,不管區(qū)域大小,都會自然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語言體系,其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各要素一樣都不會少。因漢語不是表音文字,欲探知語言的讀音,前提是必須熟知這個語言體系,從熟悉的整體語言的表述中總結探知語音。所以,探尋方言讀音的奧秘,就在于 必須把握語言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任何形式的語言語音勘考,都不能脫離這個體系性的氛圍,否則就會失真。
由此可見,要解讀好“金”方言,須有方言的整體觀,須有相對應的系統(tǒng)性的某地方的語言做支撐,這樣才能真正明了整體語言語音的具體狀況,清楚每一個方言字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應該如何地讀。
可能會有人說,這么明了的事情,誰人不知?何談什么奧秘?
實則不然。選擇和認定某個方言體系是解讀“金”方言的必由之路,這正是其奧秘之所在。
而持不同觀點的人,對此不以為然??梢哉页龇穸ㄟ@一觀點的大堆理由,也有似乎很完滿成熟的理論,但就是一遇到“金”方言具體的某些字詞語解讀不出來,或推為是歷史語言變化,或者說是使用了多地方言等等。
現(xiàn)普通話已普及,很多的方言字詞語已岌岌可危,只有年紀大一些的老人們還可記得一些,再過若干年,可能這些方言會消失,再也沒有人能讀得懂這些天書般的某些方言了。
《鶴皋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 》片段
下面我舉幾個“金”方言字詞語的例子,(本文選例,均為《金瓶梅詞話》,香港太平書局,1982年)。以蘭陵一帶方言作參照,作以分析,看看這些方言字詞語該怎么讀。
比如“合”字。
在“金”書中 ,“合”除讀合he音外,還讀哈ha,咔ka,隔ge,該gai,或huo等五個讀音。不同的讀音,字義的理解也就不同?,F(xiàn)分列如下:
a.“合”讀“合he”二聲時。
第一回:“弗合忘之”。“合”的意思是:都、整個、全等。
第十四回:“合歡核桃真堪笑,里許原來有別人?!薄昂稀钡囊馑际牵航Y合、合作、湊合。
第四十三回:“只落得兩淚盈腮,都應是命里合該。”“合該”的意思是:應當、就是等。
b.“合”讀“哈ha”二聲時。
第五十一回:“賊秫小廝,仰(扌扉)著掙了,合蓬著丟?!?/p>
第六十九回:“隔墻掠篩箕,還不知仰著合著”
如上兩例中的“合”,意思是:合上、閉、蓋上、翻扣著等。
c.“合”讀“咔ka”二聲時。
第二十回:“把圈套做的成成的,每日行茶過水,自瞞我一個兒。把我合在缸底下?!薄昂稀钡囊馑际牵好荛]、封閉等。
d.“合”讀“隔ge”二聲時。
第一回:“潘金蓮甚是憎嫌(武大),常與他合氣?!?/p>
第六十四回:“如今春梅姐,又是個合氣星。”
如上兩例中的“合氣”,意思是:吵架、置氣、不合等。
e.“合”讀“該gai”一聲時。
第七十九回:“還剩下三丸 ,恐怕力無效,千不合,萬不合,拿燒酒都送到西門慶口內(nèi)。醉了的人曉得什么?合(ha二聲)著眼,只顧吃下去。”
第五十三回:“莫不合當?shù)孟?,遇得這個好藥也未知?!?/p>
如上兩例中的“合”是“該”的借音字,意思是:應該、該著等。
f.“合”讀“或huo”二聲時。
第五回:“武大道:你合吃酒?跟我來!”“合”是“和huo二聲”的借音字,意思是:和、一起等。
如上是“金”書中“合”字的六個讀音讀法,如果沒有蘭陵一帶方言做參照,沒有對“金”書方言系統(tǒng)性地分析和解讀,是讀不出這個字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不同讀音來。
又如“亂”字。
在“金”書中,讀la音。是從lan的聲母變音而來(普通話讀亂luan四聲,蘭陵方言讀爛lan四聲)。
第三十一回:“這囚根子,他作什么拿進他這把壺來?后邊為這把壺好不反(翻)亂。”
這個“反亂”的“亂”字,怎么讀?
如果讀普通話亂luan四聲,方言音亂lan四聲時,“翻亂”的意思是翻得亂七八糟的樣子。
這里顯然不是這個意思,這里說的應該是翻來翻去,反復翻找的過程。所以“亂”應該讀“拉la”音。
在“金”書中,“亂” 有方言亂lan,拉la兩個讀音,如果很熟悉方言的讀音,兩個讀音根據(jù)語境自然分辨得出來。
書中讀“拉la”音的組詞還有:攪亂、撩亂、惹亂、戳亂、引亂、撥亂、啜亂、反(翻)亂、打哩亂等等。
“亂”字的讀音,是根據(jù)整篇小說對本字的用語環(huán)境,結合蘭陵一帶語言的讀音讀出的。有了兩方言讀音作對照,很快就知道該字的讀音應該怎么讀。
再如“說”字。
在“金”書中,“說”一般讀shuo一聲,而蘭陵一帶方言讀fo音。音讀正確了,才能讀出“說回我”一詞的讀音。由讀音可知“說回我”是“噱唬我”的借音字。(關于這個詞的詳細分析,見筆者2022年4月20日“頭條”《〈金瓶梅詞話〉中的“說回我”音讀不準就亂套》一文。)
“說回我”一詞,出現(xiàn)在“金”書第六十八回。
文鏜聽見是提刑西門大官府家來的……半天拿了鐘茶出來,說道:“俺媽不在了。來家說了,明日早去罷!”玳安道:驢子見在家里,如何推不在?”側身徑往后走。不料文嫂和他媳婦兒陪著幾個道媽媽子正吃茶,躲不及,被他看見了,說道:“這個不是文媽?剛才說回我不在家了,教我怎回俺爹話,惹的不怪我?”
在本段語句中,當讀者讀到“這不是文媽?剛才說回我不在家了”時,這“說回我”三個字是很拗口不通順的。但如果熟悉蘭陵一帶方言讀音,自然聯(lián)想到同方言音的“噱唬我”?!班寤N摇钡姆窖砸馑际呛弪_我、欺騙我。這樣“說回我”從音到義,在句子中的意思也就很好理解,很好讀順了。
在“金”書中,相關“說fo”的詞語還有不少,如:“這說”、“著說”、“說慣了”、“說諷”、“怪說謊”等等。這些“說”字都讀佛fo音,正字是“噱”,義是騙,大家就可以根據(jù)語境作出解釋。
《蒼山方言志》王曉軍 田家成 馬春時 著
從上面的例子可看出,因有了蘭陵一帶方言作對照,“金”方言字詞語的讀音很容易讀得出來。而讀音正確與否 ,還可以在“金”方言的體系性整體語言中作以驗證。同時還可鑒別判斷出方言字詞語中正誤。
目前,對“金”方言疑難字詞語作整體性對比解釋的,是《〈金瓶梅詞話〉蘭陵方言解讀》一書。該書是在以往的《金瓶梅詞話》字、詞典和注釋的基礎上,選取以往沒有解釋或解釋不正確的最難解的方言字詞語,對比蘭陵一帶方言,參閱《蒼山方言志》而寫成的??梢哉f是以往《金瓶梅詞話》方言解釋的補充。她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以蘭陵一帶方言作對照,基本上解決了長期困擾著人們的難解“金”方言字詞語的解讀問題。
這里所說的“蘭陵一帶”,指以蘭陵縣蘭陵鎮(zhèn)為中心,大致范圍在臨沂以南、以西,棗莊市,徐州市區(qū)以東、以北,邳州市大部,宿遷北部等地區(qū)。
歡迎對“金”方言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參與討論!謝謝!
]]>在之前的節(jié)目我們也有提到,漢字的數(shù)量多達十萬個以上,而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的漢字卻僅僅只有兩三千個而已,有很多字我們根本用不到,甚至不僅用不到,或許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
漢字
但是現(xiàn)在是一個網(wǎng)絡時代,很多生僻字反而成為了網(wǎng)絡上的熱門字,因為有很多方言,其實就保留了古漢語中的一些文字,這些字往往都是現(xiàn)代漢語極少使用的冷門字。
比如“娚”字,女字旁加一個男子漢的男字,這個字也讀“nán”,估計很少有人知道該怎么讀這個字,知道這個字含義的人,那可能就更少了,所以今天,就和大家繼續(xù)來分享幾個和“娚”字有關的生僻字,非常有意思。
漢字
“娚”字,是一個多音字,既可以讀nán,也可以讀nǎo,不同讀音有不同的解釋。讀nán的時候,它是象聲字,在古漢語中等同于喃喃自語的喃字;娚字,同時也是一種稱謂,有些地區(qū)的方言,就把兄弟姐妹中的兄弟稱作為娚,所以在某些方言短視頻的對話當中,有時候就會出現(xiàn)這個“娚”字。
娚字還有一個讀音,讀nǎo,字典中說這個字讀nǎo的時候,其實是“嫐”字的訛字。這句話有點繞口,什么是訛字呢?
漢字
訛字,其實就是錯字,因為兩女一男的這個“嫐”字寫起來有點復雜,后來有人偷懶,于是就少寫一個女字,寫成“娚”,其實這是錯誤的寫法,但是寫的人多了,大家也就默認這樣沒問題,所以“娚nán”字就多了一個讀nǎo的讀音,當讀nǎo的時候,實際上是當兩女一男的“嫐”字在使用。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由“娚”字引出來的“嫐nǎo”字,又是什么含義呢?其實,嫐字也屬于方言用字,比如在粵語中,嫐字有生氣和罵人的意思,但它的本義,主要是挑逗和戲弄,因為你看這個字形:兩個女孩子的圍著一個男孩子,男孩子很害羞,但是他越害羞,女孩子就越是開他的玩笑,所以嫐字有挑逗和戲弄的意思。
漢字
嫐字有一個對稱相反的字,“嬲”字。 “嫐”字是兩女一男,而“嬲”字則剛好相反,它是兩男一女,這個字有點過分,兩個大男人圍住一個女人死纏爛打糾纏不休,那么這個女子肯定很生氣,所以在粵語中“嬲”字也有生氣惱怒的意思。
同時,兩個大男人戲弄一個弱女子,他們可能還很無恥地為此感到得意,所以“嬲”字同時還有糾纏戲弄以及洋洋得意等內(nèi)涵。這個字一般用得很少,大多數(shù)情況都是作為方言在使用,比如有的方言會說“不想嬲你”,就是表達因為生氣而不想理睬對方的意思。
漢字
最后還有一個字,大家可能也比較眼生,這個字就是“奻nuán”,由兩個女字組成。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其實兩個女就可以唱一出戲,女人有時候比較小心眼,呆在一起難免發(fā)生矛盾和爭吵,所以“奻”字的釋義就是爭吵。
這個字的寫法雖然很簡單,但卻屬于超級冷門近乎淘汰的漢字,甚至在方言中也很難找到它的身影,相信大家可能一輩子也沒有要用到這個“奻n”的機會。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評論,說一說還有哪些有趣的生僻字!
]]>膠東半島古時屬萊國領地,又稱作萊夷,在我國古代,“夷”字是針對中原以外的東方部族們專用的蔑稱,如萊夷、淮夷、鳥夷、牟夷、湡夷等。
春秋時期
自商代至秦,名稱中掛“夷”的方外小國們,無一不是屢遭“五霸七雄“等”上國”的征討,并相繼亡國,公元前567年,萊國為五霸之一的齊國所滅,轄地也遭侵吞。
對于原屬萊地的膠東半島,即便是“歸化”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地位仍相對低下,對此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曾有過立場鮮明的“地域黑”。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 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span id="pghouj9"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7093370">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 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鬃釉唬骸鞜o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span>
—— 《孟子·萬章上》
譯成白話是,咸丘蒙向孟子請教時問到:“我聽說‘具備超凡道德的人,君主不能把他當作臣下使喚,父親也不能把他當作兒子看待?!醋隽颂熳雍螅瑘蚵暑I諸侯朝見他,瞬的父親瞽瞍也跟著一起跪拜。舜見了父親瞽瞍,神色很不安。而孔子的看法是:‘在這個時候,天下真是危險到極點啦!’不知祖師爺真的說過這句話嗎?”
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
孟子回答說:“不對,這種鬼話不是出自什么正經(jīng)人之口,這是齊國東邊鄉(xiāng)下人說的話。堯年老后,由舜代替行使天子職權,《堯典》中記載,直到二十八年后,堯才去世,群臣如同死了父母一般,服喪三年,天下不聞音樂之聲。’孔子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人間沒有兩個帝王?!ㄈ绻┧串敃r已經(jīng)做了天子,卻又率領天下諸侯為堯服喪三年,這就同時有兩個天子了。
通過兩者對話,可見孟子對于膠東地域的整體評價不高,“地域黑”的同時還歧視著勞動人民,“齊東”便是齊國的東部的原萊國地區(qū),至于“野語”則是指鄉(xiāng)野地區(qū)流行的粗鄙語言。
孟子的言行中,對于農(nóng)民的蔑視情緒毫不掩飾,從此也形成了一個針對膠東地區(qū)的侮辱性成語,叫做“齊東野語”,該成語的釋義是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jù)的話。
數(shù)千年的滄海變幻,歷史演變,現(xiàn)如今的膠東方言,同古“萊國”語言尚存有多少關聯(lián),已無從考證,在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將膠東方言劃為膠遼官話,又稱萊語。
膠東青煙威三地,共計下轄28個縣市,且不說各縣方言各異,即便是首尾相連的各自然村,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差異,語言這種事物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千百年來,它隨著朝代的變遷,民族的交融而逐漸演變。
膠遼語系分布區(qū)域
在古時農(nóng)耕社會,由于交通不暢,信息閉塞,一代或幾代人僅在家鄉(xiāng)生活,畢生未曾遠行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封閉固定的生存環(huán)境,逐漸形成了一些當?shù)靥厣摹百嫡Z”,這些土到掉渣渣的當?shù)靥厣Z言,一部分是居于勞動人民的生活習性,自創(chuàng)而來并口口相傳,有些卻大有出處,細細追溯之下,甚至是記載于經(jīng)傳之上,流產(chǎn)至今的古漢語。
“脰枕”
膠東地區(qū)稱枕頭為“脰枕”[dòu zhěn],“脰”字的釋義是脖子;頸部,關于“脰”字的應用,較早見于《史記》
脰
“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於野。國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為君將,是助桀為暴也。與其生而無義,固不如烹!”遂經(jīng)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
——《史記》
“脰枕”一詞,更能表現(xiàn)出“脰”在枕上,相對于“枕頭”一詞更為直觀形象。
“噘人”
膠東地區(qū)稱“罵人”為“噘人”[juē rén],此種說法雖膠東地區(qū)應用最為廣泛,但非獨有,影響范圍經(jīng)由山東內(nèi)陸輻射至河北等地,相傳在較遠的川蜀地區(qū),局地也有類似應用。
噘
“噘”字系由“訐”[jié]字演變而來,“訐”字的釋義是“斥責別人的過失;揭發(fā)別人的隱私”。
中國儒家學說《論語·陽貨》篇中,孔子問貢:“錫也有惡乎?”子貢曰:“惡訐以為直者。”
譯文是:孔子問弟子子貢:”你也有所厭惡嗎?”,子貢回答說:“厭惡揭發(fā)攻擊別人的短處來冒充正直的人”
“剺開”
“剺”,[lí],“剺”字釋義為割開,劃開的意思,泛指用較為尖利的刀具割裂某種事物。
“剺”字在膠東地區(qū)的應用,多見于街頭斗狠時相互威脅的語言,如:“我剺了你個婢養(yǎng)的”。
通常事物需要“剺開”時,操作者普遍小心翼翼,防止出現(xiàn)誤傷,“剺開”的應用,迥異于菜刀切開,斧頭劈開等,“剺”字同樣是自古漢語流傳至今,仍在應用的典型。
剺
思勖鷙忍,敢殺戮,所得俘,必剝面、剺腦、褫發(fā)皮以示人,將士憚服,莫敢視,以是能立功。內(nèi)給事牛仙童納張守珪賂,詔付思勖殺之。思勖縛于格,棰慘不可勝,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盡乃得死。
———《新五代史》列傳 宦者傳
諸如膠東地區(qū)上對于昆蟲“蟬”的命名
近一百年,膠東地界上“蟬”的品種較為固定,共計有四種,按當?shù)刭x予的命名分別是“節(jié)流”、“嘟兩兒”、“溫呦兒”和最小的“滋子兒”,每一個品種的蟬,都有對應的單獨命名,但實際上都是口口相傳,就這么叫了許多年,讀音都知道,卻是誰也不能確切的把讀音對應的文字寫出來。
首先“嘟兩兒”是蒙古寒蟬,在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歐陽修所做詩詞《綠竹堂獨飲》中,有一句“前有萬古后萬世,其中一世獨虭蟧?!?,詩句中提到的“虭蟧”[diāo láo]便是蟬,同時也正是膠東地區(qū)被稱作“嘟兩兒”的那種蟬。
我曾長時間認為,之所以叫“嘟兩兒”,完全是因為它的叫聲特點,了解它的學名后,更堅定了這種看法,“都兩兒”同“虭蟧”的發(fā)音本就接近,可見古人在為蒙古寒蟬命名為“虭蟧”時,也是充分的參照了它的叫聲特點的。
其次是膠東人口中的“節(jié)流”,這是最為常見的蟬類,學名叫做“黑蚱蟬”,中國辭書之祖《爾雅》中的《釋蟲卷》里最早對蟬的命名為“蜩”,
清嘉慶年間,棲霞著名學者郝懿行所
撰寫《爾雅義疏》中提到:“蜩” ,“今 黃縣 人謂之蛣蟟, 棲霞 謂之蠽蟟[jié liáo],順天謂之蝍蟟,皆語音之轉也?!?/span>
虭蟧——膠東人民謂之“嘟兩兒”
又諸如膠東地區(qū)上對于昆蟲“蟋蟀”的命名
猶記得早些年,家鄉(xiāng)還種地時,農(nóng)歷九月是秋收的時節(jié),那時成片的苞米秸殺倒后,漫坡遍野的蟋蟀便沒了藏身之地,大人們在田間揮汗如雨的勞作,孩子們則是滿地亂竄,捕捉那種身強體健的雄性“促蛛蛛”,裝在罐頭瓶里讓它們捉對廝殺。
蟋蟀的“促蛛蛛”這個名稱,嚴格來說倒非膠東地方俗稱,在中國古時蟋蟀的學名叫做“促織”,三國后期,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陸機著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一書,該書同郝懿行的《爾雅義疏》性質類似,同樣是一本對古籍進行注釋描寫的專著,陸機對于《詩經(jīng)》中的“蟋蟀在堂”篇的注解中提到:“蟋蟀,一名蛬,一名蜻蛚, 楚 人謂之王孫, 幽州 人謂之趣織(即促織),督促之言也。俚語曰:“趣織鳴,嬾婦驚’”
由此可見,近兩千年以前,古時幽州地區(qū)便將蟋蟀稱作“促織”,而彼時的山東屬于“青州”,同幽州交界,大概率膠東蛐蛐兒的學名也同幽州一樣,也叫是“促織”,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進而逐漸演變成“促蛛蛛”這個更為通俗上口的叫法兒。
膠東方言中,出自古漢語并沿用至今的詞語,不勝枚舉
“敢莫”(莫非)“那一塊天河定底的神珍鐵,這幾日霞光艷艷,瑞氣騰騰,敢莫是該出 現(xiàn),遇此圣也?”——《西游記》
“釜臺”(煙囪),“釜”古代的炊具,用于蒸煮,是鍋的前身,“臺”是指平而高的建筑 物,“釜臺”便是由此而來。
“逮飯”(吃飯),自“啖”字演變而來,“啖”古代便是“吃”的意思,
“夜來”(昨晚),禪者咄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為甚麼醉酒臥街?——南宋 《五燈會元》
“賓服”(臣服、佩服),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莊子·說劍》
“筲”shāo(水桶),權臣妒逸才,心如斗筲窄。——唐《七愛詩·李翰林》
膠東三地中,萊陽、萊西兩縣的方言特點較為鮮明,近年網(wǎng)上盛傳山東人喜用倒裝句,然而萊西方言中不僅涵蓋了倒裝句,還大量應用了倒裝詞,以及兒化音,最為耐人尋味的是萊西萊陽兩地方言中,將“白”念做 [bó],“黑”念做 [hē],這在膠東乃至山東范圍內(nèi),幾乎可以說是“蝎子粑粑獨一份”。
然而遠在湖北和湖南的許多地方,對于“黑”“白”兩字的發(fā)音,卻同萊西萊陽兩縣類似,不僅也是將“白”字念做[bó],就連跟“白”字讀音類似的“百”字也讀作[bó]。
與之恰恰相反的是,全國范圍內(nèi)半數(shù)以上的地區(qū),又把應該念做[bó]的“伯”字,偏偏要念成[baí]的讀音。
類似情形多見于京劇中的語言,例如武生戲劇《挑滑車》中,高寵的經(jīng)典切口“看前面,黑[hē]洞洞,定是那賊巢穴,俺不免趕上前去,殺他個干干凈凈”,又比如老生戲劇《文昭關》中,“伍子胥一夜須發(fā)皆白[bó]等等。
京劇《挑滑車》劇照
京劇源起自道光至咸豐年間,由和春、春臺、三慶、四喜,四大徽州戲班進京后,同秦腔、漢調合流,并借鑒吸收昆曲、最終形成的,京劇語言中那些聲、韻與普通話不一致的字,專業(yè)的稱謂叫做“上口字”。
所謂“上口字”是京劇念唱中的古音、方言字,古音來自“中州音”方言來自鄂、皖、豫、蘇等地,又稱作“湖廣韻”
換而言之,傳統(tǒng)京劇中某些字的讀音便是按照南方的方言來讀的,因為京劇原本就是來自南方,而戲曲傳承自身又具有嚴格體系,技藝授受中各角色的,動作、服飾、對白、唱腔等都是循規(guī)蹈矩、依章而行的。
戲曲傳承中的這種循規(guī)蹈矩,反而保留了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原汁原味,有利于從中發(fā)掘古人生活的習性,語言等,雖然無法等同于膠片拍攝下來的紀錄片,卻也是一種相對有力的參照物,誠然是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
比對京劇的“上口字”,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字的發(fā)音同膠東方言存有共性,如“上口字”中將哥讀[guō],科讀[kuō],“龍”讀[lióng],“勺”讀[shuó],這些字眼的讀法至今仍常見于膠東地區(qū)的老年人。
普通話語系中,z、c、s是不與齊齒呼、撮合呼的韻母相拼的,但京劇“上口字”中這種現(xiàn)象卻較為常見,例如把箭讀成[ziàn],廂讀成[siāng] 宣讀成[sǖan]娶讀成[cǚ]
這種讀法又同黃島地區(qū)的部分方言十分相似,黃島“薛”姓一族為當?shù)卮笮眨诋數(shù)胤植驾^為廣泛,黃島方言中稱呼薛姓人,通常將“薛”讀作[suē],當?shù)啬觊L者喜將年輕人稱作“青年”,“青”字也是讀作[ciēng],口音特色鮮明,極其類似于京劇中的“上口字”。
黃島薛姓乃祖為陽武侯薛祿,為明朝明永樂時期著名將領,據(jù)【薛氏房譜】記載,其父薛遇林祖籍陜西韓城,洪武二年遷至薛家島聚居立村,由于是自陜西方向遷來,且時間又是洪武初年,較大概率與明朝初期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有關。
陽武侯薛祿故居遺址
在即墨、蓬萊、萊西、嶗山等地的多處自然村,族譜上皆記載有常遇春屠盡山東軍民的說法,《蓬萊縣志》中也有記載:“元末明初,山東為元明爭奪要地,明將常遇春血洗山東,山東半島人口被殺戮殆盡,殘存土著極微?!?/span>
歷史上,朝代的更迭無一例外要經(jīng)過百般廝殺,在尸山血海中建立起新的政權,元明兩朝交替時也不例外,常遇春屠山東的事跡,雖未見于《明史》,但推敲之下也并未無此可能。
山東先于1127年淪陷于金國,南逃者眾多,后又被元朝統(tǒng)治至1368年,前后被游牧民族統(tǒng)治長達二百四十多年,以至于大幅下降。
二百四十年幾乎等同于一個滿清王朝的統(tǒng)治周期,如此漫長的時間,足以將山東境內(nèi)所剩不多的住民徹底奴化,令他們淡忘自己的漢族血統(tǒng),在游牧民族給予的狹窄生存環(huán)境中生存。
蓬萊縣志
諸如武當派開山鼻祖張三豐,出生地位于遼東懿州,因彼時遼東為蒙古所治,是以張三豐畢生都自持為“大元子民”,至元朝滅亡后,云游四方時嘗自稱“大元遺老”。
洪武初年,朱元璋為尋求道家養(yǎng)生之丹方秘技,曾屢次召見,張三豐都推脫不出,為的便是以全仕元之節(jié)。
通過張三豐的民族觀念,也能側面折射出部分當時的社會背景,因此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當一個嶄新的漢族政權——明朝,建立的初期,實際上并不能引發(fā)當時山東原住民的民族情懷,畢竟能夠“守家待業(yè)”,過一些相對安穩(wěn)的生活,是刻畫在每一個山東人骨子里的情懷。
因此,當明軍大軍壓境時,山東不僅沒有出現(xiàn)“簞食壺漿”南迎王師的局面,反而隨同當時的元朝統(tǒng)治者,同朱元璋的軍隊展開了“保衛(wèi)家園”的激烈廝殺。
由此可見,膠東地區(qū)的縣志和諸多家譜中關于常遇春血洗山東的記載,怕也不是空穴來風。
明朝政權穩(wěn)定后,為了充盈山東人口,曾數(shù)次組織移民遷入,
明初全國移民簡圖
其中包括大量駐守云南“烏撒衛(wèi)”的戍邊將士,調防山東的兵戶人群構成復雜,籍貫各異,涵蓋湘、鄂、皖、豫各省人口,以及大量戰(zhàn)亂時南逃的原山東籍人口,在膠東沿海各個衛(wèi)所屯守,并生息繁衍。
就目前的膠東地區(qū)方言來說,是山東地區(qū)原生土著、游牧民族、以及中國南方地區(qū)省份融合在一起的語言,很難講是原有山東土著更多的同化了外來人群,還是大量涌入的外來人群最終兼并了最初的膠東方言,我個人更傾向于后者,畢竟自宋亡至明初,幾百年間山東人口銳減,是個不爭的事實,否則也不會出現(xiàn)“大槐樹”移民和“烏撒衛(wèi)移民”來充盈山東人口的現(xiàn)象。
]]>尕幾麻渣,濕幾哇噠,黑洞麻乎,
夯里般癡、黑嘰老哇、孽障仡佬。
這些蘭州“土話”在我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而在書本上、報紙上、雜志上和任何的書籍中幾乎沒有看到過。這是一些只聽過讀音、沒見過字形的一些口頭語。這是蘭州話,是蘭州老百姓口頭上自創(chuàng)的家鄉(xiāng)話,是最接地氣的蘭州方言。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做(念zu)撒呢啥?
吃撒呢啥?
喝撒呢啥?
說撒呢啥?
臟幾哇噠
粘(ran)幾哇噠
濕幾哇噠
冰幾哇噠
黑幾哇噠
pia幾哇噠
夯里般癡、寡瞇勺閑、寡啦半癡
瘋張模式、踢里禿嚕
瞎(ha)瞇忽視、瞎瞇楚眼
凍腳挖手、冰嘰老哇
黑(he)嘰老哇!黑嘰麻乎
編謊剝皮、胡吹冒撂
肥不愣噔—瘦肌麻稈
笨頭噎活—稽溜怪滾
憋死噎活—滴細滴細
掙死把活—閑死嘮哇
急撩時哇—死瞇瞪眼
額楞半頭
尕幾麻渣
花里騷麻
清光亮水
瘸臉剝皮
孽障仡佬
赤腳涼片
黑(he)洞麻乎
呆瞇癡眼
咳咳嘍嗽
呵聲斷鬼
打仗摞捶
丟人波及
朵三達四
旮旮旯搜
差乎些兒
時里半會
小時候把普通話叫“洋話,以學說普通話為榮,以說“洋話”為時髦,把蘭州本地的家鄉(xiāng)話叫“土話”,認為這樣的話只能在家說,登不了大雅之堂,如果有同學在課堂上說了方言“土話”會被同學們嘲笑。
時隔三四十年,走過了全國各地很多地方,懂得了家鄉(xiāng)話的內(nèi)涵和文化,明白了家鄉(xiāng)話里蘊含的東西和寄托的情感。傳承本土方言、弘揚家鄉(xiāng)文化,需要我們這代人用心挖掘、認真對待,傳承蘭州方言,需要你我他,需要大家來共同去做。
(特此說明:以上方言詞語都是日??陬^語,作者從小到大只是聽說,從來沒有在書本上見到過,非專業(yè)研究人員,無法查到相關的字詞,只能根據(jù)蘭州話的意思來理解,取同音字代替記錄,不作為書面教材使用。如果有專業(yè)蘭州方言字詞研究人員,請留言指正,謝謝!)
本文系作者原創(chuàng)首發(fā),如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轉載需注明出處,謝謝!
]]>湖北方言“苕”,不只是紅薯稱呼,更是用來形容人愚笨的口頭語,相關詞匯十分豐富。
湖北話“苕”基本含義,可與北方話“傻”對應。苕的近義詞還有愚、蠢、癡、呆、笨。
湖北還有一個方言,與“傻”對應,那就是哈hǎ(三聲)。
一、以物喻人,因為紅苕這種作物“傻得可愛”
湖北話,為何用“苕”形容人傻?具體情況無從考證,只能進行分析推理。湖廣漁夫認為,最大可能是由物及人,用紅苕的特點引申出形容人。
苕,也稱紅苕。紅苕這種作物“傻得可愛”“命賤”。它不擇土壤,什么地方那都能生長;它生命力頑強,繁殖簡單,栽到地里,澆一瓢水,不用多“伺候”,就能收獲,并且產(chǎn)量高;它的塊根很大,像“傻大姐”“憨哥”樣子;它可生吃、可熟吃,可當菜、也可當主食。
苕,真的是傻得可愛。太實在,就是傻。最開始,用苕形容人,可能并沒有多少貶義,后來演化出若干貶義詞。
漢語的字義詞義,在不斷演化之中。有些詞匯,如骯臟、笨,早先是褒義詞,后來卻變成了貶義詞。
笨,是竹子的內(nèi)層,竹白也?!稄V雅·釋草》里說,竹的表面叫做笢,里面名笨,其白如紙。古人用笨來形容女孩之純潔可愛,就如白紙一張。后來,笨指人愚蠢。
二、“苕”與北方話“傻”基本對應
說苕先說傻。因為湖北方言苕sháo,與北方話傻shǎ,字義差不多。
傻這個字,最晚宋朝就有了,至今讀音也沒變,字義變化也不大?!?span id="2my9uth"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5785129">廣韻》注音,沙瓦切。字義,一是不仁,二是輕慧貌。輕慧貌,即缺少智慧,就是蠢笨嘛。
在清朝中期成書的《紅樓夢》里,就有“傻大姐”“傻大舅”等俗語詞匯。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傻shǎ為形容詞,釋義有二:
1.頭腦糊涂,不明事理:傻頭傻腦,裝瘋賣傻,嚇傻了。
2.死板,不知變通:傻干,傻等。
詞典對傻字的釋義,用湖北話“苕”可以完全替代。
傻頭傻腦=苕頭苕腦,裝瘋賣傻=裝瘋賣苕,嚇傻了=嚇苕了。
傻干=苕干,傻等=苕等。
甚至北方話粗口“傻屄”,湖北話也有對應詞“苕屄”。
苕與傻,也可作副詞,表示“極”。傻白,極其白。苕大,是很大、極大之義。“他買了苕大一個西瓜?!?/p>
三、又苕又哈有多傻?
湖北方言及四川方言里,還有一個與“傻”類似的詞——哈hǎ(三聲)。你真哈、你真苕、你真傻,是一個意思。
粗口“哈卵子”,即蠢貨。
哈話,即傻話、苕話,丟人話。
哈子、哈巴,即傻子,苕貨,笨蛋。四川話說為“哈兒”
哈相,即傻相。
湖北方言蠻苕蠻哈、又苕又哈,苕+哈,是強調“很傻”的意思。
湖北方言主體是西南官話與江淮官話。按語言學家觀點,官話均屬于北方方言區(qū)。湖北作為中部地區(qū),湖北話兼有南北特點。
湖北方言哈hǎ、苕sháo與北方方言傻shǎ,是個什么關系?哈,為何有傻的含義?
湖廣漁夫認為,哈hǎ應該是傻shǎ的音變,這兩個字聲調均是三聲,發(fā)音也十分接近。簡言之,湖北方言把“傻”讀成了“哈h?!保巧档囊糇?。
那傻shǎ會不會音變?yōu)檐鎠háo呢?這種可能性很小。
(本文配圖來自網(wǎng)絡)
點關注,看湖廣漁夫趣說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