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不卡在线精品无码播放,亚洲欧洲日产高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Mon, 03 Apr 2023 15:32:06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昆明 – 寶寶取名網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 32 32 昆字五行屬什么?坤字五行屬什么!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31710 Mon, 03 Apr 2023 15:31:36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31710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提要

地名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給地理實體、行政區(qū)域或居民點所取的名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反映民族的、地域的語言和心理特征,反映民族的、地域的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觀念。昆明地名有漢語地名少數(shù)民族語地名,這些地名往往帶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本文將通過有代表性的實例來作論述。

關鍵詞

昆明地名;歷史文化;民族史信息;思想和情感

昆明的漢語地名是按漢語構詞模式構成的,它符合下面兩個規(guī)則:第一,由于現(xiàn)代漢語具有雙音化的傾向,昆明的漢語地名絕大部分是雙音節(jié)的,少數(shù)是三個或三個以上音節(jié)的。第二,昆明的漢語地名嚴格按照漢語名詞的結構關系構成,其關系有:并列、偏正、動賓、主謂、同位、加前綴(后綴)。少數(shù)民族語地名,在昆明地名中都是用同音或近音漢字記寫的,也稱為音譯地名,在昆明地名中所占的比重相當大,其中以彝語地名最多。如祿勸縣是一個多民族的山區(qū)縣,在全縣總人口中,彝族人口占22%,在彝族聚居區(qū)或雜居區(qū),甚至在現(xiàn)今主要是漢族的聚居區(qū),仍保留著很多彝語地名。1980年地名普查時,全縣共有3051條地名,其中彝語地名就有1290條,占43%;此外有少量其他民族語地名。

在漢語地名與少數(shù)民族語地名之間有一中間帶,即漢化地名和混和地名。這一中間帶較模糊。漢化地名的構成雖符合上述漢語地名構成的兩個條件,但其來源是漢族把少數(shù)民族語地名轉寫成漢字時,盡量遷就漢族的語感而漢化來的。如昆明市區(qū)東面的“五里多”,從三音節(jié)和內部的結構關系(偏正:數(shù)量+形)來看像個漢語地名。聯(lián)系該地的歷史來看,卻是個漢化地名,它是根據蒙古語轉寫成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期間,為昆明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死后被葬于昆明北郊的松花壩山上,但那里離城太遠,人們就在今五里多小學的地址上建了一座紀念冢,供后人憑吊。蒙古語稱墳墓為“斡耳朵”,其后諧音為“五耳朵”,再轉寫成“五里多”。另一種說法是,元代梁王在該地設置帳殿作為離宮,帳殿在蒙古語里稱為“兀爾朵”。而“斡耳朵”和“兀爾朵”的漢字記寫,只是“斡”與“?!庇米植煌?,讀音則是相近的,所指當為同一個地方?;旌系孛浣Y構模式是:“音譯+漢語地名”,它是兩種民族語成分的混合。如祿勸縣的“撒營盤”,意為倒鉤刺旁的兵營?!叭觥笔且驼Z,意為倒鉤刺;“營盤”是漢語,兵營的舊稱。這個地名是因該地在明清時期駐過軍隊而來的。又如官渡區(qū)的“烏撒莊”,全意為土官住的村寨?!盀跞觥笔且驼Z,為其土官之名;“莊”是漢語,意為村莊、村寨。宋代大理國時期,該地居住的是彝族(撒梅人),其祖先為滇東烏撒部落,該地后為漢族居住,名稱仍沿用下來。

一、昆明地名記載的景觀

1、昆明其名

從古至今,昆明的名稱有:苴蘭、谷昌、拓東(東京、東都或上京)、鄯闡、中慶、鴨池、昆明、春城等。下面擇要簡析。

“昆明”,是古代少數(shù)民族部落(或族群)稱號的音譯,又記寫為“昆彌”、“昆?”。西漢時這一部落還處于“隨畜遷徙”的游牧生活階段,屬古代氐羌人后裔中的一支。其多數(shù)形成了現(xiàn)在彝語支民族(彝、納西、哈尼、傈僳、拉祜等民族),少數(shù)融入了白族。由此可以認定,“昆明”是由部落名稱派生的地名?!袄ッ鳌钡暮x是什么?“昆”“明”二字合為“昆明”一詞,在漢語中尚沒有確切的解釋,認定為少數(shù)民族語。其含義亦有兩說:一為羌義,一為彝義。按羌義之說,“昆”為雪山,“明”或“彌”、“?”為人,全意為“雪山上的人”;因為昆明部落的祖先原居住在康藏高原,那里隨處都可以見到雪山。按彝義之說,“昆明”是彝語“嘿咪”的音譯。在彝語中,“嘿”為海,“咪”為地方,全意為“海邊的地方”。兩說都有助于人們思考。宋代寶佑二年蒙古蒙哥汗四年(1254年)置“昆明千戶所”,“昆明”開始作為這里的地名,明、清兩代一直沿用。民國時期的1922年正式設置昆明市。直到現(xiàn)在,昆明都是云南省省會,也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中心。

“鴨池城子”,這是元代蒙古人對昆明的稱呼。“鴨池”亦寫作“押赤”?!傍喅亍边@一稱呼可能原為彝語。彝語中的一個分支語——密岔語稱昆明為“一期”,另一個分支語——羅羅語稱昆明為“以扯”,這兩個稱呼的發(fā)音都與“鴨池”相近。(參見方國瑜主編《云南郡縣兩千年》,參考資料)而且,在昆明地區(qū)的世居少數(shù)民族中,彝族的歷史最悠久。因而彝語對昆明的稱呼為元代蒙古人所接受并使用,這是合于地名使用的常規(guī)的。今昆明蛛竹寺有方“圣旨碑”,是1316年立的,正面是夾雜蒙古語的漢文,其中有“云南鴨池城子玉案山笨竹寺······”一句,可作佐證。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羅庸教授在昆明講學,其著作《鴨池十講》一書,即用這個元代的地名。

再看“春城”,這是昆明的雅稱。昆明屬于高原地帶,處于滇池盆地之中。西北一帶為山嶺環(huán)護,擋住寒潮熱流,加上滇池的調節(jié)作用,因而四季如春,時時、處處都可以看到繁茂的芳草碧樹和爭奇斗妍的鮮花。古往今來,都有詩文聯(lián)語贊譽昆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諺語有“四季無寒暑”,這形象反映了昆明“夏無溽暑,冬不祈寒”的氣候特點。我國南方一些省份有個說法:“正二三月亂穿衣?!倍ッ鲃t說:“一年到頭亂穿衣”。這是對“四季無寒暑”的注腳。昆明贏得這一雅稱,確實無愧。這一雅稱始于何時?由何而來呢?據目前能見到的地方史料,可以說是始于清初。清初詩人王思訓的《野園歌》開頭四句是:“浮云渺忽春城隈,樂游誰擬姑蘇臺?夷光未去走麋鹿,紅墻碧樹鳥棲哀?!边@是300多年前,用“春城”譽稱昆明的首例,其后不斷有詩文聯(lián)語如此稱呼。新中國建立后,明顯的是60~70年代以來,“春城”逐漸成為昆明的代稱,乃至于專稱。建國初期有一則謎語,謎面是“四季無寒暑”,打我國一城市名,謎底是東北的長春。那只是字面的吻合,氣候并非四季宜人?,F(xiàn)在,當年的謎底“長春”已被昆明取而代之,只要一提到“春城”,人們就知道是指昆明。隨著云南的不斷發(fā)展,“春城”之稱還將遠播海內外。

2.地名勾劃移民軌跡

現(xiàn)今的昆明有一大批以“衛(wèi)、所、堡、營、屯、旗、官、莊、鋪”等為通名的地名。如呈貢縣有:廣南衛(wèi)、左衛(wèi)、中衛(wèi)、左所、馬金(軍)鋪(堡)、倪家營、回輝營、大營、小營、五里鋪等。又如昆明四個區(qū)中帶“營”字的地名,粗略統(tǒng)計約有50多個。地名中稱“官”的(今帶上“營”字),如官渡區(qū)的張官營,歷史上這些地方的軍事首領大多是千戶、百戶;地名中稱“旗”的(今帶上“營”字),如盤龍區(qū)的宋旗營,歷史上這些地方的軍事首領大多是總旗、小旗。“官、旗”的軍職是世襲的,所以地名前面還常常冠以該軍事首領的姓氏。地名中帶“屯、莊”的,如:西山區(qū)的小屯、官渡區(qū)的官莊等。這些地名,都與歷代,主要是明代的屯戌移民有關。云南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推行屯田制的地區(qū)之一。屯田是解決中央委派的官吏和駐軍的糧食供應的重要舉措。漢代興起,元代盛行,到了明代規(guī)模更大。明王朝在云南實行衛(wèi)所制度,設置20衛(wèi)、3御、18所,共133個千戶所。衛(wèi)所的布局采取線面結構形式。在面上,衛(wèi)和所大都在城鎮(zhèn),如云南府的前衛(wèi)、廣南衛(wèi)、宜良所、安寧所等,其他州縣的城里亦派有衛(wèi)兵分駐。在線上,交通沿線和山林險要之地也都設驛遞、鋪舍,分兵駐守,呈現(xiàn)星羅棋布狀。這就使得“諸衛(wèi)錯布于州縣,千屯遍列于原野”。云南各地駐軍,基本上都實行了屯田——軍屯,這些軍屯都有固定的戌所,軍籍世代相傳,官兵都有家室。設屯之處,有的是荒郊野地,于是帶著軍事色彩的地名應運而生。有的原來有村寨,但村寨舊名被新地名所取代。還有一些以“關、哨、汛、塘”為通名的地名也與軍隊駐防有關。清代實行綠營兵制,所有的鎮(zhèn)、協(xié)、營都在一個固定地區(qū)分防地,這個地區(qū)稱為汛地,委派千總、把總領兵駐守。所設關、哨、汛、塘大部在山區(qū)和邊區(qū)。當時的昆明縣設有4關、12哨、2汛、24塘,后來大多數(shù)成為了村寨,其名稱也成為村寨名稱,帶著軍事色彩。現(xiàn)在依然保留其名的如:碧雞關、小哨、板橋(汛)、牛街莊(塘)等。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塘”與“水塘”的“塘”不同。上述地名表明,這些地方顯然有軍隊駐防或實行過軍屯制度,戌屯之處大都成為村寨。此外,有的村寨名、街巷名也呈現(xiàn)出移民的痕跡。村寨名中,如祿勸縣的“川號子村”,該村村民系民國時期由四川遷居而來,故有此名,1950年改名為“興發(fā)村”,寓興旺發(fā)達之意。街巷名中,如昆明市區(qū)的浙江巷,位于華山南路,清末巷內有浙江會館,為旅昆的浙江人居住之所。又如大富春街、小富春街,明末清初有許多江南移民在該處建蓋房屋,形成的街道,以其家鄉(xiāng)的富春江來命名,表示懷念之情。如果從上述這些地名,尤其是從其中的小地名著手,就可以探尋到歷代移民的痕跡。

二、昆明地名存儲的民族史信息

昆明是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接觸久遠而廣泛,影響是全面的、明顯的。昆明地名中存儲著這些信息。

1.地名展現(xiàn)民族的分布

先看區(qū)縣的名稱。根據這些名稱的來源和含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漢語地名,第二類為少數(shù)民族語地名,第三類為兩者兼屬地名。各類地名與各民族的分布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這與各民族的歷史和相互接觸密切相關。據1989年底統(tǒng)計數(shù),昆明全市總人口為3,510,070人,其中,漢族有3,089,511人,占88.02%:少數(shù)民族有420,559人,占11.98%。全市有少數(shù)民族40余種,世居少數(shù)民族有彝、白、苗、傣、壯、哈尼等,各少數(shù)民族均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于全市各地。

第一類包括4個區(qū)和1個縣,即盤龍、五華、官渡、西山4區(qū)和晉寧縣。漢族人口所占比例很大,為92.3%,高于全市總人口中漢族人口所占的比例。少數(shù)民族人口所占比例為7.7%,低于全市總人口中少數(shù)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主要聚居于市區(qū)的順城街、金牛街,官渡區(qū)阿拉彝族鄉(xiāng),西山區(qū)沙朗鄉(xiāng),晉寧縣若干民族鄉(xiāng)等地。

第二類包括4個縣,即呈貢、祿勸、嵩明、路南4縣。呈貢、祿勸、路南之名均來自彝語,嵩明是少數(shù)民族部落稱號派生的地名。少數(shù)民族人口在這4個縣的總人口中所占比例為17.15%,高于全市總人口中少數(shù)民族所占的比例,更高于第一類中少數(shù)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特別是其中的路南和祿勸,少數(shù)民族在該縣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1.2%和29.5%。在這4個縣中,少數(shù)民族分布廣泛,聚居地區(qū)多。

第三類包括3個縣,即安寧、富民、宜良。其名稱的來源和含義,既可以屬少數(shù)民族語,也可以屬漢語。少數(shù)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布情況介于第一、二類之間。

再看鄉(xiāng)鎮(zhèn)、村寨的名稱。在這個范圍內,少數(shù)民族語地名更多,其中特別是彝語地名最多,分布最廣,僅次于漢語地名。如含“甸”字的地名,主要來自彝語,很多出現(xiàn)在彝族聚居區(qū)。“甸”意為山區(qū)的平地,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包括山間盆地、谷地、山頂、山腰、山麓、河畔等較為平緩的地形,只要有平地,不論其大小,這樣的地方,彝語支民族都稱之為“甸”,這是由他們的語言屬性決定的。如:西山區(qū)的后甸、呈貢的七甸、富民的小甸、宜良的草甸、安寧的禹龍甸等。地名中含“迤、矣、邑、雨、籠、弄、魯、碌、羅、樂、糯、則、黑”等字的,一般是彝族地名。這與彝族密切相關。在昆明地區(qū)的世居少數(shù)民族中,彝族的歷史最長、人口最多(居第一位,約占2/3),分布最廣,其先民很早就在滇池周圍生息繁衍,歷經滄桑,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主要聚居在路南、祿勸兩縣,以及晉寧、西山、夯宜良、官渡、富民等縣(區(qū))的8個民族鄉(xiāng)。透過地名,就可以看到這種分布格局。

2.地名顯示民族的遷徒

有些地名的變化,能夠說明某些民族的遷徙情況。

先看區(qū)縣的名稱。如富民,該地西漢置秦臧縣,唐代天寶中人南詔稱為黎灢州,宋代人大理國稱為黎囊臧甸。“黎囊甸”是彝語,意為“內外有水流的壩子”。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設黎囊千戶,漢字寫作“黎陽”,屬彝語的音譯。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民縣?!案幻瘛币辉~是漢語,康熙《富民縣志》云:“以境內尚覺富庶,一年兩熟,故以富民稱之”。這種變化可以說明該地最早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各少數(shù)民族中,彝族有著重要作用。后來漢族大量移人,使得該地的人口數(shù)量、民族構成等都發(fā)生了變化。

在鄉(xiāng)鎮(zhèn)、村寨的名稱中,與此類似的實例就更為多見。如官度區(qū)的子君彝族鄉(xiāng),因鄉(xiāng)政府駐子君村而得名。子君村彝語稱“泥召卡”,意為鳳凰村。1950年改名子君村。子君為彝族的一個支系,源于古代滇東南烏蠻27部所屬西摩徒部落,該部落又稱為白杞國,在今天的澄江縣一帶,因發(fā)生戰(zhàn)亂,一部分移居滇池畔,即今子君人。子君人的語言服飾已改同漢族。又如西山區(qū)的妥排,在明代沐英當政時期,沐英示意下屬對彝族要妥善安排,后即稱該地為“妥排”。該地楊姓原系白族,因長期與彝族雜居,一部分已融合于彝族之中。再如嵩明縣的回回村,據《嵩明州志》記載:“清光緒時此村名回回村,是回族聚居村”。后改名“回輝村”。還有安寧縣的雁塔村,該村馬姓祖墳碑文記述:祖宗“也池花馬”系元代武官,為蒙古族。該村取“遠方飛來的大雁”之意得名,這是蒙古族村名。

根據地名可以推究各民族的分布與遷徙情況,有些地名可以印證各民族之間相互接觸和影響的歷史。

三、昆明地名表現(xiàn)的思想和情感

1.顯現(xiàn)的社會思想政治觀念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統(tǒng)治思想和社會政治觀念,這些會在地名中反映出來。

五華區(qū)的順城街,是條老街,也是市區(qū)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舊時俗稱“回子街”,把回族稱為“回子”帶有侮辱之意。還有長春路,民國時期因綏靖公署設于該地而稱為“綏靖路”。“綏靖”的意思是保持地方平靜。舊時的統(tǒng)治者常用“綏靖”掩飾其鎮(zhèn)壓各族人民的行徑。再如宜良縣化魚村,1921年以前稱為“化夷村”,“夷”指少數(shù)民族,有歧視少數(shù)民族的含義。這些地名反映出歷代漢族統(tǒng)治者對少數(shù)民族不是實行鎮(zhèn)壓,就是采取撫綏的懷柔政策。新中國建立后,各民族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因此,取消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對少數(shù)民族帶有侮辱性的稱呼,把這些傷害少數(shù)民族感情的地名改了過來。

現(xiàn)今的塘子巷、金碧路、拓東路一帶,清代曾叫做“洋人塘”。19世紀末,英、法帝國主義者在強行打開云南大門之后,為了適應其在東方的戰(zhàn)略需要,加緊了對云南的侵略。1910年,法國為侵略我國而修建的滇越鐵路通車,云南路段直達昆明塘子巷。當局把塘子巷、金碧路、拓東路一帶開辟為商埠,帝國主義勢力長驅直入,又使這片鬧市染上了濃厚的半殖民地色彩。這一帶到處洋貨充斥,洋人機構林立,如法國郵政局,法、美、英、日等國的倉庫,洋酒店、洋旅館等。法國領事館還在這一帶布署了警察,使這一帶儼然成了一個變相的租界。昆明的民眾就把這一帶叫做“洋人塘”。又如市區(qū)北面的蓮花池畔,有一草木繁茂、清靜幽雅的休憩之地——商山,卻為英國人所有。昆明的民眾就把該地叫做“英國花園”。這都表露出當時人們的看法。

再看五華區(qū)洪化橋的名稱。清初吳三桂鎮(zhèn)守昆明時,其府第名為“平西王府”。后吳三桂起兵反清,稱帝于湖南衡陽,國號“周”。吳三桂死后,其孫吳世璠繼承王位,改國號為“洪化”,把“平西王府”改為“洪化府”。府旁一座無名小石橋也因此得名“洪化橋”,一條甬道則以橋名為其名。世人討厭這個名稱,后改稱“承華圃”。這反映出封建統(tǒng)治者常常用自己的吉祥字號給一些地方命名或篡改地名,為自己樹碑立傳。

與此相反,對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后人為表示紀念,常常用來作為地名。如盤龍區(qū)護國路的名稱與護國運動有關。民國八年(1919年),為紀念護國運動,在市區(qū)明代磚城的東南隅增辟新城門一座,取名護國門,俗稱小南門。又將白鶴橋改名護國橋。在城門之處立碑一方,由著名人士袁家谷撰《云南城護國門碑記》,著名書法家陳榮昌書寫,碑文云:“······名曰護國,將以表一省任事之艱,祝民國萬年之福也。”后再將附近的繡衣街和白鶴橋(街)合在一起,統(tǒng)稱護國路。

歷史上對人民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后人往往用他們的姓名來作地名以表示紀念。如五華區(qū)的黃公東街和黃公西街。黃公毓英,字子和,云南會澤人。早年留學日本,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后回昆明參加蔡鍔等人領導的辛亥(1911年)“重九起義”,率兵作戰(zhàn),立下功績,血灑疆場時年僅28歲。為表彰其功績,云南軍政府謚為“武毅”,蔡愕撰寫《黃武毅公墓志銘》。后將盡忠寺改名黃公祠,寺旁的兩條街改稱為黃公東街和黃公西街。

反映思想觀念的。如昆明市區(qū)翠湖南面的中和巷?!爸泻汀敝庠谟冢喝说男摒B(yǎng)能達到中和的境界,就能產生“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神秘效果。現(xiàn)巷口有副對聯(lián):“同心同德奔四化,不偏不倚致中和”。賦予“中和”以新時代的含意。又如無逸里,以《書經》的篇名命名,有勸勉之意。再如德馨巷,形成于民國初年,文人以“有知識、有見識的文人,應成為社會崇高道德的傳播者”之意命名。其他如:致和巷、財盛巷、光宗巷、節(jié)孝巷等。

2.體現(xiàn)意愿和感情

思安和祈福是人民的最大意愿。如區(qū)縣名中的“晉寧”寓“安寧太平”之意。辦事處、鄉(xiāng)鎮(zhèn)、村寨名稱,特別是街巷名稱中帶有“福、壽、泰、安、和、平、清、明”等字的相當多。

(1)希望征服自然災害。在昆明市區(qū)的盤龍江邊有條金牛街,相傳是銅犴(俗稱銅牛、金牛)鎮(zhèn)伏水妖的地方?!搬怼奔炊怂拗械木蓿般~犴鎮(zhèn)水”是我國古代的風俗。古代盤龍江水經常泛濫成災,該地的民眾于是鑄一銅犴以鎮(zhèn)水妖,消除水患。銅犴置于江邊的宿祠內,該祠俗稱金牛寺。清代形成街道后,就以該祠的俗名為街名。又如官渡區(qū)的雨龍村,最初建于明代,村名因村內古碑文中“雨龍山丘”之語而得,意在企盼“龍來行雨,五谷豐登”。再如市區(qū)北郊的霧雨大橋,相傳在清代該地長期干旱,官員到附近的黑龍宮求雨返回,經過這座橋時,突然天降大雨,于是稱此橋為霧雨大橋。

(2)渴求安居樂業(yè)。在市區(qū)翠湖公園北面,有條竹安巷。該地早年是一片竹林,無人居住。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對昆明市區(qū)狂轟濫炸,附近的居民就到竹林中躲藏。由于竹林茂密,敵機難于發(fā)現(xiàn)人群,此地也就沒有遭到轟炸。人們則認為竹林是吉祥之地,紛紛到該地建房居住,并形成了一條巷,取名“竹安巷”,寓“竹報平安”之意。又如晉寧縣的福安村,原名黃土坡,明代末年的戰(zhàn)亂之后,村民根據“居之安,平為?!钡囊馑几臑榻衩?。再如呈貢縣的常樂村,明代中期建村時只有三家人,稱為三家村(今為別名)。昔時常遭匪患,清代初年人家增多,已無匪患,于是改名為常樂村,寓“常久安樂”之意?!敖鹬y汁、玉川、云瑞、吉祥、幸福、如意”等地名,表現(xiàn)出對幸福生活的渴求。

3.呈現(xiàn)的宗教色彩

西山區(qū)的觀音山,是以“觀音”命名的。從南詔大理時期直到現(xiàn)在,觀音菩薩歷來是云南民眾頂禮膜拜的主神。民眾把氣候的好壞、谷物的豐歉,以及疾病、災難和生育都附會于觀音菩薩,使觀音菩薩具有原始宗教中氣候神、谷物神和生殖神等的多種功能,明顯反映出佛教神阺地方化和民族化的特色。昆明地區(qū)的漢、白、彝等族對其特別崇拜,每年都要舉辦各種觀音廟會,祈求人口繁衍、風調雨順、谷物豐產、地方太平。昆明城郊彝漢民族的觀音廟會,別具特色,人們稱之為“求子討娃廟會”。不論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都建蓋有不同規(guī)模的觀音寺、觀音閣、觀音廟,許多池塘、山崗亦以觀音命名。觀音山是這些地名中比較著名的。在市區(qū),以祠、寺、廟、庵等得名的街路巷道有一批,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佛教色彩的。如圓通街,因圓通寺而得名。圓通寺最初見于唐代南詔中期,名補陀羅寺,元代在其舊址旁建圓通東巷古剎。寺前形成的街就稱圓通街?,F(xiàn)在附近還有圓通東巷、圓通西巷、圓通山、圓通大橋。此類還有彌勒寺、東寺街、西寺巷、武成路等。第二類是有道教色彩的。如西岳廟,系道觀,五岳廟之一。50年代后發(fā)展為居民區(qū),就以廟名為地名。此類還有天君殿巷等。第三類是有其他宗教色彩的。如翠湖公園南面的三陽巷,巷名的來歷,主要有兩說。其中一說與“三陽教”有關。巷中原來住著信奉“三陽教”的人家,所以用“三陽”為巷名。在兩郊區(qū)和8個縣中,帶有宗教色彩的地名也相當多,如:金殿、玉皇閣、鐵峰庵、白馬廟、三教堂(富民縣居民點,“三教”指“儒、佛、道”)等。若全面系統(tǒng)地考察這些地名,可以獲得歷史上宗教流派、活動和分布等的線索。

總之,通過對昆明地名文化蘊藉的揭示,可以充分肯定其中蘊藏著豐富多彩的內容。能夠為語言、民族、民俗、歷史、地理、考古、旅游等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材料和珍貴的線索。

作者:張映庚

來源:《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選稿:何鉑羽

編輯:鄒怡思

校對:李春燕

審訂:汪依婷

責編:甄藝涵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
城字五行屬什么含義及意思?城字五行屬什么的意思!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26040 Mon, 21 Nov 2022 12:42:30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26040 編者按把夜哄睡,把自己喚醒。澎湃夜讀于每周日晚推出經典朗讀版,傾情演繹國內外經典文學名著名篇,與讀者“聲臨其境”感受經典之美、文字之美。

作者:汪曾祺

朗讀:劉斐珩

錄音制作:陳超

音樂:《彩云之南》林海

汪曾祺(1920—1997)

寧坤要我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我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牛肝菌。題了這樣幾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于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

汪曾祺贈給老同學巫寧坤的《昆明的雨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雨季?!坝昙尽?,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體感受的。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并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并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我的那張畫是寫實的。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用以辟邪的多是這樣一些東西:一面小鏡子,周圍畫著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種了仙人掌,豬羊便不敢進園吃菜了。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lián)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

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大時

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么好吃?!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元那樣大,滴溜兒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這種菌子只有做菜時配色用,沒甚味道。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緬桂花即白蘭花,北京叫做“把兒蘭”。云南把這種花叫做緬桂花,可能最初這種花是從緬甸傳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點像桂花,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么關系——不過話又說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也挨不上呀,也不過是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的白蘭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緬桂是大樹!

汪曾祺畫作《秋色無私到草花》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為許多久客的游子而寫的。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lián)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戳顺乩锏臐M池清水,看了著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雨又下起來了。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坐了下來。雨下大了。酒店有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著。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