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人人视频,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不,一区二区啪啪视频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Thu, 10 Nov 2022 21:17:24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曹操 – 寶寶取名網(wǎng)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 32 32 皺眉頭的歇后語?眉頭一皺下一句是什么歇后語!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25310 Thu, 10 Nov 2022 21:16:59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25310 #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弟兄結(jié)拜在桃園,三戰(zhàn)呂布虎牢關(guān)。殺死顏良文丑,明月之下斬貂蟬?!?/span>這是京劇《月下斬貂蟬》最后的唱段,“關(guān)公月下斬貂蟬”的故事,卻并非從此而來,在元曲和嘉靖本《三國演義》中,這件事至少有四個版本,哪一種說法更可靠,就需要讀者諸君看完半壺老酒講的四個故事之后慧眼明辨了。

貂蟬是有歷史原型的,貂蟬可能是職務(wù)而非姓名,她應(yīng)該是董卓身邊的衣帽間管理員,這就跟被劉備張飛暴打的督郵一樣,并非姓督名郵,那廝基本相當(dāng)于州牧手下的監(jiān)察官。

不管貂蟬是職務(wù)還是姓名,咱們今天就是講故事,所以還是先來看看關(guān)羽為什么要斬貂蟬:“那曹操將貂蟬送與某家,以侍枕席。不過欲使某迷戀美色,消磨英雄志氣。某想貂蟬犧牲一身,匡扶社稷,使董卓父子自相殘害,有功于漢朝。當(dāng)此離亂之時,只有一死,方能保其名節(jié)?!?/span>

這就是“關(guān)羽斬貂蟬”的第一個版本,好像關(guān)羽是一個不戀美色而深明大義的英雄,但是看看相關(guān)史料,就會發(fā)現(xiàn)關(guān)羽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他也曾對秦宜祿的夫人念念不忘。

秦宜祿就是曹魏驍騎將軍、征蜀護軍秦朗的生父,秦朗跟著母親一起進了曹家,享受養(yǎng)子待遇,而秦宜祿卻在是否反曹之間猶豫不決,最后被脾氣暴躁的張飛宰了。

關(guān)羽對“生人妻”杜氏尚且十分渴望,得到貂蟬卻殺掉,這十分不合常理,關(guān)羽熟讀春秋文武雙全,似乎不應(yīng)該如此辣手摧花暴殄天物。

說到關(guān)羽熟讀春秋左傳,就有了“關(guān)公斬貂蟬”的第二個版本:曹操水淹下邳,張飛生擒了貂蟬并送給了關(guān)羽:“秦宜祿的老婆被曹阿瞞霸占了,貂蟬你可得藏好!”

關(guān)羽得到貂蟬之后,并沒有荒廢學(xué)業(yè),還是每天秉燭夜讀,在讀到“莊公二十四年”一節(jié)的時候,被嚇出了一身冷汗:“今男女同質(zhì),是無別也。男女之別,國之大節(jié)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不可乎!”

關(guān)羽兩次受曹操管轄,身份都很特殊,第一次是跟著劉備一起處于半軟禁狀態(tài),第二次是被俘投降,跟被生擒的貂蟬有許多相似之處,為了不給大哥添麻煩,也免得曹操報復(fù)三弟,關(guān)羽一咬牙一狠心,拔出寶劍就把貂蟬殺了。

京劇也借鑒了民間傳說的部分內(nèi)容:“好一個貂蟬女能言善講,言來語去有文章。成全她名揚世間上,青鋒劍斬她一命亡。此劍乃周文王所造,傳到關(guān)某手中,遇有不平之事,它便做響!”

前面兩個版本,都說關(guān)羽比較敬重貂蟬,是為了保全其名節(jié)才痛下殺手,這里面就有了一個問題:貂蟬原為王允歌姬,先被董卓笑納,又被呂布奪取,名節(jié)一詞可以完全不提,關(guān)羽為啥還要殺她?

關(guān)羽殺貂蟬沒道理,因為在漢朝對女子再婚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比如漢武帝劉徹有個同母異父的姐姐,劉備納了兄弟劉瑁的遺孀,曹操更是喜歡當(dāng)“養(yǎng)父”,秦朗、何晏,在曹家都生活得很好,他們的母親也都有各自的名分,曹操臨死前還不忘“分香賣履”,就是怕這些“后老伴兒”過得不好。

關(guān)羽不該殺貂蟬,于是就有了第三個版本:關(guān)羽原本就沒想殺貂蟬,惹禍的是那把青龍偃月刀。

這個版本的說法,是曹操把貂蟬賞賜給關(guān)羽后,關(guān)羽對他十分敬重:“對孤燈我把春秋看,看春秋想起了事一端。想那董卓專權(quán),蓄意謀篡,呂布小兒助紂為虐,若不是貂蟬女連環(huán)計獻,怎能夠使奸佞父子相殘?”

在第三個版本中,關(guān)羽與貂蟬惺惺相惜,一心想要放走貂蟬,結(jié)果貂蟬拜別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那把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

關(guān)羽在曹營,除了夜讀春秋,就是打磨擦拭寶刀,那把削鐵如泥的重刀正好倒在貂蟬身上,于是悲劇發(fā)生了。

被倒下的青龍偃月刀奪去性命,我們只能感嘆紅顏薄命,而第四個版本就有些玄幻了:關(guān)羽奉曹操之命斬殺貂蟬,關(guān)羽想出了一個李代桃僵之計。

從關(guān)羽對秦朗之母念念不忘來看,掛粉燈管的地方也供奉關(guān)羽,并不是沒有道理:胡子長說明腰子好,臉紅是精力充沛,丹鳳眼脈脈含情。

關(guān)羽脈脈含情地看著出水芙蓉般的貂蟬,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揮舞青龍刀斬向貂蟬的影子,然后準(zhǔn)備從自己身上弄點血涂在刀鋒,跟曹操匯報的時候,也不算撒謊。

關(guān)羽原本是想冒著生命危險放貂蟬一條活路,卻沒想到那把青龍偃月刀在連斬大將之后,已經(jīng)變成一把斬影殺人的神兵,刀砍在影子上,貂蟬感同身受,一命嗚呼。

這第四個版本,應(yīng)該是從豫讓刺趙襄子的故事中受到啟發(fā),據(jù)說趙襄子的衣服被豫讓砍了三劍之后居然出血了,不久之后趙襄子也死了。

這第四個版本可信度基本為零,但是歷史上確有原型的貂蟬,在呂布被殺后徹底消失,卻不能不算三國一大謎案。

盛巽昌先生說:“《三國演義》嘉靖原本也有‘月下斬貂蟬’故事插入,毛宗崗父子修訂時把它刪除了?!?/span>

半壺老酒有一本嘉靖版《三國演義》,但是翻爛了也沒找到那段描述,也不知是買了假書,還是買到了毛宗崗父子刪除之后的版本。

不管怎么說,貂蟬是消失了,消失的人物,怎么猜測都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半壺老酒手里沒有刪減前的嘉靖本,所以那本書是怎么說的,還得請教藏有此書的讀者諸君。

半壺老酒看來,關(guān)羽月下斬貂蟬,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小說中,都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面對兇殘暴戾的董卓,文官大哭武將出逃,只有貂蟬這位“女將軍”挺身而出,關(guān)羽也好,曹操也罷,都不可能忍心對這樣一個有功之女動殺機——他們這樣做,不跟二戰(zhàn)后最早投降的那個大國的“男人”們一樣了?

憐香惜玉的讀者諸君肯定不愿意相信貂蟬死于武圣人關(guān)羽之手,所以我們還可以展開若干聯(lián)想:曹操的個人愛好大家都知道,他得到貂蟬之后,會舍得送給關(guān)羽嗎?如果關(guān)羽得到貂蟬,會忍心揮起青龍偃月刀嗎?如果貂蟬沒有被關(guān)羽斬殺,她又會是曹操哪個兒子的生母?

]]>
翊字五行屬什么屬性?翊字五行屬什么的意思!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22435 Thu, 13 Oct 2022 17:16:49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22435 大家都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大謀士,而其中后人爭議最大的就是賈詡。在那個動蕩慘烈的時期,賈詡是少有的能憑借眼光和智謀得到滿意結(jié)局的人之一。賈詡的一生都在堅定不移地奉行謀身的政策,但是因此給國家、百姓帶來的災(zāi)難也是巨大的。

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2年,董卓伏誅,他的黨羽女婿牛輔也被部下殺死。李傕、郭汜一合計,覺得還是保命要緊,就派人去朝廷找王允,請求王允赦免自己,給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王允當(dāng)時勢力如日中天,心里正膨脹著,壓根沒將李傕郭汜放在眼里,于是回了一句“一歲不可再赦”,意思是一年內(nèi)不可能兩次大赦天下。

李傕、郭汜二人收到這個答復(fù)后,心里更加害怕,就打算遣散隊伍各自逃命去了。如果真按照李郭二人這個時候的想法,集體解散當(dāng)逃犯,歷史可能就是另外一副模樣。

可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賈詡跳了出來對李傕、郭汜說道,我聽說長安城內(nèi)正打算把涼州人斬盡殺絕,將軍若是打算解散軍隊單獨跑路,那么路上的一個亭長就可以把您抓獲。

所以在下認(rèn)為,主動放棄軍隊是愚蠢的做法,最有前途的做法就是沿途收攏殘兵,聯(lián)合留守關(guān)中的涼州余部,殺到長安去為董太師報仇。若是成了,咱們就可以控制皇帝,號令天下。若是搞砸了,到那個時候,靠著搶奪婦女和財物,西歸故鄉(xiāng),也為時不晚。

這一番話算是直接戳到了李傕、郭汜的心窩了,他們怕的就是朝廷追究到底,所以聽完這番話,李傕他們就直拍大腿,立刻調(diào)整思路,徹底拋棄了逃跑主義思想,當(dāng)場盟誓與王允拼殺到底。

結(jié)果,還真給李傕、郭汜他們反攻長安成功,由此帶來的結(jié)果就是東漢朝廷進一步陷入滅頂之災(zāi)。同時,跟著倒霉的還有關(guān)中數(shù)十萬老百姓。

李傕、郭汜之亂導(dǎo)致關(guān)中軍閥互相攻殺,連累關(guān)中百姓、官員被殺、被搶。史料記載,這兩三年的戰(zhàn)亂,導(dǎo)致關(guān)中人口幾乎消失殆盡。

對于賈詡,史學(xué)家裴松之在賈詡傳記后面專門評論說,董卓被誅殺之后,東漢朝廷還有重新振作的希望,但是賈詡攛掇李傕、郭汜禍亂長安,斷送了所有希望,給國家和老百姓都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賈詡的罪過實在是大的古今未有。

站在賈詡的角度,他其實是在自救,這個時候的賈詡和李傕他們是拴在同一根繩上的螞蚱,李傕他們完蛋了,賈詡也得跟著完蛋。

梳理下賈詡這一輩子做出的很多舉動,它們都是參照同一個行為模板。

還有像后來在張繡手下期間,官渡之戰(zhàn)爆發(fā),曹操袁紹都想拉攏張繡,張繡本人傾向于投靠袁紹,而賈詡力勸他投奔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和張繡之間可是有深仇大恨,當(dāng)時勸張繡投曹,賈詡的心中也是有他的小算盤的。

賈詡當(dāng)時已經(jīng)看上了曹操這個老板,認(rèn)為曹操有心胸有才能,企圖跳槽到曹魏集團。張繡投曹,對張繡來說是不是最好的選擇這個我們不好說,但是對賈詡來說,他是真正的贏家。

等到后來,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曹丕借兄長曹昂的死仇逼死了張繡,因為那時的張繡已經(jīng)沒有價值。一直到張繡自殺,賈詡也沒有出面說過或做過什么。要知道的是,賈詡在張繡手下的時候,張繡一直很厚待賈詡,對賈詡以子侄禮來敬重,因為張繡的叔父張濟跟賈詡是同僚。

總結(jié)下來,對于賈詡這個人,我們說他是自私利己也好,獨善其身也罷,保全了自己卻損害了他人,是不爭的事實,好壞還是留由大家心中各自評判!

大家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
翌字五行屬什么?奕字五行屬什么!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21981 Mon, 10 Oct 2022 22:16:49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21981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guān)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曹操手下有著著名的“五大謀士”:賈詡,郭嘉程昱,荀彧,荀攸,而陳壽更是認(rèn)為賈詡、荀彧,荀攸功勞蓋世,在《三國志》中將這二人合為一傳。

相比較其他四人的主動投誠,“毒士”賈詡在投靠曹操前,不僅讓曹操吃了大虧,甚至差點要了曹操的命。

賈詡為什么要這么做?并成為曹操手下少有得以善終的人呢?

被譽為“毒士”的賈詡究竟出過多少毒計,影響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漢末三國最神秘的謀士。

一語開三國

賈詡字文和,是西涼武威郡人,因為賈詡早年間實在是其貌不揚,因此史書上對于這方面記載甚少,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賈詡長了一張大眾臉。

但就算這樣,當(dāng)時的一些名人士大夫?qū)ζ涿膊粨P的賈詡另眼相看,比如西涼名士閻忠就認(rèn)為賈詡有著西漢開國功臣韓信、張良的那樣的智慧,日后必成大器。

賈詡成年之后被舉為孝廉,入朝為官的時候,曾偶遇當(dāng)時著名評論家許劭,許劭一見到賈詡就驚訝不已,對旁人說道:“此子日后必生禍端!”但賈詡長得實在普通,也就沒人在意。

但賈詡為人聰慧的一面很快就展現(xiàn)出來了。

話說賈詡在朝廷當(dāng)官不久就因病辭官回西涼,沒想到路上遇到了叛亂的氐(di,第一聲)人,這些氐人搶劫殺戮過路的行人,把和賈詡同行的幾十個人都殺了。

輪到賈詡的時候,賈詡不慌不忙的和氐人首領(lǐng)說道:“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孫,你們別殺我,我外公一定會派人用重金來贖我回去的?!?/strong>

這些氐人非常懼怕當(dāng)時鎮(zhèn)守西涼的太尉段颎,生怕因為殺了賈詡而得知段颎,于是好吃好喝的招待賈詡,最后還把賈詡護送回家了。

就這樣賈詡靠著自己的聰慧與隨機應(yīng)變救了自己一命。

公元189年,劉氏外戚,大將軍何進為了鏟除與他為敵的宦官集團,不顧曹操等人的勸阻,執(zhí)意招鎮(zhèn)守涼州董卓進京誅殺宦官,結(jié)果還沒等董卓來,何進自己先被宦官殺了。

而何進手下的曹操、袁紹等人為了給何進報仇,在京城大肆屠殺宦官,等董卓來到了京城之后,城內(nèi)混亂不堪,擁有著強大軍隊的董卓便依靠武力把持了朝政,史稱“董卓之亂”。

后來天下諸侯不滿董卓的所作所為,于是組成聯(lián)合軍討伐董卓,董卓為了避其鋒芒,決定遷都長安。

遷都之后,大權(quán)獨攬的董卓更加肆意妄為,最終司徒王允用美人計策反了呂布將董卓誅殺了,而后王允與呂布把持了朝政。

接下來王允為了鞏固權(quán)力,開始大肆清算誅殺董卓的舊部,此時的賈詡身為董卓的部下,自然也遭到了迫害,無奈之下之后逃離了長安。

逃亡途中,賈詡遇到了董卓的心腹大將郭汜李傕,賈詡便問:“二位將軍欲往何處?”郭汜李傕表示董卓已經(jīng)死了,我們只能逃命。

賈詡聽聞后說道:“現(xiàn)在朝廷是王允把持朝政,他已經(jīng)下了海捕文書,捉拿董卓的舊部,二位將軍不管是跑到哪里,都會被抓住,到時候死路一條。

與其是死,倒不如收拾部隊反攻長安,然后控制皇帝的號令諸侯,這樣做不比逃命強嗎?”

郭汜李傕二人聽了賈詡的話感覺很有道理,于是開始沿途召集舊部,然后反撲長安。等到了長安城下,郭汜李傕的大軍已經(jīng)有了十萬多人。

而長安城內(nèi)的王允與呂布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壓根沒想到董卓的舊部會反撲過來,因此一點準(zhǔn)備也沒有。

結(jié)果王允與呂布被郭汜李傕打的大敗,最終王允身死,呂布敗逃,郭汜李傕把持了朝政。

郭汜李傕占領(lǐng)長安之后,并沒有像賈詡期待的那樣善待百姓和皇帝,反而做得比董卓更過火,燒殺擄掠無惡不作,這讓賈詡后悔不已。

但郭汜李傕對賈詡格外尊重,封給了賈詡大官與許多土地賞賜,賈詡心中有愧,于是拒收了這些賞賜。

正因為賈詡心中的愧疚,讓他心中有了彌補的想法,于是郭汜李傕想要殺一些好人的時候,賈詡總會出來勸一勸,因此賈詡此舉也救了不少人。

后來郭汜和李傕二人為了爭權(quán)奪利而火拼,漢獻帝也是得到了賈詡的幫助才得以逃出長安。

但是不管怎么說,正式因為賈詡當(dāng)初勸說郭汜李傕反攻長安,才有了后面發(fā)生的亂世,可以說是賈詡開啟了漢末三國亂世的“序章”,所謂“一語開三國”,正是如此。

這便是賈詡出道之后出的第一條“毒計”。

而賈詡后面出的計策,更是直接讓賈詡成為了漢末三國最頂級的謀士。

周旋于宛城,震驚中原

由于占據(jù)長安的郭汜李傕二人互相爭斗,賈詡為了避禍就逃出了長安。最終郭汜李傕二人紛紛兵敗身死,賈詡無奈只好暫時投靠了董卓舊部張濟。

而張濟因為討伐荊州劉表而失敗被殺,賈詡又轉(zhuǎn)投了張濟的侄子張繡,成了張繡手下的謀士。

公元196年,占據(jù)宛城的張繡認(rèn)為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對抗占據(jù)中原的曹操,于是與荊州牧劉表冰釋前嫌,組成了聯(lián)盟一同對抗曹操。

而此時中原方面的諸侯所剩無幾,就是曹操與袁紹兩家了,而曹操為了解決后顧之憂以全力對抗袁紹,于公元198南征張繡。

當(dāng)曹操的軍隊包圍宛城之后,聽聞消息的袁紹便趁著曹操內(nèi)部空虛,意圖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許都,曹操得知袁紹的意圖后連忙取消了對宛城的包圍,撤軍了。

張繡聽聞曹操撤軍之后,便率軍追趕,此時賈詡出來勸阻說:“曹操用兵詭詐,此次退兵必留下伏兵掩護,不可追擊”。

張繡不聽,執(zhí)意要追擊,果然中了曹操的埋伏,大敗而回。等張繡回來之后,賈詡又出來勸說道:“張將軍快快率軍追擊,此次必將大勝!”

張繡忙問為何,賈詡說道:“先前將軍追擊失敗了,因此曹操必然放松警惕,所以將軍此次再去追擊必然獲勝?!?/strong>

張繡這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追擊曹操,果然大獲全勝,回來之后張繡對賈詡的料事如神大為欽佩。

最終張繡認(rèn)為和曹操的力量過于懸殊,最終還是投降的曹操,曹操大喜,于是率軍進駐了宛城。

曹操這個人有個不好的習(xí)慣,就是好色,而且喜歡別人的妻子,因此當(dāng)曹操見到了張繡的嬸嬸鄒氏時,就色心大起,居然讓鄒氏來侍寢。

但鄒氏畢竟是張繡的嬸嬸,這對張繡來說是奇恥大辱,加上曹操時不時地接近拉攏張繡的心腹大將胡車兒,這讓張繡寢食難安,便問賈詡?cè)绾问呛谩?/p>

賈詡說道,此時的曹操是勝利者,而勝利者是最得意忘形的,因此也是最放松警惕的時候,如果我們這時候突然反叛,定能打的曹操大敗而逃。

于是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對曹操謊稱說部隊要換防,在經(jīng)過曹操軍隊大營的時候,突然反叛,襲擊曹營,而曹操的大軍此時一點準(zhǔn)備都沒有,被張繡打的落荒而逃。

此戰(zhàn)曹操可謂是敗得相當(dāng)徹底,他最中意的接班人,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心腹大將典韋都戰(zhàn)死了,曹操本人也“僅以身免”,慘的不能再慘了。

后來曹操與袁紹的斗爭進入到了白熱化,而張繡這樣的小諸侯就要面臨“戰(zhàn)隊”的問題了,是跟隨曹操還是跟隨袁紹。

張繡召集手下商議,而張繡的手下絕大多數(shù)都認(rèn)為應(yīng)該跟隨袁紹,因為袁紹手下兵多將廣,曹操勢單力薄,跟隨曹操沒有未來,此時只有賈詡表示要跟隨曹操。

張繡自從上次的事情之后就對賈詡言聽計從,忙問為何。賈詡說道:

“袁紹兵多將廣是不假,而正是如此,我們絕不能加入他們。正所謂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袁紹那么多人自然多我們一個不多少我們一個不少,不可能重用我們。

而加入曹操對于曹操來說就是雪中送炭,因為曹操一定會不計前嫌的重用我們的,而且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名正言順,因此加入曹操陣營才是唯一的出路?!?/strong>

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眾歸順的曹操,于曹操來說,張繡和賈詡是他的殺子仇人。

但是曹操是何等度量的人,他為大局著想,并沒有難為張繡和賈詡,相反對于這二人的相投曹操大喜過望,立馬封予張繡高官厚祿,官位甚至高過了曹操手下的夏侯諸曹。

而對于賈詡的來投,曹操更加欣喜萬分,全然不計他的愛子愛將之死,可見曹操度量之大,連賈詡本人都感慨萬分。

因為曹操知道,想要奪取天下,就需要賈詡這樣的人幫助。而賈詡在宛城的三次獻計,更加證明了賈詡是這樣的人。

但對于曹家來說,畢竟是殺子之恨,沒那么容易化解的,雖然曹操沒有報復(fù)張繡,但最終曹操的兒子曹丕最終還是清算了張繡和他的兒子。

而賈詡,卻能明哲保身,最終壽終正寢,這也是賈詡的過人之處!

平定西涼,急流勇退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攻占了荊州,接著意圖吞并江東,于是赤壁之戰(zhàn)爆發(fā)。而在赤壁之戰(zhàn)前夕,賈詡曾勸阻曹操說道:

“現(xiàn)在是冬天,我軍將士多是北方人,容易水土不服,染上疾病,不能作戰(zhàn),現(xiàn)在應(yīng)該鞏固現(xiàn)有戰(zhàn)果,穩(wěn)定荊州局勢,等來年開春在去討伐東吳?!?/p>

可曹操不聽執(zhí)意發(fā)動赤壁之戰(zhàn),結(jié)果被孫劉聯(lián)軍擊敗,從此曹操便對賈詡言聽計從。

赤壁之戰(zhàn)后,死傷慘重的曹操已然無力南下,于是把目光投向了盤踞在西涼的諸侯,馬超韓遂,于是曹操派遣長安太守鐘繇率軍西進,做出要進攻西涼的架勢。

馬超和韓遂見狀,認(rèn)為不如先先下手為強,于是聯(lián)合起來集結(jié)了精兵十余萬進攻長安,鐘繇抵擋不住,只得棄守長安,退守潼關(guān)。

曹操聽聞消息后,親率大軍來到潼關(guān)與馬超韓遂交戰(zhàn),這就是著名的“潼關(guān)之戰(zhàn)”。

戰(zhàn)斗初期,馬超韓遂仗著西涼兵馬勇武,一度打得曹操軍連連敗退,這就是著名的“割須棄袍”的典故。

后來曹操問計于賈詡?cè)绾纹茢常Z詡說道:

“馬超韓遂是聯(lián)軍作戰(zhàn),而聯(lián)軍作戰(zhàn)最忌諱的就是主帥不合。我聽聞曹公與韓遂是故交,可以寫疑信給韓遂,然后越韓遂見面,這樣就可以離間韓遂與馬超的關(guān)系?!?/strong>

于是曹操按照賈詡的計策去做了,寫了封信給韓遂,故意在信中涂涂改改,讓馬超一看就認(rèn)為是韓遂故意改的。

接著曹操故意要求要和韓遂在戰(zhàn)場上見面談事情,還不許馬超靠近,這更讓馬超心生懷疑,認(rèn)為韓遂勾結(jié)曹操圖謀自己。

最終果然二人中了賈詡的離間之計,反目成仇,頓時馬韓聯(lián)軍內(nèi)部大亂,而曹操乘機一舉擊敗了聯(lián)軍,從而一舉平定了關(guān)中與西涼地區(qū)。

平定了西涼地區(qū)之后,曹操的威望無人能及,于是在公元216年,曹操受封“魏王”。而稱王之后的曹操也面臨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立誰為儲君。

曹操的諸多兒子中,只有曹丕和曹植最有希望成為儲君,曹操內(nèi)心更偏向博學(xué)多才的曹植,但曹操內(nèi)心有不太確定,于是征詢?nèi)撼嫉囊庖姟?/p>

群臣的意見說法不一,但只有賈詡默不作聲,不表態(tài)。

于是曹操詢問賈詡為什么不表態(tài),賈詡說他思考問題,曹操問是什么問題,賈詡回答說袁紹和劉表的問題。曹操瞬間明白了賈詡的意思。

原來袁紹和劉表都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那就是立儲的時候立幼而不立長,最終敗亡。賈詡的意思是,想要政權(quán)長治久安,就應(yīng)該立長而不立幼,那就是立曹丕為儲君。

而賈詡沒有直接表態(tài),就是在旁敲側(cè)擊地提醒曹操,不要犯了和袁紹劉表一樣的錯誤,于是曹操立了曹丕為儲君。

最終曹操去世后,曹丕繼位成了魏王,后來曹丕逼漢獻帝退位,自己當(dāng)了皇帝,建立了魏朝,史稱“魏文帝”。

曹丕稱帝后,曾大肆清算了與自己有過節(jié)的人,前文提到的張繡與他的兒子就在當(dāng)中。但當(dāng)初獻計給張繡的賈詡最終卻沒有被清算,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在曹丕看來,首先自己能夠順利繼位,主要是靠賈詡暗中支持,沒有賈詡支持,自己很難有現(xiàn)在的位置。

其次主要賈詡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在晚年基本上拒絕了曹丕的所有賞賜,告老還鄉(xiāng),不再參與官場上的事情,做到了真正的明哲保身!

結(jié)語

正如易中天先生的評價所說,賈詡懂得在亂世中審時度勢,不僅自己是三國中謀士獲得時間最長,而且還保全了家人。

可以說賈詡是漢末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而賈詡之前所獻的計策,無一不是精準(zhǔn)要害的,真不愧于他“毒士”的稱號!

]]>
翊字五行屬什么?翊字五行屬什么和意義取名!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21775 Sun, 09 Oct 2022 13:16:49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21775 在漢末時期有一位謀士在歷史上被后人們冠以“毒士”之名,他就是官至魏國太尉的賈詡。賈詡是三國時期頂尖謀士,最早成名于漢末,是早期謀士中相當(dāng)著名的人物。他最先是在董卓女婿牛輔手下為官,在董卓死后牛輔不愿投降殺死了中郎將董越,將西涼軍主力盡收麾下,但是牛輔生性多疑且怯懦,害怕西涼軍將士兵變,于是攜帶財物獨自逃跑,最后被人追上斬殺。

在牛輔死后,他麾下的西涼軍人心惶惶,部將都打算各自逃命,這個時候賈詡站了出來將李傕、郭汜等西涼軍部將攔下,勸他們領(lǐng)兵為董卓報仇,進攻長安還有奮力一搏的機會。李傕、郭汜等人覺得有道理,于是帶兵攻長安,這就是東漢末年的“李郭之變”,最后成功攻入長安,將呂布擊敗,王允也命喪黃泉。

在攻下長安后李傕、郭汜等人威脅天子為其封官加侯,唯獨賈詡推脫不受,此舉讓李傕、郭汜等人對其十分親近,但同時也深知了賈詡的謀策之強對其既親近又忌憚。后來李傕、郭汜以及樊稠三人共占長安,最后矛盾激化互相征戰(zhàn),賈詡還幫助了漢獻帝逃走。

賈詡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審時度勢,不貪戀一時的權(quán)勢,而且目光長遠知進退。在護佑漢獻帝出逃后賈詡?cè)ネ犊苛随?zhèn)遠將軍段煨,段煨對他十分熱情待遇也很優(yōu)厚,但是卻擔(dān)心賈詡奪取他的兵權(quán),賈詡對此心知肚明,于是改投張繡,段煨很開心賈詡的離開,張繡也很高心賈詡的到來。

在輔佐張繡的時間中賈詡先是促成了張繡劉表的聯(lián)盟,給曹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然后更是兩次獻策助張繡擊敗曹軍。在官渡之戰(zhàn)中張繡想要跟隨袁紹,但是賈詡卻當(dāng)著袁紹的面拒絕了袁紹的招攬,事后為張繡言明利弊,一針見血地點出了袁紹不能容人,曹操才是最好的選擇。于是張繡率部眾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后親自接見賈詡,稱其“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惫俣芍畱?zhàn)曹操問計于賈詡,賈詡直言只需一個機會便可取勝,果然最后曹操五千兵馬攻下烏巢,一舉取得了官渡之戰(zhàn)中的勝者。

赤壁之戰(zhàn)賈詡勸曹操先休養(yǎng)生息但是曹操沒有采納,果不其然大敗而歸。渭南之戰(zhàn)馬超韓遂帶兵抗曹,賈詡獻策離間,曹操采納,寫書信離間了兩人的關(guān)系,果然馬超內(nèi)部生亂,曹操一舉將其擊敗。

在曹操挑選繼承人的時候問賈詡的看法,賈詡閉口不言最后只是說了“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辈懿俾勚笮?,最后將長子曹丕立為“魏太子”,最后曹丕上位感恩于賈詡的幫助拜其為‘太尉’。

賈詡一生堪稱是算無遺漏,智近乎妖。在各種選擇上都為其帶來了巨大的收獲,從獨善其身這方面來說三國無人能出其右,也無怪被評價為“三國中最聰明的人”。至于他的毒士之名是因為他的每個計謀之下都會帶給對手一場慘痛的失敗,所以被人稱為“無雙毒士”。

賈詡享年77歲,在古代也算是壽終正寢,大家對賈詡的看法是什么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
袁姓的來源和歷史作文?袁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500字!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21135 Sat, 01 Oct 2022 14:22:48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21135 袁姓,中華姓氏之一,屬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媯姓,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為古帝王虞舜之后,始祖是袁濤涂。

據(jù)唐朝學(xué)者林寶所著的元和姓纂載,袁氏源于“媯姓,舜后陳胡公滿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恬生仲牛甫。甫七代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涂,以王父字為氏。字或作‘爰’‘轅’, 其實一也“。由于上古時期,爰、袁、轅、猿、榱、援同音同用,所以爰姓也作袁姓。

袁姓發(fā)源于河南太康,西漢初年,孫袁爰,舉家遷回陽夏定居,并成為當(dāng)?shù)赝濉?span id="8eqwjke"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377096">東漢有袁姓遷至河南汝南。

興——四世三公

袁安(?-92年4月9日 ),字邵公(一作召公)。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西南)人 。東漢名臣。

袁安自少承襲家學(xué),研習(xí)《孟氏易》。初任汝陽縣功曹,后以孝廉獲舉,升為陰平縣長、任城縣令。他御下極嚴(yán),能使官民畏愛。漢明帝時,屢遷為楚郡太守、河南尹,政號嚴(yán)明,斷獄公平。在京畿十余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后歷任太仆、司空、司徒等職。漢和帝時,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憲兄弟掌權(quán),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quán)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后忌恨。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里。為此問題,他免冠上朝力爭達十余次。永元四年(92年),袁安逝世。

安生子袁裳,竇氏倒臺后被漢和帝任命為郎官, 后任車騎都尉;次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后隱居潛心研究孟氏易,是當(dāng)時的大名士;三子袁敞,字叔平,初任太子舍人,后逐步升遷至司空。因其子泄露機密遭免職,后因其剛正不阿違背鄧太后的旨意而自殺身亡。

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陽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guān)東聯(lián)軍首領(lǐng)。

在漢末群雄割據(jù)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jù)冀州,又先后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zhàn)中擊敗了割據(jù)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tǒng)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zhàn)中大敗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后病逝。

袁譚(?-205年),字顯思(《東光世系》中字顯恩,一說顯忠),汝南汝陽人。漢末政治人物,大將軍袁紹長子,曾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擊敗田楷、孔融,完全占據(jù)青州。

袁紹去世后,審配等偽立遺令,擁立袁尚為繼承人,袁譚不能繼位,心懷憤恨。后袁譚、袁尚二人的矛盾徹底爆發(fā),袁譚聯(lián)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

建安十年,曹操興兵進攻南皮,袁譚奮力抵抗,終于在曹操急攻之下戰(zhàn)敗,為曹純麾下虎豹騎所殺。

袁熙(?-207),字顯奕,(《后漢書》、《東光世系》作顯雍),是東漢末年占據(jù)河北的袁紹次子,袁紹打敗公孫瓚后,令袁熙為幽州刺史。

袁紹官渡兵敗后不久病死,其兄長袁譚、弟弟袁尚各自獨立,互相攻伐,曹操趁機進攻袁譚、袁尚,并逐漸占河北。袁熙接納兵敗的袁尚后,因為屬下叛變而逃往烏桓,被曹操擊敗后,逃往遼東太守公孫康帳下,卻被公孫康殺死,二人首級被獻給曹操。

袁尚(?-207年),字顯甫,汝南汝陽人。漢末群雄之一袁紹的第三子,受到袁紹的偏愛,并于袁紹去世后繼承了袁紹的官位和爵位,也因此招致長兄袁譚的怨恨,兄弟之間經(jīng)常兵戈相向。后袁氏兄弟均被曹操所敗,袁尚與二兄袁熙逃往遼西投奔烏丸首領(lǐng)蹋頓,但不久曹操即平定烏丸,二人只得又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卻被公孫康所斬,首級也被送往曹操之處。

袁術(shù)(?—199年),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人。東漢末年軍閥,司空袁逢嫡次子,太仆袁基、冀州牧袁紹異母弟。

舉孝廉出身,拜為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后,拜為后將軍,畏禍出奔南陽郡。初平元年(190年),聯(lián)合袁紹、曹操等關(guān)東諸侯,聯(lián)兵討伐董卓。此后,對抗于袁紹和曹操,兵敗逃亡九江,割據(jù)揚州。建安二年(197年),僭位于壽春,建號仲氏 。驕奢淫逸奢,橫征暴斂,導(dǎo)致江淮地區(qū)殘破不堪,民多饑死,部眾離心,受到呂布和曹操攻擊,元氣大傷。

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自袁紹、袁術(shù)敗亡后,汝南袁氏逐漸走向下坡路,雖其后裔也出現(xiàn)一時人杰,但終不復(fù)漢時盛況。

后裔

袁恕己(?-706年),滄州東光(今河北東光)人,唐朝宰相。

袁恕己早年曾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馬,后與桓彥范敬暉、張柬之崔玄暐一同發(fā)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fù)辟,被任命為中書令。后遭到韋皇后武三思的排擠,被奪去實權(quán),進封南陽郡王。

706年(神龍二年),武三思以五王誣陷韋后為由,通過唐中宗頒布詔令,將五王流放邊疆。袁恕己被流放環(huán)州,后被周利貞虐殺。唐睿宗繼位后,賜謚貞烈。

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北洋軍閥領(lǐng)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袁世凱家族宗譜以“汝南家聲舊,舜裔世澤長”自詡。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

]]>
《三國志》全本原文及譯文 魏書 賈詡傳 第二章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12677 Fri, 16 Sep 2022 06:56:10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12677 張繡南陽,詡陰結(jié)繡,繡遣人迎詡。詡將行,或謂詡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詡曰:“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jié)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愿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痹偹焱C執(zhí)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詡說繡與劉表連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崩C不從,進兵交戰(zhàn),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zhàn)必勝?!崩C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fù)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繡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zhàn),果以勝還。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日必??;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日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后;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nèi)有敵;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后,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zhàn)必勝也?!崩C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紹官渡,紹遣人招繡,并與詡書結(jié)援。

繡欲許之,詡顯于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于此!”竊謂詡曰:“若此,當(dāng)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zhí)詡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zhí)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參司空軍事。袁紹圍太祖于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碧嬖唬骸吧啤!蹦瞬⒈觯瑖鷵艚B三十馀里營,破之。

紹軍大潰,河北平。太祖領(lǐng)冀州牧,徙詡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yè),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碧娌粡模娝鞜o利。太祖后與韓遂、馬超戰(zhàn)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詡以為可偽許之。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詡謀。語在武紀(jì)。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注釋:

①陰:暗地里,偷偷的。②忌:顧忌,不信任。③身:自己。

④撫安:安撫,安頓,撫恤。

⑤稽服:誠信誠意地信服。

譯文:

這時張繡正在南陽,賈詡便暗中交結(jié)張繡,張繡就派人來迎接賈詡。在賈詡即將登程時,有人對賈詡說:“段煨對待您夠優(yōu)厚的了,您怎么要離開他呢?”賈詡說:“段煨生性多疑,已有了嫉妒我賈詡的意思。他對我的禮遇雖然優(yōu)厚,但卻不能依賴,時間久了我可能被他謀害。現(xiàn)在我離他而去,他必定喜悅,他又巴望我替他到外面聯(lián)結(jié)強大的支援,必定會厚待我的妻室子女。張繡正沒有人為他設(shè)謀做主,也愿意得到我賈詡。這樣,我的家室和自身就必然兩相俱全了?!辟Z詡就到了張繡那里。張繡見到賈詡自執(zhí)子孫的禮數(shù),段煨果然也善待賈詡的家室。賈詡勸說張繡與劉表連和。魏太祖曹操剛?cè)フ鞣埨C不久,在一天的早晨,主動領(lǐng)軍退卻了,張繡要親自帶兵去追擊曹操,賈詡對張繡說:“不能追呀,追了必敗?!睆埨C不聽從,進兵與曹軍交戰(zhàn),結(jié)果大敗而還。這時,賈詡又對張繡說:“趕緊再追擊曹軍,再戰(zhàn)必勝?!睆埨C向賈詡認(rèn)錯說:“剛才不聽您的話,才到這步田地。如今已經(jīng)敗了,為什么還要追擊呢?”賈詡說:“兵戰(zhàn)的形勢隨時會有變化,您趕緊去追必定有利?!睆埨C信了他的話,就收拾散敗的兵卒趕去追擊,大戰(zhàn)曹軍,果然以勝利的結(jié)果而還。回來后他問賈詡說:“剛才張繡用精銳的兵卒追擊撤退的曹軍,而賈公您說必定失敗;我敗退后用殘兵敗卒追擊剛剛得勝的曹軍,而賈公卻說必克曹兵。結(jié)果,卻都像您所說的那樣。您的這些似乎違背常理的預(yù)言,為什么反而都能應(yīng)驗?zāi)兀俊辟Z詡說:“這是很容易知曉的。將軍您雖然善于用兵,但并非曹公的敵手。曹操大軍雖然剛剛?cè)龀吠耍芄囟ㄓH自率精兵斷后;您的追兵雖精,但從將領(lǐng)上說您已敵不過曹公,加上他們的士卒也很精銳,所以我知道您必定失敗。曹公起初攻打?qū)④姇r并沒有什么失策,他力量還沒有完全顯示出來就撤退了,這必然是國內(nèi)另有變故。曹公既已擊破將軍的追兵,必然要讓軍卒輕裝、快速前進,縱然他要部諸將斷后,部將縱然也很勇猛,但也不是將軍您的敵手,所以,后來您雖然用敗兵去交戰(zhàn),也必定勝利啊。”張繡聽完,才真正服了。此后,曹操在官渡抗拒袁紹時,袁紹派人招降張繡,并且還給賈詡來了一封書信,要與賈詡結(jié)為外援。張繡剛想要應(yīng)許袁紹,賈詡卻公然在張繡的座上對袁紹的使者說:“回去替我謝謝袁本初,就說他們自家兄弟都不能相容,難道卻能容納天下的國士嗎?”張繡頓時又驚又怕地說:“您為何要把話說成這樣呢!”私下又悄悄地對賈詡說:“像這樣,我們應(yīng)當(dāng)歸往何處呢?”賈詡說:“不如跟從曹公?!睆埨C說:“袁紹強大而曹操弱小,我們又曾經(jīng)與曹操為仇。跟隨曹公又會怎么樣?”賈詡說:“這正是我們應(yīng)當(dāng)跟隨曹公的理由。像曹公,他奉事天子并以此來號令天下,這是我們應(yīng)當(dāng)跟隨他的第一條理由。袁紹強盛,我們以這么少的兵眾跟隨他,他必定不會把我們看得很重。曹公兵眾弱少,他要是能得到我們必定歡喜,這是我們應(yīng)當(dāng)跟隨曹公的第二條理由。凡有要成就霸業(yè)王圖志向的人,本來應(yīng)當(dāng)釋去私怨,用以在四海之內(nèi)顯示他的威德,這是我們應(yīng)當(dāng)跟隨曹公的第三條理由。希望將軍不要再有什么疑慮!”張繡聽從了他,率領(lǐng)部下歸順了曹操。曹操見到他們,大喜,握著賈詡的手說:“使我的信義在天下得到顯重的,就是您哪!”曹操立即表薦賈詡為執(zhí)金吾,封他做都亭侯,遷冀州牧。在冀州尚未平定時,暫留軍中作司空參贊軍事。袁紹把曹操圍困在官渡時,曹操的軍糧眼看將要吃盡,他詢問賈詡有什么計策,賈詡說:“明公您的賢明勝過袁紹,武勇勝過袁紹,用人勝過袁紹,臨戰(zhàn)決斷軍機也勝過袁紹。您有這四點勝過他,然而卻半年多也未能平定他的原因,是由于您只是顧慮到要萬全的緣故啊。若必要時能果敢地決斷戰(zhàn)機,一瞬間袁紹就可以被平定?!辈懿僬f:“好?!本团杀瑫r出動,圍擊袁紹三十余里的連營,各個擊破了他們,袁紹軍大潰慘敗,黃河以北平定。黃河以北平定后,冀州牧改由曹操兼任,改任賈詡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曹操大破荊州后,想要順江東下,攻打江東孫權(quán)。賈詡勸諫曹操說:“明公昔日攻破了袁氏,今日又收服了漢南,您的威名已經(jīng)遠著,您的軍勢也已經(jīng)大漲;現(xiàn)在如果您能乘著舊有楚地的富饒,來犒賞吏士,安撫百姓,讓他們都能安于鄉(xiāng)土,樂于產(chǎn)業(yè),那么就可以不用勞動兵眾而讓江東孫權(quán)稽首拜服了?!辈懿贈]有聽從賈詡的勸告,曹軍也就沒有能夠獲利。曹操后來與韓遂、馬超在渭南決戰(zhàn),馬超等人要求割地言和,并要求任用、分封他們的兒子為官。賈詡認(rèn)為可以假裝許諾他們。曹操又問賈詡這里有什么計策,賈詡說:“離間他們就行了?!碧娌懿僬f:“我懂了。”于是,他就一一地采用了賈詡的計謀。這些事情都記錄在《武帝紀(jì)》中。最后能夠迅速擊破韓遂、馬超,原本都是出于賈詡的良謀啊。

]]>
生也不行,克也不行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18377 Fri, 16 Sep 2022 06:23:47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18377 生也不行,克也不行

東漢朝正了火德,大家都改穿龍蝦袍,也就是所謂的“尚赤”。“尚”是什么意思呢?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尊重,說明全社會最尊崇這種顏色。咱們要知道,是先有了德,然后才有相應(yīng)的“尚色”,換句話說,在鄒老教授提出“五德終始說”之前,根本就沒有這一套花樣。古書上說商朝是金德,服裝、旗幟尚白,那都是蒙人的——考古發(fā)掘倒是挖出很多商朝的人偶來,大多穿著白衣裳,沒辦法,那時候印染水平極不過關(guān),素色衣服最多,想不尚都不可能。

等到秦始皇正式采納五德學(xué)說,下詔說咱是水德王朝,這種“尚色”才不再停留在紙面上、理論上,而正式得到應(yīng)用。可是秦朝尚黑,并不是說秦人都只能穿黑衣服,打黑旗子,兵馬俑剛挖出來還沒褪色的時候就花花綠綠的,幾乎啥顏色都有。尚黑一般情況下是指皇帝、官員們的朝服和祭服,必須以黑色為主色調(diào),軍旗也以黑色為最高級,獻給上天的祭祀品也得是黑的,比如黑牛、黑馬、黑羊啥的。

西漢初年的各種禮儀制度都很粗疏——不粗不行啊,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們大多是一票大老粗,像張良、陳平那樣有學(xué)問的挑不出幾個來,叔孫通制定新式朝禮的時候,劉邦就提醒過他:“做簡單一點兒,要不然大臣們搞不懂?!彼跃蜎]有明確尚色,大臣們上朝也是各穿各的,只要別奇裝異服,別袒胸露背就得。直到漢武帝定下土德,官員們才統(tǒng)一著裝,以赭黃色為主色調(diào)。到了東漢呢?文武官員的常服尤其是祭祀服,就變成以赭紅為主色調(diào)了——沒辦法,當(dāng)時印染技術(shù)仍然不過關(guān),大紅色的衣服又貴又容易掉色,就連官員們也未必人人穿得起。

而五德學(xué)說,也從東漢開始演變成了兩套算法。一套是鄒老教授從黃帝起算的“五行相勝”法,一套是由董仲舒老宗師開頭,最終由劉向劉歆爺兒倆完善的從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有趣的是,新學(xué)說并沒有徹底打倒舊學(xué)說,這兩套五德系統(tǒng)并行不悖,全都流傳到后世。雖然“五行相生”法后來居上,逐漸演變成主流,歷代王朝大多采用這種算法,但萬一不管用呢?扯不圓呢?說不通呢?這時候“五行相勝”的舊法兒就能派上用場了。

比方說吧,公元144年,也就是東漢順帝駕崩的那一年,九江郡一個叫馬勉的陰陵人發(fā)動叛亂,宣布自己是土德,尚黃色,火生土,所以漢朝要滅在他手里,于是自稱“黃帝”——這是按“五行相生”的算法來玩兒的。后來這位“黃帝”被朝廷鎮(zhèn)壓,入土為安,真成了“土帝”。就在同一年,九江郡又出了一個叫華孟的,在歷陽起義,有了馬勉前車之鑒,證明五行相生的說法不靈光,于是他改弦易轍,宣布說水能克火,老子我就是黑帝——這是按“五行相勝”的算法來玩兒的。可惜天不佑德,王師反走,最后堂堂“黑帝”也落得個凄慘下場。估計這兩位九泉下相見,一定會相擁著抱頭痛哭吧,生也不行,克也不行,想搞個德性真是太難了呀!

到了東漢末年,張角兄弟率領(lǐng)黃巾軍起義,他們的理論基礎(chǔ)是道士于吉所寫的《太平清領(lǐng)書》,又稱《太平經(jīng)》,經(jīng)書里稱漢為火德之君,而黃巾軍自稱拜的是中黃太乙神,承的是土德,打的旗號是“黃天當(dāng)立”——這一節(jié)??慈龂呐笥褌兌际煜ぐ?。繼續(xù)可惜,這一次土德還是沒能“德”起來,可見就算是“哈德”之人,也未必真的能“德”(得)國。

前面說的這幾次起義,只是“德性”大爆發(fā)的先兆而已。黃巾之亂以后,緊接著歷史邁入了華麗麗的漢末三國時代。曹操一代梟雄,不是傻子,他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卻不謀朝篡位當(dāng)那個出頭鳥,也就不著急為德性的事兒上火;劉備那時候還拖著關(guān)張二人滿世界流竄,也顧不上德;孫權(quán)年紀(jì)還小。真正第一個吃螃蟹的家伙卻是袁家老二——袁術(shù)袁公路。

熟讀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這位袁老二心比天高,卻沒什么能耐,仗著自己是高干子弟就胡作非為,還腦筋一昏,琢磨著當(dāng)皇帝。西漢末年出現(xiàn)過一句著名的讖謠,叫作:“代漢者,當(dāng)涂高?!弊钤绫桓顡?jù)四川的公孫述拿來給自己當(dāng)虎皮,理由是“涂高”為上古大舜的姓,舜為黃帝子孫,而黃帝又姓公孫……可惜公孫述碰上了“火為主”的劉秀,很快就無懸念地掛掉了。

袁老二想起這一段往事,覺得很有宣傳價值,就緊追公孫述的足跡,說我們老袁家是春秋時代陳國大夫轅濤涂的后代,應(yīng)了這個“涂”字,而轅濤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那我袁家也是土德,根據(jù)五行相生,恰好取代漢朝的火德。

于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術(shù)就高高興興地在壽春稱了帝。那時候他表面上的領(lǐng)地是很廣袤的,幾乎整個江東都在他的治下,按他的想法,四分天下我有其一了,我不稱帝誰稱帝啊?誰料想稱帝詔書才剛一發(fā),孫策立刻跟他劃清界限,江東,沒了!不僅僅是孫策,他身邊的文武倒還勉強跟著,分派鎮(zhèn)守各地的將領(lǐng)卻全都不認(rèn)他,于是心比天高的袁老二終于命比紙薄,末了連碗蜂蜜水都喝不上就掛掉了。

這位先生不當(dāng)皇帝還則罷,一當(dāng)皇帝就遭萬人唾罵,到最后也沒落著好,類似遭遇的在他前面有個王莽,在他后面有個袁世凱,可以鼎足而三,競爭“最沒事兒找事兒、倒霉催的稱帝運動”。有人就說了,他之所以栽這么大一個跟頭,是因為不學(xué)無術(shù)。為什么呢?原來后來蜀漢有位著名的“烏鴉嘴”譙周,他年輕時候曾經(jīng)去詢問過陰陽大師周舒,周舒就說那段讖言指的是魏,但沒說明理由。后來小譙又去找著名術(shù)士杜瓊,杜瓊解釋說“當(dāng)涂高”當(dāng)然是代表魏啦。理由何在?因為“魏”指的是皇宮兩側(cè)的柱子,稱為魏闕,涂字是通假字,通的是途,也就是路,所以“當(dāng)涂”就是指在道路當(dāng)中,而在道路當(dāng)中的高大建筑自然就只有魏闕了。這樣看起來的話,袁老二根本就是冒名頂替偷了曹操的月票坐公車,他焉能不?。?/span>

袁家老二死了,還有個袁家老大。袁紹袁本初比他弟弟有能耐,知名度高,人緣也好,實力也強,于是乎,他不免也動了稱帝的心思。在攻破易京,捏掉公孫瓚以后,袁紹是志得意滿,驕氣橫生,于是他手底下有個叫耿苞的主簿瞧著有門兒,就悄悄遞話說現(xiàn)在漢朝的火德已經(jīng)不行啦,將軍您是黃帝之后,享土德,正是取而代之的大好時機。

這個耿苞倒真是用心良苦,他知道要是說袁家是大舜之后,就等于把袁老大降到袁老二的檔次去了,所以干脆再提高幾代,從黃帝起算。袁老大自己聽著挺高興,不過他比弟弟多了個心眼兒,先把這事兒亮出來給幕僚們商議。也不知道幕僚們都是大漢朝的忠臣呢,還是認(rèn)為時機未到,眾口一詞地怒罵耿苞大逆不道,該砍一萬次頭。袁老大沒敢吱聲,回頭就把耿苞給砍了,以證明自己沒這心思。

可是他真沒這心思嗎?本來這哥兒倆為了爭袁家的嫡長子鬧得是水火不容,老大聯(lián)合曹操劉表打老二,老二聯(lián)合公孫瓚、陶謙打老大,不像親兄弟,倒像是宿世的冤家??墒堑鹊嚼隙鎯翰晦D(zhuǎn)了,聲稱將要拿著自己的玉璽去獻給老大,老大立刻就原諒了兄弟向來的所作所為,熱烈歡迎。好在曹操那時候正“挾天子以令諸侯”呢,誰都盼著漢朝垮臺,就他不盼著,趕緊派劉備去堵截,才終于做掉袁老二,也沒讓袁老大得著好。

拉回來說,雄踞河北的袁紹尚且這般“猶抱琵琶半遮面”,別家諸侯就算起了同樣的歹念,也都不大好意思明說出來,大家只敢要里子當(dāng)“土皇帝”,不敢也要面子當(dāng)真皇帝。連年戰(zhàn)亂,一直到了三方鼎立局勢穩(wěn)定下來,曹丕篡了漢,這德性之說才重新浮出水面。

土魏和火蜀

關(guān)于“當(dāng)涂高”指代“魏”字的事兒,史書上也并沒有說清楚,當(dāng)周舒和杜瓊給譙周解釋這一點的時候,袁術(shù)、袁紹究竟掛了沒有,曹丕有沒有篡漢。倘若是曹丕已經(jīng)篡漢,建立了魏朝,那這兩位就是馬后炮,一點兒技術(shù)含量都沒有。倘若曹丕還沒有篡漢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做“魏公”,從冀州劃出十個郡來給他建立魏國,三年以后,曹操又晉爵魏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丞相是當(dāng)時全天下最強橫的勢力,十個人里有八個相信魏國會代漢而興,那兩位的解釋、預(yù)言仍然在情理之中,一點兒也不神秘。

估計漢獻帝大概沒聽說過這則“當(dāng)涂高”的讖謠,否則他不會封曹操當(dāng)魏公、魏王。不過話又說回來,當(dāng)時曹操的大本營在鄴城,屬于戰(zhàn)國時代的魏國境內(nèi),當(dāng)時的上一級行政區(qū)劃也叫魏郡,所以就算漢獻帝封曹操什么宋公、趙王,預(yù)言家們?nèi)匀豢梢允潞蠼忉?,說這個“魏”不是指國名,而是指地名。再說了,曹操大權(quán)在握,他要是明說“魏”這個字眼兒漂亮,老夫我就要了,你漢獻帝敢不給加封嗎?

倘若那兩位解釋、預(yù)言的時候,是在曹操還沒有占據(jù)河北,把大本營遷到鄴城之前呢?一樣說得通,因為那時候雄踞鄴城的乃是袁家老大袁紹,“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是穩(wěn)穩(wěn)的天下第一大勢力,若說“魏”地的袁紹將代漢而興,十個人里面也仍然有五個信,二博一,陰陽家、方士們這點兒賭性還是有的。

所以說,所謂符讖、讖謠,究竟是些什么玩意兒?那就是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順口溜或者不順口溜,解它得靠蒙。你要真信了還蒙不對,那就是學(xué)問不到家,八成落個袁術(shù)的下場,要是誰僥幸蒙對了,大家轉(zhuǎn)回頭來就會說“還真是靈驗啊”,然后崇拜這個會猜題的家伙學(xué)問高深,鬼神莫測。

當(dāng)初在漢恒帝的時候,據(jù)說有人在楚、宋之間見到了黃星,遼東還有一個叫殷馗的家伙預(yù)言:“五十年后,在譙、沛地區(qū)要出一位大英雄?!钡搅?span id="duodnzo"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425028" qid="6595524423669781774" mention-index="0">漢靈帝的時候,據(jù)說又有人在譙地見到一條黃龍,太史令單飏說這地方將要出帝王啊。這不禁讓我們想起當(dāng)年的公孫臣來,從陰陽家到儒生,詐術(shù)經(jīng)歷了這么多年,還是沒有絲毫的進化,一點兒新花樣都欠奉。

這些真實性無可考證的祥瑞黃來黃去的,作為曹丕篡位用的理論基礎(chǔ),算是足夠用了,更何況還有“代漢者,當(dāng)涂高”作為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呢。

黃色代表土德,有這么多黃色的讖緯出現(xiàn)在曹氏的老家,用意不言自明。而且,曹丕選的是五行相生派的說法,而不是自稱自己是克掉火德的水德,理由很簡單,因為漢家的天下是“禪讓”給曹丕的。據(jù)說在禪讓的時候,有多只黃鳥叼著紅色的文書聚集到了尚書臺,不用問了,這一定是“上天”降下來的征兆,紅火生了黃土呀。于是曹丕登基以后,立刻就宣布改元“黃初”——你瞧,咱連年號都是黃的!

唯一討厭的是,那袁家兩兄弟一個把持了舜帝,一個占有了黃帝,曹魏自然不能跟他們同出一處,必須另選一個新祖宗。從古籍里查考,能和老曹家拉得上關(guān)系的只有顓頊,但顓頊按照劉歆大國師的系統(tǒng)是屬于水德,按照鄒老教授的系統(tǒng)則壓根兒沒他什么事兒,這就和曹魏大力宣傳的土德不符合。怎么辦?沒轍,曹丕只能狼狽地解釋說我們就是顓頊的后人嘛……什么,你說他是水德?對啊,但顓頊和舜的祖先還是一樣的嘛,所以我們承的還是舜的土德啦……這種反復(fù)繞圈子的解釋當(dāng)真是牽強附會,一看就是走投無路之下硬憋出來的理由。不過也罷,反正就是個虛而又虛的形式嘛,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咱們前文說過,當(dāng)初光武帝劉秀為了討個吉利,曾經(jīng)把“洛陽”的水字邊去掉,給改成了“雒陽”。如今漢家亡了,曹魏興了,就有閑人上書說按照五行學(xué)說,“土乃水之牡”,水襯著土才能流動起來,土得到水才能變得柔軟……最后總結(jié)說這水啊,對土德是有好處的。這一通玄之又玄的物理課把曹丕給侃了個暈頭轉(zhuǎn)向,不過他這么一琢磨,反正土克水,不吃虧,于是就下令把“雒陽”給改回來,“隹”字去掉,“水”字放回去,仍然叫成洛陽——這可太體貼了,雒字比洛字難寫多了,咱們今天不用再寫“雒陽”了。

曹魏是土德就這么定了,本來沒有懸念,可誰想到了魏明帝曹叡上臺以后,這小家伙不知道吃錯了什么藥,老吵著咱曹魏新建王朝要改正朔。群臣心想這一改正朔,那就得改服色啊,咱們大魏的黃馬甲挺漂亮,隨便亂改會遭人嘲笑的,就紛紛上書表示反對。曹叡小朋友卻是個驢脾氣,三番五次地鬧,非改不可。

好在大臣里有個叫高堂隆的上了道奏章,先順著皇帝的毛捋了捋,把他穩(wěn)住,接著跟司馬懿等人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來,那就是搬出董仲舒老宗師的“三統(tǒng)說”,說曹魏是地統(tǒng),地統(tǒng)尚白,可以按照這個來改正朔,以十二月為正月,祭天的時候用白色的牲口,但服色還是按五行的黃色來吧。于是在群臣連哄帶勸之下,曹魏總算是仍從黃色土德——小孩子真難伺候。

打這兒起,又開了一個奇怪的頭兒,就是尚色光尚服裝了,此后歷朝歷代,祭天、祭祖用的牲口,卻往往未必跟服裝尚同一色。

三國三國,說了曹魏,那還有另外兩國呢?

劉備建立蜀漢,根據(jù)《三國志》的記載,這位大耳招風(fēng)、雙手過膝跟類人猿一般的皇帝,打小上天就有預(yù)示,說他將來必定大富大貴。當(dāng)時劉備住在涿郡的涿縣,家里很窮,可是屋子?xùn)|南角上長著一棵大桑樹,遠遠望過去,就跟馬車上的遮陽傘似的。那時候可不是人人都打得起遮陽傘,只有皇帝和高官的車上才有,所以當(dāng)時就有個叫李定的人放話,說:“這家必然要出貴人。”

所謂的“貴人”,未必是指皇帝,可是小劉備自己先有了雄心壯志,在跟小孩子們玩游戲的時候,就指著大桑樹說:“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種‘羽葆蓋車’。”所謂“羽葆”,就是皇帝專用的用鳥毛裝飾的傘蓋——還好只是個小孩子,大人罵兩句“別胡說,給咱家惹禍”就算了,這要是成年人說的,再遭人揭發(fā),估計直接就被逮捕法辦了。

桑樹是木,上天若真以此為預(yù)兆,那就是說劉備得要建立一個木德的國家呀??墒乔衣?a href="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tag/%e8%9c%80%e6%b1%89" title="【查看含有[蜀漢]標(biāo)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蜀漢號稱是漢朝的正統(tǒng),不是新國家,只是舊王朝暫且退到西邊兒去待兩年而已,皇帝劉備放話了:“咱們遲早還是要殺回中原去的嘛?!币蚨硭?dāng)然,仍然得是火德

南朝劉宋時候,有一個叫劉敬叔的人在《異苑》里提到過這么一檔事兒:“蜀都臨邛有火井……桓靈之際火勢漸微,諸葛亮一覽而更盛。”白話來說,臨邛有一口盛產(chǎn)天然氣的火井,漢桓帝、漢靈帝的時候逐漸燒得不如從前了,等到諸葛亮到四川去瞧了一眼,嘿,這火就重新旺盛起來。這故事的喻義很明確,就是說大漢朝本來到了桓帝、靈帝離完蛋很近啦,幸虧有諸葛丞相在四川撐著局面,才使得漢火重光,又多燒了好幾十年。

搞笑的是,當(dāng)劉備在成都稱帝的時候,也有人跑來匯報說,曾經(jīng)在武陽的赤水看見過一條黃龍,待了九天才走。且不說這是曹魏玩剩下的橋段,單從顏色來說也跟漢德不合。不過很多蜀漢文人都引經(jīng)據(jù)典地解釋,說《孝經(jīng)援神契》曾有言:“德在深淵則黃龍見,龍者,君之象也。”加上《易經(jīng)》里又說“飛龍在天”,所以老大您當(dāng)皇帝是完全符合天意的。就這么著,他們輕輕跳開那混蛋的“黃”字,避實就虛單說可愛的“龍”字,打著降龍十八掌就給蒙混過去了。

魏文帝以漢延康元年十一月受禪,給事中博士蘇林、董巴上表曰:“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于行運合于堯舜授受之次。遂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議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承土行,十二月幸洛陽,以夏數(shù)得天,故即用夏正,而服色尚黃。又詔以漢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于行次為土,土,水之壯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變“雒”為“洛”。

明帝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莊縣言黃龍見于是。有司奏,以為魏得地統(tǒng),宜以建丑之月為正。三月,定歷改年,為孟夏四月。初,文皇帝即位,以受禪于漢,因循漢正朔弗改。帝在東宮著論,以為五帝三皇禮不相襲,正朔自宜改變,以明受命之運,及即位,優(yōu)游者久之。史官復(fù)著言宜改,乃詔三公、特進、九卿、中郎將、大夫、博士、議郎、千石、六百石博議。議者或不同。帝據(jù)古典,甲子詔曰:夫太極運三辰,五星于上,元氣轉(zhuǎn)三統(tǒng),五行于下,登降周旋,終則又始,故仲尼作《春秋》,三微之月,每月稱王,以明三正,迭相為首。今推三統(tǒng)之次,魏得地統(tǒng),當(dāng)以建丑之月為正月??贾逗榉丁?,厥義章矣。

其改青龍五年三月為景初元年四月,服色尚黃,犧牲用白,戎事乘黑首白馬,建太赤之旗,朝會建太白之旗,改太和歷曰景初歷。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雖與正歲不同,至于郊祀、迎氣、礿祀、蒸嘗、巡狩、搜田,分至啟閉,班宣時令,中氣早晚,敬授民事,皆以正歲斗建為歷數(shù)之序。初,高堂隆以為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自古帝王所以神明其政,變民耳目。故三春稱王,明三統(tǒng)也。于是敷演舊章,奏而改焉。帝從其議,改青龍五年春三月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服色尚黃,犧牲用白,從地正也。

——《冊府元龜?帝王部?運歷》節(jié)選

庚子歲,青蓋入洛陽

三分鼎足,蜀漢不玩新花樣,至于東吳,開國皇帝孫權(quán)更沒什么創(chuàng)意,完全照搬了曹魏的劇本兒。公元222年,他還當(dāng)著吳王呢,就先不搭理“正統(tǒng)”王朝了——劉備剛來打過他,曹丕事后想趁火打劫,全都鎩羽而歸——直接改年號,定為“黃武”,帶了個“黃”字,同時還宣揚在鄱陽發(fā)現(xiàn)了一條黃龍。

我在這里提到“正統(tǒng)”,這個詞兒據(jù)說來源于儒家經(jīng)典的《春秋》,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合天下為一“統(tǒng)”。這個詞匯跟五德循環(huán)逐漸地也扯上了密切的聯(lián)系,因為不管是按照鄒家舊學(xué)派,還是劉家新學(xué)派,都認(rèn)為只有正統(tǒng)王朝才能論德,不正統(tǒng)的(后世遂有“偏統(tǒng)”“竊統(tǒng)”之類說法)就沒有資格。那么三國鼎立,誰是正統(tǒng)呢?后來有人說曹魏是正統(tǒng),也有人說蜀漢是正統(tǒng),總之,這個帽子從來就沒戴到過東吳頭上。

當(dāng)然啦,那都是后來的歷史學(xué)家個人的觀點,而在當(dāng)時,孫權(quán)認(rèn)為自己就是正統(tǒng),孫家班的人們也必須得認(rèn)定自己的正統(tǒng)——難道你們兩家都正統(tǒng),就我是偏的,那這大旗還怎么扛啊!

孫權(quán)還稱著吳王的時候,照理說不管怎么論,正統(tǒng)都排不到他頭上,他自己也不大好意思觍著臉自封,一直等到黃武七年(公元228年)年底,這位老兄坐不住了,終于正式稱帝。于是乎,立刻就有人聲稱在夏口又見著一條黃龍——也不知道那時候是滿天飛黃龍呢,還是同一條黃龍全天下到處溜達——因此,這一年就是“黃龍”元年。孫權(quán)連年號都懶得想了,直接這么黃來黃去的,不用問了,東吳當(dāng)然跟曹魏一樣,也是土德啦。你瞧這多簡單啊,徹底拿來主義,可以完全照抄別人的理論,你曹丕受了禪讓是“火生土”,我待在江東自己當(dāng)皇帝,照樣“火生土”,究竟誰“土”得對呢?放馬過來,咱先打過再說。

不得不承認(rèn),老孫家對于祥瑞的執(zhí)著精神是非常值得贊嘆的,孫權(quán)幾次改年號,全都有天曉得怎么就冒出來的祥瑞、祥物支撐著。比方說公元231年,會稽郡匯報說境內(nèi)出現(xiàn)了“嘉禾”——所謂嘉禾,就是生長得很茁壯或者很“詭異”的禾苗,古人認(rèn)為是豐收的吉兆——于是次年就改元“嘉禾”。公元239年八月,武昌又上奏說發(fā)現(xiàn)了麒麟,相關(guān)部門建議碰上這種祥瑞就應(yīng)該改年號。孫權(quán)表示:“不久前,有大群紅色的烏鴉匯集在殿前,是朕親眼所見,倘若神靈認(rèn)為該降吉兆,那么朕以為年號應(yīng)該改為‘赤烏’?!比撼剂⒖檀笈鸟R屁:“當(dāng)年周武王討伐商紂,就出現(xiàn)過紅色烏鴉的吉兆,君臣們?nèi)家娭耍谑菉Z取了天下。陛下您真是圣明啊!”于是當(dāng)年就改元“赤烏”。

明明自稱土德,這回又玩起“赤烏”來了,土不該是黃色的嗎?赤可是火的顏色,對不上怎么辦?孫權(quán)倒不堅持,下詔說既然上天給了預(yù)兆,咱不如改德吧。那么改成火德嗎?不行,漢朝就是火德,哪有繼承漢朝的吳朝繼續(xù)屬火德的道理?那不是和當(dāng)初劉邦犯一樣的毛病嘛。好在劉歆早就有預(yù)案在那兒擺著——周武王也見過赤烏,按照鄒老教授的理論,周就是火德,可是按照劉歆的新理論,周卻是木德——孫權(quán)一琢磨,木在東方,我大吳也在東方,而且木克土,證明我遲早要滅掉土德的曹魏,嗯,很靠譜,也很解氣,就這么定了。

所以曹魏是土德,蜀漢是火德,一直不變,孫吳卻一家占了兩個德。

說是三分天下,但曹魏的疆域要比孫、劉兩家加起來都遼闊(包括西域長史府),基本上可以說天下六分,曹魏占三分,孫吳占兩分,蜀漢占一分??梢钦撈鸱N種并不靠譜的祥瑞、祥物和讖緯來,曹魏和蜀漢加在一起,拍馬都追不上孫吳。為什么呢?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曹魏從曹叡以后,很快就司馬家權(quán)臣當(dāng)政,他們要搞也是搞對司馬家有利的花樣,而不會去照應(yīng)曹家;蜀漢呢?劉備死后是諸葛亮執(zhí)政,然后是諸葛亮的弟子蔣琬、費祎等人,小說里“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歷史上的諸葛亮并不喜歡搞迷信,當(dāng)然更不會妖法,他的弟子們除了費祎略微有點兒不靠譜外,也基本上沒玩過什么花活兒。

費祎怎么不靠譜呢?原來他當(dāng)大將軍的時候,為了準(zhǔn)備北伐,長年待在漢中,難得回一趟成都,偶爾回來一趟,卻聽一個算命的說什么“成都沒有大將軍的位置”,于是掉頭又回去了——最終他就遭人刺殺,死在了漢中。我懷疑那算命的其實是想說:“成都沒有大將軍起墳的位置……”

拉回來再說東吳,東吳除了個孫亮外,包括孫權(quán)、孫休和孫皓,那都是把著實權(quán)的,他們當(dāng)然會想盡辦法利用迷信活動給自己臉上涂光抹彩。再說了,曹魏接受了漢帝的禪讓,蜀漢自稱繼承了炎漢的事業(yè),都有拿得出手的正統(tǒng)理由,只有孫吳政權(quán)多少有點兒名不正、言不順,要不搞點兒花樣來凝聚一下人心,恐怕隊伍就不好帶了。

所以孫家搞迷信,從孫權(quán)開始,一直搞到末代君主孫皓,而這位孫皓玩花活兒比孫權(quán)更奔放,奔放到讓后人讀起相關(guān)事跡來,真不知道是該笑還是該哭。咱們前面說了,孫權(quán)經(jīng)常一撞見祥瑞就要改年號,孫皓也是一樣,他繼位的第二年就有傳言說蔣陵這地方天降甘露,于是改年號為“甘露”。

這時候,突然有一個沒留下名字的“望氣者”跳了出來,跟孫皓說:“我最近觀瞧天上,不大對呀,為什么荊州地界冒出了重重的‘王氣’來,壓過了揚州呢?”孫皓一琢磨,現(xiàn)在的首都在建業(yè),屬于揚州,揚州的王氣竟然被荊州給壓倒了,那還了得?于是立刻下詔,遷都武昌(屬于荊州)。他同時派人挖掘那些地處荊州,且和山脈相連的各大臣、名門的墳?zāi)?,以免那所謂的“王氣”落到這些家族頭上。

說來也巧,孫皓前腳才離開揚州,永安郡就起了叛亂,山賊施但劫持了孫皓的兄弟孫謙,一直殺到建業(yè)邊上。孫皓聞訊,急忙從荊州派兵前去鎮(zhèn)壓,然后他恍然大悟:“這不就是荊州的王氣壓倒了揚州嗎?”于是派了好幾百人,吹吹打打地進入建業(yè),就在城里把施但的妻子兒女都給砍了頭,還宣布說:“天子派荊州兵來破揚州賊!”以為這么一來,那“望氣者”的預(yù)言就應(yīng)驗了,以后就太平無事了。

既然太平無事,孫皓也就可以回來了。甘露二年(公元266年),武昌挖出了一口寶鼎,于是改元“寶鼎”,隨即回都建業(yè)。寶鼎后面的年號是建衡,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因為據(jù)說有大群鳳凰(真的不是野雞嗎)聚集在皇家花園里,于是次年就改元“鳳凰”。鳳凰三年(公元274年),吳郡上報,說是挖到了一塊方方正正的銀子,長一尺,寬三分,上面刻有年月日,于是次年就改元“天冊”。

天冊二年(公元276年)七月,吳郡(怎么又是吳郡)上奏,說郡內(nèi)的臨平湖在東漢末年堵住,如今已經(jīng)挖通了,當(dāng)?shù)乩先嗽f過:“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并且還在湖邊挖到了一個石頭盒子,里面有塊青白色的小石頭,長四寸,寬兩寸,上面刻有皇帝字樣。于是當(dāng)月就改元“天璽”。

天璽元年(公元276年)八月,鄱陽郡上奏,說在歷陽山發(fā)現(xiàn)由石頭的天然紋路組成的文字,瞧著像是:“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睂O皓一琢磨,楚就是荊州,是我治下土地,吳就是揚州,我的都城在這里,老爺我生在揚州,當(dāng)然是“揚州士”啦,從大帝孫權(quán)、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到老爺我,正好四代,看起來這是上天的預(yù)兆,表明我這一代將要統(tǒng)一天下,做真真正正的天子啦!再加上吳興郡也報告說在陽羨山發(fā)現(xiàn)長十多丈的一塊空心大石頭,名為石室,是空前的祥瑞,于是孫皓就打算封禪陽羨山(古來天子都封禪泰山,他倒真能別出心裁,不過也沒辦法,泰山那是西晉的地盤兒,不歸他管),計劃明年改元“天紀(jì)”。

咱們還是那句話——“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正因為皇帝信祥瑞,所以下面的官僚也就緊著給獻祥物,反正那些東西都不難偽造,那時候也沒有碳14之類的技術(shù)來給鑒定。然而最倒霉的是,孫皓這家伙不僅僅是利用迷信來給自己臉上增光而已,他還真的信了。比方說,他在宮里養(yǎng)了一大群巫師,其中有一個就空口白話地預(yù)言說:“庚子歲,青蓋當(dāng)入洛陽?!睂O皓聽了是大喜啊,這不正說明我要領(lǐng)兵殺進洛陽城,取得天下了嗎?

巫師說這話的時候是哪一年?乃是建衡三年(公元271年),根據(jù)天干地支紀(jì)年法,是辛卯年,距離著庚子年還有九年。九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孫皓心說我這就該準(zhǔn)備動兵啦,誰都不能保證一場戰(zhàn)役就能滅了晉朝、打破洛陽城不是嗎?要是萬一慢了一步,九年以后沒能成功,要再等六十年才是下一輪庚子年,我早掛啦,這真命天子之位只能留給兒孫來當(dāng),那多郁悶!

孫皓可壓根兒沒想自己的實力如何,有沒有可能打敗晉軍,先別說殺進洛陽城了,能不能在中原站住腳跟都成問題。于是他大起三軍北伐,結(jié)果跑半道兒上才發(fā)現(xiàn)天氣冷了,忘了給士兵準(zhǔn)備冬衣,結(jié)果大批吳兵凍死、凍傷,還有的干脆倒戈一擊,降了晉了。這樣子還打什么仗?。繉O皓被迫灰溜溜地返回了建業(yè)。

打那以后,估摸著他干脆就把這預(yù)言給忘了,要么真打算再等六十年,把好機會讓給兒孫??赡氵€別說,那巫師順口一胡謅,倒真給說準(zhǔn)了——要不然這則預(yù)言也不會被堂而皇之地記載在史書上,流傳到今天。建衡三年之后的第九年,正是“庚子歲”,按公歷是公元280年,那一年西晉派發(fā)六路大軍,洶涌南下,很快就殺到建業(yè)城下,孫皓沒有辦法,只好脫光膀子,讓手下人把自己反綁起來,又抬上了棺材,打開城門去投降。隨即受降的晉將王濬就把他裝上馬車,給押送到洛陽去了。

庚子歲,孫皓的“青蓋”果然入了洛陽,只是他的身份不是征服者,而是階下囚。

白坑破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終于到了三分歸晉的時候,那么司馬家又該是什么德呢?

按照劉歆的新五德理論,魏是土德,接受曹魏禪讓的司馬晉就應(yīng)該是金德,尚白色,因為土生金嘛。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就在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的時候,一群老頭子官僚上書,說咱大晉是受了魏禪,應(yīng)該學(xué)舜帝接受堯帝禪讓的傳統(tǒng),繼承前代的土德和黃馬甲。請注意,按照舊的“五德終始說”,堯舜算一朝,都是土德,可是按照劉歆新五德學(xué)說,唐堯是火德,虞舜則是土德,根本沒有繼承——這分明是舊學(xué)派對新學(xué)派的反攻倒算嘛。

看起來司馬炎對于德性的說法不是很在意,咱只要有德就行,是什么德關(guān)系不大,既然老先生們都這么說了,那就這么定吧??烧l想如此一來卻掀起了軒然大波,新學(xué)派的閑人們紛紛上書駁斥,尤其以寫過《魏氏春秋》《魏氏春秋異同》和《晉陽秋》的大史學(xué)家孫盛態(tài)度最激烈,孫盛直接扛出“天道”來說事兒,說你們這么搞是有違天道啊,咱們大晉代魏而興,就應(yīng)該是金德代了土德。大帽子一扣,老先生們只好認(rèn),司馬炎也就“從善若流”,從此大家伙兒都穿白衣服——倒是比做黃馬甲省工。

德性之說一旦興起,自然就會有“哈德”的人獻祥瑞之類的來配合論點,這一次也不例外。據(jù)說魏明帝時期有人在張掖的刪丹縣金山柳谷里面發(fā)現(xiàn)了一塊大白石頭,上面寫著:“上上三天王述大會討大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馬一匹中正大吉關(guān)壽此馬甲寅述水。”一共三十五個大字,字是都認(rèn)得,但要有人能夠讀通才叫見了鬼了。魏明帝也讀不通,但他橫看豎看,一眼發(fā)現(xiàn)了“討大曹”三個字,心里極不痛快,干脆派人把那討厭的“討”字里的一點敲掉,變成個“計”字。

等到司馬炎受了曹魏的禪讓以后,一個叫程猗的人提起這茬兒,跟司馬炎說:“這石頭上有個‘大’字,乃是極為興盛的意思;有個‘金’字,正是我晉朝的德性;還有個‘中’字,意思就是正趕上交會的時機;還有個‘吉’字,當(dāng)然就是吉利的意思。這石頭分明就是暗示陛下您開創(chuàng)大晉王朝乃是順應(yīng)天意,上上大吉呀!”

好嘛,他倒省事兒,也不通讀也不通解,光揀了四個吉祥字兒來說,剩下那三十一個字就裝沒看見。

細心的朋友也許要問了,這個金德跟“事實”有矛盾啊。蜀漢是火德,火非但不生金,反而是克金的,怎么會是三國歸晉,而不是晉歸了蜀漢呢?這個嘛,好解釋,因為伐蜀的不是晉,而是魏。雖然那時候司馬氏早就把持了朝政,但名義上還是曹魏的天下,皇帝還是曹奐,所以滅蜀從五德來看,恰好是“火生土”;而到了伐吳的時候,曹魏土德已敗,司馬氏已經(jīng)得了天下,承了金德,“金克木”,所以晉軍伐起東吳來也就無往而不利了。五德之說確實是虛妄,但你只要用心,總能夠找到理由——咱雖然不是大儒,照樣能給說圓了。

關(guān)于晉朝的德性,還有一則有趣的故事。且說建興年間,晉愍帝司馬鄴在位,江南地區(qū)突然流傳開了一首童謠:“訇如白坑破,合集持作甒。揚州破換敗,吳興覆瓿甊?!边@里所說的“坑”,不是土坑、泥坑,而是指一種陶制容器,它的口是用金屬籀起來的,所以屬“金”,白坑白坑,又是“白”顏色,所以據(jù)說就是指“金德尚白”的西晉司馬氏。童謠的基本意思是說,“訇”的一聲,這個“白坑”(也就是西晉司馬家)要完蛋啦,大家只好把碎片拼起來做個甒(一種有蓋的酒器),在揚州重新使用,在吳興(屬于揚州)這個地方,用來蓋著瓿甊(小瓶子)。

果然到了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大將劉曜攻陷長安,司馬鄴投降,西晉滅亡——“白坑破”;隨即宗室、瑯琊王司馬睿在揚州建立起了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破敗換”。

從來讖謠這種花活兒,最常見的一個種類就是童謠。一方面,這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啊,有心人編個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瞎話,最容易教會小孩子,小孩子既然搞不懂內(nèi)容,也就會無所畏懼地到處傳唱,你根本找不到源頭。另一方面,理由還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大人們都認(rèn)為從小孩子嘴里說出來的某些話是真正代表了天意。咱們就以這首“白坑破”的童謠來說吧,五言四句,還押韻,確實很上口,小孩子肯定喜歡到處念叨。

更重要的是,這首童謠神神叨叨,似是而非,在劉曜沒殺進長安之前,就算有人猜到“白坑破”是指西晉滅亡,也猜不到“揚州”“吳興”會發(fā)生什么事兒。而要把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事情往語焉不詳?shù)淖徶{上附會,腦袋會轉(zhuǎn)彎的人,誰都能干,也就是謊圓得靠譜不靠譜而已。君不見,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在偽造和解釋《推背圖》之類的怪書,說唐朝人就已經(jīng)預(yù)見到日寇侵華了。

西晉亡了,接下來的歷史,可就麻煩大了,以往雖然五德說法很多,舊派、新派互相攻訐,可基本上都是一朝一代交替著來,還算勉強有個譜兒。可從西晉滅亡開始,這譜子就徹底亂了套,因為“五胡亂華”開啟了史稱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那時候南北對立,諸國蜂起,華夏大亂,大家人手一“德”,互相生又互相克,真是混亂到姥姥家了。

“五胡亂華”最直接的結(jié)果,就是滅亡了西晉,把司馬氏和中原大族趕去了長江以南。在中原折騰的少數(shù)民族兄弟們先后宣稱自己是繼承了西晉的正統(tǒng),該按著五德繼續(xù)排行;而在江南的東晉以及隨后的宋、齊、梁、陳四朝則認(rèn)為自己才是華夏正根兒,最有資格參與五德循環(huán),北邊那些蠻子都是僭越,是偽朝。結(jié)果五德學(xué)說的鏈條到這里就一分為二,形成一南一北兩條分支,雙方誰也不服誰,倒也煞是熱鬧。

且讓咱們先從北邊兒說起吧。

三家搶水德

東晉十六國,北邊兒第一位玩德性的,乃是漢皇帝——大單于劉淵。

怎么皇帝還加單于的號呢?原來這位劉淵不是漢人,而是匈奴貴族,他老爹名叫劉豹,是南匈奴的左賢王,劉姓是當(dāng)初漢朝給的賜姓。公元304年,西晉這兒正轟轟烈烈地“八王之亂”呢,劉淵就以幫助其中一王——成都王司馬穎——奪取政權(quán)為名起兵,自稱大單于。單于是匈奴首領(lǐng)之號,本來擱中原就等同于皇帝,但自從匈奴被漢軍打殘,部分西遷、部分內(nèi)附以后,單于就降格成中原王朝的藩王了,而既然是藩王,總得立個國號吧。

立什么國號才好呢?劉淵一琢磨,漢、匈兩家打高祖劉邦開始就時不時地和親哪,有不少漢室公主都嫁到北方來做匈奴單于的閼氏,一代代傳到今天,估計大多數(shù)匈奴貴族的血管里都摻了漢血了。再加上我是根紅苗正的匈奴王族,我又姓劉,那肯定得算是漢室宗親哪。于是他就拿著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親戚說事兒,宣布國號為漢,而他自己,匈奴稱號是大單于,中原稱號就是漢王。

漢王劉淵就這么著摻和進了“八王之亂”,可是沒隔多久,他名義上的主子司馬穎就掛掉了。劉淵立刻把臉一翻,不再承認(rèn)西晉的中央政權(quán),而公開掀起了反旗,說是咱要復(fù)興大漢天下,就跟外甥要給舅舅報仇一樣。劉淵登基稱帝,還很有幽默感地追尊蜀漢那位后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主,擺明了要繼承蜀漢的火德。只可惜他終究出身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核心層全是匈奴人,腦袋上大單于的帽子也舍不得摘掉,于是這復(fù)興漢室的口號就徹底變成了個冷笑話,根本沒人搭理。

其后劉淵駕崩,其子劉聰繼位,派堂哥劉曜攻破長安城,拿下了晉愍帝司馬鄴,滅了西晉。不久后劉聰也掛了,其子劉粲被大將靳準(zhǔn)所殺,劉曜就趁機在司空呼延晏等人的擁戴下自稱皇帝,然后發(fā)兵滅掉了靳準(zhǔn)。呼延晏提醒劉曜說:“晉朝是金德,咱們?nèi)〈藭x朝,按照五德相生的說法,金生水,應(yīng)該是水德。可漢本來是火德,對應(yīng)不起來。不如把國號改成趙吧,趙氏出自天水,正應(yīng)合了水德?!?/span>

劉曜聞言連連點頭,他想到自己叔叔、堂弟白打了那么多年漢家旗號,可是中原士人不說簞食壺漿來迎王師吧,反倒是抵抗的抵抗,逃跑的逃跑,可見這謊撒得太大,壓根兒蒙不了人。算了,咱不裝了,什么復(fù)興不復(fù)興的,咱這是初興,是新王朝,才不是什么前代王朝的延續(xù)。于是劉曜下詔,改國號為趙,定為水德,水德尚黑,所以服色、旗幟,全都改成黑的。當(dāng)然啦,他順道就拋棄了劉邦等偽造的祖宗,正式尊奉跟劉邦同一時期的匈奴大單于冒頓為祖。

劉曜定德性為水德,這沒什么,可是改國號為趙,這事兒干得就有點兒太輕率了。為什么呢?因為“趙”這個字已經(jīng)有人用啦,而且還就是他手底下人。且說劉淵曾經(jīng)親手提拔起來一員大將,名叫石勒,是羯族人,多年征戰(zhàn),名聲很響,兵力雄厚。劉曜打靳準(zhǔn)的時候,也寫信讓石勒出兵,為此封了他一個趙公的爵號。你說古往今來,哪有王朝和王朝屬下藩王用同一個名字的道理呢?

當(dāng)然啦,皇帝想要的字眼兒,臣子就該雙手奉上,劉曜當(dāng)了趙皇帝,給石勒換個封號也就得了。可是劉曜壓根沒理會這茬兒,等石勒派人去獻上靳準(zhǔn)首級求獎賞的時候,他干脆加封石勒當(dāng)趙王,給的禮儀待遇,就跟當(dāng)年曹操輔佐漢獻帝的時候一模一樣。你說學(xué)誰不好,去學(xué)漢獻帝,下場注定了不會美妙。果然,沒多久兩人就鬧崩了,石勒撇著嘴發(fā)狠話:“什么趙王、趙帝,我自己去拿,哪兒用得著你封!”于是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趙王。

就這么著,北方同時出現(xiàn)了兩個打著“趙”字旗號的政權(quán),為了加以區(qū)分,史稱劉曜的趙為“前趙”,石勒的趙為“后趙”。

在“二趙”混戰(zhàn)的時候,發(fā)生了這么一檔子事兒。荏平的縣令師歡打到一只黑兔,獻給了石勒。石勒身邊一個叫程遐的馬屁精立刻開始頌圣,說這兔子是黑色的,黑乃水德之象,預(yù)示著您將取代晉朝的金德而興。石勒聽了特別高興,立刻宣布改元“太和”,以紀(jì)念此事。

公元328年,石勒在戰(zhàn)場上大獲全勝,俘虜了劉曜,第二年又俘虜前趙太子劉熙,正式滅亡前趙。劉曜還想石勒做曹操呢,結(jié)果石勒是曹操、曹丕爺兒倆二合一,用大趙天王玩兒了個過渡以后,直接就登上了皇帝寶座。到這時候,石勒又突然想起了黑兔這件事兒,恰好侍中任播也上書說:“那個劉曜的‘趙’來路不正,不該算在五德之內(nèi)。我們‘石趙’才該是繼承了晉朝正統(tǒng)的水德哪。”兩件事聯(lián)系到一起,于是后趙就也應(yīng)了水德,尚黑——這跟當(dāng)年劉邦指漢為水德,張蒼立馬附議的故事真是同出一脈的師兄弟。

后趙日子并不長久,攤上一個超級變態(tài)的石虎為君,很快就陷入宮廷斗爭之中,先被冉閔把石氏皇族殺得七七八八,然后末代皇帝石祗起兵討伐不成,被自己的部將害死,水德的后趙就此完蛋。這個時候,黃河流域并立著三家主要勢力,一是冉閔開創(chuàng)的冉魏,二是氐族苻氏,三是鮮卑族慕容氏。四川本來在劉淵時期還有一個李特、李雄的成漢政權(quán),不過他們沒“德”過什么東西,后來被東晉權(quán)臣桓溫給滅了,不提也罷。

公元352年,鮮卑將領(lǐng)慕容恪滅掉了冉魏,燕主慕容儁覺得自己太了不起了,于是稱帝,建立燕國,史稱前燕。

既然稱帝,就得找找自己的德性是什么。別看前燕自家是鮮卑族政權(quán),可還真瞧不起其他少數(shù)民族,很多大臣都覺得這前趙、后趙的都是蠻夷,不能算在五德循環(huán)之內(nèi)。當(dāng)年張蒼把秦朝踢開,讓漢朝直接克了周的德性,定為水德,后來劉歆也把秦朝踢開,讓漢朝直接從周的德性里生出來,定為火德,前燕大臣們也打算如法炮制。于是他們研究來研究去,最后決定讓前燕直接繼承晉朝的正統(tǒng),晉為金德,那么前燕該是水德——轉(zhuǎn)了一圈,還是抄襲前、后趙那一套,這怎么能服人呢?反對的聲音是一浪更比一浪高。

讀書人啰啰唆唆的,而且都很頑固,商量了很長時間也沒個準(zhǔn)譜。慕容儁本人學(xué)問不高,搞不明白,于是就從龍城召來了一個明白人韓恒拿主意。韓恒字景山,博覽經(jīng)書,也算是當(dāng)時的大儒了,他老實不客氣地就推翻了水德,說:“前、后兩家趙國占據(jù)中原,那不是他們力量強大,而是上天所授予的。上天授予他們德性,如今咱們卻人為地加以剝奪,肯定不合適。我琢磨著吧,咱們大燕是在東方發(fā)跡的,按八卦來說就是震卦的方位,而四像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所以震方又是青龍——正巧,咱大燕正位后不久,就有青龍出現(xiàn)在都城。青色乃是木德之色,所以大燕該是木德?!?/span>

其他人一琢磨,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而且后趙是水德,五行相生水生木,燕即木德也不吃虧。最初慕容儁不太樂意,大概是嫌這個木德不如水德好聽,后來群臣都紛紛表示贊同,慕容儁知道自己水平不高,不好跟那票學(xué)問人擰著來,也就只好下詔公告。從此前燕就確定下來是木德了,尚青色。

——大家伙兒終于跳出爭搶水德的這個怪圈了。

鏈子斷掉了

五德學(xué)說從秦代到前燕為止,不管是中原漢人政權(quán),還是內(nèi)遷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一直都被各家皇室所迷信,雖然其間頗有種種爭議產(chǎn)生,但從漢至前燕(秦朝可悲地被拋棄了),五德循環(huán),貫徹始終,都有本可據(jù),有案可查。可是接下去的前秦,這一條鏈子卻意外地中斷了。前秦定過德性嗎?究竟是什么德?沒人真能搞得清楚。

這個前秦本是氐族建立的政權(quán),開國君主名叫苻洪,劉曜改國號為趙以后,封他做了氐王,石勒滅前趙,苻洪就名義上歸順了石勒。公元349年,暴君石虎駕崩,后趙大亂,苻洪干脆脫離后趙管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苻洪死后,苻健繼位,趁著冉閔正殺石家人呢,他領(lǐng)兵攻進了長安城,自稱天王、大單于,建號大秦——史稱前秦。

苻健以后,完蛋,帝位落到了他兒子苻生手里,這家伙論起貪殘暴虐來,跟石虎有得一拼,可是論起文韜武略,卻比二把刀的石虎都要差出十里地去,前秦要是讓他治理到死,結(jié)果不會比后趙強太多。好在苻生欺負人欺負得實在太過分,連老實人都看不下去了,他的堂弟苻堅悍然發(fā)動宮廷政變,取了他的狗命,自己登上天王寶座。

本來風(fēng)雨飄搖的前秦,苻堅一上臺就瞬間改觀,這位“大秦天王”對內(nèi)修政安民,對外整兵經(jīng)武,短短數(shù)年間就滅掉了前燕、前涼、代國,幾乎統(tǒng)一北方,一時間極有霸王氣象。按說這時候的前秦,比前面幾個短命王朝勢力都強,疆域都廣,而且苻天王有學(xué)問,興儒學(xué),早就該有人站出來商量德性歸屬了,可是偏就這么怪,有關(guān)前秦的德性,任何史書上都沒有提到過,苻堅本人貌似也從來沒有表過態(tài)。

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苻堅并不迷信,所以他對這類學(xué)說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在他執(zhí)政期間,老莊之學(xué)、讖緯之學(xué),都被嚴(yán)令禁止,所以“五德”自然也在禁止之列。不過這種說法并不正確,因為苻堅雖然禁那些玩意兒,但這是出于宰相王猛的授意,他本人未必有那么明智。

王猛字景略,本來是個漢族窮書生,說有本事吧,他是真有本事,說沒地位吧,他也真沒地位。公元354年那時候,中原是亂成了一鍋粥,東晉權(quán)臣桓溫趁機領(lǐng)兵北伐,屢敗前秦軍(此時苻堅的伯父苻健在位),一直殺到灞上,逼近了長安。王猛就跑去拜見桓溫,據(jù)說他一邊抓身上的虱子一邊縱論天下大勢,那么牛氣沖天的桓溫竟然聽入了迷,沒有嫌他臟。可是等到桓溫邀請王猛跟自己南下的時候,王猛卻不干了,他心說你要能在中原站穩(wěn)腳跟,我當(dāng)然可以輔佐你,可你要是回了南邊兒去,南邊兒都是豪門世家當(dāng)權(quán),我一個貧寒的窮書生根本出不了頭,去干嗎啊?

所以王猛就留在了北邊兒,后來輔佐苻堅,苻堅一會兒把他稱作是自己的諸葛亮,一會兒又夸他是子產(chǎn)、管仲一類的賢人,那真是信任得不得了。后來王猛做到前秦朝的宰相,總攬朝綱,有個叫樊世的氐族元老看不過眼,就罵他:“我們跟著先帝出生入死,都不能參與機要,你沒有尺寸之功,有什么資格管理朝政?難道說我們種好了莊稼,你倒跑來收糧食嗎?”王猛冷笑一聲,回復(fù)說:“不光是你種我收,我還要你們做熟了米飯端到我手上來呢。”氣得樊世當(dāng)場捋袖子就要揍王猛,結(jié)果苻堅聽說了這件事,反倒找個借口把樊世給宰了。

苻堅信任王猛,王猛倒也不負所托,前秦的瞬間崛起,功勞有一大半都要歸之于王猛,而且王猛還在公元370年領(lǐng)兵攻入鄴城,滅掉了前燕——他不但能治國,還更能打仗。

話題扯遠了,且說王猛活著的時候,苻堅基本上對他是言聽計從,所以說王猛不喜歡五德之類的迷信,苻堅當(dāng)然也就不會搞——可這并不代表苻堅骨子里沒有迷信和迷糊的素質(zhì)。

舉例來說,新平王苻彫有一次給苻堅獻了符讖,王猛說這小子妖言惑眾,砍了吧,苻堅一向是王猛說啥他就做啥,所以當(dāng)即下旨,處死苻彫。可是苻彫臨刑前上了一篇文章,在文章里引經(jīng)據(jù)典一通神侃,把苻堅給侃暈乎了,但礙于王猛在旁邊,苻堅也不好再說什么。結(jié)果等王猛一死,苻堅就立刻追授苻彫為光祿大夫了。后來苻堅臨死前,姚萇問他要玉璽,他瞪著眼睛怒罵:“你丫一個小羌崽子也敢逼我,你算什么東西!根本連一點圖緯符命的憑據(jù)都沒有,還想要玉璽登基?”說明他內(nèi)心還是信這套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前秦應(yīng)為木德,因為苻氏最早的時候是姓蒲,后來苻洪聽過一句讖言“草付應(yīng)王”,恰好他孫子苻堅背后還生著胎記,瞧上去正像“草付”二字,于是改姓為苻。草屬木,那么由此推之,前秦該算是木德。這個說法得到了后秦開國君主姚萇的支持,所以他殺了苻堅搶了玉璽以后,就自說自話說自己以火德取代了木德。

還有第三種說法,出自北魏,說前秦繼承前燕正統(tǒng),以木生火,應(yīng)該是火德才對——可是當(dāng)時北方各國并立,前燕怎么就正統(tǒng)了呢?沒有人知道。

這三種說法要么是沒有靠譜的史料支持,要么是跟新舊兩種五德循環(huán)的理論都不符合,而苻堅本人又不可能從墳里爬出來作說明,所以直到今天還是一筆糊涂賬。以我個人的看法,有可能苻堅確實信那些讖緯之說,但是倚為左膀右臂的王猛攔著不讓搞,于是他也就沒推算五德之類的花樣,而以他對王猛的信任程度,就算后者死了,這一政策應(yīng)該也不會輕易更改。等到淝水之戰(zhàn)以后,前秦崩潰,苻堅也根本沒時間玩五德游戲了,所以當(dāng)時壓根兒就沒有官方認(rèn)定的德性。

鏈子到這兒肯定是斷掉了,要接也是后人硬給接上的。

打醬油的也有德性

前秦統(tǒng)一黃河流域,速度太快了,很多地方勢力還來不及消化,再加上苻堅也是個心比天高的家伙,心想你們這些蠻夷光知道殺來殺去的,本天王可是個要繼承中國正統(tǒng)的文化人兒,所以他決定,一個敵人都不殺,要以德服人,要達成百族共榮的新局面。

苻堅的想法是挺高尚,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公元383年,他打算親自領(lǐng)兵去討伐東晉,大臣們紛紛勸阻,說東晉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苻堅冷笑一聲:“我有百萬大軍,一人扔一條馬鞭,就足以把長江給填平了,有啥可怕的?!”百萬當(dāng)然是夸張啦,可是按照史書上的記載,調(diào)集全國兵馬,也有空前的九十來萬,要說這九十來萬人一擁而上,就算扔馬鞭填不平長江,堆尸體也能夠造成浮橋了。

可問題是九十萬大軍沒能一起涌上前線,這邊兒苻堅領(lǐng)兵已經(jīng)跟晉軍接上仗了,那邊兒后軍還沒離開長安呢。這樣打仗,就是徹底的大笑話,人數(shù)再多也無濟于事,再加上第一能打仗的王猛早就死了,第二能打仗的苻融(苻堅的弟弟)竟然一個不小心讓亂軍給踩死了,結(jié)果在淝水邊上,晉軍十來萬人就把苻堅打得狼狽逃竄。

吃一個敗仗是小事兒,可是這么一來,原本籠罩在“大秦天王”頭上那戰(zhàn)無不勝的光輝就徹底消散了,于是全國各地的蒼蠅、跳蚤啥的全都冒出頭來,跟推多米諾骨牌一樣,前秦瞬間崩盤。要是以此推論,前秦倒有點兒像是火德,碰到淝“水”,這火立刻就給澆熄了——當(dāng)年劉秀把洛陽改名雒陽,看起來還是有點兒道理的,地名和王朝之間可能真有生克。

且說苻堅在淝水慘敗以后,各族野心家紛紛崛起,中原大地立時就冒出了無數(shù)割據(jù)勢力,個頭兒比較大的有后秦、西燕、后燕,后來又冒出來胡夏、北燕、南燕、后涼、北涼、南涼、西秦等等一大票國家。

先說后秦,國主姚萇是個羌人,他是在苻堅登基前不久,因為戰(zhàn)敗而歸降的,所以說,他對前秦有國仇家恨,但對苻堅本人不該有什么私怨。可是苻堅前腳在淝水戰(zhàn)敗,他后腳就豎起了反旗,自稱“萬年秦王”。公元385年,西燕軍攻破長安,苻堅出逃,路上被姚家軍逮著了,姚萇立刻露出猙獰嘴臉,開口就索要玉璽。

前面說了,苻堅是破口大罵,還說:“五胡按次序也輪不到你們小小的羌族,玉璽我已經(jīng)派人送到晉國去了,你絕對拿不著啦!”姚萇說:“您都落到這般田地了,還嘴硬哪?好吧,玉璽我不要了,您下道詔書,禪位給我,如何?”苻堅繼續(xù)硬挺,說:“禪讓和國統(tǒng)輪替,那是圣賢才能做的事情,你這個叛賊,怎敢自比古代的堯舜!”姚萇惱羞成怒,干脆把苻堅給勒死了。

姚萇為了掩飾自己的罪行,還特意給苻堅上了個謚號,叫“壯烈天王”——天可憐見的,他倒是不想“壯烈”呢,是你硬要逼他“壯烈”的呀。

不久之后,姚萇打敗西燕軍,攻入長安城,于是正式稱帝,國號仍然叫“秦”,史稱后秦。咱們已經(jīng)說過了,他自說自話地說自家是火德,以繼承苻氏前秦的木德,至于前秦究竟是不是木德,對于姚萇來說,這事兒真的重要嗎?

至于后燕、西燕,史書上也沒有提他們的德性,但想來他們都自稱是前燕的繼承者,所以應(yīng)該接著?!澳镜隆?。其他幾個小國都是路人甲、路人乙,打醬油的角色,他們究竟是什么德,就不必提了。不過有一國不能不說,那就是夏國。

夏國的創(chuàng)始人名叫赫連勃勃,是匈奴人,他本是后秦的將領(lǐng),后來戳桿子自己鬧起了獨立。赫連勃勃,一聽這名字就是個滿臉大胡子的蠻夷(當(dāng)然啦,事實上人家長得挺有氣度,據(jù)說就連后秦皇帝姚興見了都流口水),而他所做的事情,也跟野蠻人差不太多。據(jù)說赫連勃勃修建首都統(tǒng)萬城的時候,要求城墻堅固,每修一段城墻就派兵拿著長矛去捅,捅得進去就殺建筑工人,捅不進去就殺去捅的士兵,反正總得死一個,比現(xiàn)在很多施工隊的老板還黑。其他的殘暴事跡,包括站在城頭上看誰不順眼當(dāng)場斬殺之類,更是不勝枚舉??偠灾谑鶉鴷r期的暴君里面,赫連勃勃穩(wěn)穩(wěn)能排進前三名。

可是讓人暈菜的是,就這么一野蠻人,卻大搖大擺地自稱是中原正統(tǒng)。什么正統(tǒng)呢?匈奴貴族大多跟劉淵一樣被漢朝賜了劉姓,赫連勃勃原本就叫劉勃勃,后來才恢復(fù)了舊姓赫連。不過,劉淵冒充漢室宗親已經(jīng)漏了餡兒,這條路再也走不通了嘛。赫連勃勃這個頭大呀,也不知道是哪個閑人幫他翻書,終于在《史記》里找到一句話:“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瘪R上跑去稟報。赫連勃勃大喜過望,立刻宣稱,沒錯,老子就是大禹之后,夏朝的正根兒,所以咱的國號還該叫“夏”。

按照劉歆的新五德學(xué)說,這個后來被稱為“胡夏”的政權(quán)跟前面的夏朝一樣,都定德性為金德,也要在華夏正朔的五德循環(huán)里占那么一席之地。

胡夏鳳翔六年(公元418年)十月,赫連勃勃擊敗了劉義真統(tǒng)率的東晉軍,攻陷長安城。他得意之余,就在統(tǒng)萬城的南邊兒刻石頌德,石碑上說:“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網(wǎng)漏殷氏,用使金暉絕于中天……于赫靈祚……金精南邁?!贝笾乱馑季褪钦f:老子是大禹后裔,自從殷商以來金德就始終混得不太好,一直到我,這才算是金德復(fù)興了云云。

可是金德怎么就能復(fù)興呢?他上面接的究竟是哪種德性呢?是生是克呢?具體赫連勃勃怎么推演的已經(jīng)不可考了,我估計可能是因為他跟后秦之間頗有淵源——后秦屬木德,按五行相勝系統(tǒng)的算法,金克木,這就對得上榫了。唯一的問題是,后秦是人家東晉滅的……算了,我干嗎要給他找理由算正統(tǒng)?反正他這個金德來路不明,事實上也沒幾個人承認(rèn)。

胡夏國只有短短的二十五年就完蛋了,而且疆域最廣的時候也不過才占據(jù)了今天陜西、寧夏兩個省,再加甘肅和內(nèi)蒙古的一部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也純粹就一打醬油的——連打醬油的都有德性,真是哪兒說理去……

就這么著,十六國(事實上不止十六個,這只是習(xí)慣性叫法)旋起旋滅,在中原地區(qū)鬧騰了很久,最后終于被鮮卑族的北魏統(tǒng)一,北方這才算暫時穩(wěn)定下來。北魏跟那些短命小王國不同,算是個擁有半個中國長達一百來年的大朝代,它是什么德性容后再說,咱們還是先回過頭來講講南邊的邪乎事兒吧。

堅至五將山,姚萇遣將軍吳忠圍之。堅眾奔散,獨侍御十?dāng)?shù)人而已。神色自若,坐而待之,召宰人進食。俄而忠至,執(zhí)堅以歸新平,幽之于別室。萇求傳國璽于堅曰:“萇次膺符歷,可以為惠。”堅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干逼天子,豈以傳國璽授汝羌也,圖緯符命,何所依據(jù)?五胡次序,無汝羌名。違天不祥,其能久乎!璽已送晉,不可得也?!比O又遣尹緯說堅,求為堯舜禪代之事。堅責(zé)緯曰:“禪代者,圣賢之事。姚萇叛賊,奈何擬之古人!”堅既不許萇以禪代,罵而求死,萇乃縊堅于新平佛寺中,時年四十八。

——《晉書?苻堅載記》節(jié)選

德性和“親情”

西晉滅亡以后,南方的形勢就要比北邊兒簡單清楚多了。且說當(dāng)西晉末代皇帝司馬鄴被劉曜拿下的時候,正巧皇室里有個叫司馬睿的家伙在長江以南的建業(yè)待著。早先“八王之亂”造成“永嘉南渡”,大群的中原士人逃到長江以南去避難,人心惶惶,群龍無首,大家伙兒瞧著司馬家也剩不下什么好棗兒了,于是就矬子里拔將軍,擁戴司馬睿登基,延續(xù)皇統(tǒng)——史稱東晉,司馬睿就是晉元帝。

東晉的局勢比起西晉來,貌似要穩(wěn)定多了,長江橫在那里就是天然的馬其諾防線,只要北方五胡諸國里沒出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這個偏安江南的朝廷就能一直平安無事,混吃等死。雖然東晉也組織過幾次北伐,可都被少數(shù)民族兄弟們給敲了回來,于是只好乖乖地趴在江南養(yǎng)活那一大窩名士。北方諸國中只有苻堅認(rèn)認(rèn)真真地以滅國為目的南征了一回,可惜淝水之戰(zhàn)客場慘敗,讓東晉躲過了這一場大劫。這件事經(jīng)常被江南名士拿來吹牛,說咱家才是正統(tǒng),瞧見淝水的大勝了嗎?有老天爺保佑著哪。

所謂東晉、西晉,其實是后世學(xué)歷史的人為了考研劃重點方便而硬給分開的,當(dāng)時人家江南可是堅定地認(rèn)為只有一個晉朝,甚至可以說,只有一個中國,北方那些蠻子怎能代表中國呢?既然只有一個晉朝,那德性自然就無須改動,于是東晉也是金德——同時期的北邊兒,什么水德、木德、火德、金德掐得正歡實,東晉從來置身局外,冷眼旁觀,嗤以之鼻,最多從牙縫兒里蹦出三個字:“哼,偽朝!”

東晉對外戰(zhàn)爭不多,基本上防御有可能打贏,出擊就是作死,跟當(dāng)年的東吳一樣。所以權(quán)貴們的主要精力全都用在斂財、嗑藥或者內(nèi)斗上了。想那大名鼎鼎的桓溫倒是搞過一次勉強還算成功的北伐,王猛屁顛屁顛地跑去獻計,留下一段“捫虱談天下”的佳話,可最終王猛還是跑去跟苻堅了。為什么呢?因為王猛瞧出來了,桓溫根本就沒有收復(fù)中原的決心,他是琢磨著在前線打幾個勝仗好提高自己的威望,然后回去篡位哪。

有桓溫這種想法的家伙并不算少,可是最終成功的只有(也只能有)一個,那就是劉裕。

劉裕,小名叫寄奴,這人是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在東晉服役的那些年里屢建奇功,最遠曾經(jīng)打下過長安城,后來又被“金德”小太陽赫連勃勃給攆出去了。這個人的身世很有意思,據(jù)他自己吹噓說是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后——如果這個譜系萬一是真的話,他倒是跟劉向、劉歆爺兒倆還有親戚關(guān)系呢。小時候,劉裕也是靠賣草鞋為生的,后來才投了軍,跟當(dāng)年那位大耳招風(fēng)的漢室宗親際遇也頗為相似。

公元420年,這時候北魏正處于上升期,但還沒能統(tǒng)一北方,劉裕琢磨著自己名望差不多高了,實力差不多強了,就逼迫晉恭帝禪讓,自己建國稱帝。按說他跟漢朝皇室那么有緣分,想篡位就該繼續(xù)打“復(fù)興漢室”的數(shù)百年老旗號才對呀。不過劉裕是個聰明人,他知道那時候距離漢朝滅亡時間太久了,漢朝的老劉家已經(jīng)沒什么號召力了,更何況有劉淵的前車之鑒在,算了,咱還是別裝了,換個國號吧。劉裕篡位前曾經(jīng)被東晉封為宋公、宋王,順理成章,新王朝的國號就是宋。

既然換了國號,那么德性自然也得要換。按照五行相生法,金生水,劉宋就應(yīng)該是水德,尚黑。《宋書?祥瑞志》里記載了這么一檔事兒,說在東晉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的時候,都城建康的西明門忽然塌陷,鬧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水災(zāi)。這當(dāng)然不是豆腐渣工程的錯,西方屬金,西明門就是指金象之門,被水給毀了,恰好就是金德衰而水德旺的跡象。所以咱們讀《宋書》,經(jīng)??梢钥吹交实劾蟽捍髦诮閹荆ㄒ环N長耳朵的裹發(fā)頭巾)晃來晃去,那就是服色尚黑的緣故。

說句題外話,歷朝歷代的服裝不停地演變,黑介幘變化到后來,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盀跫喢薄薄?/span>

劉宋王朝存在了六十多年,被大將蕭道成推翻,建立齊朝,史稱南齊。這個南齊的德性,用腳趾頭都能猜得出來,蕭字是草字頭,屬木,再加上水生木,所以齊朝就應(yīng)了木德了,服裝、旗幟、犧牲都尚青。

相關(guān)于此的祥瑞預(yù)兆還是一如既往的玄之又玄。據(jù)說蕭道成十七歲那年,曾經(jīng)夢見過一條青龍追著西邊兒的落日飛翔,有術(shù)士解釋說那落日就是劉宋啊,而這青龍,自然就代表了他蕭道成。實在有點兒太假了,他要真十七歲的時候去跟術(shù)士打聽這個夢,而術(shù)士又這么回答了,兩人都得被抓,說不定腦袋都跟著掉了。而要等蕭道成大權(quán)在握,我真不信他還能記得自己十七歲時候做過的夢。

還有一個夢,是說蕭道成的兒子蕭賾十三歲那年,夢見穿著木屐在皇宮里溜達,木屐當(dāng)然是木頭做的,暗示他早晚會登基云云——果然他后來當(dāng)了南齊的第二任皇帝。

這兩種說法真算是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咱們看看上文,很多廢物點心就只會比照著史書,編造說哪兒哪兒又看見一條黃龍、青龍、鳳凰、麒麟之類的,叫人讀了就想打瞌睡。再說了,真要有青龍出現(xiàn),為什么光你見著而別人沒見著呢?蕭家這爺兒倆干脆說自己在夢里見著的,壓根兒不需要對證,可有多省心。

南齊傳了五十五年,最終“禪讓”給了南梁。那么南梁是什么德性呢?經(jīng)過前面那么多朝代的熏陶,大概大家伙兒都猜得出來,木生火,南梁一定是火德嘍?哈哈哈,這你就猜錯啦!

南梁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是一位“神人”,他的心性叫大家伙兒根本無從揣測,而這種無從揣測的心性也就直接造成了他曲折離奇的經(jīng)歷。且說蕭衍本身也是南齊皇室宗親,他老爹就是蕭道成的同族兄弟,有這么一層關(guān)系在,他就算踢開末代齊帝蕭寶融,自己繼承南齊的皇位,也基本上合理合法。不過這位老兄不干,非要用自己王國的封號“梁”來做帝國的國號,明擺著想另立新朝,造個新氣象。立新朝倒還罷了,可是在商議德性的時候,蕭衍卻又搬出自己是齊朝皇族的身份,說大家都是一家人,談什么五行生克的就見外了,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前朝什么德咱也是什么德吧!

于是乎,這五德學(xué)說第一次蒙上了“親情”的色彩,而齊、梁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對真正連續(xù)同德的朝代,秦、漢,或者前趙、后趙本來也是同德,但那是在不承認(rèn)前者正統(tǒng)地位的前提下撞的車,所以不算。

梁武帝蕭衍統(tǒng)治前期,又勤政又節(jié)儉,把南方搞得大有起色,估計真這么一直搞下去,有機會成就一次成功的北伐??烧l想到年歲逐漸增大,這位“神人”的神性,更準(zhǔn)確來說是神經(jīng)性,就直線躥升,也不知道怎么一來,老頭子拋棄儒學(xué),迷上佛教了。

一般皇帝崇佛,也就是多建寺廟,多舍錢財,最多供供佛骨、佛舍利,頂了天了。蕭衍可不一般,他建完寺廟以后不光舍錢財,連自己都給舍了,幾次三番地偷跑進廟里去剃度,說要出家?;实廴プ龊蜕校@事兒沒有先例,實在太糟蹋皇家和朝廷臉面了,不過這還是小事兒,要命的是,這位皇帝沒先把皇位傳給兒子、把工作交代清楚,就借著出家的名義公然曠工。大臣們也不敢開除他,只好跑廟里去勸,勸來勸去,皇帝說了:“這和尚要還俗,得給寺廟捐財物來贖身哪?!庇谑谴箝_國庫,花大筆錢財把皇帝給贖出來——你還別說,“皇帝和尚”天下唯此一人,贖身費當(dāng)然便宜不了。

蕭衍偷跑去當(dāng)和尚,再被用巨額金錢贖身,那不是玩兒了一回,而是連續(xù)好幾回。他這么一搞,直接導(dǎo)致國庫空虛、朝綱紊亂,結(jié)果被從北邊兒走投無路跑來投誠的侯景掀起大亂,最后把蕭衍給囚禁在臺城之中。因為蕭衍罵了侯景幾句,侯景心里不忿,就下令裁減這囚徒的飲食,最后蕭衍因為嘴里苦,討要蜂蜜都要不來,活活給餓死了——跟那位袁術(shù)袁老二死得一樣難看。

可是民間也有傳言,說這位老皇帝給關(guān)在臺城里雖然沒吃的,但他練就了辟谷的神術(shù),根本就餓不著。怎么,你說他餓死了?不對不對,他那是修煉到家,尸解飛升啦——咱說他是“神人”,真是一點兒都沒有說錯。

蕭衍餓死以后,南梁又茍延殘喘了不到十年,就被大將陳霸先給篡了位。這位陳霸先是個老實人,梁是木德,木生火,那么陳朝自然就是火德,整個過程中規(guī)中矩,乏善可陳。一方面是因為沒什么可爭議的,另一方面,也說明南朝對五德之說開始玩兒疲了,不怎么重視了。

忽略了一百八十多年

說完南朝,轉(zhuǎn)過頭來再說北朝,首先是北魏。

北魏是由鮮卑拓跋氏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的文化當(dāng)然比不上漢文化,而就算在鮮卑族里面,拓跋氏原本也是最落后、最野蠻的,跟建立過前后燕的慕容氏根本沒法兒比。五胡亂華的時候,拓跋族也南遷中原,想要分一杯羹,在山西北部建立起代國來,后來被苻堅所滅。等到前秦崩潰,拓跋族的首領(lǐng)拓跋珪就趁機復(fù)國,不久后又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雖然文化特別落后、生產(chǎn)方式和組織結(jié)構(gòu)都極原始,但當(dāng)北魏逐漸發(fā)展起來以后,卻號稱自己也有中原人的血統(tǒng),來頭非常之大——咱的祖宗也是黃帝咧!據(jù)說黃帝有個兒子名叫昌意,給封到了北方的大鮮卑山,就是拓跋氏的先祖。

等于說,一群強盜沖進了漢人的家,不但霸占了漢人的家產(chǎn),還振振有詞地說:“其實咱們同一個祖宗,說不定我還是正根兒,這家產(chǎn)本來就有我一份兒?!钡@種惡果也是漢人自找的,漢人總覺得全世界民族全都一家,只不過我這支過得比你們好點兒而已。比方咱們前面說過,司馬遷在《史記》里就堂而皇之地記載著:“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原本的用意,是把自己傳說中的老祖宗黃帝哄抬成全人類初祖,誰想反倒被蠻族給反過來用了——哦,既然五百年前是一家嘛,那我繼承兄弟的產(chǎn)業(yè),也是理所當(dāng)然之事啦。

總之,北魏拓跋氏自稱是黃帝的后裔,不論鄒老教授的舊五德學(xué)說,還是劉向、劉歆爺兒倆的新五德學(xué)說,德性世系里面黃帝都屬后土之德。拓跋氏因此“考據(jù)”出,北方俗語里“土”字念“拓”,“后”字念“跋”,瞧吧,這就是咱的起源,有根有據(jù)有說法——其想象力真可謂歷代王朝之翹楚。

既然他們是黃帝之后,那什么祥瑞、符讖啥的就都可以省了。拓跋珪改國號稱皇帝的時候,就依照這個說法,上應(yīng)土德,服色尚黃,祭祀用白牲口,干脆利落。嘖嘖,看人家北魏多氣派,別的朝代都是參考著前朝的德性來確定自己的德性,比如漢是火,魏就是土,宋是水,齊就是木,只有北魏煌煌大氣,不跟那些小家伙蝸角相爭,直接從黃帝開始論輩分,根正苗紅……當(dāng)然啦,這是官方的說法,事實上拓跋氏在建立北魏之前連一個帶“德”的勢力都沒消滅過,所以才無牛可吹,無德可替,只能走祖宗路線——跟赫連勃勃有的一拼。所以說,這北魏的“土德”就跟孫猴子一樣是石頭里憑空蹦出來的,壓根沒法兒排進五德生克的循環(huán)里面去。

公元490年,在漢人看來是一代明君而在鮮卑人看來是不肖孽子的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親政了。這時候北魏已經(jīng)基本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控制了大片漢人的土地,當(dāng)然不能再忽視漢人的文化,好幾代君主都識漢字、讀漢書,而以這個拓跋宏最為崇漢,因而他逐漸察覺到本朝的“土德”實在是來路不正,跟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順序都接不上,根本沒法兒蒙人。于是拓跋宏就下詔讓群臣討論一下,看看能不能換個更合適的德性,或者找出個更靠譜一點兒的解釋來。

詔書一下,可不得了,立馬驚起了全國無數(shù)讀圣賢書的閑人。要知道,這北魏群臣多是些機關(guān)干部,最喜歡開會,解決問題與否倒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能過了嘴癮。當(dāng)年北魏歷代皇帝都想遷都洛陽,這些大臣就嘁嘁喳喳聊了半天也沒個定論,只好暫且擱置。前兩年拓跋宏因為多了句嘴,問祭祀太廟該用“禘”字還是“祫”字來形容,就引得大臣們興高采烈地又發(fā)帖子又灌水,折騰了好久也沒結(jié)論,最后拓跋宏只好行使最高管理員權(quán)限,鎖帖了事?,F(xiàn)在既然皇帝開了新話題,大家豈能放過,于是紛紛引經(jīng)據(jù)典,引發(fā)了一場超級大辯論。

最先站出來的是中書令高閭,他是個書生,文學(xué)青年出身,又有學(xué)問又有激情。高閭說五德之說本自漢代開始,一共有三種說法,張蒼認(rèn)為是水德,賈誼、公孫臣認(rèn)為是土德,劉向認(rèn)為是火德。水德從邏輯上說不通,而土德則是把秦朝當(dāng)成正統(tǒng),都不足取,所以漢的火德應(yīng)該是直接取代周的木德,這才合乎天理。以后魏土德代漢火德,晉金德代魏土德,后趙水德代了晉金德,前燕木德代了趙水德,前秦火德代了燕木德,一朝朝傳承明確。前秦雖然不是北魏滅的,但它滅亡的時候恰好北魏建基稱帝,所以北魏就應(yīng)當(dāng)接替前秦的正朔,火生土,還得是土德。

聽到他這么一掰扯,旁邊立刻跳出兩個人來,一個是秘書丞李彪,一個是著作郎崔光,他們都是拓跋宏身邊的重臣,掌握著修史的大權(quán),嗓門自然比別人大些。這兩位覺得,你高閭懂個屁啊?老爺我是專門修史的,這方面我們才是行家。咱大魏當(dāng)年神元皇帝拓拔力微跟晉武帝司馬炎是好哥們兒;后來劉聰、石勒肆虐的時候,本朝兩位皇帝還幫過晉朝的忙,晉朝一直感恩不盡;再后來平文皇帝拓跋郁律抵抗過苻堅,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滅掉了后燕,這才有了大魏天下。所以說了,無論趙、秦、燕全都是些篡僭之輩,是偽政權(quán),不能算在五德循環(huán)里面。魏有恩于晉,而晉朝滅亡的時候,正好又是平文皇帝興旺的時候,那么繼承晉朝金德的理應(yīng)是我大魏,應(yīng)水德之象。再說了,晉朝滅亡后的六十幾年里本朝服色一直都是黑色的,這難道不是天意嗎?這必然就是天意呀!

這一大套掰扯,真是誰聽誰暈,還是簡而言之吧,這兩位的意見是把北魏上推到代國,再從代國上推到全族還在東北原始密林里放牧的時代,把個傳說中的初祖拓跋力微給扛出來說事兒。拓跋力微的時代,拓跋族剛剛走出東北密林,邁上了蒙古草原,當(dāng)時曹魏、西晉先后躥起,遙控草原,所以拓跋力微向這兩朝都稱過臣,都幫過忙,也都開過仗。既然那時候就跟中原王朝有淵源,兩位就認(rèn)定北魏應(yīng)當(dāng)繼承西晉的正朔,把中間那些朝代全都忽略掉。

——他們可真強,上嘴唇一磕下嘴唇,直接忽略掉了足足一百八十多年,連奧運會都能舉辦四十六屆了。這份兒瞎扯的功力,就連張蒼老先生復(fù)生都得甘拜下風(fēng),慚愧得一腦門兒的冷汗吧。

高閭和李彪、崔光,兩派各執(zhí)一詞,嘰嘰喳喳地吵啊鬧啊,把皇帝拓跋宏聽得是頭昏腦脹,也不知道該傾向哪一方為好,末了他只好擺擺手,縮著脖子說讓大臣們都商量一下吧。誰想這一下更糟,大家伙兒吵得更歡實了,從公元490年八月份一直討論到了來年正月,足足五個多月,官僚作風(fēng)實在不輸于后世宋代那群玩“濮議”的大臣們。

這回拓跋宏沒有鎖帖,于是討論時間再長,也終于還是出了結(jié)果。最終,那一票貧嘴廢話的大臣們聯(lián)名上了一份奏表,說經(jīng)過組織仔細研究,我們覺得還是李老師、崔老師說得有道理,大魏應(yīng)該定為水德,以承接晉朝的金德。拓跋宏被他們鬧得沒脾氣了,下旨說你們覺得是啥就是啥吧。于是從這一年起,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北魏不再是土德,而改為水德,服色尚黑,總算是勉勉強強摻和進五德循環(huán)的次序里去了。

打那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算是見識到了那群家伙搗糨糊的能力,所以等到三年以后他想遷都的時候,就再也不敢搞什么民主討論了。他先拉著一群老少爺們兒說,咱們今天南征啊,大家跟著我走。等到了洛陽以后全都走不動了,拓跋宏才說,既然大家都走到這兒了,索性別回去了,就定都這里得了。事實既成,群臣沒奈何,只好抹抹熱汗應(yīng)承下來——你不應(yīng)承,行啊,那你自己繼續(xù)南征去。從此北魏定都洛陽,進一步漢化,逐漸走向強國之路。這幸虧是先斬后奏,要是拓跋宏再按老辦法讓大臣們開會商量,恐怕歷史就得改寫。

色彩斑斕的北周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以后三十四年,公元528年,契胡酋長爾朱榮進入洛陽,殺了胡太后和皇帝元釗,另立了元子攸為帝(那時候拓跋氏已經(jīng)全面漢化,就連姓氏也改成了漢姓“元”)。公元530年,元子攸親手殺了爾朱榮,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又殺了元子攸,另立元恭為帝。隨即占據(jù)冀州的大軍閥高歡發(fā)兵殺掉元恭,擊敗爾朱兆,再立元修為帝。公元534年,元修跟高歡有了矛盾,就逃到關(guān)中,依附另外一個地方實力派人物宇文泰。高歡沒奈何,新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一年以后,元修被殺,宇文泰找了另一個皇室成員元寶炬當(dāng)皇帝。于是經(jīng)過這么一番亂七八糟的瞎折騰,北魏同時出現(xiàn)了兩個皇帝,按照史書上的習(xí)慣說法,就此分裂成高歡執(zhí)政的東魏和宇文泰把持的西魏。

甭管這魏是東是西,畢竟都是魏,所以兩魏名義上全部都是水德??上Ш镁安婚L,公元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廢了元善見,建立北齊;七年之后,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也廢掉了魏恭帝元廓,擁戴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于是繼續(xù)中原分裂,形成周、齊對峙的局面。

如此一來,讓很多王朝都頭疼的問題就又浮上了水面。魏只有一個,德也只有一個,如今一分為二,這該怎么算呢?這高洋、宇文護都是太子黨出身,都有著天下英雄舍我其誰的氣概,覺得自家才是正統(tǒng),于是彼此都不理睬對方,自己埋頭定自己的德。

北齊首先宣稱自己承魏水德,應(yīng)木德,尚青,但奇怪的是他們所得的祥物預(yù)兆卻是“京師獲赤雀,獻于南郊”——赤雀赤雀,分明是紅色的,該應(yīng)火德嘛。

可是跟北周相比,北齊已經(jīng)算正常了。北周也自稱為木德,但這個“木德”應(yīng)得非常古怪,木德尚青,而北周的服色卻仍然尚黑,是水德之色;他們又宣布實行古代夏朝的歷法,而夏朝分明是金德;更離譜的是,宇文家自己公布的族譜里,最早的祖先是炎帝神農(nóng)氏,而炎帝卻該是火德……這就完全徹底亂了套。本來一朝一色,習(xí)為定制,即便曹叡也不過才搞了兩個顏色而已,到了宇文家就成了五顏六色的萬花筒,除了黃土以外,四德俱全,倒也算得上是另類的行為藝術(shù)。

詭異雖然詭異,這色彩斑斕的北周卻真的成就了一番霸業(yè),在公元557年滅掉了北齊,統(tǒng)一北方,想來是上天也被這不按規(guī)矩出牌的宇文一族給氣糊涂了吧。

北周第四代皇帝——周宣帝宇文赟是個奇葩,除了壽命以外,簡直可以跟南邊兒的蕭衍相互輝映,爭奪“最不靠譜皇帝”的獎杯。他繼位的時候才剛二十歲,可當(dāng)了一年皇帝就煩了,把寶座禪讓給才七歲的兒子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躲在后宮里繼續(xù)執(zhí)政,好歹省了上朝的麻煩。

宇文赟的皇后名叫楊麗華,她的老爹楊老先生就是日后開創(chuàng)一代“盛世”的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這皇帝寶座來得很離奇,也很危險。首先,宇文赟是個既好色又暴躁的小子,他一躲進后宮,就連著把四個寵妃全都封成皇后,跟正牌的楊皇后平起平坐。四個新老婆爭寵奪勢,全都把矛頭指向楊皇后,攪得宇文赟直接跟老丈人楊堅放狠話:“我遲早要殺你全家!”

楊堅嚇得小心肝兒撲騰撲騰地跳,就想找機會閃人,離開京城長安到地方上療養(yǎng)去??墒沁€沒等他動身,宇文赟就在“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后宮生活中活活累死了,于是大臣們推舉楊堅輔政——開玩笑,這才是正牌皇后的正牌老爹,小皇帝的正牌姥爺,那四個新皇后跟他們娘家人都算個屁啊,誰知道哪兒蹦出來的!

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就算沒聽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們也都能想得出來。楊堅一上臺,立刻搞了場大清洗,包括宇文家的藩王們,也包括反對他的大臣們,全都連鍋端。然后到了公元581年,他逼迫小外孫禪讓,自己登上皇位——即將完成大一統(tǒng)的隋朝,就這么誕生了。

亂世中的德性,終于劃上了一個休止符。

]]>
有關(guān)《三國演義》的歇后語,漲知識走起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13918 Tue, 13 Sep 2022 06:03:47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13918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

周瑜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司馬懿之心——路人皆知

劉備報仇——因小失大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劉備賣草鞋——有貨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劉備見孔明——如魚得水

劉備上黃鶴樓——膽顫心驚

劉玄德得了趙子龍——甭說多高興

劉皇叔荊州——拿眼淚嚇人

劉備殺人——心慈手軟

劉關(guān)張?zhí)覉@三結(jié)義——生死之交

劉禪小阿斗——扶不起

孔明彈琴退仲達——好沉著

孔明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孔明斬馬謖——明正軍紀(jì)

隔著門縫看諸葛亮——瞧扁了英雄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關(guān)云長走麥城——吃虧全在大意

關(guān)公斗李逵——大刀闊斧

關(guān)云長不殺張文遠——念起舊情

關(guān)云長守嫂嫂——情義為重

關(guān)云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關(guān)帝廟求子——拜錯了神

關(guān)公吃酒——看不出來

關(guān)公保劉備——赤膽忠心

關(guān)公當(dāng)木匠——大刀闊斧

關(guān)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關(guān)公開刀鋪——貨真價實

關(guān)公賣豆腐——貨軟人硬

關(guān)公開鳳眼——要殺人

關(guān)公走麥城——最后一招

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關(guān)羽賣肉——沒人敢要

關(guān)羽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關(guān)羽失荊州——驕兵必敗

關(guān)云長流鼻血——紅上加紅

關(guān)云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關(guān)云長說三國——光說過五關(guān)斬六將,不說敗走麥城

單刀赴會——聲勢壓人

過五關(guān)斬六將——所向無敵

張飛賣刺猬——人強貨扎手

張飛賣豆腐——貨不硬人硬

張飛戰(zhàn)馬超——不相上下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張飛燒火——猛灶

張飛討債——氣勢洶洶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張飛的胡子——滿臉

對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黃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黃忠射箭——百發(fā)百中

關(guān)羽放曹操——念舊情

曹操做事——疑心重

曹操呂伯奢——多心害死人

曹操蔡瑁——操之過急

曹操華佗——恩將仇報

曹操殺吉平——惱羞成怒

曹操殺呂布——懊悔不已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

]]>
歷史名人姓名解析(三)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13151 Mon, 12 Sep 2022 16:03:47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13151 曹操

曹操,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謚號魏武帝。姓名數(shù)理基本卦火澤睽(嫉逆),預(yù)表:運氣低微,諸事難成,家庭不睦,外有紛爭,親友疏遠。若能戒急用忍,亦撥云見日、吐氣揚眉。人格28.總格28。28 數(shù)暗示:雖有豪杰氣概,難免非難誹謗。

曹操出生于官宦世家,父曹嵩本姓夏侯,因為被中常侍曹騰收養(yǎng)改姓曹氏。曹操年輕時即文武雙全,曾經(jīng)起青州兵討伐董卓,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渡之戰(zhàn)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jù)軍閥,統(tǒng)一中國北部。赤壁之戰(zhàn)中敗給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軍,卻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他曾晉爵“魏王”,受九錫,設(sh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并作泮宮

曹操的一生乃是傳奇的一生。早年為避流寇追殺而不惜殺死掩護過自己的呂伯奢一家,并宣稱“寧愿我負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負我?!笨梢娖鋬春荻纠?官渡之戰(zhàn)重用郭嘉許攸、劉燁等大批智能之士,可見其知人善任。這與他的基本卦火澤睽(嫉逆)所預(yù)表的“運氣低微,諸事難成,家庭不睦,外有紛爭,親友疏遠。但若能戒急用忍,亦有撥云見日、吐氣揚眉之時。”極其吻合。曹操曾說:“設(shè)若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可見其英雄氣概中透露出來的王者風(fēng)范,也與他名字總格數(shù)28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