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人名叫李鳳娘,父親李道是宋朝節(jié)度使,曾為宋朝做了很多貢獻,所以頗受皇帝重用。古代人多迷信,李道也不例外,于是叫來當(dāng)朝紅人皇甫坦來為自己的三個女兒算命。這個皇甫坦身份不簡單,他可是為韋太后治好眼疾的神人。
皇甫坦為李道女兒算命,看著李家大女兒和小女兒只不過說了幾句“大富大貴”的客套話。但看到正要對他躬身行禮的李家二女兒李鳳娘時,皇甫坦眼睛放光,趕忙扶起了作揖的女孩,并對李道說:“你這女兒名喚什么呀?她的面相貴不可言,甚至有母儀天下之相,我可不敢受她一拜呀。”
李道欣喜,忙拉著皇甫坦坐下,吃著茶點,說起李鳳娘出生時發(fā)生的稀奇異事。李鳳娘要出生時,家里曾飛進一群黑鳳,任家仆驅(qū)趕也不飛走,直到女兒呱呱哭聲響起,它們才滿意地離開,李道覺得這是有趣的異象,便借此為女兒取名“李鳳娘”。
皇甫坦離開后馬上就到宮中,向宋高宗趙構(gòu)談起了這個有貴人面相的女孩。恰巧他在物色孫媳婦,聽說李鳳娘還是李道的千金,立即將李鳳娘許配給了趙昚的三子趙惇。
眨眼之間,趙昚繼位,是為趙孝宗,而趙惇也在機緣巧合之下被立為太子,李鳳娘因此成為太子妃。身份地位高于從前,李鳳娘不再偽裝,逐漸暴露出她那嬌縱跋扈的一面。即使在趙構(gòu)和趙昚的面前,也越級大聲訓(xùn)斥宮人。趙構(gòu)深感被騙,暗示趙昚讓他幫忙管管。
趙昚多次明示或者暗示讓李鳳娘收收脾氣,可反倒激怒了李鳳娘。她想到丈夫趙惇最近正愁苦于父親還不愿意主動禪位給他,便日日夜夜在趙惇耳邊說公公的壞話,一副生怕父子二人感情有一日親昵的模樣,也是因此趙惇的心中深深埋下了憎恨父親的種子。最終趙昚還是選擇了禪位,本想著就此頤養(yǎng)天年,但卻不曾想這才是苦難的開始。
李鳳娘確實如皇甫坦所言的那樣成為了母儀天下的皇后,但她上位后想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扶兒子趙擴為太子。趙惇好不容易坐上皇位,享受皇權(quán)才這么幾天,哪會想這么快立一個會覬覦皇位的太子。見李鳳娘催的急,借口“立太子是大事,怎么也得跟太上皇商量商量。”便不了了之。
李鳳娘找過趙昚,可趙昚本就對這個愈加囂張的兒媳婦感到畏懼,硬是不愿意松口幫忙。李鳳娘記恨在心,不僅對趙昚和吳太后出言嘲諷,而且想盡一切方法阻止父子見面,父子的交流全由她來操控。只要趙昚一日不松口,李鳳娘就不斷添油加醋給趙惇吹枕邊風(fēng),使父子二人關(guān)系惡化到了極致。以至于趙昚離世時,趙惇也從未去祭拜,世人都罵趙惇不孝,但應(yīng)該任誰人都想不到,最樂意見到現(xiàn)狀的人會是李鳳娘皇后。
對待高貴為太上皇的公公已然如此,對待作為競爭者的妃嬪女人更是過分囂張。當(dāng)初趙惇在洗手池邊,對一旁伺候的宮女夸贊了一句,她的手很漂亮。他壓根沒想過要給這個宮女什么名分,但他那善妒的老婆想的可就多了。不久后的一天,趙惇收到李鳳娘托人送來的“點心”,他美滋滋地打開食盒蓋子,但卻被嚇得面無血色,癱倒在凳子上,好多時都沒反應(yīng)過來。那個食盒里面,放著的是一雙潔白如玉,但卻血淋淋的雙手。
趙惇還是太子時,趙昚曾賜給他一位黃姓侍女,她每日傾心伺候趙惇,并與其日久生情,在趙惇成為皇帝時,也受冊封為妃子。李鳳娘對這個分寵的黃氏懷恨已久,只是因為她當(dāng)時還得裝作賢淑以討皇帝喜愛,而不好發(fā)作。
成為皇后后,趙惇對她有幾分忌憚,于是將黃氏護得很好。但千護萬護也會有疏忽之處,趙惇因為祭祀無法待在宮中,而李鳳娘借口身體不適便沒有跟隨。其實她只是為了借此機會對黃氏下手罷了。那天李鳳娘命人帶給黃氏一條三尺白綾,要她自我了結(jié),可黃氏拼命不從,那些下人害怕任務(wù)無法完成會被皇后加害,于是幫黃氏“體面”了。
趙惇祭祀時天下大雨,淋了雨的他舊病復(fù)發(fā),臥榻之間讓人領(lǐng)黃氏來伺候,可等來的卻是冷笑的皇后,李鳳娘冷笑著只用“暴病而亡”四個字總結(jié)了黃氏的下場。趙惇馬上意識到,這個惡毒女人做了什么,火氣上頭致使病情加重。
后宮之中,還有張貴妃和符婕妤是趙惇特別寵愛的女人,她們則被李鳳娘以“失德”為由逐出皇宮,同時為防止她們找到回宮的機會,她特意尋了兩個窮困潦倒的貧民來管住出宮后的二人。雖得了茍活,但尊嚴(yán)卻丟了。
趙惇深知李鳳娘心狠手辣,善弄心機,是個不好控制的悍婦。反倒他怕她怕的不行,甚至被折磨得精神衰弱,性格也漸漸趨于多疑暴戾,憤怒無法發(fā)泄導(dǎo)致他本就虛弱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不多時也就撒手人寰了。
惡人終有報,李鳳娘年老時,找來相士為自己卜卦。相士算完,馬上便跪了下來,哆哆嗦嗦地向李鳳娘匯報,說她晚年會遭厄運,可能會因此致死。李鳳娘心想自己的報應(yīng)終究還是來了,于是趕緊過上吃齋念佛的生活,希望能以此贖過??勺罱K還是在五十六歲那年,因病而故。
]]>一、兩處元墓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專門去漳縣,看汪家元墓和貴清山。在班車上和一漂亮的女士并排座一路上向我推銷基督教的知識,還故意把聲音大一些,基本上全車的人都能聽到。我并無不適,可有的人厭煩,真佩服傳道士的不放棄精神!
她好像是定西那個縣中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給我饋贈了一本精裝的《圣經(jīng)》。《圣經(jīng)》說是全世界發(fā)行量最大的書,但可能比中國的老黃歷小些。
《圣經(jīng)》就像中國的《孔子》《孟子》《莊子》《老子》《孫子》等一樣,值得常常翻。慚愧,博大精深的《圣經(jīng)》還在,但翻看的少了些。《圣經(jīng)》上說借給親戚的錢是不能有利息的!
路雖然長,但不覺得遠(yuǎn),你懂的。
漳縣那時是一條龍的街道,北靠著大山,南面便是漳河谷地,漳水向東流。漳河的南岸是一道梁,縣城端對的地方叫徐家坪,再南有一片靠西山面東的山凹地,前面小河自南向北流入漳河。這片山屲地就是大名鼎鼎的汪家元墓!
穿過縣城,走過大橋,不遠(yuǎn)就到了心思已久的汪家元墓。這里荒草萋萋,高低不平,曾經(jīng)挖過的墓穴也沒有回填,如果不是知道元墓,跟老百姓種的莊稼地?zé)o異。
一叢毛桃樹,樹上那歪擰的果實味道純正。墓地是胳膊躺灣,是以汪世顯立祖的汪氏第一墓地,到底是不是漢族人到現(xiàn)在沒有定論。有一點是肯定是,就是汪投了元,與蒙古人通婚?,F(xiàn)在講中華民族是各民族的融合不是沒有道理的!
汪家元墓是埋著包括“三王十國公”的汪氏家族墓葬。從資料上看,他們征戰(zhàn)殺伐甘陜川,出生入死,視死如歸,很難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他們是如何戰(zhàn)勝艱難險阻屢立赫赫戰(zhàn)功的,很難想象犧牲了的是怎樣馬革裹尸從川陜運回安葬的……
你知道盤古王,不一定知道面扁王。你知道汪家元墓,但你不一定知道汪家第二墓地。下面我說一下汪家第二墓地。
汪世顯投元后,要征服四川,汪的子女一個比一個優(yōu)秀,都參與到了征戰(zhàn)殺伐,刀光劍影,轟轟烈烈的偉大事業(yè)中。其中有一個汪世顯的女兒身經(jīng)百戰(zhàn),一直未婚,人稱老女子。受傷后回到祖聚地,不久便去世。由于勞苦功高,擇墓地另葬一處立祖,這便是汪家第二墓地。
洛門都熟悉,向北便是水蓮洞景區(qū),向南到四門鎮(zhèn),四門鎮(zhèn)溯河向西十余里,在河北岸一片靠北山的也是胳膊灣凹地現(xiàn)在叫宋家堡的地方,就是汪家第二墓地。
以老女子立祖,規(guī)模亦不小于漳縣的元墓。那么為什么叫宋家堡呢?原來宋家是汪家雇的看墓人,時代變遷,祖祖輩輩,宋家人把汪家的墓地變成了宋家人繁衍生息的陽宅!世事就是這樣詭異,鵲巢鳩占,喧賓奪主的事不是沒有。倒是看墓人的后代心安理得的挖了汪墳,蓋了宋房。從宋家堡子看,宋家人丁旺盛也有些年成了。真是滄海桑田的變化!
隴西定西漳縣武山及周邊的汪家人基本都是汪世顯的后代。如果你仔細(xì)一些,注意到多的眼圈深些,眼睛圓些,眼仁淺些,目光深邃,有些“混血兒”的特點,還留存著他們先祖的鷹耀!
在汪家元墓盤桓,想到隴西是汪家人的隴西,臨洮是李家人的臨洮,岷縣是包家人的岷縣!
汪家世代俊杰輩出,英才濟濟,海內(nèi)外不乏名人名流。突然想起看到的故事——
隴西城西城里的老汪家,大公子汪錕1949年去了臺灣。家里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弟弟汪鉞(后來創(chuàng)作劇本《岳飛》),還有妻子伍桂芳和一兒一女。
幾十年來,與臺灣有關(guān)系的伍生活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20世紀(jì)50年代就有錕的信息,74、5年有臺灣繞道香港到隴西的人捎來話,向伍表示可資助,被伍回絕。80年代初改革開放,伍選為隴西政協(xié)委員連任6屆15年。隴西這邊與錕建立了聯(lián)系。
在臺灣是高官的錕退休后,1998年偕臺灣的陸夫人回大陸,在眾官民的陪同(伴)下,回到了隴西老家,那顆老榆樹還在…… 錕與伍離別50年后的見面,看哭了在場的一大片。
錕跪在坐了紙燃上燭焚上香的客廳供上祖先牌位的桌前,號啕大哭。第五天錕離開隴西踏上去臺灣的路。
就在錕要走的前一天晚上,伍把幾十年來的沒想沒望裹挾在淚水里大哭一場恣意釋放! 那淺淺的一灣海水,阻擋不了深深的兩廂情思。那邊咆哮的大海,這邊黃土隴頭呼嘯的山風(fēng),似乎控訴著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汪氏不僅能打善戰(zhàn),還重視文化,把從四川的戰(zhàn)利品書籍不遠(yuǎn)萬里帶回分別置書樓于隴西、武山,影響深遠(yuǎn)。武山的一衙、二衙、三衙、四門、五衙…十衙說的就是汪家十方頭!
……“風(fēng)水寶地”只是山腳下有著土圍墻的一大片躺灣坡地。身處其間,轉(zhuǎn)游著摘食著山桃。農(nóng)人收工了,吆喝著吃草的牛慢騰騰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放學(xué)的三兩個小學(xué)生沿著山路慢悠悠的爬上汪古山,在山腰不時回望著這片歷史遺跡和地里的好事者。夕陽西下該回去了。
返回走在漳河橋上,西面太陽的方向,突兀筆挺的大山離奇的高大險峻,數(shù)峰幾乎是戳破天,原來那是離當(dāng)時還沒有去過的分水嶺不遠(yuǎn)的露骨山!
二、鐵牛開山
貴清的魅力在峽,貴清的魂在水,但貴清的目的地一定是山!今天帶你去貴清……
從漳縣縣城過漳河橋向東南先到新寺鎮(zhèn)。日日鬼鬼聯(lián)系了一輛包門票的出租車直接上貴清山。上到山頂,地貌特征明顯不一樣,草啊樹啊林啊成為眼里的景象。一段彎彎繞繞的雞脖子路便到簡易的服務(wù)區(qū)。
貴清的如何等情不再贅敘,雖然用怎樣溢美的詞都不足以言貴清獨一無二的美妙,但本人再寫也沒古往今來別人寫的好。
撿蘑菇拾石頭找彩陶…形成了在陌生地方尋覓的習(xí)慣,在這貴清名山或許會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樹處石處磚瓦處殘垣處——有心人天不負(fù),果不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寶?秘笈。手抄豎寫,墨跡古樸。到底說了什么,真還急不得,封面上隱隱約約寫著“鐵牛開山”,什么東峰雞脖子梁,中峰建大殿,西方勝景鑿石洞修煉……
秘笈上說,石洞下有大石,名曰回心石云云,石下有大樹,轉(zhuǎn)樹下山是最捷徑的險道,奇險無比!
東峰的坡地上松樹高大密集,松濤陣陣。興致很高,先浪山吧。服務(wù)區(qū)走一小徑從南到北過橋便是中峰,是時其曠原也,沒有什么建筑古跡。到西北角的西面下到低些,從東到西過澗橋就是名曰“西方景”的打卡地。就像都說的不去什么名勝不算到過北京,不去什么古跡不算去過西安一樣,如果去貴清而沒有上到西方景,那就奇葩了!
我可以負(fù)責(zé)任的推測,旅游貴清山而沒有到過西方景的人,迄今沒有!其實不瞞大家,雖然兩次上貴清,可西方景的情形現(xiàn)在真的忘得一干二凈!
俯視環(huán)看,林海莽莽,山鳴谷應(yīng),微風(fēng)習(xí)習(xí),翠綠欲滴。山高人為峰斯言不謬!站在貴清山,不要說高,就連山的感覺一點兒也沒有!
在準(zhǔn)備從天梯處下山的休息時間,我又拿出了鐵牛開山……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漳縣四族川馬蓮灘楊家寺普通的楊姓家誕生了一男孩。彼時佛教被上至皇室下到百姓的人崇尚篤信,小孩7歲時出家馬蓮灘的圓通寺,靈活聰慧。14歲以法名園勤晉京師,入禁庭。娘娘們見年小可愛虔誠有加,遂讓楊園勤禪師受菩薩戒并賜佛法三寶——千佛衣、五方佛冠和把碗。
禪師回到圓通寺后,決心弘揚佛法。于是踏訪尋找,發(fā)現(xiàn)貴清山和朝團山勝地,決定修建寺院。他四處化緣募集善款。到蘭州他聽說肅王朱木英仁慈仗義,起意去肅王府化緣。去了結(jié)果被門衛(wèi)拒之府門外又不向肅王報秉。楊禪師合掌肅立日夜誦經(jīng),感動了門衛(wèi),秉報給肅王。肅王出來看了,問站了多長時間,門衛(wèi)說七天七夜。肅王感嘆到“真鐵牛也!”后面的滿載而歸都可以想象一下。自此,別人稱“鐵牛禪師”,自己也認(rèn)可“鐵牛法師”。
鐵牛繼續(xù)化緣十余年,于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在兩山建寺,歷五年,1570年隆慶三年在貴清山中峰建成了大殿院、睡佛院、千手菩薩殿及西方景的雪壑禪院。禪院建成后,架起“斷澗飛橋”。竣工后鐵牛認(rèn)為大功告成,從雷劈石處躍下飛橋。找到時在澗底坐化,時在七月初一。葬在中峰,后在墓上建了鐵牛塔!到這里“鐵牛開山”就恍然大悟了。
——秘笈的記敘令人唏噓,可一點不敢杜撰。
秋天季節(jié),不熱不涼,無感舒適,點一支煙,伸伸懶腰,原來要下天梯的地方就是觀景點,那標(biāo)志性“斷澗飛橋”照片的景象就端在眼前,可中峰上的建筑蕩然無存?!肮Τ稍谖?,功成無我”、我將無我的境界的確令人欽佩!傳道,又想到車上的那個女士,其實他們的精神是一致的。
掐滅煙頭,下山不著急,還是再看一段秘笈吧——鐵牛是貴清開山鼻祖,主要修建是在中峰。從南到北,橋把外面與中峰相連,橋南端是頭門有炮樓。橋北端是二門也有樓臺,向南是炮臺,向北是戲臺。入得二門便是寬敞的平地。
中峰基本上是東西窄南北長,南部高北部洼的臺地。在南部,從東到西依次有大殿院(坐西大佛殿,坐南娘娘殿,倉庫坐東,僧舍坐北)、睡佛院(坐西睡佛殿)、八角七層15米鐵牛塔、坐南孤魂殿(后移建于西方景)、坐西千手菩薩殿。
北部原為僧人菜地,在北部的西北角的西面,便是從東向西長13米寬1.6米斷澗仙(飛)橋。橋西端有門,過門拾石級而上從雷劈石穿過就到西方景——亦是一片東西窄南北長的較小臺地。南部是坐南觀音菩薩殿,中部是雪壑禪院(坐南古佛殿,坐北無量祖佛殿,坐東風(fēng)涼亭),北部是坐南孤魂殿(移來)。再北循小路下,是鐵牛悟道的“靈巖古洞”,再下就是“回心石”。此小道就是直到峽底的“轉(zhuǎn)樹險道”。
還不得不說,在秘笈特意強調(diào),鐵牛在周邊附近購置了百畝田產(chǎn),以供佛事能久遠(yuǎn)進行。鐵牛功德圓滿,坐化成仙。后人在鐵牛的歸葬處建了鐵牛塔。鐵牛的善行善舉歷來為周邊老百姓津津樂道。
秘笈上說,鐵牛的三件佛寶留存了下來,暗示通過一種方法可以細(xì)致浮現(xiàn)。
于是迫不及待的進入狀態(tài)——明黃緞制,如是初新,上繡藍色佛像一千個,身材高大的人披上,也拖地尺余。和我們影視上看的高僧穿的袈裟一模一樣,真是大開眼界。這就是千佛衣。
巴掌大小的五頁黃邊白底的硬質(zhì)佛像,縫在一條黃緞帶上。戴的時候一頁貼定依次繞頭一圈,然后用黃緞帶綰緊。都想想電視劇《西游記》唐僧手持錫杖,身披袈裟,戴的佛冠,就是那個樣。頭如果小一些,四頁便包得嚴(yán)嚴(yán)實實,多的一頁就沓復(fù)到里面了。這就是五方佛冠。
都肯定見過瓷質(zhì)的牛大碗,樣子基本一樣,就是細(xì)膩些,白釉,外面畫著五個藍色佛像,外底有一個一把抓的碗柄。仔細(xì)一看外底有“景德鎮(zhèn)制”字樣。這就是三寶之一把碗。三件佛寶,真是難得一見!恍惚間,眼前是現(xiàn)實的中峰,空空如也!那些佛院佛殿哪里去了?
三、大殿喋血
從1570年貴清開山的大功告成到1920年,足足350年,貴清電閃雷劈,歷經(jīng)滄桑?;ㄩ_花落,云卷云舒,閱盡人間疾苦。一方勝地,佛事傳揚。不論怎樣保平安,也阻止不了人間的爭爭斗斗,打打殺殺。
20世紀(jì)初社會大變革,原來寧靜的貴清山也暗流涌動,安定祥和的局面似要打破。1922年民國十一年,管理貴清山事務(wù)的安紳士審時度勢,從蘭州請來大仙李道經(jīng)營山事。于是又是一段風(fēng)平浪靜的日子。
從1928年民國十七年到民國十八年,由于天災(zāi)人禍,社會進入動蕩期,民間饑不擇食,土匪強盜橫行鄉(xiāng)里,武裝團伙拉幫結(jié)派。陸陸續(xù)續(xù)貴清周邊善良的百姓和人畜無害的子民為避“秦之亂”,紛紛舉家搬到廟殿。于是乎,殿里院里,檐下空地,中峰到處是人家。并且把大殿院聚居的叫把“山門下”,把睡佛院安家的叫“上灘子”,把中峰北部搭湊的叫“下灘子”。有人的地方有江湖,在“山門下”出現(xiàn)了小市場。在山上的土豪劣紳也在各打各的鬼算盤。
鄒野人是個投機倒把(中性詞)者,那時就販賣藥材,手里有錢,家就安在大殿院北側(cè),有長子鄒尕哥,二子“二掌柜”,三子“三掌柜”。老三育有一子。鄒野人活脫脫一個鄉(xiāng)紳。
李道從蘭州來的時候帶來大董小董和一賢姓聾啞人下人。難怪李道說賢是貴人,原來李道做的“好事”賢是一本賬,但賢從來不問不說不看,且忠于職守。李雇長工短工種著百畝山田不上皇糧不納稅,還從家家戶戶收保護費。李道的日子可謂是吃香的喝辣的,還要那個那個的…過得滋潤得很。老百姓更是低眉順眼尊重得很。李道一班人住在大殿院。
1929年民國十八年真是度日如年??!沒熬過去的沒熬過去,熬過去的應(yīng)該是活著的吧?!老天啊,讓中國人吃飽肚子怎么這么難!
時間到了1930年民國十九年的春三月。漳縣縣長視察農(nóng)事,上了貴清山。縣長先去了鄉(xiāng)紳鄒野人處小坐。然后鄒陪同縣長去了李道處??h長談工作讓李道繳稅,李道不從。口若懸河的縣長上綱上線把李道罵得狗血噴頭,李道無地自容,羞愧難當(dāng),的確是下不了臺。
縣長摔門而出,去了鄒家,還夜宿一墻之隔的鄒家。雖然在山事上,鄒有想法,但鄒也是大漢人,不至于故意對縣長說些什么。鄒雖然也尷尬,但也把縣長罵李道的事沒放在心上。
可李道怎樣想,越想越氣,怒火中燒,咽不下這口惡氣。急急如律令,李道連夜下山召集槍手壯漢十多人,為了殺死縣長和鄒全家!
第二天縣長下山了,而鄒野人像往天一樣進行著自己的日常。
第三天早上,天蒙蒙亮,李道召集的十?dāng)?shù)人上了山和大董一起行動,三下五除二,殺了鄒野人與二子三子,將鄒野人的尸體赤身裸體的倒插在東側(cè)的松樹上。鄒家傳出女人的哭聲……
大董手拿大刀,四處尋找縣長和鄒尕哥。前面說了縣長第二天下山了。鄒尕哥是夜住在西方景,早上聽到動靜后,慌忙逃竄。孟大哥幫助躲藏在他家的蠶豆里。就像阿慶嫂把胡傳魁藏在水缸里一樣,躲過一劫。又趁機連夜把鄒尕哥從轉(zhuǎn)樹險道護送下山。
看來鄒野人也不是劣紳,而是不是沒有缺點錯誤問題的良紳,也干著公家的事,算是半個公職人員吧。李道殺了鄒,還是沖著縣長來的,是太歲頭上動了土,是不得了的事。在這亂世里,李道一不做二不休,公開支起竿竿,召集人馬,以軍隊的模式,編成班排連,在山上訓(xùn)練。百十號的人,陣勢也不小,準(zhǔn)備在四月初一殺人祭旗造反。
鄒尕哥下山后并沒閑著,而是趕緊聯(lián)絡(luò)一幫有家伙的家伙,和玩槍使棍掄錘耍刀要好的武夫。
幾天后,鄒尕哥也聯(lián)系上了山上的內(nèi)應(yīng),連夜帶著這幫人神不知鬼不覺,隱蔽的上了山。三月二十八,天麻麻亮,還下著細(xì)雨,山上早起的百姓發(fā)現(xiàn)時,這幫人已經(jīng)刀光劍影、殺氣騰騰的圍住了大殿院。放槍吶喊,眼看將要發(fā)生一場血腥的殺戮!
為什么前面要枯燥詳細(xì)的交待山上的殿啊院啊,大家現(xiàn)在應(yīng)該明白了吧。
數(shù)十號人,有的進了大殿院。先是大董咆哮著從殿里出來,揮舞著錫杖一跨步跳到院中,早有準(zhǔn)備的張槍手一槍擊斃,憤怒的眾人上去剁成了肉泥。不管是怎樣喊罵,李道就是遲遲不出來。有人已是上墻上房,房上挖窟窿準(zhǔn)備射擊。正在挖時,突聽一聲吼,霎時李道口銜匕首,手拿長劍沖到院中亂揮亂砍。眾人嘩然散開,被姚槍手一槍斃命。李道中槍倒地,又被剁成了肉泥。
鄒尕哥提刀破門進入僧房(大殿院北房)把嚇得哆嗦、藏在柜子底下的人一把拉出,是小董。鄒尕哥對著小董冷笑了一陣,親手揮刀殺了他。想想電影楊子榮殺欒平情境。
還殺死了兩個長工。李道是安紳士請來的,現(xiàn)在安又出場了。再沒有株連誰,把牛啊馬啊的分給長工打發(fā)了,把百畝地租給了附近農(nóng)民,將鐵牛的三件佛寶拿到私人家保管了。安這樣風(fēng)輕云淡的處理看來是得民心的,原因一方面是熬過了民國十八年,另方面可能李道雖非無惡不作的惡霸,但也是為非作歹之惡徒,貴清之大殿喋血塵埃落定后,山民們敢說敢做有了笑臉。福不雙至,禍不單行。轉(zhuǎn)眼一年,時間到了1931年民國二十年,由于各方面好轉(zhuǎn),避“秦之亂”的大多都搬出了山。是歲冬,有一天西北風(fēng)肆虐,千手佛殿檐下一家板炕著火,點著茅草房,火借風(fēng)勢,風(fēng)助火威,氣勢恢宏的殿宇一時化為灰燼,只留下鐵牛塔及孤魂殿。
安紳士又要善后,只輕描淡寫的把大佛殿上的300片鐵瓦及各廟的鐵磬搬到了西方景。后人又把孤魂殿移建到西方景北部,孤獨無言的俯瞰著林海濤濤的貴清長峽。
秘笈的內(nèi)容看完了,伸伸懶腰,眼里現(xiàn)實中峰的“空空如也”也就明白了!
“他姨,咱們下山吧!”……
四、漳水清清
“我害怕…”
“我扶你!”天梯這條路是下山出貴清峽最遠(yuǎn)的一條路。
石崖壁立,山峰險峻。巨松挺拔,灌草陰翳。澗溪作響,涉水尋趣。壁掛飛瀑,從天而來。感覺一個字——幽!
多年后夏游遮陽,從西溪入直到蛤蟆石,瘋長的草莓令人驚喜。沿林海附近的路翻山直抵東溪,順?biāo)髯叱鱿?。壁立高萬丈,潭水深千尺。花木滿雙溪,移步景不同。西溪山勝水,東溪水勝山。還嬉虐的把幾乎都不認(rèn)識的花木名之曰杜鵑。還饒有興趣的杜撰杜鵑的來歷:從前一幫子人游山玩水,見到開著姹紫嫣紅可人花朵的千姿百態(tài)的灌木,都胡亂叫這樹叫那花,一個學(xué)識高權(quán)威些的人說“杜撰!”其他人沒反應(yīng)過來,便認(rèn)為是“杜鵑”了。于是一傳十十傳百,難怪名曰杜鵑的花鳥山木那樣多,所謂杜鵑者其實“杜撰”也。足足走了八小時,很算滿負(fù)荷。盡管跟乏驢一樣,可總結(jié)一個字——爽!
兩山之行,都不圓滿。再去貴清,是峽口而入,從東峰與中峰之間近一些的路上山的,更是陡峭無比!再游遮陽雖還是從西溪口入,但到四面壁再未溯流而進,而是右折爬登南天門。幾乎是60°的石礫路,一方面要防飛滾下來的石礫,又要小心謹(jǐn)防踩滾腳下的石礫。腳手并用,當(dāng)爬上三分之一過些的高度時,上還遙遙無期,下幾乎無有可能,的確考驗著一個人的膽識、耐心和體力!上過峨眉,登過華山,到過泰山極頂,但還沒有遇到過像遮陽山南天門這樣膽戰(zhàn)心驚、前不得后不得的景點!總算上梯爬過了幾個大石頭天然構(gòu)成的門,南天一片天藍!之前之后再也沒有經(jīng)歷過如此險要之景!這樣,貴清山峽下了上了,遮陽山雙溪走便了,爬登了回想起至今還有些后怕的南天門!也是一個字——值!
漳河水清清,當(dāng)年紅軍經(jīng)過,曾在河邊召開會議。這里蒙著一層輕霧薄紗,是一塊神秘神奇的地方。本人亦很關(guān)注狀寫漳縣的文章。有一篇揚揚灑灑的行文,引人入勝!大致的框架就寫甘川公路大巴車上的一位旅客,經(jīng)過漳縣界透過窗口看到的景象及由此聯(lián)想到的內(nèi)容。把個本該大多數(shù)人昏昏欲睡疲倦不堪的行程寫得美不勝收、妙趣橫生,令人激動不已。極盡縱橫捭闔,馳騁暢想,自然風(fēng)光盡收眼中,風(fēng)土人情活靈活現(xiàn)。有時閑聊神侃歷史的煌輝。在字里行間,充溢著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跟著作者的文字想象著“露骨堆銀”的險峻雄壯!想象著花兒山會的青春放浪!想象著偏僻金鐘的才俊輩出!看著過癮,甚至有些亢奮。
看過寫漳縣峽的文章,把各種各類的峽寫得象畫一樣呈現(xiàn)在眼前,描寫形象生動有趣,彷徨身臨其境,置身其間。峽的魅力魂在于豐沛的水。去了貴清、遮陽,你欣賞的側(cè)重點分不開山或峽!山因峽而挺拔,峽緣水而空靈。奇異多樣山形,花草樹木滴翠,飛瀑澗水清幽。靈動折轉(zhuǎn)的峽的確豐富多樣顯具特征!這方的山,這方的水,這方的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西秦嶺最高可以俯瞰“三州六縣”的巍巍露骨山依著不可多得的分水嶺。
——奇才頻出一抹紅,汪家元墓寶井鹽。高原草甸千萬畝,貴清遮陽露骨山!
峽水幽幽,漳水清清,流入渭河,匯入黃河。流向中原,流向遠(yuǎn)方……
(圖片系網(wǎng)絡(luò)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