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史學大師陳寅恪費勁地考證楊貴妃嫁給唐明皇時是不是處女,不禁腹誹:
陳寅恪是不是太猥瑣了,沒事去考證人家楊貴妃是不是處女,這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有啥關系?
胡人有個習俗,父親不在了,兒子可以娶父親的女人為妻,兄長不在了,弟弟可以娶哥哥的女人為妻。他們不受儒家倫理觀念約束,也根本不在乎女子是否貞潔。
武則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兒子李治將武則天納為妃子。
而楊貴妃在成為唐玄宗的妃子前,已嫁給兒子壽王李瑁的為妃。因唐玄宗聽說自己兒媳是天下尤物,就召幸了她,封她為貴妃,根本不在乎她是否同兒子上過床。
這明顯都是胡人的習俗。
由此推出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身上流淌著胡人的血液,至少有一半是胡人的血統(tǒng)。
由此上溯北魏胡漢通婚,完成了民族大融合。儒雅謙讓的漢人與野性雄渾的胡人結合,華夏民族的基因得到升華,才孕育出世界級燈塔之國大唐。
而這一切都與北魏時一個馮姓女子息息相關。
五代十六國時,慕容家族先后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四個政權。漢人馮跋為后燕禁衛(wèi)軍將領,見后燕君主慕容熙昏庸無道,舉兵殺死慕容熙,自立為王,建立北燕政權。
馮跋死后,其弟馮弘繼任北燕君主。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舉兵攻打北燕,馮弘戰(zhàn)死,北燕亡國。
馮弘的幾個兒子各奔西東,馮朗歸順北魏。六七年后,馮朗與王氏(今朝鮮平壤人)生下一女孩。因為史書沒有留下這個女孩的名字,為了方便記述,我們暫且就把這個女孩叫作馮小妹。
在馮小妹長到五六歲時,她的父親馮朗因一個案件受到牽連被誅殺。
按照北魏的慣例,馮燕作為罪臣之女送進北魏宮中當婢女,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唉,可憐的娃。這么小年紀,國家亡了,父親死了,何處可安身?
幸好馮小妹有個姑姑在宮中當昭儀,馮燕得其悉心照顧,生活還不算凄惶。
晃眼間,馮小妹十二歲了,出落得容顏俊美,如出水芙蓉,舉手投足間,盡顯大家閨秀風范。
當時北魏的皇帝叫拓跋濬,年僅十四歲,翩翩少年,春心蕩漾。見到落落大方氣質高雅的馮小妹,為之傾倒。
就把我們的馮家小妹選為貴人,在她十五歲時,冊封為皇后。
馮皇后用女性特有的柔情,無微不至,關心體貼自己的丈夫。
拓跋濬每次征戰(zhàn)回到家,都被馮皇后的柔情溶化了,征戰(zhàn)的疲倦與煩惱頓時煙消云散。
小兩口恩恩愛愛了十年。
然而世事無常,明天和意外不知哪個會先來。
拓跋濬在25歲時突然死了。
馮皇后見與自己無比恩愛的丈夫突然離世,她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徹底崩潰了。
宮人在焚燒自己丈夫生前衣服用具。
萬念俱灰,傷心欲絕的馮皇后縱身躍入熊熊烈火中?!?/p>
西方傳說中有一只不死鳥,每隔五百年就會集香木以自焚,從死灰中更生后獲得長生,比原來更鮮艷美麗。
現代詩人郭沫若根據西方不死鳥的傳說,寫下《鳳凰涅槃》的美麗詩篇,歌頌鳳凰浴火重生,翱翔于天際,永生不死。
馮皇后就像西方傳說中那只不死鳥,被人從烈火中救了出來。烈火灼傷了她細嫩的肌膚,卻讓她的靈魂得到升華。
在養(yǎng)傷其間,她痛定思痛,把對丈夫的思念的痛楚轉化為力量,下決心接過丈夫的擔子,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扛起北魏的江山。
此刻,她的眼神變得堅強凌厲。
手握兵權的車騎將軍乙渾見馮皇后年輕,繼位的拓跋弘才十三歲,認為他們母子倆根本無力掌控北魏朝政,就攏一些大臣密謀造反,自己當皇帝。
馮皇后得知情況后,表面不動聲色。暗地派禁衛(wèi)軍迅速將乙渾抓捕,一刀咔嚓了,還誅殺他三族。
她霸氣宣布臨朝稱制,代理兒子管理國家。
眾大臣驚賅莫名,如此雷霆手段,這還是之前那柔情款款,儀態(tài)萬方的皇后么?
這一霹靂手段,讓北魏朝臣從新認識了他們的皇后,再也沒有敢動歪心思了。
第二年拓跋弘生下一個兒子,望著白胖胖的孫子,激起馮皇后的母性溫情。
她對兒子拓跋弘說,朝政你來管吧,我要安心帶孫子了。
拓跋弘當然高興了,自己終于可以親政了。
馮皇后在宮中撫育孫子,但總感覺生活還缺點什么。也難怪,二十四五歲芳華,就一個人獨守空閨,長夜漫漫,孤寂滋味,怎生受得。
一個英俊偉岸,多才多藝的男人扣開了她孤寂的心扉,他叫李奕。
李奕經常進宮,與馮皇后纏綿。
應該叫馮太后了,因為她撫育的孫子拓跋宏已被立為太子。
兒子拓跋弘發(fā)現老媽和一個男人在宮中鬼混,感覺很沒面子。他就找個機會將李奕殺了。
李奕可是馮太后喜歡的甜點,想不到兒子說殺就殺了,心中很不高興。
馮太后又得知兒子經常和一些佛道人士參禪,荒廢國事,心中更不爽了。
于是她就逼兒子退位,立五歲的孫子拓跋宏為皇帝。
她兒子雖然做了太上皇,卻又忍不住經常插手國家大政。
馮太后忍無可忍,將兒子幽禁了,自己再度臨朝稱制,親自打理國家政務。不久她兒子就暴亡了,原因不詳。
諾大一個國家,政務繁雜,都壓在馮太后一人身上。而馮太后孫子又小,自己又沒有得力的心腹干將做幫手,政令難以通達,執(zhí)行力度也會大打折扣。
怎么辦呢?
馮太后深知,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光靠她一個人是不行的,得需有一大幫有能力和才華的人。而這些必須服從她的意志,死心塌地忠誠于她。
于是,她開始尋找人才,用自己的女性魅力征服他們。
一天,有人獻上一只東北虎。馮太后就帶上孫子去觀看。
東北虎不知怎的,沖破籠子跑了出來。一行人嚇得不知所措,一時驚呆了。
隨行人員出,突然閃出一個偉岸的男人,抄起一根棍子,與老搏斗。
這個老虎被這個勇悍的男人逼得退回籠子里了。
馮太后見這個男人如此勇悍,身手敏捷,心中狂喜,這可是帶兵的料呀。
馮太后得知這個男人叫王叡,身世清白,就把他納入自己帳下,讓他出任軍隊的高級將領,還賞賜給他很多財物。
王叡上了馮太后的床,又得到這么多賞賜,自是唯馮太后馬首是瞻,叫他打東,他絕對不敢往西。
有一個叫陳沖的漢人,風流倜儻,一表人材,又熟讀經史,胸有韜略。
這樣優(yōu)秀的人物,馮太后自然不會放過。也把讓收進帳中,讓他出任高官,成為自己智囊,管理行政事事務。
當時在南方有一個政權叫南齊,北魏和南齊經常掐架,你想吃掉我,我也想吃掉你。
南齊派了一個叫劉瓚的使者到北魏談判。
劉瓚長得玉樹臨風,又口才便捷,很快吸引馮太后的目光。
馮太后將劉瓚拉到自己帳內慢慢談了。
南齊皇帝高興了,自己派的使者成了北魏太后的情夫,以后與北魏有什么難以解決的事都派劉瓚去處理。
而劉瓚被馮太后的魅力徹底征服了,南齊有什么舉動也一五一十向馮太后匯報。
馮太后與劉瓚在帷幄內打得熱火朝天,而北魏和南齊兩國卻消停了,十幾年都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歷史就是這么奇妙有趣。
馮太后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一個又一個有英俊奇?zhèn)ヒ娮R不凡的男人,組成一個龐大的男寵天團,占據要職,幫她管理國家。
北魏朝政完全掌握在她手中,她的想法和改革措施才得以順利落實。
馮太后徹底掌控朝政后,開始了大刀闊斧地改革。
北魏的體制當時實際上還是比較落后的奴隸制,行政體系不完善,朝廷官員是沒有俸祿的,靠的是戰(zhàn)爭中掠奪的錢財或皇帝的賞賜養(yǎng)家糊口。
而基層政權掌握在眾多的宗主手中,國家權力根本無法延伸到最底層的百姓。而宗主權力日漸強大,就會形成割據勢力,皇權就會受威脅。
皇太后推行班祿制,就是給官員們發(fā)工資,按官職大小制定工資制度。
好處就是官員們吃上皇糧,自然就要服從皇帝,聽從指揮。壞處是國家要承擔龐大的工資開支。這個開從哪里來?
當然要靠稅收。而宗主們掌控了基層,國家要向農民收稅,必須得通過他們。戶口報多報少由他們說了算,國家的稅收自然大打折扣。
這時,馮太后的男寵天團發(fā)揮作用了。
李沖向馮太后建議廢除宗主都護制,在基層實行三長制。
就是五戶為一鄰,設鄰長;五鄰為一里,設里長;五里為一黨,設黨長。
三長制就像現在的村小組,村委,鄉(xiāng)鎮(zhèn)三級,負責管理基層百姓,征收稅賦。
三長制讓皇權延伸到基層,國家可以收上足額的稅賦,讓北魏政體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國力大幅提升。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權,他們本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不事農耕,以搶掠漢人為生。他們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后,有的鮮卑貴族對漢人有一種天然敵視,主張殺光漢人。
但有見識的鮮卑族則認為應依靠漢人,拉籠漢人,讓漢人為他們服務。
而馮太后本人是鮮卑化的漢人,在她思想潛意識中,認為胡漢就是一家人,不應分彼此,而且還應該學習漢人先進的東西。
在她統(tǒng)治北魏時,她大量重用漢人,讓漢人登上北魏的政治舞臺,要讓鮮卑人徹底漢化。
所以她處理朝政時都帶上小皇帝拓跋宏,向他灌輸自己的理念。為以后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實行徹底漢化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她成為我國民族大融合的開鎖人和鋪路者。
她的歷史功績,流芳百世,死后謚號為文明太皇太后
五胡亂華,差點讓華夏文明出現斷層。
天佑中華,降生了馮太后這樣一個人物。
在她的嚴格教育下,孝文帝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見識超群。
孝文帝遷都洛陽,頒布法令,推行漢制,進行徹底的漢化改革,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華夏文明得到繼承發(fā)揚。北方胡人的雄渾狂野與中原漢人的儒雅謙恭凝結在一起,催生出一個大唐盛世。
參考資料:
1.《魏書》
2.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
]]>近日,我們推出《閩東之光丨鐘逢幫:寧德方言常用詞典·概述》受到讀者廣泛好評。今天,新寧德客戶端小編繼續(xù)對《寧德方言常用詞典》一書概述章節(jié)的部分內容予以節(jié)選刊登,以饗讀者。
點擊標題閱讀往期內容?:閩東之光丨鐘逢幫:寧德方言常用詞典·概述(節(jié)選一)
從歷時層面看方言詞匯反映歷史變遷
寧德市是三面環(huán)山一面朝海的丘陵區(qū)域,東瀕臺灣海峽 ,北及吳地的溫州、處衢地區(qū),西北與閩北的建甌、政和接壤,南抵福州地區(qū)。西北部的洞宮山、太姥山和南部的飛鸞嶺形成地理阻隔,歷史上該地區(qū)相對閉塞,漢人入閩東開發(fā)較之江浙的吳語區(qū)和嶺南的粵語區(qū)以及福州地區(qū)都遲得多。中原漢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為躲避戰(zhàn)亂、兵變、災荒等原因,多次大規(guī)模地向南方遷徙落籍閩東,將中原漢語與當地原住民的語言進行交流和融合,最后形成以漢語為主體,兼具閩越族語言、吳楚語底層的寧德方言。
遺存少數古閩越族語言的底層
據考古發(fā)掘和古籍記載,寧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夏、商時期屬古揚州,西周為七閩地,春秋屬越、戰(zhàn)國屬楚;秦屬閩中郡。兩漢之前,漢人很少涉足這個地區(qū),這里的原住民主體是我國南方古老百越族群的一支——閩越族,以蛇為圖騰,文身斷發(fā),好斗,善操舟,多居住于河谷地區(qū)。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結束了閩越族割據局面,先民被迫遷往江淮一帶,并漸次漢化融入漢民族,但仍有少部分遁逃山谷,稱為后來的山越。此后,閩越族的分布漸次向東南、西南方向退縮。由于時間歷史的久遠以及缺乏考古發(fā)掘證據,古閩越族消亡問題至今沒有同一的認知,許多學者把眼光投向研究東南地區(qū)的語言以求佐證。從方言詞匯語料證明,這種辦法是十分有效的。
其一,寧德現有地名透析古閩越人的孑遺。在我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的集體遷徙是經常發(fā)生的。人雖然陸續(xù)遷移,原住民所命名的地名往往有可能被留下來,供新來的移民繼續(xù)使用。翻開寧德的地圖冊,很容易看到許多地名中帶有“那、羅、古、過、猴、坂、垟、寮、垅、垱、墩、潭、兜、蠻、步(埠、埔)、丘、甲、漈(際)、畓(圳)”等字,這些地名顯然是在漢人南下之前就已命名、后來一直沿用下來的。以“瀨”為例,歷史文獻中的“瀨”字地名只是分布于南方?!稘h書·武帝紀》西晉·臣瓚曰“甲為下瀨將軍”:“瀨,湍也,吳越謂之瀨,中國謂之磧?!段樽玉銜酚邢聻|船?!睋对浇^書》記載,今江蘇溧陽有瀨水,為伍子胥乞食投金處。至今“瀨”字作為常用詞還活躍于寧德方言口語中,表示水流湍急處,與古越人用法是一致的。同樣的地名還有蕉城區(qū)九都鎮(zhèn)云氣村的“烏石瀨(羅)”、周寧縣咸村鎮(zhèn)的富瀨村、福安市溪潭鎮(zhèn)的瀨洋村。地名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對地名文化缺乏必要的認知,就會發(fā)生地名更改現象。如:在蕉城區(qū)七都溪上游稱為“大瀨溪”的地方,水勢湍急,溪谷中多有急流與危巖。據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水電站測繪人員在此測量時,嫌地名太土,改“瀨”為“澤”。其實,這是對中國多元文化的誤解。
其二,個別口語常用詞匯與現代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南島語系的讀音高度一致。多數語言學家認為古百越族是操現代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南島語系的先祖。由此推論,現代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南島語系或多或少會保留古百越族語言的底層。例如“寮”字,指茅草屋。我們赫然發(fā)現帶“寮”字的地名往往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等東南沿海地區(qū),幾乎與古百越地區(qū)高度契合。同時,現代瑤語勉話稱房子為[pjau],湘西苗語稱房子為 [plw],語音跟“寮”的上古音[liaw]極其相似,同屬一源。還有一些日常運用于寧德方言口語中的詞匯與現代壯侗語族的主要音素十分接近,不同程度印證了寧德方言詞匯中包含了古百越族的語言成分。
同時,寧德口語詞匯中還存在200多個“有音無字”的語詞,在漢語古籍中找不到來源出處,且毗鄰方言區(qū)也沒有該類詞語。(柚子)(殺)(啄)(榕樹)(健壯)(熏)等等,這些詞語中,除了一小部分屬于尚未考證出來的漢語詞匯之外,多數應該屬于古百越族遺留下來的語言成分,待后人繼續(xù)研究考證。
其三,從古代詩歌、筆記中確認為古百越族使用的口語?,F代所有閩方言區(qū)的人稱腳為“骹”或“跤”,也是區(qū)別于全國其他方言的特征詞。這個字在唐代詩人李賀描寫古越人的《黃家洞》詩中“彩巾纏跤幅半斜”得到了驗證。清人筆記中有“越人指瀑布為漈”,如今寧德多處地名稱“漈”,如周寧的“九龍漈”、蕉城的“漈頭”、屏南的“漈下”等等。
保留部分古楚、吳語詞匯
長期以來,語言學家多關注閩語有古百越族底層,卻忽視了閩語的“古江東層”,即古吳、楚語成分。從宏觀的歷史視野來看,寧德地望處“閩頭浙尾”,古屬閩越、甌越、東楚交錯地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隸屬于古揚州、會稽和東吳管轄。在漢人陸續(xù)進入并最終成為福建這片荒蠻土地的主人之前,福建主要受北面的吳與西面的楚的影響。緣于共同的行政轄區(qū)以及吳閩兩地之間存在移民活動,寧德方言口語詞匯中至今尚保留著一批與文獻記載相吻合的古吳、楚方言詞語,它們可作為閩語和古吳、楚語有深刻淵源關系的佐證之一。
其一,古代吳方言詞語。筆者在翻閱參考清·胡文英《吳下方言考》時,驚人地發(fā)現許多寧德口語常用詞匯都能從該書中找到近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讀音與用法。例如:
儂,泛指人。這是古漢語對古代吳越一帶對“人”的叫法的音譯。南宋·戴侗《六書故》記載,“吳人謂人儂,即人聲之轉。甌人呼若能。”現在閩地對人泛稱為“儂”,把大家稱之“儕儂”,應是源于吳語,這與吳閩早期同屬一個行政區(qū)高度契合。
圥,指沿著(樹木、繩子等)爬上。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吳中謂緣木曰’圥樹’。”
藨,寧德方言口語把野草莓稱為“刺稔藨”。藨,《廣韻》普袍切,酷莓,可食。郭璞注:“藨,即莓也。今江東呼為藨莓。子似覆盆而大,赤,酢甜可啖?!?/p>
? ,指阻止某人做某事。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廣雅》:’?,禁止?!福?,阻止也。吳中謂阻止不令人為此事曰’?住’。”
孛卜,指爆米花。南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jié)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捻粉團欒意,熬稃膈膊聲。”自注曰:“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婁,北人號糯米花。”胡文英《吳下方言考》:“《田家五行》:’雨水節(jié),燒干鑊以各稻爆之,謂之孛婁花。’案:今吳中惟糯稻可爆孛婁?!?/p>
這樣的詞匯還有烌(灰燼)、?(衣袖)、揾(灒)、烊(融化)、捼(腳踩)、蕩(洗滌)、摏(捶打)、煠(把東西置于沸水中立即撈起)、僆(未下蛋的小母雞)、鮭(腌制的小雜魚)、箅(竹籠屜)、埭(岸堤)、拗(折斷)、撾(胯下)、汏(精洗后再略洗),等等,就不一一具體解釋。
其二,古代楚方言詞語。從族源上看,閩人與楚人有一定的淵源關系?!秶Z·鄭語》云:“閩、羋,蠻也。”古閩人與楚人皆屬于古百越族。同時,歷史上吳楚關系十分密切,古代吳楚語言互相影響滲透,故稱吳楚“同音共律、同氣共俗”。既然這樣,現在還能在寧德方言中找得到一點古代楚方言詞語的蛛絲馬跡嗎?回答是:肯定有的。
蜀,是福建人指稱“一”的常用數詞。在我國第一部記錄各地方言口語著作東漢·揚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中記載,“一,蜀也。南楚謂之獨?!爆F在湖南、湖北的古楚地已經沒有使用這一意義,但仍然活躍于千里以外的閩東方言區(qū)(含福州和寧德方言)。
夥,指的是“多”“真多”的意思?!妒酚洝り惿媸兰摇吩唬骸扳奉U,涉之為王沉沉者?!币鉃椋坏昧死?,陳涉當王氣象不得了啦。東漢·揚雄《方言》曰:“今吳音謂多曰夥,問幾何曰幾夥。”這種說法與語音,原封不動地保留在了寧德方言詞匯之中。寧德方言詞匯中“夥”字主要有兩種意思:其一為形容詞,相當于“多”,如“若夥”,指多少;其二為副詞,相當于“那么”,如“夥少”,指那么少。
墣,異體字,圤。寧德方言一般指黏稠狀的泥土,謂一大塊泥土為“蜀墣塗”。《說文》云:“墣,塊也,匹角切?!冻Z》楚靈王出亡,涓人疇枕之以墣?!焙挠ⅰ秴窍路窖钥肌吩唬骸皡侵兄^土一塊曰’一圤’。”
八黨,為寧德方言口語常用詞,指的是知道、明白,把不知道稱為“(勿會)黨”。這個詞頗有來歷。八,本義并非數詞,《說文》:“別也?!焙笠隇橹獣?。黨,東漢·揚雄《方言》曰:“黨,皢,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皢,齊宋之閑謂之哲?!惫弊ⅲ骸包h,朗也,解悟貌?!闭卤搿缎路窖浴め屟浴罚骸敖裰^了解為黨,音如董。俗作懂,非也?!?/p>
除了以上這些詞匯,還有薸(浮萍)、潭(深水坑)、柿(木片)、籮(細眼的竹篩)、箬(葉子)、凊(涼)、嬭(泛稱老婦人)、跍(蹲),等等,不勝枚舉。
體現古代漢語主體成分
中原漢人入閩始于漢晉時期,延綿不斷兩千多年。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時期、不同出發(fā)地、不同遷徙路線的中原漢人,帶來的北方方言也都不一樣。三國時期,孫吳政權曾在今霞浦一帶設立“溫麻”船屯”,并作為安置謫徙之所。這一支最早的移民在從海路帶來江東方言的同時,也帶來了先秦以來的上古音韻與上古詞匯。由于地理隔絕的原因,中原漢人從陸路大規(guī)模進入寧德主要從隋唐開始,其深入開發(fā)時間也是以隋唐為始。據不完全統(tǒng)計,當前全市萬人以上的43姓中(有明確文字記載及落籍區(qū)境時間的),隋以前遷入的有薛、黃、楊、胡4姓;唐初遷入的有陳、林、 劉、余、周、阮、繆、蘇等姓;唐中期遷入的有張、李、吳、江、高5姓;唐末五代間遷入的姓氏最多,有王、鄭、雷、葉、鐘、 藍、謝、魏、陸、孫、朱、徐等姓,其余均是宋代遷入。這幾批入閩的中原漢人帶來的多是中古音與中古詞匯,甚至是近古漢語。由于當時福州已是福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且落籍寧德的氏族多輾轉于此,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的寧德方言屬于漢語方言的一支,且十分接近于福州方言的緣由。
其一,保留上古漢語詞匯。舉例如下:
縋,先秦把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稱為“縋”?!蹲髠鳌べ夜辍罚骸耙箍P而出?!薄蹲ⅰ罚骸翱P,懸城而下。”《說文》:“以繩有所懸也?!?/p>
福,古人謂祭神的酒肉為“?!薄!抖Y記·少儀》:“為人祭曰致福。”《康熙字典》:“祭祀胙肉曰福。”當代寧德口語中把從事祈福祭祀活動稱為“做?!保匀谎赜昧斯帕x。
沕 ,古人潛水為“沕”。漢·賈誼《吊屈原賦》:“沕深潛以自珍?!睂幍路窖匀员A艄帕x,把潛水稱為“沕”,游泳稱為“泅”。
嗇,古同“穡”,本義指收成莊稼?!对娊洝の猴L·伐檀》曰:“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寧德方言口語詞匯把干活稱為“作嗇”,稱農田之事為“堘嗇”,稱沒活干為“無嗇作”,仍然保留古義。
柎箄,寧德方言口語中一般把竹筏稱為“浮排”,其實是一種誤寫?!墩f文》:“編木以渡曰泭?;蜃鳀?,通作桴。孫炎曰,方木置水曰柎栰?!薄逗鬂h書·岑彭傳》:“公孫述遣其將任滿、田戎、程汎、將數萬人乗枋箄下江關,擊破馮駿及田鴻、李玄等?!薄蹲ⅰ罚骸拌使u,以木竹為之,浮于水上?!薄稜栄拧吩唬骸棒?,泭也?!?span id="gxoilqg"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8131794">郭景純曰:“水中箄筏也?!?/p>
其二,保留中古漢語詞匯。這些詞能在唐詩宋詞中找到出處,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十分費解,而以寧德方言為母語的人,卻很容易。舉例如下:
底,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六)中說,“俗謂何物為’底’”。本義是“何,什么”的意思,疑問代詞。唐·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舍人》詩:“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倍F今老派寧德人把“什么地方”說“底塊”,“什么人”說“底儂”,把“就在剛才”稱為“底遑”。
解,古代是“會,知曉”的意思。唐·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寧德老輩人問“會意不會意”,一種文縐縐的說法就是“解意末?”。問一件活,是否有把握完成,口語稱“解(勿會)”?這“解”在寧德方言中的常用程度甚至影響了具有一定文字水平的人。
爬癢 ,即抓癢。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jiān)察御史觀察判官,櫛垢爬癢, 民獲蘇醒?!?/p>
蒼烏 ,本指傳說中的瑞鳥?!端螘し鹬局小罚骸吧n烏者,賢君修行孝慈于萬姓,不好殺生則來。”然而,寧德一帶稱烏鴉為“蒼烏”,用以喻指貪吃的人;本地熟語“蒼烏(勿會)留隔暝卵”,意為貪吃的人沒有考慮未來的生活,顯然是一種貶義。
浮子,即魚漂,釣魚時露在水面的漂浮物,用以觀察是否有魚上鉤。宋·莊季?!峨u肋編》:“釣竿之半,系以荻梗,謂之浮子,視其沒則知魚之中鉤?!?/p>
字幕,寧德口語中把投擲錢幣以占卜,錢幣落地正面向上稱為“字”,反面向上稱為“幕”。宋·孫宗鑒《東皋雜錄》:“今人擲錢為博者戲,以錢文面背分勝負,曰’字’曰’幕’?!?/p>
明清以來,隨著對外交流交往的頻繁以及新事物的出現,一批“褙褡”“影戲”“番錢”“番藷”“牙人”“吉貝”“假師”“手信”“題緣”等借詞、新詞亦逐漸侵入現代寧德方言口語之中。
褙褡,指的是無袖的上衣,俗稱背心。清·袁枚《新齊諧·雷震蟆妖》:“啟板視之,見一死蝦蟆,長三尺許,頭戴骔纓帽,腳穿烏緞靴,身著元紗褙褡,宛如人形。”
番藷,即甘薯,是舊社會底層百姓主要糧食作物。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采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歷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于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鼻濉す厣n 《閩產錄異》還對番薯的衍生產品做了記載,“切片曰薯錢,推絲曰薯米,取初切之薯錢、薯米,澄之,曰薯粉,釀酒曰薯燒。”
吉貝,即木棉。清·郭柏蒼《閩產錄異》記載:“閩稱木棉為吉貝”。謝枋得詩:“嘉樹種木棉,天何厚八閩。厥土不宜桑,蠶事殊艱辛。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p>
假師,據說清末至民國初年福州有些手藝不精的人,到寧德城關經營謀生,冒充內行,不懂裝懂。寧德人就把冒充內行、不懂裝懂的人稱為“假師”?!皫煛?,為擅長、內行之意。
假三碼,寧德口語稱用欺詐手段獲利或取勝為“假三碼”。據說,古代一尺等于三碼,但三碼并沒有標準度量。福州市面上的量尺器具五花八門,商家多寬進緊出,市井布匹買賣多有爭議。時任縣官老爺為解決尺寸寬緊的訟爭問題,就按標準的三碼以青石雕刻出標準尺,放置于大街上,以糾正商家自行制作的量尺,并告示要求商家以標準三碼為準,不得再使用“假三碼”。從此,“假三碼”便成為福州話中一種比喻做事摻假、摻雜的專用詞。
]]>近日,我們推出《閩東之光丨鐘逢幫:寧德方言常用詞典·概述》受到讀者廣泛好評。今天,新寧德客戶端小編繼續(xù)對《寧德方言常用詞典》一書概述章節(jié)的部分內容予以節(jié)選刊登,以饗讀者。
點擊標題閱讀往期內容?:閩東之光丨鐘逢幫:寧德方言常用詞典·概述(節(jié)選一)
從歷時層面看方言詞匯反映歷史變遷
寧德市是三面環(huán)山一面朝海的丘陵區(qū)域,東瀕臺灣海峽 ,北及吳地的溫州、處衢地區(qū),西北與閩北的建甌、政和接壤,南抵福州地區(qū)。西北部的洞宮山、太姥山和南部的飛鸞嶺形成地理阻隔,歷史上該地區(qū)相對閉塞,漢人入閩東開發(fā)較之江浙的吳語區(qū)和嶺南的粵語區(qū)以及福州地區(qū)都遲得多。中原漢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為躲避戰(zhàn)亂、兵變、災荒等原因,多次大規(guī)模地向南方遷徙落籍閩東,將中原漢語與當地原住民的語言進行交流和融合,最后形成以漢語為主體,兼具閩越族語言、吳楚語底層的寧德方言。
遺存少數古閩越族語言的底層
據考古發(fā)掘和古籍記載,寧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夏、商時期屬古揚州,西周為七閩地,春秋屬越、戰(zhàn)國屬楚;秦屬閩中郡。兩漢之前,漢人很少涉足這個地區(qū),這里的原住民主體是我國南方古老百越族群的一支——閩越族,以蛇為圖騰,文身斷發(fā),好斗,善操舟,多居住于河谷地區(qū)。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結束了閩越族割據局面,先民被迫遷往江淮一帶,并漸次漢化融入漢民族,但仍有少部分遁逃山谷,稱為后來的山越。此后,閩越族的分布漸次向東南、西南方向退縮。由于時間歷史的久遠以及缺乏考古發(fā)掘證據,古閩越族消亡問題至今沒有同一的認知,許多學者把眼光投向研究東南地區(qū)的語言以求佐證。從方言詞匯語料證明,這種辦法是十分有效的。
其一,寧德現有地名透析古閩越人的孑遺。在我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的集體遷徙是經常發(fā)生的。人雖然陸續(xù)遷移,原住民所命名的地名往往有可能被留下來,供新來的移民繼續(xù)使用。翻開寧德的地圖冊,很容易看到許多地名中帶有“那、羅、古、過、猴、坂、垟、寮、垅、垱、墩、潭、兜、蠻、步(埠、埔)、丘、甲、漈(際)、畓(圳)”等字,這些地名顯然是在漢人南下之前就已命名、后來一直沿用下來的。以“瀨”為例,歷史文獻中的“瀨”字地名只是分布于南方。《漢書·武帝紀》西晉·臣瓚曰“甲為下瀨將軍”:“瀨,湍也,吳越謂之瀨,中國謂之磧。《伍子胥書》有下瀨船?!睋对浇^書》記載,今江蘇溧陽有瀨水,為伍子胥乞食投金處。至今“瀨”字作為常用詞還活躍于寧德方言口語中,表示水流湍急處,與古越人用法是一致的。同樣的地名還有蕉城區(qū)九都鎮(zhèn)云氣村的“烏石瀨(羅)”、周寧縣咸村鎮(zhèn)的富瀨村、福安市溪潭鎮(zhèn)的瀨洋村。地名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對地名文化缺乏必要的認知,就會發(fā)生地名更改現象。如:在蕉城區(qū)七都溪上游稱為“大瀨溪”的地方,水勢湍急,溪谷中多有急流與危巖。據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水電站測繪人員在此測量時,嫌地名太土,改“瀨”為“澤”。其實,這是對中國多元文化的誤解。
其二,個別口語常用詞匯與現代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南島語系的讀音高度一致。多數語言學家認為古百越族是操現代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南島語系的先祖。由此推論,現代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南島語系或多或少會保留古百越族語言的底層。例如“寮”字,指茅草屋。我們赫然發(fā)現帶“寮”字的地名往往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等東南沿海地區(qū),幾乎與古百越地區(qū)高度契合。同時,現代瑤語勉話稱房子為[pjau],湘西苗語稱房子為 [plw],語音跟“寮”的上古音[liaw]極其相似,同屬一源。還有一些日常運用于寧德方言口語中的詞匯與現代壯侗語族的主要音素十分接近,不同程度印證了寧德方言詞匯中包含了古百越族的語言成分。
同時,寧德口語詞匯中還存在200多個“有音無字”的語詞,在漢語古籍中找不到來源出處,且毗鄰方言區(qū)也沒有該類詞語。(柚子)(殺)(啄)(榕樹)(健壯)(熏)等等,這些詞語中,除了一小部分屬于尚未考證出來的漢語詞匯之外,多數應該屬于古百越族遺留下來的語言成分,待后人繼續(xù)研究考證。
其三,從古代詩歌、筆記中確認為古百越族使用的口語。現代所有閩方言區(qū)的人稱腳為“骹”或“跤”,也是區(qū)別于全國其他方言的特征詞。這個字在唐代詩人李賀描寫古越人的《黃家洞》詩中“彩巾纏跤幅半斜”得到了驗證。清人筆記中有“越人指瀑布為漈”,如今寧德多處地名稱“漈”,如周寧的“九龍漈”、蕉城的“漈頭”、屏南的“漈下”等等。
保留部分古楚、吳語詞匯
長期以來,語言學家多關注閩語有古百越族底層,卻忽視了閩語的“古江東層”,即古吳、楚語成分。從宏觀的歷史視野來看,寧德地望處“閩頭浙尾”,古屬閩越、甌越、東楚交錯地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隸屬于古揚州、會稽和東吳管轄。在漢人陸續(xù)進入并最終成為福建這片荒蠻土地的主人之前,福建主要受北面的吳與西面的楚的影響。緣于共同的行政轄區(qū)以及吳閩兩地之間存在移民活動,寧德方言口語詞匯中至今尚保留著一批與文獻記載相吻合的古吳、楚方言詞語,它們可作為閩語和古吳、楚語有深刻淵源關系的佐證之一。
其一,古代吳方言詞語。筆者在翻閱參考清·胡文英《吳下方言考》時,驚人地發(fā)現許多寧德口語常用詞匯都能從該書中找到近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讀音與用法。例如:
儂,泛指人。這是古漢語對古代吳越一帶對“人”的叫法的音譯。南宋·戴侗《六書故》記載,“吳人謂人儂,即人聲之轉。甌人呼若能?!爆F在閩地對人泛稱為“儂”,把大家稱之“儕儂”,應是源于吳語,這與吳閩早期同屬一個行政區(qū)高度契合。
圥,指沿著(樹木、繩子等)爬上。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吳中謂緣木曰’圥樹’。”
藨,寧德方言口語把野草莓稱為“刺稔藨”。藨,《廣韻》普袍切,酷莓,可食。郭璞注:“藨,即莓也。今江東呼為藨莓。子似覆盆而大,赤,酢甜可啖?!?/p>
? ,指阻止某人做某事。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廣雅》:’?,禁止。’案:?,阻止也。吳中謂阻止不令人為此事曰’?住’。”
孛卜,指爆米花。南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jié)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捻粉團欒意,熬稃膈膊聲?!弊宰⒃唬骸俺磁垂纫圆?,俗名孛婁,北人號糯米花?!焙挠ⅰ秴窍路窖钥肌罚骸啊短锛椅逍小罚?#8217;雨水節(jié),燒干鑊以各稻爆之,謂之孛婁花。’案:今吳中惟糯稻可爆孛婁。”
這樣的詞匯還有烌(灰燼)、?(衣袖)、揾(灒)、烊(融化)、捼(腳踩)、蕩(洗滌)、摏(捶打)、煠(把東西置于沸水中立即撈起)、僆(未下蛋的小母雞)、鮭(腌制的小雜魚)、箅(竹籠屜)、埭(岸堤)、拗(折斷)、撾(胯下)、汏(精洗后再略洗),等等,就不一一具體解釋。
其二,古代楚方言詞語。從族源上看,閩人與楚人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國語·鄭語》云:“閩、羋,蠻也。”古閩人與楚人皆屬于古百越族。同時,歷史上吳楚關系十分密切,古代吳楚語言互相影響滲透,故稱吳楚“同音共律、同氣共俗”。既然這樣,現在還能在寧德方言中找得到一點古代楚方言詞語的蛛絲馬跡嗎?回答是:肯定有的。
蜀,是福建人指稱“一”的常用數詞。在我國第一部記錄各地方言口語著作東漢·揚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中記載,“一,蜀也。南楚謂之獨?!爆F在湖南、湖北的古楚地已經沒有使用這一意義,但仍然活躍于千里以外的閩東方言區(qū)(含福州和寧德方言)。
夥,指的是“多”“真多”的意思。《史記·陳涉世家》曰:“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币鉃?,不得了啦,陳涉當王氣象不得了啦。東漢·揚雄《方言》曰:“今吳音謂多曰夥,問幾何曰幾夥?!边@種說法與語音,原封不動地保留在了寧德方言詞匯之中。寧德方言詞匯中“夥”字主要有兩種意思:其一為形容詞,相當于“多”,如“若夥”,指多少;其二為副詞,相當于“那么”,如“夥少”,指那么少。
墣,異體字,圤。寧德方言一般指黏稠狀的泥土,謂一大塊泥土為“蜀墣塗”。《說文》云:“墣,塊也,匹角切。《楚語》楚靈王出亡,涓人疇枕之以墣?!焙挠ⅰ秴窍路窖钥肌吩唬骸皡侵兄^土一塊曰’一圤’?!?/p>
八黨,為寧德方言口語常用詞,指的是知道、明白,把不知道稱為“(勿會)黨”。這個詞頗有來歷。八,本義并非數詞,《說文》:“別也?!焙笠隇橹獣浴|h,東漢·揚雄《方言》曰:“黨,皢,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皢,齊宋之閑謂之哲?!惫弊ⅲ骸包h,朗也,解悟貌?!闭卤搿缎路窖浴め屟浴罚骸敖裰^了解為黨,音如董。俗作懂,非也。”
除了以上這些詞匯,還有薸(浮萍)、潭(深水坑)、柿(木片)、籮(細眼的竹篩)、箬(葉子)、凊(涼)、嬭(泛稱老婦人)、跍(蹲),等等,不勝枚舉。
體現古代漢語主體成分
中原漢人入閩始于漢晉時期,延綿不斷兩千多年。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時期、不同出發(fā)地、不同遷徙路線的中原漢人,帶來的北方方言也都不一樣。三國時期,孫吳政權曾在今霞浦一帶設立“溫麻”船屯”,并作為安置謫徙之所。這一支最早的移民在從海路帶來江東方言的同時,也帶來了先秦以來的上古音韻與上古詞匯。由于地理隔絕的原因,中原漢人從陸路大規(guī)模進入寧德主要從隋唐開始,其深入開發(fā)時間也是以隋唐為始。據不完全統(tǒng)計,當前全市萬人以上的43姓中(有明確文字記載及落籍區(qū)境時間的),隋以前遷入的有薛、黃、楊、胡4姓;唐初遷入的有陳、林、 劉、余、周、阮、繆、蘇等姓;唐中期遷入的有張、李、吳、江、高5姓;唐末五代間遷入的姓氏最多,有王、鄭、雷、葉、鐘、 藍、謝、魏、陸、孫、朱、徐等姓,其余均是宋代遷入。這幾批入閩的中原漢人帶來的多是中古音與中古詞匯,甚至是近古漢語。由于當時福州已是福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且落籍寧德的氏族多輾轉于此,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的寧德方言屬于漢語方言的一支,且十分接近于福州方言的緣由。
其一,保留上古漢語詞匯。舉例如下:
縋,先秦把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稱為“縋”?!蹲髠鳌べ夜辍罚骸耙箍P而出?!薄蹲ⅰ罚骸翱P,懸城而下。”《說文》:“以繩有所懸也?!?/p>
福,古人謂祭神的酒肉為“?!?。《禮記·少儀》:“為人祭曰致福?!薄?span id="jejzctg"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1454256">康熙字典》:“祭祀胙肉曰福?!碑敶鷮幍驴谡Z中把從事祈福祭祀活動稱為“做福”,仍然沿用了古義。
沕 ,古人潛水為“沕”。漢·賈誼《吊屈原賦》:“沕深潛以自珍?!睂幍路窖匀员A艄帕x,把潛水稱為“沕”,游泳稱為“泅”。
嗇,古同“穡”,本義指收成莊稼?!对娊洝の猴L·伐檀》曰:“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寧德方言口語詞匯把干活稱為“作嗇”,稱農田之事為“堘嗇”,稱沒活干為“無嗇作”,仍然保留古義。
柎箄,寧德方言口語中一般把竹筏稱為“浮排”,其實是一種誤寫。《說文》:“編木以渡曰泭?;蜃鳀?,通作桴。孫炎曰,方木置水曰柎栰?!薄逗鬂h書·岑彭傳》:“公孫述遣其將任滿、田戎、程汎、將數萬人乗枋箄下江關,擊破馮駿及田鴻、李玄等?!薄蹲ⅰ罚骸拌使u,以木竹為之,浮于水上?!薄稜栄拧吩唬骸棒常瑳娨?。”郭景純曰:“水中箄筏也。”
其二,保留中古漢語詞匯。這些詞能在唐詩宋詞中找到出處,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十分費解,而以寧德方言為母語的人,卻很容易。舉例如下:
底,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六)中說,“俗謂何物為’底’”。本義是“何,什么”的意思,疑問代詞。唐·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舍人》詩:“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倍F今老派寧德人把“什么地方”說“底塊”,“什么人”說“底儂”,把“就在剛才”稱為“底遑”。
解,古代是“會,知曉”的意思。唐·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睂幍吕陷吶藛枴皶獠粫狻保环N文縐縐的說法就是“解意末?”。問一件活,是否有把握完成,口語稱“解(勿會)”?這“解”在寧德方言中的常用程度甚至影響了具有一定文字水平的人。
爬癢 ,即抓癢。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jiān)察御史觀察判官,櫛垢爬癢, 民獲蘇醒。”
蒼烏 ,本指傳說中的瑞鳥?!端螘し鹬局小罚骸吧n烏者,賢君修行孝慈于萬姓,不好殺生則來?!比欢?,寧德一帶稱烏鴉為“蒼烏”,用以喻指貪吃的人;本地熟語“蒼烏(勿會)留隔暝卵”,意為貪吃的人沒有考慮未來的生活,顯然是一種貶義。
浮子,即魚漂,釣魚時露在水面的漂浮物,用以觀察是否有魚上鉤。宋·莊季裕《雞肋編》:“釣竿之半,系以荻梗,謂之浮子,視其沒則知魚之中鉤?!?/p>
字幕,寧德口語中把投擲錢幣以占卜,錢幣落地正面向上稱為“字”,反面向上稱為“幕”。宋·孫宗鑒《東皋雜錄》:“今人擲錢為博者戲,以錢文面背分勝負,曰’字’曰’幕’?!?/p>
明清以來,隨著對外交流交往的頻繁以及新事物的出現,一批“褙褡”“影戲”“番錢”“番藷”“牙人”“吉貝”“假師”“手信”“題緣”等借詞、新詞亦逐漸侵入現代寧德方言口語之中。
褙褡,指的是無袖的上衣,俗稱背心。清·袁枚《新齊諧·雷震蟆妖》:“啟板視之,見一死蝦蟆,長三尺許,頭戴骔纓帽,腳穿烏緞靴,身著元紗褙褡,宛如人形?!?/p>
番藷,即甘薯,是舊社會底層百姓主要糧食作物。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采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歷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于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鼻濉す厣n 《閩產錄異》還對番薯的衍生產品做了記載,“切片曰薯錢,推絲曰薯米,取初切之薯錢、薯米,澄之,曰薯粉,釀酒曰薯燒?!?/p>
吉貝,即木棉。清·郭柏蒼《閩產錄異》記載:“閩稱木棉為吉貝”。謝枋得詩:“嘉樹種木棉,天何厚八閩。厥土不宜桑,蠶事殊艱辛。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p>
假師,據說清末至民國初年福州有些手藝不精的人,到寧德城關經營謀生,冒充內行,不懂裝懂。寧德人就把冒充內行、不懂裝懂的人稱為“假師”?!皫煛?,為擅長、內行之意。
假三碼,寧德口語稱用欺詐手段獲利或取勝為“假三碼”。據說,古代一尺等于三碼,但三碼并沒有標準度量。福州市面上的量尺器具五花八門,商家多寬進緊出,市井布匹買賣多有爭議。時任縣官老爺為解決尺寸寬緊的訟爭問題,就按標準的三碼以青石雕刻出標準尺,放置于大街上,以糾正商家自行制作的量尺,并告示要求商家以標準三碼為準,不得再使用“假三碼”。從此,“假三碼”便成為福州話中一種比喻做事摻假、摻雜的專用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