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年免费网站1688,亚洲日韩国产综合网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Thu, 01 Jun 2023 16:28:43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祠堂 – 寶寶取名網(wǎng)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 32 32 黃歷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黃道吉日一覽表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34287 Thu, 01 Jun 2023 16:28:39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34287 在中國歷代風(fēng)俗積淀中,無論貧富貴賤,都把喪禮祭祖當作極重要的大事。

圖片 | 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

文字 | 《文化新潮中的人倫禮俗》

1908年11月9日,慈禧太后蓋著金黃色柩布的靈柩被緩緩地抬過了北京灰色的土丘,7920人抬棺,萬人下跪.

運載隆裕太后的梓宮的專車

民間喪禮繁簡有差,因家境和地方習(xí)俗而異。一些官宦紳商之家的喪禮極盡鋪張奢華,卻不一定包含孝道內(nèi)涵。但從主流來看,傳統(tǒng)喪禮仍然是孝道的重要體現(xiàn)。

北京富人出殯隊經(jīng)過石牌坊

許多貧困鄉(xiāng)民不惜借債、甚至破產(chǎn)“舉喪”,根本上是為了“盡孝”。數(shù)千年來,有識之士對喪禮頗多議論,也不乏簡化喪禮的呼聲,但如何將喪禮與孝道從思想上加以區(qū)分、廓清,則成為近代知識精英的歷史使命。

南京路上圍觀喪禮的隊伍

清末,北京街頭的滿族葬禮和參加葬禮的旗手。

家族祭祖一般在祠堂舉行。祠堂興起于西漢,最初是豪族大戶的春祭場所,后來用于春、夏、秋、冬四時祭祀。直到民國,較大的家族幾乎都有祠堂。各祠堂在春分、清明、夏至、秋分、冬至各節(jié)氣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而最重要的是春祭和冬祭。清明則“踏青,放風(fēng)箏”“掃墓”,北方民間祭祀項目基本相同。

家族祠堂正門特寫,祖宗牌位上的名字是鍍金的。

祭祀之日的前兩天,用新谷草一束懸掛正門大梁中.

每年的“立春”期間,川西農(nóng)村要舉行祭祀耕牛的活動?!按虼号!被顒樱且环N特有的民俗事象。

敬宗法祖是孝道的體現(xiàn),古代上至皇親貴族,下至鄉(xiāng)民百姓,莫不遵循祭祖習(xí)俗。祭禮固然重要,而領(lǐng)悟其真實含義并不容易。按照儒家本意,祭禮當發(fā)自內(nèi)心,而不完全依賴于外在儀式。清明節(jié),祭掃先塋,懸掛紙,放禮花,奠于墓所,比戶皆然。在時代變遷中,儀節(jié)繁簡有所變化,而倫理本質(zhì)沒有不同。

清末,祠堂祭祖。

明清之際的中西沖突本質(zhì)上也源于“拜上帝”還是“拜祖宗”的歧異。晚清世變風(fēng)移,祖宗崇拜受到激進思潮的沖擊。1907年,留學(xué)法國巴黎的激進青年(常稱之為“無政府主義者”)創(chuàng)辦《新世紀》周刊,明確發(fā)出“祖宗革命”的號召。他們認為,“崇拜祖宗”與“崇拜上帝”一樣,都是“至愚而自私”的行為。

基督教家庭喪禮儀式

五四前夕,改革祭祖習(xí)俗已成時代潮流。嚴椿恩認為:傳統(tǒng)的祭祖習(xí)俗使人們戀戀于先人墳?zāi)?,不能遠離鄉(xiāng)井,從而缺少冒險精神,實為中國家庭弱點之一。五四以后,知識界對傳統(tǒng)祭禮的批判更為廣泛。

典型的中國式葬禮

20世紀20年代,民國政府頒布了婚喪禮制,但未明定家祭禮儀。一般民間、尤其是鄉(xiāng)村還不易接受五四知識精英的觀念,仍多沿襲舊俗,因各家經(jīng)濟狀況不一,祭禮繁簡有差,也帶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不過,祭祖仍是南北各地的共有習(xí)俗。

五四時期,葬禮上的西式馬車。

隨葬的紙扎福特車

因社會變遷和新文化傳播,民國年間的祭祀儀節(jié)遠不如以往隆重了,改革喪禮成為民初社會生活的重要議題。1912年2月,蔡元培、宋教仁、李石曾、吳稚暉、唐紹儀等20余人發(fā)起社會改良會,其入會條件中包括婚、喪、祭等事“不作奢華迷信等舉動”“提倡心喪主義,廢除居喪守制之形式”“戒除迎神、建醮、拜經(jīng)及諸迷信鬼神之習(xí)”“戒除風(fēng)水及陰陽禁忌之迷信”。

陜西,在街路上給亡人做道場。

對于帶有倫理意義的掃墓,一些人惜其廢革,卻無可奈何。潘光旦認為,“與其崇拜不可捉摸與人世生活無大關(guān)系之天神,不如崇拜一時期一地段之偉大人物,猶可以為一般人行為之標榜;與其崇拜匪夷所思之天父,若基督教徒然,不如崇拜生我劬勞之真實父母,猶有相當生物學(xué)的意義,可為淑世哲學(xué)之一助”。

國民黨領(lǐng)袖在西山碧云寺孫中山陵寢安置處舉行孫中山的祭祀典禮

1946年,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同廖承志、廖夢醒等到廖仲愷墓地掃墓。

1937年清明節(jié),國共兩黨代表同祭黃帝陵。

結(jié)語

民俗的變化不僅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qū)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時也可以反映出文化心態(tài)的細微變化,并通過這種變化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

清末民初時期,中國社會逢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人們的喪葬祭祀等風(fēng)俗習(xí)慣也隨之產(chǎn)生了一些變化,既有對傳統(tǒng)民俗的繼承、改革、發(fā)展,也有對外來新生事物的引進、吸收、融和。

]]>
家譜、祠堂中,出現(xiàn)的特殊名詞釋義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11230 Thu, 15 Sep 2022 03:06:10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1123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其中精華,有些名詞在千百年歷史演化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已經(jīng)超越其本身的含義,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很難得到其表達的意思,更體會不到其中的妙處。

特別是在家譜、祠堂等家族歷史記載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些特殊名詞。放在文獻中,僅從字面上理解,就會覺得,前言不搭后語,不知所云,然而就是這樣的詞語卻能經(jīng)常在不同姓氏不同家族不同場合中反復(fù)看到。

在此小編總結(jié)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專有名詞,和大家分享,在傳承家族文化的道路上,共同學(xué)習(xí)進步。

俎豆

“祖靈追百世,俎豆祝千秋”?!?/span>俎豆”是什么豆?為什么我們能夠經(jīng)常在家族祭祀的現(xiàn)場能夠經(jīng)常能夠見到?比如王姓通用祠聯(lián)“千年俎豆馨香”,西省太原市沈氏宗祠聯(lián)“詩家俎豆不祧”等。

追溯“俎豆”詞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魅账煨小!?/span>

意思就是說:衛(wèi)靈公問孔子排兵布陣的方法,孔子就答道:祭祀禮儀之事我知道,軍事征戰(zhàn),我沒有學(xué)過。第二天就離開了衛(wèi)國

從白話譯文中,我們可以知道“俎豆”代指祭祀禮儀。

其實“俎豆”是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與俎豆常相聯(lián)使用的詞組一般有兩個:其一是“俎豆馨香”,馨香即濃郁的香氣,俎豆馨香喻意為德化遠播,先輩受到后人永久祭祀追思而萬古流芳;其二是“俎豆千秋”,祖先受后人代代供奉,永續(xù)不斷。如“千秋俎豆緬初祖,萬代業(yè)績仗后昆”(黃帝陵對聯(lián))

蒸嘗

蒸嘗”看似沒有“俎豆”常見,但是“蒸嘗”確是祭祖文中的標配,有講究的家族每年在祠堂公祭的時候,在先祖靈前,會誦讀“祭祖文”,只要大家注意傾聽,肯定會聽到“蒸嘗”一詞。“……享我蒸嘗……伏惟尚饗”。

在《三國演義》經(jīng)典橋段中,諸葛亮氣死周瑜,后去江東吊孝,在周公瑾靈前,一遍哭得鼻子一把淚一把;一遍誦讀這祭文,也能聽到“蒸嘗”一詞。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驚聞噩耗,痛斷肝腸;聞君仙逝,江河凝滯;聞君仙逝,星月無光;如君有靈,聽我哭訴;如君有靈,享我蒸嘗;……”

那么什么是“蒸嘗”吶?其實“蒸嘗”與“俎豆”高度相關(guān),在家族祭祀現(xiàn)場基本都會出現(xiàn)。在古代,冬天的祭祀叫“”,秋天的祭祀叫“”?!?/span>蒸嘗”,就是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祭祖文中“享我蒸嘗”就是請祖先享用供奉的祭品。

當然“蒸嘗”不只是出現(xiàn)在祭祖文中,還廣泛應(yīng)用在祠堂的“祠聯(lián)”以及“匾額”上。比如西遞胡氏宗祠寫著“百代蒸嘗”四個大字。百代蒸嘗,意思是說,世世代代都要祭祖。

琴鶴

天水門第,琴鶴家風(fēng)”,這是趙姓的一個通用祠聯(lián)。“”,古之文人雅士的“玩具”,也是四種必備的技能(琴棋書畫)之一,

”,性情高雅,形態(tài)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看起來仙風(fēng)道骨,形態(tài)優(yōu)美,被稱為“一品鳥”,所以古人多用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

所以“琴鶴”,并不是彈著琴逗著鳥,而是表示清高、廉潔。如:唐·鄭谷《贈富平李宰》詩:“夫君清且貧,琴鶴最相親?!?/span>

烏衣

“陌上花開,鐵券王孫君獨秀;梁間燕語,烏衣子弟我重來?!边@是江蘇無錫錢氏宗祠聯(lián),那么“烏衣”是什么衣?烏衣一次在歷史文獻中也是被廣泛地被記載使用,如:《隋書·五行志上》:“ 后主於苑內(nèi)作貧兒村……多令人服烏衣,以相執(zhí)縛?!?烏衣在歷史上是貧賤者所穿的衣服。

但是在祠堂對聯(lián)中,好像表現(xiàn)出來的并不是貧賤者。原因在于,祠聯(lián)中用的是“烏衣子弟”,這里的烏衣是烏衣巷。在今天南京市秦淮河南岸,三國時期吳兵在此駐扎,因為吳國士兵著黑衣而得名,在東晉時期,王、謝幾大士族居住在此,從此之后“烏衣子弟”,典指豪門望族的后代。

瓜瓞/簪纓

“脈接盛唐,喜玉葉金枝,派衍綏江綿瓜瓞;源開有宋,幸龍章鳳誥,多傳嶺表世簪纓”,這是廣東省廣寧縣古水鎮(zhèn)李氏宗祠聯(lián)。

瓜瓞”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祠聯(lián)之中?朱熹集傳對瓜瓞有解釋:“大曰,小曰。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絶,至末而后大也?!焙髞砭鸵隇樽訉O蕃衍,相繼不絕。

“瓜瓞”一詞,還曾經(jīng)用于民國時期的證婚詞:“兩姓聯(lián)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jié),匹配同稱??创巳仗一ㄗ谱?,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span>

簪纓是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后借以指代高官顯宦。故顯貴之家稱“簪纓之家”、“簪纓世家”、“簪纓世族”、“簪纓世胄”、“世代簪纓”、“詩禮簪纓之族”等。

所以如果在家族祠堂或者在家譜之中發(fā)現(xiàn),用“簪纓”一詞形容本族,就是妥妥的士族之后了。

]]>
家訓(xùn)寶典之一百二十七:龐尚鵬《龐氏家訓(xùn)》中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4398 Wed, 07 Sep 2022 05:35:43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4398 在序言中,龐尚鵬以問答的形式闡明了他之所以寫這篇家訓(xùn)的原因。有些人認為,管教孩子,“子孫賢,惡用是哉?如其不肖,雖耳提面命,且奈何?”認為孩子的教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孩子聽話有出息,就不用家長管教;孩子不聽話沒出息,再怎么管教也沒有用。但龐尚鵬認為不是這樣,“家有賢子孫,因吾言而益思樹立,何嫌于費辭。如其不賢,即吾成法具存,父兄因而督責(zé)之,使勉就繩束,猶可冀其改圖也。若前無轍跡,使索途冥行,其不至于法守蕩然,幾希矣?!焙⒆佑谐鱿ⅲ憬o他一定的指導(dǎo),他會更加出色,家長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多一些只對孩子有好處;孩子沒出息,起碼有個方向,家里人可以按照這個方向去引導(dǎo),去約束他,不至于孩子肆意妄為失去控制,應(yīng)該說這種想法是很正確的。

龐尚鵬《龐氏家訓(xùn)》中:

尊禮度

冠禮婚禮,各量力舉行,喪葬送終為大事,禮宜從厚,亦當稱家有無。一切繁文及禮所不能載者,通行裁革。

男女議婚,必待十三歲以上方許行聘禮,恐時事變更,終有后悔。

祠堂歲祭、忌祭,各先期經(jīng)理,當日昧爽舉行儀節(jié),遵家禮及祠堂事宜。

安葬惟附棺之物,務(wù)求堅久,若修墳限于力,不必強也。古人托足山坵,不欲后世復(fù)知其姓名,其意遠矣。

墓祭皆當于清明、重陽日舉行,但各山遠近不同,勢難兼舉,須分日致祭,或由路,或從船,俱查照歷年舊規(guī),合用桌席若干,人夫若干,各色器用若干,每年用銀若干,各登簿查考。

妾婦初歸,惟謁祠堂見舅姑,次及本房有服親屬,不得概見他姓諸親。

生日不為樂,自古稱為美談。除六十以上,子孫為其父祖稱觴,禮不可廢,其余不可借此豪飲。若非具慶,而宴樂忘親,尤為不孝。

童子年五歲誦訓(xùn)蒙歌,不許縱容驕惰;女子年六歲誦女誡,不許出閨門。若常啖以果餅恣其欲,娛以戲謔蕩其性,長而兇狠,皆從此始。當早禁而預(yù)防之。

待客,肴不過五品,湯果不過二品,酒飯隨宜。

嫁娶不用糖梅,女受聘出嫁,子弟行聘禮,俱不賀。

吊喪只用香紙,不用面巾果酒。吊客一茶而退,服內(nèi)不具請,不送胙。

交際禮儀,俱用折乾,如合用豬頭,則折銀一錢;用雙鵝酒,三錢;羊酒,五錢;豬酒,一兩。此外另封銀二分作果酒禮,其受與否及酬答,各從其便。若本鄉(xiāng)行禮,俱折銀二分,酬禮四人共一桌。若遣禮而不及赴席,原封送還。

右四款已入鄉(xiāng)約通行。

禁奢靡

子孫各要布衣蔬食,惟祭祀賓客之會,方許飲酒食肉,暫穿新衣。幸免饑寒足矣,敢以惡衣惡食為恥乎?他如手持背負之勞,力能自舉,不必倩人供使令之役。倖不為人役足矣,敢役人乎?尺帛半錢不敢浪用,庶幾不至于饑寒。

親戚每年饋問,多不過二次,每次用銀多不過一錢。彼此相期,皆以儉約為貴,過此者拒勿受。其馀慶吊,循俗舉行,不在此限。

待客品物,本有常規(guī),如親友常往來,即一魚一菜即可相留。司馬溫公曰:先公為郡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或五行,不過七行。酒沽于市,果止梨栗棗柿,肴止脯醢菜羹,器用磁漆,當時士大夫皆然。會數(shù)而禮勤,物薄而情厚。今后客至,肴不必求備,酒不必強勸,淡薄能久,賓主相歡,但求適情而已。本房人眾,客至欲徧請,恐力不能及,聽臨時輪流請陪,以省繁費。各不得視彼此為厚薄,致相猜嫌。

親友往來,拜帖禮帖請?zhí)x帖,俱單柬,不用封簡。

造酒,先計每年合用若干,計用銀若干,量存一二盈余,以備他費,各登簿查考。若飲酒,不許沉醉,非惟亂性,抑亦傷生。世多死于酒,可鑒也。

嚴約束

子孫各安分循理,不許博弈、斗毆、健訟及看鴨、私販鹽鐵,自取覆亡之禍。

田地財物,得之不以義,其子孫不能享。古人造錢字,一金二戈,蓋言利少而害多,旁有劫奪之禍。其聚也,未必皆以善得之,故其散也,奔潰四出,亦豈能以善去,殃其身及其子孫,“多藏必厚亡”,老子之名言,信矣!人生福祿自有定分,惟擇其理之所當為,力之所能為者,盡其在我,俟命于天,此心知足。雖蔬食菜羹,終身有余樂。茍不知分量,曲意求盈,雖欺天罔人而不顧,有不顛覆者乎?若能勉給歲月,不以饑寒遺子孫,此身之外,皆為長物,何自苦為?

傲,兇德也,凡以富貴學(xué)問而驕人,皆自作孽耳。即使功德冠古今,亦分內(nèi)事,何與于人,天道惡盈,惟謙受益,予閱歷中外,備嘗之矣。

立妾為嗣續(xù)計,必不可已而后為之。嫡庶不同心,兄弟不同母,其間抵牾難盡言。若用情少偏,則是非蜂起,其流禍蔓延于子孫,或因而蕩覆其家者亦多有之。此不可不慎圖也。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凡飲食不知節(jié),言語不知謹,皆自賊其身,夫誰咎?

修齋、誦經(jīng)、供佛、飯僧,皆誕妄之事。而端公圣婆,左道惑眾,尤王法所必誅也。凡僧道師巫,一切謝絕,不許惑于婦人世俗之見。

男子剛腸少,常偏聽婦人言,離間骨肉,爭長競短,嫌隙橫生。婦初入門,當先諭而禁之。“教子嬰孩,教婦初來”,言當防之于早也。

觀人家起臥之早晚,而知其興衰,此先哲格言也。凡男女必須未明而起,一更后方許宴息,無得茍安放逸,終受饑寒。

子孫故違家訓(xùn),會眾拘至祠堂,告于祖宗,重加責(zé)治,諭其省改。若抗拒不服,及累犯不悛,是自賊其身也。

遇昏暮即閉門,不許夜出。世情難測,宜備非常。如會客亦須早散,不設(shè)燭。大寒大暑,尤當體息廚下人。

童仆十四歲以上,不許入后廳,凡內(nèi)外傳呼,擊云板或木魚。

累世鄉(xiāng)居,悉有定業(yè),子孫不許移家,住省城三年后,不知有農(nóng)桑,十年后,不知有宗族,驕奢游惰,習(xí)俗移人,鮮有能自拔者。予嘗言鄉(xiāng)居有十利,惟避寇方許暫寓城中。

內(nèi)外房堂門巷及椅桌,俱每日黎明掃除拂拭。若門庭蕪穢,幾案縱橫,此衰家之兆也。各令輪流打掃,不許推托有辭。

廚人司事,早食不得過辰時,晚食不得過申時。每晚先將鐵鍋及合用器具,逐一洗滌收置,次早黎明而起,即點茶炊飯,不覺煩難,乃能及期而舉。早晚廚間俱不許用燈火,非徒欲省煩費,且恐昏昧不潔,以致飲食傷人。此事雖小,然于養(yǎng)生一節(jié),所關(guān)甚大,況家人各有常業(yè),終日勤苦,而飲食不如期,豈存恤之義哉!若有故違,先將首事者斥責(zé),以儆其余。

每月初十、二十五二日,凡本房尊長卑幼,俱于日入時為會,各述所聞?;蛏茞褐旇b戒,或勤惰之當勸勉,或義所當為,或事所當己者,彼此據(jù)己見,次第言之。各傾耳而聽,就事反觀,勉加點檢,此即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之意。其會輪流主之,先派定日期,某系某日,如遇有事,請以次日代之。主會者只用點茶,不得置酒,若本日有祭祀賓客之會及有他冗,或遇大寒暑大風(fēng)雨,則暫免。其無事不赴會,此即自暴自棄之人。會所不必拘,惟便于聚談為貴。會必薄暮,謂其時多暇也。切不可夜深,久坐恐有不虞。

小家婆婦往來,類多簸弄是非,窺竊飲食,甚或誘引祈卜、煽惑婦女,因而盜騙財物,當不時詰問,如無故往來者,重治而禁絕之。

譯文:

尊禮度

冠禮婚禮,各自量力而行,喪禮送葬是大事,禮儀要更隆重,應(yīng)該按家庭所有的條件舉辦。一切繁文縟節(jié)以及沒有實際意義的儀式,全部取消。

男女談婚論嫁,一定到十三歲以上才能行聘禮,恐怕時事變化,太早辦理會后悔。

祠堂每年的祭祀、忌日的祭祀,要提前準備,當天一早舉行儀式,遵照家禮在祠堂舉辦。

安葬要求棺木一定要堅實耐久,如果修墳限于力量做不到,也不必強求。古人依托山丘安葬,不想讓后世知道死者的姓名,含意很深遠。

墓祭都要在清明、重陽日舉行,但各墳?zāi)股铰愤h近不同,難以兼顧,就要分別祭掃,或者走陸路,或者坐船,都要查看歷年舊規(guī),計算用祭品多少,人力多少,各種器物多少,每年用銀錢多少,各自登記在冊以備查考。

側(cè)室娶進門,只需要拜謁祠堂見過公婆,以及本房五服內(nèi)的親屬,其他外姓親戚一概不見面。

生日不歡聚,自古就是美談。除了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子孫可以為父親祖父辦酒宴慶賀,這個禮儀不能廢棄,其余的不能借生日大吃大喝。如果不是慶賀生日,而歡宴聚會卻忘記雙親,更加不孝。

男童到五歲要學(xué)習(xí)誦讀蒙歌,不許縱容嬌慣;女童六歲要學(xué)習(xí)誦讀女誡,不許出內(nèi)門。如果經(jīng)常給水果糕點吃增添他們的欲望,開玩笑娛樂動搖他們的性情,長大后性情兇狠,都是從這些地方開始,應(yīng)當早早禁止并且預(yù)防。

招待客人,菜肴不超過五道,湯和水果不超過兩道,酒和飯隨意。

嫁娶不用糖梅,女兒受聘出嫁,子弟們舉行聘禮,都不用專門慶賀。

吊喪只用香和紙,不用面巾水果和酒。吊喪的客人招待清茶就可以,五服內(nèi)的親戚不送請?zhí)凰图廊狻?/span>

交際方面的禮儀,都折合付給現(xiàn)錢,如合用豬頭,就折合銀錢一錢;用兩只鵝和酒,折合三錢;羊和酒,五錢;豬和酒,一兩。此外另準備二分銀錢作為水果和酒的禮儀,對方接受和回禮與否,看對方的方便。如果本鄉(xiāng)行禮,都折合銀錢二分,酬謝禮四個人一桌。如果對方送來禮錢但未來得及赴席,將禮金送回。

以上四條已寫入鄉(xiāng)約執(zhí)行。

禁奢靡

子孫每個人都要衣食儉樸,只有祭祀宴請賓客,才能飲酒吃肉,暫時穿上新衣服。僥幸能避免饑寒就很滿足了,怎么敢認為衣服食物不好而感到羞恥呢?其他那些手提肩扛的勞動,力所能及,就不需要專門雇人充作勞役。僥幸不成為別人的勞役就很滿足了,還敢雇人當勞役嗎?一尺布半個錢都不敢浪費,大概就不至于饑寒了。

每年看望親戚,最多兩次,每次花錢不超過一錢銀子。彼此約好,都要儉樸節(jié)約,超過標準就拒絕不接受。其余的慶賀吊喪,按風(fēng)俗舉行,不在這個限度內(nèi)。

待客的物品,本來有常規(guī),如果親友經(jīng)常往來,就一條魚一碗菜也可以招待客人。司馬光說:先父做州郡判官,有客人來不會不以酒招待,斟酒或三次,或五次,最多七次。酒從市肆買來,水果只有梨栗棗柿,菜肴不過是干肉肉醬菜羹,器物用瓷器漆器,當時的士大夫家都是如此。聚會多但禮儀殷勤,東西少但情誼深厚。今后有客人來,菜肴不必要求花樣多,飲酒不必強迫,淡薄才能持久,客人主人共同歡聚,只要適宜當時的情況就行。本房的眾人,客人來想要大家一起招待,恐怕力所不能及,可以臨時邀請大家輪流作陪,減少麻煩和花費。大家都不要把這些看作彼此關(guān)系有厚薄,導(dǎo)致相互猜疑。

親友往來,無論是拜貼禮貼請?zhí)x帖,都只用單柬,不用外面封套。

釀酒,先計算每年用量多少,計算花費銀錢多少,數(shù)量多預(yù)計一兩份的盈余,防備有其它花費,詳細紀錄在賬簿以備查考。如果飲酒,不允許喝的大醉,不止為會亂性,而且會傷害身體。世上有很多死于酒的人,可以為鏡鑒。

嚴約束

子孫們各自安守本分遵循道理,不許賭博、斗毆、經(jīng)常打官司以及看鴨、私自販賣鹽鐵,都是自取滅亡的禍患。

田地財物,不義而取,子孫們也不能享受。古人造“錢”字,一個金兩個戈,意思就是利益少而危害多,錢財?shù)呐赃呁薪賷Z的災(zāi)禍。積聚錢財,未必都是正道得來,所以錢財散去,四處奔潰,也不可能都以正道失去,往往給自己和子孫帶來禍殃,“積蓄錢財越多損失也越大”,老子的名言,我相信!人生的福祿自有命運決定,只有選擇按道理可以做的,能力可以達到的,自己盡力而為,能不能達到看天命安排,自己心里就知足了。雖然粗茶淡飯,一輩子也有晚年的安樂。假如不知深淺,想方設(shè)法多賺錢,哪怕欺騙上天蒙蔽大眾也不管不顧,怎么會有不敗亡的呢?如果能每年努力,讓子孫不受饑寒,除了身體,都是多余的,何必自我苦惱呢?

傲慢,是兇惡的品德,凡是以自己的富貴和學(xué)問傲視他人,都是自己作孽。即使功德蓋世,也要當作分內(nèi)的事,何必與他人比較,天道不喜歡滿盈,只有謙退才能受益,我看遍中外歷史,了解的很多了。

娶妾是為了后嗣,是不得已才做的。嫡子庶子不能同心協(xié)力,兄弟不是一個母親,中間的矛盾很難說完。如果感情稍微有偏向,是非馬上蜂起,遺留的禍患蔓延到子孫,也有因此而敗壞完家業(yè)的也有很多。這方面不能不謹慎考慮。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凡是飲食不知節(jié)制,說話不夠謹慎,都是自己害自己,是誰的錯誤呢?

修齋祈福、誦經(jīng)、供佛、給和尚布施齋飯,都是荒誕妄想的事情。而那些端公圣婆,以旁門左道迷惑眾人,更是王法必須要懲治的。凡是僧道巫師,一概謝絕,不許被女人的世俗短見所迷惑。

男子心腸軟,經(jīng)常偏聽偏信女人的話,離間骨肉親情,爭長競短,嫌隙由此產(chǎn)生。新媳婦進門,要先告知并且禁止這些事。教育孩子從嬰兒開始,新媳婦從進家門開始,就是說要提早預(yù)防。

看一家人早晚起床睡覺的時間,就能看出其家庭是不是興旺。這是先哲的格言。凡家里的男女必須天不亮就起床,晚上一更后才能休息,不能隨意放縱,最終會淪落到饑寒的地步。

子孫故意違反家訓(xùn),大家一起拘押到祠堂,報告給祖宗,嚴加懲治,告訴他反省改過。如果抗拒不服,以及多次違反不肯悔改,是自己害自己。

黃昏時要關(guān)閉大門,不許夜晚出門。世事難測,應(yīng)該為非常時期做準備。如果會客也要早點結(jié)束,不點蠟燭。大寒大暑的天氣,尤其要體諒廚房里的下人。

童仆超過十四歲,不許進入后廳,家里內(nèi)外傳話,敲擊云板或木魚。

一代代居住在鄉(xiāng)間,都要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子孫不許遷移,住在省城三年后,就不懂得務(wù)農(nóng),十年后,就不知道有宗族,驕傲奢侈游玩懶惰,習(xí)俗能改變?nèi)?,很少有能自拔的人。我曾?jīng)說過居住在鄉(xiāng)間有十項益處,只有為了躲避賊寇才能暫時居住在城里。

里外房屋廳堂大門小巷已經(jīng)桌椅,都要每天黎明掃除擦拭。如果門庭臟亂,桌案橫七豎八,這是敗家的先兆。各自命令家人輪流打掃,不許借故推脫。

廚房的人做事,早飯不能晚于九點,晚飯不能晚于五點。每晚先把鐵鍋及餐具,逐一清洗收放好,第二天黎明起來,就煮茶燒飯,不覺得麻煩,才能按時做好。早晚廚房都不許用燈火,不是只為了節(jié)省費用,也害怕燈火昏暗飲食不干凈,導(dǎo)致人生病。這件事雖然小,但對于養(yǎng)生這方面,關(guān)系很大,何況家人各有職業(yè),每天勤勞辛苦,而飲食不能按時,還有一點憐惜之心嗎?如果有故意違反,先批評責(zé)任人,來警告其他人。

每月初十、二十五兩天,凡本房的老少,都在當天日落時聚會,各講述自己所聽所聞?;蛘呤呛檬聣氖聭?yīng)當借鑒禁止的,或者是勤懇懶惰需要勸勉的,或者是應(yīng)該去做的,或者是關(guān)系到自己的,彼此按照自己的意見,依次發(fā)言。大家認真聽,就所說的事反觀自己,自我檢查,這就是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的意思。這個會輪流主辦,先確定日期,誰主辦哪一天,如果遇到有事,申請延續(xù)到第二天。會上只喝茶,不得飲酒,如果當天有祭祀或者來賓的聚會以及其它事物,或者遇到大寒大暑大風(fēng)雨天氣,就暫時停辦。誰沒有事卻不參加,就是自暴自棄的人。聚會地點不必規(guī)定死,只為便于聚談就可以。聚會一定要在黃昏,這個時間大家有空閑。切不可到半夜,坐的時間太長恐怕有意外。

小門小戶的婆婆媳婦往來,大多撥弄是非,窺探偷竊吃食,甚至引誘參加占卜、煽動迷惑婦女,借此盜騙財物,應(yīng)當經(jīng)常追問,如果有無故往來的,嚴厲懲罰以杜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