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都會覺得自己的名字太長或太普通,希望能有一個獨特的、容易被人記住的小名。如果你也曾經(jīng)有過這個想法,那么你就來對地方了!現(xiàn)在,我們提供免費的小名取名服務(wù),為你提供一個獨特的稱呼。
在人際交往中,別人給你一個獨特的小名,可以增加彼此之間的親密感和留下深刻印象。而對于那些名字過長或普通的人來說,取一個簡短、好記的小名更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記住。
取小名既簡單又有趣,只需要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個好的小名不僅僅是一個稱謂,它會伴隨我們的生活并且影響著我們和他人的交流。下面是一些好的小名的影響:
以下是一些例子展示,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獲取靈感:
當然,這些只是示例,你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和喜好來取一個更符合你的小名。
一個好的小名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份樂趣和親近感,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他人相處?,F(xiàn)在,就來免費取一個屬于你的小名吧!
]]>文·段宏剛
國學大師陳寅格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一字之釋義皆為一部文化史。
這句話對任何漢字都適用,生活中常見的“爸”、“爹”等字,同樣包含著豐富多彩的人文內(nèi)涵。
“爸”和“爹”是書面語“父親”對應的口語,古人通常把父親叫“爹”或者“爹爹”,現(xiàn)代人則稱呼“爸”或者“爸爸”。西北人常用“大”來稱呼父親,在年齡較大的農(nóng)村人里邊很普遍。
如今,受全球文化融合的影響,在城市里,子女基本上都把父親稱作“爸”或者“爸爸”,很少再能聽到叫“爹”和“爹爹”,叫“大”更為罕見。
同是父親的稱呼,那么,“爸”和“爹”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呢?
要了解“爸”和“爹”兩個字的區(qū)別,不得不說另一個同義字“父”。
從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來看,“父”字在這三個字里邊出現(xiàn)得最早,是中國人用于對父親最早的稱呼,甲骨文里就出現(xiàn)了這個字,以“指事字”的形象出現(xiàn)。
大文豪郭沫若認為:其造型如同一個男子握著石斧。其讀音也跟“斧”相同,一直沿用至今。
石斧在原始社會既是勞動工具又是作戰(zhàn)兵器,象征力量、權(quán)利和威嚴,握著石斧的人,自然是擁有權(quán)威的人。
《說文解字》里卻這樣解釋: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象征“父”字是以手舉杖的造型出現(xiàn),是行使教育權(quán)利,教導子女遵守規(guī)矩的家長。
不論哪種解釋,“父”字的寓意都指示有威嚴受人敬重的家長,有時也指代跟父親同輩的族親。
大約在商周時期,“父”字從書面語進入了民間口語。以口語書寫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邊,“父”字一共出現(xiàn)了52次,指代“父親”的有36次。如,《詩經(jīng)·小雅·蓼莪》里寫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說明“父”字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被廣泛用于口語里。
先秦和兩漢時期,父親除了有“父”的稱呼之外,常用的還有“公”、“翁”、“尊”等稱呼?!案浮迸c“親”組成復合詞,大約在唐宋時期才出現(xiàn),但出現(xiàn)后通常作為書面語來使用,口語里極少用到。
漢語里有一個普遍現(xiàn)象,那就是單字的出現(xiàn)遠遠早于雙字和詞匯。雙字和詞匯的形成,是書面語走向口語化的結(jié)果,后面要講的“爹爹”和“爸爸”跟“父親”的情況類似。
“爹”字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末期的百科詞典《廣雅》,由著名學者張揖編著,里邊收錄了18000多個詞條,共有20卷,每卷又分為上卷、下卷,以及多個章節(jié),非常詳細地闡釋了生活中常見字詞的出處和釋義。
在《廣雅》第六卷下《釋親》里,對“爹”的解釋為:爹者,父也。屬于“形聲字”,字從父,從多?!案浮敝父赣H,“多”指“子女多”。“多”字在古代有時讀作da,如今,西北農(nóng)村一些人把父親仍然叫da,是不是沿用了“多”字在古代的讀音?目前還沒有語言學家給出解釋。
“父”和“多”兩個字組合起來,表示“把有三個以上子女的男子稱作父親”,代表了古人對“多子多?!?、“人丁興旺”的追求。
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發(fā)展以及民族融合,用“爹”代替“父”的用法流行起來,大江南北,不論是書面語還是口語,人們都喜歡用“爹”來稱呼父親。比如,《南史·粱始興王傳》有一句: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于水火。證明在此時“爹”字已經(jīng)很常用。
“爹爹”一詞大約在宋代才出現(xiàn),一經(jīng)出現(xiàn),就被古人廣泛用于口語中。
可以看出,“爹”跟“父”的含義完全一樣,前者是作為后者的口語而出現(xiàn),是市井文化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逐漸加深后促成的結(jié)果。
“爸”字起源很早,《廣雅》卷六《釋親》里對其這樣解釋:爸,父也。是一個形聲字,上下結(jié)構(gòu),上面的“父”字表意,下面的“巴”字表音?!鞍帧弊殖霈F(xiàn)后,通常用在口語里。
“爸”字的本義是:握著斧頭勞作或者作戰(zhàn),是一種非常消耗體力的重活,多由年輕力壯的男子來承擔。說明父親的家庭地位很重要,是家里的頂梁柱。
在甲骨文里,“巴”字的造型如同一條大蛇,本義指《山海經(jīng)》里邊記載的上古神獸巴蛇,古人創(chuàng)造“巴”字時,便以蛇的形狀來造字。
原始社會,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非常有限,然而,蛇的生殖能力和生存能力非常強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認知水平,所以,人們希望像蛇那樣成為地球上的強者,對蛇賦予了“圖騰崇拜意識”和“生殖崇拜意識”,把它跟神明一樣敬畏起來。這樣的意識,催生了女媧,盤古、伏羲等許多“人首蛇身”的形象,他們都是洪荒時代具有超能力的大神。
人們對蛇產(chǎn)生“生殖崇拜意識”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蛇頭跟男性的生殖器官很相似。因此,古人在創(chuàng)造“爸”字時,有意識地把“父”跟“巴”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寓意父親是賜予生命、延續(xù)血脈的男子,也是古人對“尋根意識”的傳承。
從語音學的觀點來看,“爸爸”的發(fā)音來源于嬰兒發(fā)出的爆破音“papa”,最后慢慢演化成“爸爸”的發(fā)音。其情形跟“媽媽(mama)”類似,是因為嬰兒在發(fā)音時,無法發(fā)出復雜的音,在啼哭、焦慮和興奮、激動時,突然會發(fā)出的“mama”和“baba”的語音,從而完成了對母親和父親的稱呼。
不僅在中國,世界各地的人類幼崽在咿呀學語時都一樣,對于父母的發(fā)音都類似于這個模式。所以,世界上大部分語言里,“爸爸”和“媽媽”的讀音相差都不大。
還有一種說法,“父”字的讀音在上古時期跟“爸”字一樣,都讀ba,當“父”字的讀音變成fu后,為了需要,人們就創(chuàng)造出一個“從父巴聲”的形聲字,來記錄原來的口語音ba,這樣,“爸”字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其情形如同語音ba這個舊瓶裝上了新酒的“爸”字。
近代國學大師章炳麟也在《新方言·釋親屬》里說:今通謂父為爸。說明“爸”作為“父”的口語形式一直在使用。
只不過到了近代,當漢語受到外來語的影響后,為了順應世界潮流,對父親的口語稱呼從單字“爸”,變成了雙字“爸爸”。
總體來說,“爹”和“爸”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
相同點是,它們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都作為“父”的口語在使用,表達了對父親的敬重和依賴,賦予了父親是一位肩負家庭責任、繁衍后代的人。
不同點是,“爸”字的感情色彩更濃厚,對血緣關(guān)系的暗示較為明顯,稱呼“爸”的人群和范圍都很廣?!暗弊终Q生的歷史較長,在使用上有一定區(qū)域性。
]]>一.名的由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口的增多,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的日益密切,為了把某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區(qū)分開來,便出現(xiàn)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標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姓”;在一群人中間,為了把這中間的你、我、他區(qū)分開,也就出現(xiàn)了只屬于個人的標志,這種標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名”。關(guān)于名的起源,從漢字“名”字本身也可推知其最早的含義。這一漢字由“夕”和“口”兩部分組成,對此,《說文解字》解釋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span>
二.字的由來
自周代開始,人不但有“名”,而且還得有“字”?!白帧?,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稱呼?!?span id="e01cwvp"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252719">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比松聛?3 月要取名,20 歲加字?!兜涠Y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就是說,當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表示其已成人,將要正式參加社會交往時,就要在其名之后再加字。為什么要有字?唐人孔穎達為《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時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這就是說,當一個人成年之后,由長輩原來所命的和多年來被長輩所稱呼的“名”就不便在社會場合呼來喊去,就得另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即“字”?!懊笔枪╅L輩呼喚的,“字”是供平輩、晚輩和自己稱呼的。所以在古代,對平輩或尊輩“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種不尊重對方的無禮行為。對平輩或尊輩只能稱字,不能稱名,只有尊對卑或自稱才可稱名。當我們了解“女子許嫁,笄而字”的習俗之后,就可以明白為什么長期稱女子許配或出嫁叫“字人”,稱未曾許配的閨女叫“待字閨中”了。因為當時“女子十五許嫁,笄禮之稱字”。對于女子來講,成年、結(jié)笄加字、許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著“名字相應”的原則,就是名與字之間要有一定的關(guān)連?!栋谆⑼x·姓名》曰:“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睆拿c字的連帶關(guān)系和構(gòu)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同義互訓。如諸葛亮,字孔明;宰予,字子我;張衡,字平子;曾鞏,字子固;秦觀,字少游。這里的亮與明、予與我、衡與平、鞏與固、觀與游同義,可以相互注釋。柳永字耆卿。
反義相對。如朱熹,字元晦;趙孟,字子昂;韓愈,字退之;菅同,字異之;黃損,字益之。這里的熹與晦、孟與昂、愈與退、同與異、損與益都是反義相對的。
連義推想。如關(guān)羽,字云長,取莊子《逍遙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笔怯伞耙怼毕氲接鹈?,進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長。趙家駒字千里,是由少壯的馬推想到馳騁千里。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夠居易。蘇軾字子瞻,由倚軾而推想到瞻望。
連義指實。如杜甫字子美,由對男子的美稱聯(lián)想到美。唐寅字伯虎,由寅聯(lián)想到“十二地支”的寅與虎相配。同類相及。如孔鯉字伯魚,鯉是魚類。鄭樵字漁仲,樵夫常與漁翁為侶。梁鴻字伯鸞,鴻和鸞都是為人稱道的飛禽。陸機字士衡,機和衡是北斗上的兩顆星。
原名加辭。如謝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
運用干支五行。如鄭石癸字甲父,秦丙字白乙,純屬天干相合。鄭印癸字子酉,天干地支相配。
形體離合。如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姚椿字春木。
形體增省。如秦檜字會子,顧媚字眉生。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長幼。其中的“伯”與“孟”又有區(qū)別,嫡妻所生長子(女)稱“伯”,妾所生長子(女)稱“孟”。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子字仲尼,仲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字的后面有的加“父”(甫)表示性別,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詁》中指出,古人名字連稱時,都是先字而后名。稱字曰“某父”,如仲尼父、仲山甫等。秦漢以后則先名后字,如鄭游吉字子大叔。這里游吉是名,子大叔是字。漢代以后逐漸在“名”或“字”中有同樣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輩關(guān)系。如唐代抵抗安祿山的名將顏杲卿和他的弟弟顏曜卿、顏春卿共用“卿”字,和他們同輩的堂兄弟大書法家顏真卿也用“卿”字。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明神宗的兒子朱常洛、朱常洵等第二個字共用常,第三個字共有“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禎帝朱由檢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 (南明永歷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個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這種情況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共用的輩名,具體到個人身上就只有半個字了。
三.號的由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疤枴笔且环N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址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的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fā)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宋代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就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quán)貴們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表示對他們的蔑視。南宋畫家鄭思肖在宋亡之后自號“所南”,表示心向南方。明末畫家朱耷為明朝寧王朱權(quán)后裔,在明亡后落發(fā)為僧,因欣賞八大人覺經(jīng),
取號“八大山人”,“八大”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抒發(fā)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當然,更多的官僚縉紳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種動聽的別號只不過是附庸風雅、沽名釣譽的幌子。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春秋時百里奚淪落楚國,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人稱“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綽號。唐代奸相李義府外柔內(nèi)奸,被人稱為“笑中刀”。
除了上述的字、號外,歷史上常用來代替?zhèn)€人姓名的還有幾種情況:
1.地望(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
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東,孟浩然稱為孟襄陽,宋代王安石稱為王臨
安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作稱“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副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鄙下?lián)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鴻章(合肥人),下聯(lián)指任戶部尚書(司農(nóng))的翁同龢(常熟人)。這里卻利用“地望”的雙關(guān)語義諷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貪婪豪奢。
2.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fā)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
援,被稱為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戎的班超被稱為班定遠(曾封定遠侯);蔡邕被稱為蔡中郎(曾任左中郎將)。
3.弟子或后人所敬的尊稱。如宋周敦頤稱濂溪先生,呂本中稱東萊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
4.謚號。即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一般帝王的謚號由
禮官議定,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東漢時還有私謚。如秦穆公、周昭王、漢哀帝,宋代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岳武穆、秦檜稱秦繆丑(原由宋高宗謚“忠獻”,后宋寧宗時改),明徐光啟稱徐文定,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均是謚號。私謚的如宋黃庭堅的門人謚其為文節(jié)先生等。
5.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別指漢代學者戴德、戴圣叔侄,他們編纂的《禮記》也分別稱為《大戴禮》、《小戴禮》。晉代文學家阮
籍、阮咸叔侄也分別稱為大阮和小阮。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被稱
為大、小謝;大、小謝也指謝靈運和謝朓。唐代詩人中老杜或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則指杜牧。宋代稱老蘇、大蘇、小蘇則指蘇洵、蘇軾、蘇轍。
6.以幾個姓并稱特定的幾個人。如“班馬”指史學家班固和司馬遷;“李杜”指唐代詩人李白、杜甫(或指詩人李商隱、杜牧);“元白”指唐代詩人元稹、白居易;“韓柳”指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二程”指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三蘇”指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
四.“謚號”的由來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謚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shù)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xiàn)在也眾說紛紜。謚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謚號。謚號有很多種,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么能力的,質(zhì)帝、沖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nèi)怠政”、“外內(nèi)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quán)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
定并授予。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
表揚的,例如:
經(jīng)緯天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zhì)慈民曰惠
圣聞周達曰昭 圣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知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zhí)義曰穆
批評的,例如:
亂而不損曰靈 好內(nèi)遠禮曰煬 殺戮無辜曰厲
同情的,例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國遭憂曰愍 慈仁短折曰懷
五.“廟號”的由來
廟號始于殷代,其后歷代封建帝王都有廟號,一直到清朝,廟號的特點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進太廟,或者家廟、奉先殿。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里。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么廟號了。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钪臅r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tǒng)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燁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廟號。清朝十二個皇帝,除了宣統(tǒng)以外,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廟號“太祖”,第二個皇帝皇太極廟號“太宗”,第三個皇帝順治廟號“世祖”,第四個皇帝康熙廟號“圣祖”,第五個皇帝雍正廟號“世宗”,第六個皇帝乾隆廟號“高宗”,第七個皇帝嘉慶廟號“仁宗”,第八個皇帝道光廟號“宣宗”,第九個皇帝咸豐廟號“文宗”,第十個皇帝同治廟號“穆宗”,第十一個皇帝光緒廟號“德宗”。宣統(tǒng)因為他退位之后是民國了,所以他就沒有廟號。
六.年號”的由來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xiàn)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shù),沒有年號。據(jù)清朝趙翼的《廿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chuàng)的,年號為“建元”?!稘h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只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于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 122 年)為元狩元年??墒?,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只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于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后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第 一個實行改元(改稱元年)者為漢文帝,但未取年號。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并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 2 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不少剛?cè)?a href="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tag/%e8%81%8c%e5%9c%ba" title="【查看含有[職場]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職場的年輕人很是煩惱,不認識不熟,叫哥哥姐姐也不太合適,叫“老師”覺得太尷尬,叫名字太生疏,真是讓人頭疼。
機關(guān)單位新入職了一個小伙子,入職剛一個星期由于弄不清楚大家職務(wù)和名字,干脆就不打招呼,結(jié)果好幾個人都對他有意見,以為他是心高氣傲,說碰面都不理人,其實,他只是不知道怎么打招呼,連副局長也是見面就低頭快走,想著和這樣大的領(lǐng)導打招呼是不是領(lǐng)導覺得他在套近乎,打了招呼又不知道說什么,趕緊走,結(jié)果就被領(lǐng)導覺得他沒有禮貌。
小楊在一家公司工作,對每個同事都是直呼其名,而且是全名,包括部門主管,大家都覺得非常不悅,私下叫他“楊總”,因為同事都覺得只有是公司最大老總叫大家全名才算合理點。小楊后來和部門同事念叨此事,說也太計較了吧,不就是個稱呼嗎?同事點撥到,“這事可能真的是怪你,叫領(lǐng)導大名可就是不尊重,叫同事大名就有點不親近,拉遠距離的感覺。”
所以,職場稱呼也不是一個小事情,也是職場禮儀的一種吧,不說加分最起碼不要給人感覺不禮貌。怎么稱呼的確需要好好想想,上班多年,我有幾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吧。
一、微笑是最美的稱呼。
上班第一天,同事的職務(wù)、名字都不知道,見面碰到,怎么辦,低頭快走還是邊走邊刷手機當做看不見,其實大可不必,在人際交往中,微笑有最快化解尷尬的魔力,人際關(guān)系中最佳的“粘合劑”,不需要任何語言,大大方方,看著對方,露出燦爛的笑容,說聲“早上好”或者輕輕點頭,伸手都不打笑臉人,微笑是社交場合中最令人愉悅的了,也會讓人覺得你很陽光、很親切、很好相處。擁有動人親切的笑容,第一次稱呼就已經(jīng)不那樣尷尬僵硬了。
二、迅速了解名字職務(wù)
新人報到后,最好先問問同事或者留心聽聽別人怎么稱呼他人,不要冒冒失失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稱呼對方。在同事向你做了自我介紹后,對于職務(wù)清楚的人,可以直接說:“孫經(jīng)理,我叫劉可,可以叫我小劉或者可可,我是今天新入職的新人,以后就請多多觀照”對于什么都不清楚的同事,可以先稱呼為“老師”。如果實在不太清楚怎么稱呼他人,你都可以客氣地說:“對不起,我是新入職的劉可,我該怎么稱呼您呢”不懂就問總沒錯,一般都會大方的告訴你怎么稱呼他。還有小技巧,善用內(nèi)部通訊錄,慢慢記住大概有印象,然后在日常工作中再把人和通訊錄結(jié)合記憶,會讓你迅速掌握稱呼。
三、熟悉后區(qū)分稱呼
在稍微熟悉大家之后,比自己領(lǐng)導職務(wù)高的,還是要稱呼其姓加職務(wù),但需要注意的是副職稱呼,看大家怎么稱呼,一般不會刻意強調(diào)“副”這個字眼,除非正副領(lǐng)導同姓。比如李副經(jīng)理,一般都稱呼李經(jīng)理。在按照年齡區(qū)分和自己平級的同事,年級比自己大的,可以繼續(xù)稱“老師”,或者隨其他同事叫“李姐”“飛哥”等。對于與自己年齡差不多的同事,可以問問怎么稱呼您。需要注意的是,稱呼的同時,一定是面帶微笑,語氣溫和。
四、私人關(guān)系不要帶入工作
比如在公司單位,知道以前是校友,就主動上去叫“學長、學姐”,知道是同鄉(xiāng),見面就叫“老鄉(xiāng)”,不管什么單位都比較忌諱拉幫結(jié)派,一個新人這樣稱呼,尤其稱呼領(lǐng)導,就會讓人揣測你是不是有什么企圖,私下越有關(guān)系的人,職場上工作上就越避嫌。過分親昵的稱呼不適合在職場,可以用在下班后的非正式場合。
五、稱呼他人應該因地制宜
職場稱呼不需要個性、不需要創(chuàng)新,最禮貌的稱呼就是根據(jù)大家的喜好和習慣,不突兀就好了。比如創(chuàng)新型公司,大家喜歡起一些花名,那就隨大家融入其中,稱呼別人花名,正經(jīng)地叫個“王老師”反而格格不入。一些上規(guī)模企業(yè)和國企,還是需要按照職務(wù)去稱呼。還有一些學習型企業(yè)注重團隊合作的企業(yè),比較淡化行政職務(wù),喜歡叫名字,或者“王姐”等這樣稱呼,那就按照習慣。政府機關(guān)、事業(yè)單位,那必須是姓氏加級別去稱呼同事領(lǐng)導,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一起文化氛圍濃厚的單位,如報社、文體類的,大家習慣稱呼“老師”。
六、分清場合
最后要做到得體稱呼,還要分清場合。熟悉了在一個辦公室里叫“李哥”“小唐”都沒問題,但在開會的時候、談判的時候、面對客戶的時候,還是要正式稱呼??傊?,在稱呼上得體,就是在別人面前尊重對方,才能容易贏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
]]>中國百家姓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先秦時期,姓和氏是有區(qū)別的,簡單說來姓是血緣(故有同姓不婚一說,以此“別婚姻”)、氏是階級(表示同一姓下的不同宗族分支,貴族才有氏,通常以封地、官名等命名),如屈原其實姓羋,屈氏(其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和楚王同姓,被封在“屈”這個地方,遂以“屈”為氏),名平,字原?!澳凶佣诙帧?,女子通常沒有字,所以通常貴族男子稱氏和字,而女子稱姓和名,以此“別貴賤”。但女子甚至在歷史上留下本名的并不多,出嫁前通常在姓前加上排行,如孟姜女其實是姜姓的大女兒(按伯仲叔季排列,伯為嫡長子、孟為庶長子);出嫁后通常在姓前加上自己的國別或者丈夫受封的國名或氏,如嬴政生母趙姬意思不過是趙國姬姓女子,桃花夫人息媯不過是嫁給息國國君的媯姓女子;死后通常在姓前加上丈夫或自己的謚號,如武姜是姜姓女嫁給了鄭武公。而能留下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同姓不婚,女性有姓能夠方便婚姻市場的交易。
戰(zhàn)國時期紛爭四起,氏族貴族日趨瓦解,氏已經(jīng)不能起到別貴賤的作用了,所以戰(zhàn)國到漢初姓和氏是大量混用的,例如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把屈原姓氏分的很清楚,但是到了《孔子世家》中說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實孔子祖先是宋國貴族,姓子,孔氏。所以顧炎武《日知錄·氏族》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下混而為一?!币簿褪腔镜搅?span id="san3fcb"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364126">漢武帝時期姓氏已經(jīng)合二為一了。女性的稱呼并沒有發(fā)生,雖然出嫁前后都可有姓名,能留下來的很好,有字的貴族女性則更少?!霸诩覐母福黾迯姆颉?,出嫁前常稱為某門某氏,出嫁后常稱為某某(丈夫的姓氏、姓名、官職等)妻/夫人/節(jié)婦某氏或者某某母某氏,有些連姓也保留不下來,如《后漢書·列女傳》都是“渤海鮑宣妻”這種某某妻的稱呼,連班昭這樣的大才女也被稱為“曹大家”而非“班大家”。明代開始逐漸形成“某節(jié)婦某氏”這樣妻冠夫姓的稱呼,到清朝就直接簡稱“某阿氏”或者把連詞阿也去掉,即“某某氏”了,如“顧趙氏”即顧家夫人趙氏。民國時期關(guān)于女性姓名的討論不少,但最終1929年國民政府《民法》第一千條規(guī)定:“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如楊步偉嫁給趙元任后,經(jīng)常署名作“趙楊步偉”。這和當時不少人認為,在女性平權(quán)方面需要爭取更重要的實質(zhì)性權(quán)利多的是,姓名這種稱謂小事暫時還顧及不上。
下面以英語為例講講西方人的姓名,和英語相關(guān)的法語、德語等姓名有類似的規(guī)則。今天英語中的姓名常見結(jié)構(gòu)是:教名+自取名+姓。自取名沒什么說的,英語的姓起源于別名(surname),最早是用來區(qū)別同族而不同家庭同名人的注釋,后來演變成姓,11世紀才在貴族階層和城市里出現(xiàn)了世襲姓,16世紀開始普及。從來源上看,姓分五類:最多的是親緣姓(Surname of Relationship),通常是在父親名及其變體后加上詞綴-son(某某的兒子),如Harrison(Harry的兒子);鄉(xiāng)土姓(Local Surname),通常是地名加上陽性詞綴-er或者-man;職業(yè)姓(Surname of Occupation)通常來源于刻板印象中男性所從事的職業(yè),如Arkwright(本意弓箭手)、King(本意國王),少部分和女性有關(guān)的也涉及貴族或王室如Queen(本意王后);綽號(Nickname),也通常和男性氣質(zhì)有關(guān),如Bull(公牛);本名(Forename)則全部來自男性本名,如Brown。
而在姓之前,主要通過教名區(qū)分血緣,語源主要涉及印歐語系和閃含語系的7個語族,如日耳曼語族中,通常隔代重名,但孩子無論男女都用祖父而非祖母的名字,或者取一個和祖父而非祖母名字首字母相同的名字;在拉丁語族中,女性名由自取的首名(praenomen)+父名構(gòu)成,已婚婦女還需加上丈夫名的所有格,這固然是語法需要,卻也表示從屬關(guān)系。11世紀開始,古英語人名使用開始減少,使用圣徒名字大增,但是女性圣徒稀少,所以派生出男名女用的慣例,把男圣徒名陰性化,如Joan來自John,這一慣例后來在非圣徒名中也廣為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渴望平等的心聲。女性名字在姓上體現(xiàn)為出嫁前從父,出嫁后需要改成丈夫的姓,20世紀60年代女性運動風起云涌,這一規(guī)則才開始有所松動。
和中國會用官名、爵位稱呼一樣,英國也有類似的說法。貴族爵位分五等和中國古代類似:Duke/Duchess、Marquess/Marchioness(或者Marquis/Marquise)、Count(或者Earl)/Countess、Viscount/Viscountess、Baron/Barones,相應的翻譯為公侯伯子男。貴族爵位有額外的封號,通常以議員的選區(qū)、貴族封地或者與受封者有關(guān)聯(lián)、重要的地名作為封號的一部分,也可以把姓作為封號的一部分。例如斯諾(C.P. Snow)1964年被封為男爵,封號為Baron Snow of the City of Leicester,里面就包含自己的姓Snow和出生地Leicester。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現(xiàn)代英語和中文一樣是不分陽性和陰性的,但是英語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法語、拉丁語等語言影響,貴族的等階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步形成,所以相應的稱呼有了男女不同的表達。當然在歷史上仍是男貴族數(shù)量居多,而且女貴族通常只能門戶相當?shù)募藿o男貴族,男貴族卻可以娶平民女子,這是很好理解的,在中國也基本如此。當一位女貴族嫁給男貴族后,通常她會改稱相應男貴族的封號,只有極其正式的場合才會把自己的封號完整的寫出來;當平民女子嫁給男貴族后,她會相應的獲得同等級的陰性貴族稱號,所以在中文翻譯時,相應的陰性爵位就有了兩個含義:一個是女+某爵位,一個是某爵位夫人。例如撒切爾(Margaret Hilda Thatcher)原名Margaret Hilda Roberts,結(jié)婚之后改姓Thatcher,1992年被封為男爵,封號全稱是Baroness Thatcher of Kesteven in the County of Lincolnshire,簡稱Baroness Thatcher,中文就得翻譯成撒切爾女男爵,是極其別扭和不自然的,背后的性別觀念也值得反思。當然也可以稱為Lady Thatcher。這是因為對于貴族我們當然可以用爵位+姓或封號中地名稱呼,但是除了公爵一級地位崇高,一般稱為Grace外,侯爵及以下的女貴族和貴族夫人都可以用Lady+姓或封號中的地名,男貴族則用Lord+姓或封號中的地名稱呼。
夏特萊侯爵夫人
在講述討論居里夫人之前,我們先看看科學史上另一位有名的女性——夏特萊侯爵夫人(Marquise du Chatelet,1706-1749),她最大的貢獻是將牛頓的《自然科學之哲學原理》翻譯成法文并進行評注,有力地推動了牛頓理論在歐洲大陸的傳播。她的出生名是Gabrielle émilie Le Tonnelier de Breteuil,之后嫁給了貴族Marquis Florent-Claude du Chastellet-Lomont,所以相應的她改姓了Chastellet,獲得了Marquise du Chastellet的封號,伏爾泰將Chastellet拼法改成了Chatelet,所以她的著作署名常見的是Marquise du Chatelet是她的封號,她結(jié)婚后的名字通常簡寫成émilie du Chatelet。順便一提,du是de le的合成,de相當于英語的of,在人名中經(jīng)常是某地的某某,是貴族使用的詞匯,du常翻譯成杜也是代表貴族名字的詞匯,所以夏特萊侯爵夫人婚后名可以翻譯成艾米麗·杜夏特萊。而“夏特萊侯爵夫人”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封號,類似于中國的白司馬(白居易)。早些年網(wǎng)上對這一譯名進行討論,但都沒有抓住這一主旨。
而居里夫人的出生名是Maria Salomea Sk?odowska,結(jié)婚之后改姓稱為Maria Sk?odowska-Curie,簡稱瑪麗·居里(Marie Curie),也常稱為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或瑪麗亞博士(Dr. Maria),Marie和Maria和是一個名字的不同寫法,前者常見于法國名字,后者常見于英國荷蘭等名字。Madame是法語,意思是ma dame(即my lady),簡寫是Mme.,相當于英語里的Mrs.,如Madame la marquise(侯爵夫人女士)。進入英語之后目前很少使用,只在較為正式的場合介紹某某夫人,通常用來形容法國的夫人、藝術(shù)家或者帶有異國情調(diào)的夫人,所以Marie和Madame配套,又如杜莎夫人(Madame Tussaud)是法國藝術(shù)家,宋慶齡是Madame Sun Yat-sen(孫逸仙夫人)。更常見的是另一個詞madam,既可以單獨用指代女性,也可以大寫加上職位,如Madam President(總統(tǒng)女士)。
另外一個好玩的例子是素有中國居里夫人之稱的吳健雄,1996年江才健在臺灣地區(qū)出版了《吳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這個書名其實是很好玩的,第一夫人(The First Lady)通常指的是國家元首的夫人,所以意味著吳健雄并非是物理科學的元首而是元首夫人,比女王的意味都差了許多,退一步說,這里的“第一夫人”應該表示地位崇高而非時間早晚,畢竟從時間上來說她很難稱為物理界哪怕是中國物理界第一位女性,那么就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科學研究又不是體育競技,為什么要分男女呢?這本書的大陸版加的英文標題是The Story of Chien-Shiung Wu(《吳健雄傳》)問題不大,英譯本標題是Madame Wu Chien-Shiung:The First Lady of Physics Research,生硬地將第一夫人直譯成讓外國人懵逼的the first lady,吳健雄還變成了自己的夫人,讓人啼笑皆非。顯然作者是想往居里夫人身上靠,但是這樣的話就應該寫成Madame Chia-Liu Yuan(袁家騮夫人),這是中西文化差異導致的,因為夫人在中國歷史上是用來表父姓即表示自己的,比如劉邦的戚夫人表示的是姓戚的夫人(這里是古代后宮嬪妃的封號),《紅樓夢》中王夫人指的其實是賈政的夫人姓王,受西方影響之后也可以表夫姓,導致在中文語境中吳太太/吳夫人既可以指自己姓吳也可以指丈夫姓吳,在表示自己姓吳的時候,這里的太太和夫人就不是相較丈夫而言,而是相較于未婚的小姐而言,僅表示吳女士已婚、年長或者有一定身份地位;但在素有冠夫姓的西方文化中,Madame或者Mrs.后面加的就必然是丈夫的姓名了。
瑪麗·居里
接著說居里夫人這個讓人困惑的名字,試想如果把“孫逸仙夫人”當作宋慶齡的名字是何等可笑;此外,即便可以用尊稱、昵稱指代一個人,那為什么不用瑪麗亞博士這樣的頭銜來稱呼她呢,要知道她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女博士。是的,直到20世紀初,女性仍在為教育、科學等領(lǐng)域的不平等做著抗爭。2018年臺灣當局也曾因此想把教科書中的居禮夫人(臺灣沿襲民國翻譯稱“居禮”)改稱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引發(fā)不小反彈,反對意見中有一條十分犀利:如果是出于平權(quán)的需要,將居禮夫人改稱全名,但是全名中她仍是冠以夫姓的,并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但其實也很好反駁,畢竟蔣宋美齡和蔣夫人之間差距還是不小的,名字和稱呼不能混為一談,瑪麗亞博士也只是稱呼而不是名字。另外,名字冠夫的問題從歷史角度很好看待,歷史的歸歷史,前人冠夫姓就從前人,但這和今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名字和文化是兩回事,翻譯的問題尤其如此,不能因為沿用舊例,即便是錯的也不改。夏特萊侯爵夫人和居里夫人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能混為一談,前者是爵位封號,居里夫人只是一個日常稱呼,只是因為遵循舊例才沿用至今。
那么這個稱呼對居里夫人的形象有沒有影響呢?晚清的時候,居里夫人已經(jīng)被國人知曉,中國第一份自然科學期刊《亞泉雜志》創(chuàng)刊于1900年,該年第三冊刊登了王琴希翻譯的《昨年化學界》一文,提及了鐳、釙的發(fā)現(xiàn)和“愛司·苦列夫人S·Curie”雖然不知為何弄錯名字但應該是最早提及居里夫人的,1903年魯迅在《說鈤》(鈤是鐳的舊稱)中專門普及了鐳的發(fā)現(xiàn)并簡單介紹了居里夫人,他譯作“古籬夫人”,之后的作品中居里和居禮兩個譯名勝出,至今分別成為大陸和臺灣的主流譯名。這些早期作品對居里夫人個人描寫不多,關(guān)于她的材料主要來自她自己的自傳《居里夫人自傳》(Marie Curie)、她的女兒艾芙·居里(Eve Curie)寫的《居里夫人傳》(Madame Curie)和后來許多傳記作者不斷復寫的材料。自傳比較簡單,書名也是自己的名字,對她的形象塑造影響最大的是她去世之后1938年由女兒撰寫的這部《居里夫人傳》,這本傳記不如自傳樸實,強化了母親作為科學家不被理解的一面,突出了父母靈魂伴侶一般的愛情和平等的科學合作,雖然大體真實,但存在很多為尊者諱的內(nèi)容沒有提及,國內(nèi)讀者的認識也基本停留在這一書中。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女性作者開始重塑居里夫人的形象,代表作是吉魯(Francois Giroud)的《一個無尚榮光的女人》(Une Femme Honorable)和奎因(Susan Quinn )的《瑪麗·居里的一生》(Marie Curie: A Life),她們的初衷都是避免把瑪麗·居里稱為居里夫人,恢復其作為獨立個體的一面,從書名就能看出這種內(nèi)容上的導向。吉魯?shù)臅芯劢沽爽旣悺ぞ永锷械乃膫€男性,從女性視角看待愛情,并且沒有像艾芙的書中那樣諱言她和朗之萬的緋聞,同時通過實驗筆記等證據(jù)論證在與居里的合作中瑪麗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奎因則利用最新的家庭文獻和私人日記,塑造了一個完全剝離了“居里夫人”這一科學神話和社會符號的女性傳主形象,她通過檔案回溯了1903年提名諾貝爾獎和1910年參選法國科學院院士失敗的過程,一方面顯示出瑪麗·居里并不像被塑造出來的科學家形象一樣不在乎名利,事實上真實的科學家也絕對不是這樣的,另一方面通過競爭對手和評委的檔案反映出當時對女性科學工作者的歧視,還將參選失敗和同時發(fā)生的和朗之萬緋聞聯(lián)系起來(這時候居里先生早已去世多年)??蛲ㄟ^信件勾勒出瑪麗·居里內(nèi)心的痛苦與掙扎,她一直秉持科學活動和私人生活沒有關(guān)系,不希望人們窺視自己,這其實是一種被照射在聚光燈下的自我保護,道德評價不僅影響了她的聲譽還在剝奪她的學術(shù)生命。同時奎因揭示了另一件真相,瑪麗·居里和朗之萬的感情違背了當時的法國潛規(guī)則,即丈夫可以默許有一個情婦,這是男性的特權(quán),而瑪麗·居里在挑戰(zhàn)這種特權(quán)。事實上朗之萬的妻子之后默許了朗之萬有了一個秘書情婦,但不至于像瑪麗·居里一樣有名到可能威脅自己的生活。當然奎因沒有講述的是,如果我們脫離傳主的視角,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這一故事,就更能體會到結(jié)構(gòu)性壓迫對女性的剝削,從這一點而言朗之萬的妻子和瑪麗·居里同樣是被剝削的一方,你看,我們連她叫什么都不知道呢。從早期居里夫人形象的塑造,到近年來恢復其本名的嘗試,也不過是這更大歷史浪花中的小小一朵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