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里有個哲學家,是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亦稱船山先生,他強調(diào)行是知的基礎。這一觀點對湖南人影響很大。
在楊昌濟的倡導下,研究船山學問在一師成為風氣。這使得當年毛澤東待的一師的學習氛圍比后來的北大還要高明許多。知行關系也就是理論和實踐關系更加明了。
毛澤東天生就是一個行動者,讀書只是他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徑。毛澤東身上所具有的行動力,使得他早早意識到他將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使得他注定要超越他的老師們,并將超越老師們所推崇的那些賢者,原因就在于他具有無與倫比的行動力。
毛澤東早早就意識到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這無字之書,就是社會實踐,他早早就這樣做了。
1917年,他同已經(jīng)畢業(yè)當了老師的蕭瑜,簡裝外出“游學”,形同乞丐,有意磨練自己的臉皮。讀書人在求學上進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的同時,也增加了缺點和心里負擔,那就是脆弱。主要表現(xiàn)就是意志薄弱和臉皮子超薄,顯然毛澤東“游學”是準備克服這些缺點。例如他們需要層次蹭船,就是等船到了中游才說沒錢,人家又不能掉頭,還有別的顧客呢,只有把他們臭罵一頓。這樣的游學在校期間進行過幾次。第二年春天和蔡和森游了半個月,期間毛澤東是主導,蔡自覺接受毛澤東作為領頭人的最早人物之一。
他每天讀書讀報的時間很長,還常帶著地圖、字典和筆記本,和同學們談起時事,總是有條有理,了如指掌,往往充滿了激情,與是有“時事通”的外號。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表明他讀書的目的不是搞學問,而是來自強烈的人世愿望也就是社會責任感。
青年毛澤東強調(diào)刻苦力行的重要性,認為“閉門求學,其學無用”。他特別痛恨懶惰,十分注重精細。這意味著在實際工作中除了規(guī)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大的綱領外,還必須為部署做出表率和榜樣,有了具體的模范,大眾就好做自己的工作和努力了。這是毛澤東一個相當高明的T作方法,他在求學的時候就已經(jīng)想清楚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交友須勝己,似我不如無”。這就是告訴我們交友要有取舍,積極的交友同時要學會放棄。
毛澤東的書桌上總是堆了很多書報,蕭瑜有一次開玩笑說:“己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毛澤東反駁說:“心懷天下著,安能顧家”。
有人說人生其實就是六個字,年輕的時候三個字:不要怕;老了三個字:不要悔。就是啊,怕什么呢?此生無悔足矣!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同時學習,理論和實踐步步運用,就是探索成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