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无码中文视频,国产真实破苞视,国产精品日韩av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Sun, 18 Sep 2022 09:25:36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試力 – 寶寶取名網(wǎng)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 32 32 張字五行屬什么屬性康熙字典張字五行屬什么屬性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20355 Sun, 18 Sep 2022 09:19:32 +0000 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p=20355 簡介:本文又作《大成拳論》,是王薌齋先生重要著作,1944年完稿。

自志

拳道之大,實為民族精神之需要,學術之國本,人生哲學之基礎,社會教育之命脈。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fā)感情,改造生理,發(fā)揮良能,使學者神明體健,利國利群,故不專重技擊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則可謂之拳,否則是異端耳。習異拳如飲鴆毒,其害不可勝言也。余素以己利人為懷,觸目痛心,不忍坐視,本四十余年習拳經(jīng)驗,探其真義之所在,參以學理,證以體認,祛其弊,發(fā)其秘,舍短取長,去偽存真,融會貫通,以發(fā)揚而光大之,今成一種特殊拳學,而友人多試之甜蜜,習之愉快,因僉以“大成”二字名吾拳,欲卻之而無從也,隨聽之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鍛煉。統(tǒng)而言之,使人身與大氣相應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則原理為本,養(yǎng)成神圓力方,形曲意直,虛實無定,鍛煉成觸覺活力之本能。以言其體,則無力不具;以言其用,則有感即應。以視彼一般拳學家,尚形式,重方法,講蠻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論也。誠以一般拳學家多因注重形式與方法,而演成各種繁冗畸形怪狀之拳套,更因講求蠻力之增進,而操各項激烈運動,誤傳誤受,自尚以為得意者,殊不知盡是戕生運動,其神經(jīng)、肢體、氣管、筋肉,已受其摧殘而至頹廢,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雖不敢謂本拳為無上之學,若以現(xiàn)代及過去而論,信他所無而我獨有也。學術理應一代高一代,否則當無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學適于神經(jīng)、肢體之鍛煉,方因而益智,尤適于筋肉溫養(yǎng)、血液之滋榮,更使呼吸舒暢,肺量增強,而本能之力亦隨之漸長,以實現(xiàn)一觸即發(fā)之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統(tǒng)于篇內(nèi)述之,茲不贅述。但此篇原為同志習拳較易而設,非問世之文者比也。蓋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鶩鴻爪影于泥雪中尋之,僅將平日所學,拉雜記載,留作參考。將來人手一篇,領會較易。但余素以求知為職志,果有海內(nèi)賢達,對本拳予以指正,或進而教之,則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藉他山之攻,而益有進益,日后望徒學諸生,虛心博訪,一方面盡量問難,一方面盡力發(fā)揮,倘有心得,希隨時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奧,而期福利群人,提高國民體育之水準,實為盼甚,否則毫無價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輩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qū)W術本為人類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簡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對本拳之精微,不能闡發(fā)凈盡。所望者,僅不過筆錄而已,實難形容其底蘊,以詳吾胸中之事矣,一隅三反,是在學者。余因授道之誠,情緒之熱,遂不免言論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罵由人。

河北博陵薌齋王尼寶志于太液萬字廊

習拳述要

近世操拳學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堅硬夸示人前,以為運動家之表現(xiàn)。殊不知此畸形發(fā)達之現(xiàn)象,既礙衛(wèi)生,更無他用,最為生理家忌禁,毫無運動之價值也。近年以來,余于報端,曾一再指摘其非,雖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詆人,此真不齒,故終不免諸多銜怨者。大凡從來獨抱絕學為人類謀福利者,與極忠誠之士和聰明絕頂者,社會從來鮮有諒解,水準之低,概可想見。余為拳道之永久計,實在不敢顧其私,希海內(nèi)賢達其諒鑒之。

拳道之由來,原系采禽獸搏斗之長,相其形,會其意,逐漸演進,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則,始匯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與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則滯,用意則靈之說,尋其所以,則又瞠然莫辯。用力則筋肉滯,而百骸不靈,且不衛(wèi)生,此故然矣。然在技擊方面言之,用力則是力窮,用法即是術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學也。而且精神便不能統(tǒng)一,用力亦不篤,更不能假以宇宙力之呼應,其神經(jīng)已受其范圍之所限,動作似裹足而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變象,抵抗是由畏敵擊出而起,如此豈非接受對方之擊,則又安得不為人擊中乎?用力之害,誠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于一氣之源,互根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凝緊注血之力謂之力,若非用意支配全體之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縮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養(yǎng)生與應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神生,力隨意轉(zhuǎn),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所謂意緊力松,筋肉空靈,毛發(fā)飛漲,力生鋒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二十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舉“意”字以概精神,蓋即本拳重意感與精神之義也。原期喚醒同人,使之顧名思義,覺悟其非,而正鵠是趨。孰知一般拳家各懷私見,積重難返。多不肯平心靜氣,舍短取長,研討是非之所在,情甘抱殘守闕,奈何!奈何!遂致余愿無由得償,吁可慨也。余之智力所及,絕不甘隨波逐流,使我拳道真義永墜沉淪,且猶不時大聲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發(fā)猛醒,此又區(qū)區(qū)之誠,不能自己者也。

第二章 論信條與規(guī)守

拳學一道,不僅鍛煉肢體,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傳統(tǒng)而言,首重德性,其應遵守之信條,如尊師、敬長、重親、孝長、信義、仁愛等,皆是也。此外更須有俠骨佛心之熱誠,舍己從人之蓄志,茍不具備則不得謂拳家之上選。至于渾厚深沉之氣概,堅忍果決之精神,抒發(fā)人類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資質(zhì),尤為學者所必備之根本條件,否則恐難得傳。既使傳之,則亦難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輩每于傳人之際,必再三審慎行之者,蓋因人材難得,不肯輕錄門墻。至其傳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為本。如:頭直、目正、神莊、聲靜,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訣示之。茲將五字訣歌解列后,以示其意:

習拳既入門,首要尊師親,

尚友須重義,武德更謹遵。

動則如龍虎,靜猶古佛心,

舉止宜恭慎,如同會大賓。

恭則神不散,慎如深淵臨,

假借無窮意,精滿渾元身。

虛無求實切,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電,所學與日深。

運聲由內(nèi)轉(zhuǎn),音韻似龍吟,

恭慎意切和,五字秘訣分。

見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尋,

莫被法理拘,更勿終學人。

第三章 論單重與不著象

拳道之原則原理論,勿論平時練習,抑在技擊之中,須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為形著像,力亦破體也。蓋神、形、力、意,皆不許著象,一著象便是片面,既不衛(wèi)生,且易為人所乘,學者宜謹記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則易犯雙重之病,然亦不許過靈,過靈則易趨于華而不實也。須要具體舒放屈折含蓄,如發(fā)力時亦不許斷續(xù),所謂力不亡者也。蓋雙重非指兩足部位而言,頭手肩肘膝胯,以及大小關節(jié),即一點細微之力,都有單雙松緊,虛實輕重之別。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單重,走向絕對之雙重,更由絕對之雙重,而趨于僵死之途。甚矣單雙重之學,愈久而愈湮之。就以今之各家拳譜論,亦都根本失當,況其作者,盡是露形犯規(guī)而大破其體者。所有姿勢,誠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習之則愈去拳道之門徑而遠甚。不著象而成死板,一著象散亂無章,縱然身遇單重之妙,因無能領略,此亦無異于雙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靈而為止,是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徑,永無隨機而動,變化無方,更無發(fā)揮良能之日矣。噫!亦誠可憐之甚也。至于神與意之不著象,乃非應用觸覺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證明之。比如雙方?jīng)Q斗,利害當前,間不容發(fā),已接未觸之時,尚不知應用者為何,解決之后,復不知適間所用者為何,所謂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謂極中致和,本能之自動良能者也。

第四章 抽象虛實有無體認

習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結(jié)晶之妙,則全在于神形意力之運用互為一致。此種運用,都視之無形,聽之無聲,無形亦無象。就以有形而論,其勢如空中之旗,飄擺無定,唯風力是應,即所謂與大氣之應合;又如浪中之魚,起伏無方,縱橫往還,以聽其觸。只有一片相機而動、應感而發(fā)和虛靈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虛無而度其有,亦以有處而揣其無,誠與老莊佛釋“無為而有為”,“萬法皆空,即為實象”,一切學理多稱謹似。又如倪黃作畫,各以俏逸之筆,孤行天壤,堪并論也。其機其趣,完全在于無形神似之間,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習時有對鏡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則內(nèi)虛而神敗矣。

習時須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內(nèi),四周如有大刀闊斧之巨敵,或毒蛇猛獸蜿蜒而來,其共存生之情景,須當以大無畏之精神而應付之,以求虛中之實也。如一旦大敵林立,在我如入無人之境以周旋之,則為實中求虛,要在平日操存體認,涵蓄修養(yǎng),總之都是從抽象中得來,所謂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許存有對象,而解脫一切者是也。

切記,習時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細小之點力動作,亦須具體無微而不應,內(nèi)外相連,虛實相需,而為一貫。須要無時無處不含有應付技擊之感。倘一求速,則一切經(jīng)過之路徑滑然而過,再由何而得其體認之作用乎?是故初學時,須以站樁為基礎,漸漸體會而后行之??傊氁裥我饬Τ蔀橐回?,亦須四心(頂心、本心、手心、足心)相合,神經(jīng)統(tǒng)一,一動無不動,亦更無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執(zhí)著,不停斷,再與大氣之呼應,各點力之松緊互以為用,庶乎可矣。

離開己身,無物可求;

執(zhí)著己身,永無是處。

旨哉斯言,細心體會,

自不難窺拳道之堂奧矣。

第五章 總 綱

拳本服膺,推名大成,

平易近人,理趣叢生。

一法不立,無法不容,

拳本無法,有法也空。

存理變質(zhì),陶冶性靈,

信義仁勇,悉在其中。

力任自然,矯健猶龍,

吐納靈源,體會功能。

不即不離,禮讓謙恭,

力合宇宙,發(fā)揮良能。

持環(huán)得樞,機變無形,

收視聽內(nèi),鍛煉神經(jīng)。

動如怒虎,靜似蟄龍,

神猶霧豹,力若犀行。

蓄靈守默,應感無窮。

歌訣

古人多以歌訣之法,以為教授工具,謹師其意,略加變更,特編歌訣刊后,以餉學者。

拳道極微細,勿以小道視,

開辟首重武,學術始于此。

當代多失傳,荒唐無邊際,

拳道基服膺,無長不匯集。

切志倡拳學,欲復古元始,

銘心究理性,技擊乃其次。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

意在宇宙間,體認學試力

百骸撐均衡,曲折有面積,

仿佛起云端,呼吸靜長細。

舒適更悠揚,形象若瘋癡,

絕緣摒雜念,斂神聽微雨。

滿身空靈意,不容粘毫羽,

有形似流水,無形如大氣。

神綿猶如醉,悠然水中浴,

默對向天空,虛靈須定意。

洪爐大冶身,陶熔物不計,

神機自內(nèi)變,調(diào)息聽靜虛。

守靜如處女,動似蟄龍舉,

力松意須緊,毛發(fā)勢如戟。

筋肉遒欲放,支點力滾絲,

螺旋力無形,遍體彈簧似。

關節(jié)若機輪,揣摩意中力,

筋肉似驚蛇,履步風卷席。

縱橫起巨波,若鯨游旋勢,

頂上力空靈,身如繩吊系。

兩目神凝斂,兩耳聽靜極,

小腹應常圓,胸間微含蓄。

指端力透電,骨節(jié)鋒棱起,

神態(tài)似猿捷,足踏如貓距。

一觸即爆發(fā),炸力無斷續(xù),

學者莫好奇,平易生天趣。

返嬰尋天籟,軀柔似童浴,

勿忘勿助長,升堂漸入室。

如若論應敵,拳道微末技,

首先力均整,樞紐不偏倚。

動靜互為根,精神多暗示,

路線踏重心,松緊不滑滯。

旋轉(zhuǎn)謹穩(wěn)準,鉤錯互用宜。

利鈍智或愚,切審對方意。

隨曲忽就伸,虛實自轉(zhuǎn)移,

蓄力如弓滿,著敵似電急。

鷹瞻虎視威,足腕如兜泥,

鶻落與龍潛,渾身盡爭力。

蓄意肯忍狠,膽大心更細,

劈纏鉆裹橫,接觸揣時機。

習之若恒久,不期自然至,

變化形無形,周旋意無意。

叱咤走風云,包羅小天地,

若從跡象比,老莊與佛釋。

班馬古文章,右軍鐘張字,

大李王維畫,玄妙頗相似。

造詣何能爾,善養(yǎng)吾浩氣,

總之盡抽象,精神須切實。

第六章 練習步驟

本拳之基礎練習,即為站樁。其效用在能鍛煉神經(jīng),調(diào)劑呼吸,通暢血液,舒和筋肉,誠養(yǎng)生強身益智之學也,亦為優(yōu)生運動。其次為試力、試聲,體認與大氣之呼應和力波之松緊,良能之察覺,虛實之互根之切要各法則。再次為自衛(wèi)。茲將各階段逐述于后。

站 樁

站樁,即立穩(wěn)平均之站立也。初習為基本樁。習時須首先將全體之間架配備安排妥當,內(nèi)清虛而外脫換,松和自然,頭直、目正、身端、頂豎、神莊、力均、氣靜、息平、意思遠望,發(fā)挺腰松,具體關節(jié)似有微曲之意,掃除萬慮,默對長空,內(nèi)念不外游,外緣不內(nèi)侵,以神光朗照巔頂,虛靈獨存,渾身毛發(fā)有長伸直豎之勢,周身內(nèi)外舒適挺拔,覺如云端寶樹,上有繩吊系,下有木支撐,其悠揚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氣游泳,殊相近也。然后再體會肌肉細胞動蕩之情態(tài),鍛煉有得,自知為正?;顒印7蛩^正常者,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貧血者可以增高,血壓高者可以下降而達正常。蓋因其勿論如何運動,永使心臟之搏動不失常態(tài),平衡發(fā)達,正常工作。然在精神方面,須視此身如大冶洪爐,無物不在陶熔體認中。但須察覺各種細胞為自然之同時工作,不得有絲毫勉強,更不許有幻想。如依上述之鍛煉,則身體之筋肉,不鍛而自鍛,神經(jīng)不養(yǎng)而自養(yǎng),周身舒暢,氣質(zhì)亦隨之而逐漸變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內(nèi)而外,自不難漸漸發(fā)達。但切記身心不可用力,否則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則氣滯而力板意停而神斷,全體皆非矣??傊疅o論站樁試力,或技擊,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橫隔膜一發(fā)緊,便是錯誤。愿學者慎行之。萬勿忽視。

試 力

以上的基本練習,既有相當基礎之后,則一切良能之發(fā)展,當日益增強,則應繼續(xù)學試力工作,體認各項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實效用。此項練習,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工作。蓋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習時須使身體均整,筋肉空靈,思全體毛孔無不有穿堂風往還之感。然骨骼毛發(fā)都要支撐遒放,爭斂互為。動愈微而神愈全,慢優(yōu)于快,緩勝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體認全體之意力圓滿否,其意力能隨時隨地應感而出否,全身能與宇宙之力應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為事實否。欲與宇宙力起應合,須先與大氣發(fā)生感覺,感覺之后漸漸呼應,再試氣波之松緊,與地心爭力作用。習時須體會空氣阻力何似,我即用與阻力相等之力量與之應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無過亦無不及。初試以手行之,逐漸以全體行之,能認識此種力,良能漸發(fā),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議之妙,而各項力量,亦不難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斷,靈不使散,渾噩一體,動微觸牽,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達到舒適得力,奇趣橫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試各力名稱甚繁:如蓄力、彈力、驚力、開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纏綿、撐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桿、輪軸、滑車、斜面等各種力量,亦自然由試而得知。蓋全體關節(jié)無微不含屈勢,同時亦無節(jié)不含放縱與開展,所謂遒放互為。固無節(jié)不成鈍形三角,且無平面積,尤無固定之三角形(不過與器械之名同而法異),蓋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體認而得知。形則微矣。表面觀之形似不動,而三角之螺旋,實自輪旋不定,錯綜不已。要知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非自身領略之后不能知也。蓋螺旋力以余之體認觀之,非由三角力不得產(chǎn)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動蕩與精神假想相互而為,皆有密切連帶之關系,若分而言之,則又走入方法之門,成為片面耳。所以非口傳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詳述也。

總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結(jié)緊密,內(nèi)外含蓄,一致而為用。若單獨而論,則成為有形破體機械之拳道,非精神意義之拳也。余據(jù)四十余年體會操存之經(jīng)驗,倍感各項力量,都由渾元擴大、空洞無我產(chǎn)生而來,然渾元空洞亦都由細微之棱角漸漸體會,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間一切學術,無一不感矛盾,同時亦感無一不是圓融。統(tǒng)一矛盾,始能貫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則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渾噩之要,絕不在形式之好壞,尤不在姿勢之繁簡,要在神經(jīng)支配之大意和意義之領導,與全體內(nèi)外之工作如何。動作時,在形式方面不論單出雙回,齊出獨進,橫走豎撞,正斜互爭,渾身之節(jié)點、面、線一切法則,無微不有先后、輕重、松緊之別。但須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無斷續(xù),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不論試力或發(fā)力,須保持全體松和含蓄而有聽力,以待其觸,神宜內(nèi)斂,骨宜藏棱,要在體外三尺以內(nèi)似有一層羅網(wǎng)包護之,而包羅之內(nèi),盡如刀叉勾錯并蓄,有萬箭待發(fā)之勢,然都在毛發(fā)筋肉伸縮撥轉(zhuǎn),全身內(nèi)外無微不有滾珠起棱之感,他如虛無假借種種無窮之力,言之太繁,姑不具論,學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之后,切莫以為習拳之道已畢,此不過僅得些資本而已,而始有學拳之可能性。若動則即能“松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得中平”之中樞訣要,則又非久經(jīng)大敵,實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則須絕頂天資,過人氣度,尤須功力篤純,方可逐漸不加思索,不煩擬意,不期然而然,莫知為而為,本能觸覺之活力也。具體細微之點力,亦須切忌無的放矢之動作,然又非做到全體無的放矢而不可,否則難得其妙。

試 聲

試聲為輔助試力細微所不及,其效力在運用聲波鼓蕩全體之細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嚇,而聞之者則起猝然驚恐之感,實因其聲力并發(fā),與徒作喊聲意在威嚇者不同。試聲口內(nèi)之氣不得外吐,乃運用聲由內(nèi)轉(zhuǎn)功夫,初試求有聲,漸從有聲而變無聲,蓋人之聲各異,唯試聲之聲,世人皆同,其聲如幽谷撞鐘之聲似。老輩云:試聲如黃鐘大呂之本,非筆墨毫端可以形容,須使學者觀其神,度其理,聞其聲,揣其意,然后以試其聲力之情態(tài),方能有得。

自 衛(wèi)

自衛(wèi),即技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比如機械之輪,或兒童之捻轉(zhuǎn)兒,快到極處,似乎不動。如觀之已動,則是將不動,是無力之表現(xiàn)也。所謂不動之動速于動,極速之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根為用。其運用之妙,多在于神經(jīng)支配,意念領導與呼吸之彈力,樞紐之穩(wěn)固,路線之轉(zhuǎn)移,重心之變換。以上諸法,若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亦須在平日養(yǎng)成隨時隨地一舉手一抬足,皆含有應機而發(fā)之準備,要在虛靈含蓄中意感無窮,方是貴也。然在學者于打法一道,雖無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經(jīng)之過程,如對方呆板緊滯,且時刻表現(xiàn)其重心、路線、部位之所在,則無足論。倘動作迅速,身無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曰各項力之具備者,就以其運動之速,則亦非一般所能應付,故平日對于打法,亦應加以研究。習時首先鍛煉下腹充實,臀部力穩(wěn),頭手肩肘膝胯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鉤打、按打、掛打、鋸打、鉆打、搓打、拂打、疊打、錯打、裹打、踐打、截打、堵打、摧打、撥打、滾力打、支力打、滑力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體之片面打、局部之整體打、上下卷打、左右領打、內(nèi)外領打、前后旋打、力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動靜已發(fā)未發(fā)之機和一切暗示打法,雖系局部,若非實地練習,亦不易得。始終是下乘功夫,如聰明智慧者,則無須習此。

技擊樁法

技擊樁與基本樁神形稍異,然仍依原則以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為半丁八之弓箭步也。兩足重量前三后七,兩臂撐抱之力內(nèi)七外三,何時發(fā)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須還原。如槍炮之彈簧,伸縮不斷之意也。手足應變之距離,長不過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換無窮,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緊沉實之利用,柔靜驚彈之揣摩,路徑之遠近,間架之配備,發(fā)力之虛實,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時間之機會,然后逐漸研討拳學之整個問題。在平時,須假定虎豹當前,蓄勢對搏,力爭生存之境況,此技擊入手之初,不二法門,亦為最初之法則。茲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運用于后。

(一) 神意之應用

技擊之站樁,要在身體空靈均整,精神飽滿,神猶霧豹,意若靈犀,具有烈馬奔放,神龍嘶噬之勢,頭頂項豎、頂心暗縮,周身鼓舞,四外牽連,足趾抓地,雙膝撐撥,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風卷樹,思有拔地欲飛,擰擺橫搖之勢,而具體則有撐裹豎漲、毛發(fā)如戟之力,上下樞紐曲折百繞,垂線自乘,其伸拔之力,要與天地相爭,肩撐肘橫,裹卷回還,拔旋無已,上兜下墜,推抱互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鉤擰,外翻內(nèi)裹,有推動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節(jié)生棱,具體收斂,要知思動,含蓄吞吐,運力縱橫,兩肩開合,擰裹直前,有橫滾推錯兜卷之力,毛發(fā)森立,背豎腰直,小腹常圓,胸部微收,動則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狀,全體若靈蛇驚變之態(tài),亦猶似火燒身之急,更有蟄龍振電直飛之神氣。尤感筋肉激蕩,力如火藥手如彈,神機微動雀難飛,頗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則神意一交,如網(wǎng)天羅,無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鱗甲,雪霜之肅草木,且其發(fā)動之神速更無物可以喻之,是以余將此種神意運動命名之曰“超速運動”,言其速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須切實為之,以免流入虛幻。

(二) 力之運用

神意之外,力之運用更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非片面力也。唯大部分須試力上求之。習時須先由節(jié)段,面積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繼由點力之均整,揣摩虛實之偏倚,復由偏倚之松緊,以試發(fā)力之適當,更由適當之發(fā)力,利用神光離合之旋繞,與波浪彈力之鋒棱,再以渾身毛發(fā)有出尋問路之狀,而期一觸即發(fā)之功能。且時時準備技擊之攻守,亦時刻運用和大敵之周旋,尤須注意發(fā)力所擊之要點,萬不可無的放矢。見虛不擊擊實處,要知實處正是虛;虛實轉(zhuǎn)移樞紐處,若非久歷永不知;混擊蠻打亦有益,須看對手他是誰;正面微轉(zhuǎn)即斜面,斜面迎擊正可摧;勤習勿懈力搜求,恭慎意切靜揣思。技擊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則為決斗,決斗則無道義,更須抱定肯、忍、狠、謹、穩(wěn)、準之六字訣要,且與對方抱有同死決心,若擊之不中,自不能擊,動則便能致其死方可擊之,其決心如此,自無不勝,此指勢均力敵者而言。如技能稍遜,不妨讓之。若在同道相訪,較試身手方面言之,則為較量,較量為友誼研討性質(zhì),與決斗不同,須首重道義,尤須觀察對方之能力何似,倘相去遠,則須完全讓之,使其畏威懷德為切要。較量之先,須以禮讓當先,言詞應和藹,舉動要有禮度,萬不可驕橫、狂燥,有傷和雅,夫而后武德可以漸復,古道可以常存,實我拳道無尚光榮,則余有后望焉。

第七章 論拳套與方法

拳之深邃本無窮盡,縱學者穎悟絕世,更要具有篤信力行之精神,終身習行亦難究其極。而拳套與方法,所謂人造拳架子是也。自滿清三百年來,為一般門外漢擋差表演而用,即拳混子謀生之工具。果欲研拳者,則又何暇而習此?非但毫無用途,且于神經(jīng)、肢體、腦力諸多妨礙,戕害身體一切良能,故習此者,鮮有智識,而于應用,尤不適合,且害處極多,筆難盡罄,對于拳之使命、衛(wèi)生原則相距太遠,則根本不談。對于較技,設不用方法拳套,而蠻干混擊或不致敗,倘或用之則必敗無疑,至謂五行生克之論則尤妄甚,在決斗勝負一瞬之間,何暇思考,若以目之所見,一再思察,然后出手以應敵,鮮有不敗者。生克之論,吾恐三尺幼童亦難盡信,夫誰信之?可詢之于決賽過者,自知吾言非謬也。見漢書洪范五行志,乃指政治、人民需要開發(fā)金木水火土應用而言,后一般不學無識之輩,濫加采用,妄為偽造,致演為世之所謂五行生克之論。此不過為江湖之流信口云云而已,豈學者亦可以讀此乎?蓋拳套一項,大都知系人偽造,然招式方法,又何償不是人所偽為,皆非拳之原則發(fā)揮本能之學也??v有純篤之功夫,信專之堅忍,恒心毅力而為,然亦終歸是舍精華而就糟粕者也,要知拳學根本無法,亦可云無微不法。一有方法,精神便不一致,力亦不篤,動作散慢不果速,一切不能統(tǒng)一,更有背于良能。所謂法者,乃原理原則之法,非枝節(jié)片面之刻板方法而為法。習枝節(jié)之法,猶之忽庸醫(yī)然也。所學者,都是備妥方法藥方以待患者,而患者須按方患病,否則無所施其技矣。凡以拳套方法而為拳,是不啻以蛇神牛鬼之說而亂大道,皆拳道之罪人也。嘆今之學者,縱有精研之聲,苦無入徑之門,故余不顧一切,誓必道破其非。夫拳道方法,既屬毫無用途,而且有害,何傳者、習者尚不乏其人者,何也?概因此中人大都智識薄弱,故多好奇喜異,即告之以真,彼亦難悟,悟亦難行。蓋習之者,咸以拳套方法,籍以眩人而夸世,而傳之者更以拳套方法能欺人,且尤籍此以消磨時間而便于謀生,況根本不識拳為何物者,故相率以己誤遺誤,永無止境,誠可憐、可哭、亦復可氣也。噫!豈僅拳之一道,吾感一切學術,大都亦是畸形發(fā)展,余實不忍目睹同類走入迷途之浩劫而不救,故不惜本我多年的體認之經(jīng)驗所得所知,反復申論,以正其妄,而期喚醒同胞,勿復執(zhí)迷不悟也。大凡天地間之高深學術,皆形簡而意繁,而形式復雜者絕少精義,固不僅拳道然也。愿同志三思之。

第八章 論拳與器械之關系

古云:“拳成兵器就,莫專習刀槍”。若能獲得拳中之真理,復對各項力之功能,與節(jié)段面積之曲折,長短斜正之虛實,三段九節(jié)之功用,路線高低之方向,和接觸時間之火候,果能意領神會,則無論刀槍棍種種兵器,稍加指點,俱無不精,即偶遇從無見聞之兵器,且執(zhí)于使用該兵器專家之手,彼亦不敵。何則?比如工程師比小爐匠,醫(yī)博士比護士,根本無比例之可擬也。

第九章 論點穴

點穴之說,世人都以為奇,有云點穴道者,有云時間者,其種種紛論不已,聞之令人生厭而欲嘔,所論皆非也。蓋雙方較技,勢均力敵,不必曰固定之穴不易擊中,即不論何處擊中亦很難,如僅以某穴之可點,再加以時間之核對,則早已為對方擊破矣??傊魺o拳術之根本能力,縱使其任意戳點,亦無所施其技,即幸而點中亦無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實理力,則無論兩肋前胸之某一部位,一被擊中,立能致死。非有意點穴,而所至之處,則無不非穴,若僅學某處是穴,某時可點,其道不愈疏遠乎。

第十章 天賦與學術之別

世人常云:“某甲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其勇不可擋”。要知身長八尺,力逾千斤,只可謂得天獨厚,不得以代表拳學也。又云:“某一拳擊斷巨磨石,單拳劈碎八塊磚,及前縱一丈,后躍八尺”,果能如此,僅不過愚人局部功夫耳,則必將走入廢人途徑,此且不談,然者不得以拳道目之。如上所談,世人都以為特殊奇士,若與通家遇,則毫無能為。至論飛檐走壁劍俠之說,此皆小說家夢想假造,只可付之一笑,如開石頭過刀槍乃江湖中所謂吃托之流,此下而又下,不值一道。

第十一章 解除神秘

每有天資低而學識淺者,其為人忠誠,然已承師教,且有深造獨專,絕大純篤之功夫,雖系局部,但人多不及,聽其言論之玄妙,觀其效用之功能,識別淺者,即以為人莫能此,便以為神秘視之。殊不知神秘之說,根本荒謬,概由智識薄弱,鑒別力淺及體認未精而起,即或偶爾僥幸得到拳中真義,奈無能領略,而莫然放過,所以每以理趣較深者輒起一種神秘思想。若習之深,見廣聞多,有所遇,自然能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然,豈獨拳學哉。

第十二章 知行解釋

學術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則終不免自欺欺人,妄語叢叢,言之多無邊際。知行二字雖簡易,實則繁難,世云有謂“知難而行易”者,更有謂“知雖難而行尤不易”,與“知行合一,及事之本無難易”者,以上所談各具有理,然究屬籠統(tǒng)且多片面,不能使人徹底明了。余以為凡對一門學問,有深刻之功力,亦有相當效果,而因智識所限,不能道其所以然者,皆可云知難行易;如識鑒功深,知雖易而行亦不難;若有識別而無功力,則可謂知易行難;倘無功力又乏智識,則知行二字兩不可能。學術本無止境,其有若干知,或有若干行,行到如何地步,知到怎樣程度,方為真知真行,則余實不敢加論定,然應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者亦能知,始可謂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無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弗克有真知之時也。誠以相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學術皆然,武道尤甚。蓋因此道中須時刻兌現(xiàn),雙方相遇無暇思考,更不容老生常談。夫?qū)W術一道,首要明理,更須切實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于走入歧途,功夫愈深戕害愈烈。不論讀書寫字,任何藝術,往往在幼時多以為可造,豈知年長功深,名滿天下者,反而不堪造就矣。此比比皆是,蓋因師法不良,用功不細心,追求表面,人學亦學,人云亦云,所謂盲從者是也。若習而不果,則亦永無體認之可言,茫然一生,毫無實際,且易起神秘思想,終不得望見門墻,由是而罄其所學,以致終生無體認也,哀哉!須知,巧者不過習者之門,文曰:子孫雖愚,讀書不可免,亦要明理,更要實踐,表里內(nèi)外,互相佐之,否則終難入軌。

第十三章 拳道喪失之原因

習拳之要,有三原則:一健身,一自衛(wèi),一利群。利群為吾人之天職,亦其基本要領。然一切之一切,則須完全由于身心健康中得來。不健康絕無充足之精神,精神不足永無可歌可泣之事跡。且不必曰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吾恐見人溺人或自縊,亦將畏縮而不前也,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哉。不但此也,凡自身弱者,多氣量小而情緒惡,是容物怡情亦非身體健康不可也。健身為人生之本,習拳為健身之基,一切事業(yè)悉須賴之,其關系即如是之大,豈能任其以偽亂真,欺天下萬世而不辨乎?按拳道之起初最簡,而后始趨繁雜。夫拳道為改善生理之工具,發(fā)揮良能之要訣,由簡入繁,則似可也;由繁而簡,違背生理之原理原則,則不可。形意拳當初有三拳,且三拳為一動作,所謂踐鉆裹,若馬奔連環(huán),一氣演為三種力之合一作用也。至于五行十二形亦包括在內(nèi),蓋五行原為代五種力之名詞,如十二形,乃謂十二種禽獸各有特長,應博取之,非單獨有十二形及各種雜類之拳套也。八卦拳亦如是也,初只有單雙換掌,后因識淺者流,未悉此中真義,竟妄為偽造,至演有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等偽式,非徒無益而尤有害。大極拳流弊尤深,惟其害不烈于生理方面,尚不十分背謬,但一切姿勢,亦毫不可取。如以該拳譜論,文字較雅,惜精義少而凡凡多,且大多有籠統(tǒng)之病??傊唇腥g,根本談不上養(yǎng)生與技擊之當否,亦無一法合乎生理要求者。余四十年足跡大江南北,所謂拳家有萬千,從無見有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況精奧乎?夫拳本形簡而意繁,且有終身習行而不能明其要義者,至達于至善之境地,則尤屬鳳毛鱗角,又況于此道根本不是者。此非拳道之原理難明,實因一般人缺乏平易思想與堅強意志。降及今世,門戶疊出,招式方法多至不可名狀。詢其所以,曰博美觀,以備表演耳。習拳者若以悅?cè)藶槟康模瑒t何如舍習拳而演戲劇乎?且戲劇中尚有不少有本之處,較之一般拳家誠高一籌也。每聞今之習拳者,常與人曰能會若干套與幾多手而自鳴得意,殊不知識者早經(jīng)竊笑于旁,更為之可嘆息不置也矣。然則拳道之喪失,豈非拳套方法為之,歷經(jīng)三百年來相習即已成風,積重難返,下焉者流,推波助瀾,致演為四象五行之說,九宮八卦之論以及河洛之學說者。凡荒唐玄奇之詞盡量采用而附會,使學者不明真象,惑于瞽說而趨之若鶩,拳道之原理,焉得不日就澌滅哉。此外尚有學得幾套刀槍拳棍,欲假此而謀生,幸爾相遇巧合,其計獲售。而因謀生之不遂者,認為有機可乘,爭相效法,布滿社會,此等行徑不唯拳道之真義背棄無余,而尚義俠骨之風亦相與隨之而廢。然其間不免有持達之士,能窺拳中之奧蘊者,惜又為積習成見所囿,不肯將所得精華徑以示人,豈知汪洋之水,何患人掏,是何因所見之不廣,其小之若是耶。

夫?qū)W術本為人類所共有,茍有所得,理應公諸社會,焉可以私付密授,使之湮沒不彰乎。邇來更聞有依傍佛門,說神說鬼,妄言如何修道,如何遇仙,其荒誕不經(jīng),又如邪怪亂道之尤甚者,良可概也。夫今為科學昌明之時代,竟敢作此野狐之謬說,傳之人口,布諸報端,此種庸愚昏憒之徒,真不知人間尚有羞恥之事矣。佛如有靈,不知對此流傳謬種之類,作何感思歟?世間求名謀生之道不只一端,何必利用社會弱點自欺欺人。余言及此,不禁為拳道悲,更為世道人心嘆也。拳道之凌替,固應罪及康雍二帝,以其時倡之不以其道也。然亦歸咎于同志智識不足,根性不良,以致為其所愚,迄今以誤傳誤,而于此道都莫能識別,即或間有覺悟者,又因保守門戶之成見而是非人,遂愈趨而愈下也。拳之一道,學之得當,有益身心,更可補助一切事業(yè)之不足;學之不當,能使品德、神經(jīng)、肢體、性情都致失常,且影響生命,因而誤及終身。謂余不信,請看過去拳術名家,多因筋肉失和,而罹癱瘓下痿者,比比皆是,習拳原為養(yǎng)生,反而戕生,結(jié)果殊可憐也。世人多呼拳道為國粹,如此國粹,豈非制造廢人之工具乎?民國十五年后,各地設有國術館,以示其它各術皆不配稱一國字也。然則此丟人喪氣毫無價值之國術,亦僅我國可見,但未悉個中尚有如此高明之奇士,能賜其偉大之命名。余不知其大膽若輩又作何想也。至論提倡運動的一般大人先生們,終日振臂高呼為天下倡,豈知運動健將,都是提前死亡之領導者。噫!何以盲從之若是耶!唯愿世人靜夜慎思,須明辨之。人生最寶貴者,莫過于身體,豈能任一般盲目之支配信意摧殘乎?甚矣!投師、學技不可不慎也。余之學拳,只知有是非之分,不知有門戶之派別,為使拳術昌明,愿將平生所得所知交待后任,更愿社會群眾無不知之,故有來則教,向視人類為骨肉,從不喜有師徒之稱,以期逐漸掃除門派之觀念,則拳道或可光大乎?是所愿也。

第十四章 解除師徒制之商榷

師徒之制,譽為美德,然往往極美滿之事,行之于我國則流弊叢生,丑態(tài)百出,而拳界為尤甚焉,故社會多以為不齒。學之者,意若不拜師,難得其密;教之者,亦以不拜師不足以表現(xiàn)其親,更不肯授之以要訣。尤而效之,習為固然。噫,誠陋矣哉。姑不論膚淺者流,根本無技之可密即或有從,則彼密勢必將拳道真義密之于烏有之鄉(xiāng)矣。甚至門墻之內(nèi),亦自有其密而不傳者,余實不解其故。此真下而極下者也。拳道之不彰,有故也夫。降至今日,異拳瞽說,變本加厲,可勝嘆哉!蓋拳道之真義,可云與人生大道同其凡常,亦可云與天地精微同樣深奧,不明其道而習之,終身求道不可得。果以其道而習之,終身習行不能盡,又有何暇密之乎?凡屬人類,都應以民胞為懷,以饑溺自視,果如此而天下定,否則縱使世界人類死光,只余你一家存在,可謂自私之望已極,則又將如之何?吾恐人類之幸福永絕矣。國民積弱,事事多不如人,病亦在于此也,而況學術為千古人類所共有之物,根本不應有界域之分,更不必曰一國之內(nèi),同族之中,不當有異視,即于他國別族,亦須皆抱大同,而學術更不當為國界所限也,熙熙然皆生于光天化日之下,又何可密之有?其作用鄙卑,真不值一文也。是以余傳授拳學一事,從本來者不拒之旨,凡屬同好,有來則教,教必盡力,有問則告,告必盡義,惶惶然唯恐人之不能得或無以使人得也。故每于傳授之際,有聽而不悟,或悟而不見諸實行者,輒起憾然之恨。唯一見其知而能行,行而有得者,則又色然自喜,區(qū)區(qū)此心,一以慰人為慰,固未嘗以師自居也。蓋以人之相與,尚精神、重感情,不在形式之稱謂,果有真實學術授人,我雖不以師居,而獲其益者,誰不懷德附義而師事之。是師之名亡而實存也,又何損焉?若以異拳瞽說以欺世,縱令拜門稱弟,而明達者,一旦覺其妄,且將痛惡之不置,此又何師之有?師名雖存而實亡也。師徒之名份一定,而尊卑觀念以起,徒對師說即覺有不當,??钟蟹笌熤饑蓝桓冶?,即背之,而師為自保尊嚴計,亦痛加駁斥而不自反,此尚有何學術道義之可言?師徒制之無補拳道,可概見矣。又何況門派之爭,常以師徒制之流行而益烈,入主出奴,紛紜擾壤,由師承而成門戶,由門戶而成派別,更由派別之分歧而至學理之龐雜,如此則拳道真義將永無昌明之一日矣。其患不亦更甚乎?且學之有得,始乃有師。若叩頭三千,呼師八萬,而于學術根本茫然,是究不知其師之所在也。要知學術才是宇宙神圣,是有師尊,此吾所以力主師徒制之解除也。雖然此為余個人之見,而師徒制在拳界積習已久,如一時不遽除,為慎重計,則亦須俟雙方學識品德,互有真切認識而后行之,籍免盲從扦格之弊,似較為妥善也。

結(jié) 論

習拳不盡在年限之遠近與功力之深淺和身體及年齡之高下,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動作之快慢,輩份之高低。要在于學術原則原理通與不通耳。尤須在天賦之精神有無真實力量,再度其才志之何似,始定其造詣之深淺,將來之成就至何境地也。習拳最貴明理和精神有力。換言之,即有無獸性之篤力也。果能如是之力篤,再加之以修養(yǎng),鍛成神志清逸之大勇,自不難深入法海,博得道要至通家而超神化之堂奧也矣。夫所謂通家者,不僅精于一門,而于諸般學術聞其言便知其程度何似,是否正軌,有無實際,觀其方法,一望而知其底蘊,或具體或局部或具體而微,至用何法補救,自能一語道破,所謂“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夫為教授者,能語人以規(guī)矩,不能示人巧,更不得為人工,是在學者精心模仿,體會操存,然后觀察其功夫與精神合作之巧妙如何耳。以上所談為拳道,乃拳拳服膺謂之拳,亦即心領神會、體認操存之義,非世之所見一般為之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