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孩子的名字,一般應(yīng)該由孩子的爺爺來起,而不是由孩子的父母來起。原因有三,一是因?yàn)闋敔斈挲g大一點(diǎn),見識多一點(diǎn);二是因?yàn)闋敔斶€能知道前幾輩人的名字,不至于起的與祖先重名。三是因?yàn)閷O子是延續(xù)香火,作為爺爺輩的人是最高興的,讓爺爺起名,也表示重視。
第二,孩子名字,要講究避諱。一是要避諱祖先的名字,不僅僅是不能同一個字,同音也要盡量避諱。起碼要避諱孩子的爸爸、媽媽、叔叔、伯伯、姑姑、爺爺、奶奶、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二是要避諱孩子的舅舅、姨姨、姥爺、姥姥。三是要避諱孩子父親、母親的舅舅、姨姨,也就是孩子的老舅、老姨。正因?yàn)樾枰羞@么多的避諱,所以才需要老人來起名。但這個避諱,也有沒辦法的情況,比如姑父、姨夫、嫂子、姐夫,本質(zhì)上說,這些都是外人,來到孩子所在的家庭,不需要計(jì)較,很多時候也沒辦法計(jì)較。
第三,孩子的起名字要盡量不與古人重名比方,姓李,盡量不要叫李世民;姓張,盡量不要叫張居正;姓王,盡量不要叫王勃王維王之渙。姓劉,盡量不要叫劉邦。這里面是有講究的,尤其是古代的一些王侯將相,這個名字在前人身上已經(jīng)把風(fēng)水都用盡了。比方,我有個同學(xué)在中學(xué)當(dāng)班主任,他每年帶班,對孩子們的名字比較敏感,他帶的一個初中班里,十分湊巧,有一個孩子叫孫權(quán),一個叫劉備,叫孫權(quán)的,學(xué)習(xí)很差,不是一般的差,就是孺子不可教的差;叫劉備的,基本是七成,腦子就不夠數(shù)。
第四,孩子起名,盡量不與現(xiàn)代當(dāng)代的名人重名。姓李,你不能叫李大釗;姓王,你不能叫王明;姓閻,不能叫閻錫山,姓,不能叫韓復(fù)渠;姓戴,不能叫戴笠;姓毛、姓周,就不用說了。還有就是要避免與一些娛樂明星重名,王寶強(qiáng)、黃渤、趙麗穎、宋佳等等,這個就不多說了。
第四,孩子起名,盡量避免諧音。比方說,姓楊,就不要叫楊威,也不要叫楊偉;姓賈,不要叫顯章;姓張,不能叫印道;那天有個女的,聽別人叫她“某薇”,我以為就是這兩個字,沒想到一加上微信,是“某崴”,我想可能不是故意取的這個名字吧,因?yàn)檫@個“崴”字,讀音是“wai”,與“歪”同音。我還認(rèn)識個很漂亮的女的,姓武,叫碧,還是個領(lǐng)導(dǎo),總有人取笑她。
第五,孩子起名,盡量起三個字的。兩個字的字太少,容易重名,四個字的太怪,像日本人的名字。兩個字的李輝、王軍、劉鵬,上學(xué)了一個班里重名的,十分不舒服。
第六,孩子起名,不能起的太大。咱們以前有個說法,孩子的名字起越賤越小,越好養(yǎng)活,就是這個道理。比如經(jīng)常有人叫毛蛋、狗糞、求子、各蛋、糞墩,這些都不是隨便編的,這都是我認(rèn)識的人的名字。叫的太大、太貴的名字,不一定好。
第七,孩子起名,還要講究筆畫數(shù)字、字的形狀、字的結(jié)構(gòu)等。還要講究響亮,朗朗上口等。
孩子起名字,真要把這些都結(jié)合起來,認(rèn)真研究,那可不就是一門大學(xué)問嗎?
你能知道哪些特殊的名字,或者關(guān)于名字的講究呢?
]]>小時候,我有個挺偏執(zhí)的想法,認(rèn)為單字名優(yōu)雅清冷,雙字名土氣且累贅,而那些曾在先秦至漢晉之間與我“打過照面”的帝王將相、俊杰英豪,很大一部分都是單字名。于是我對自己的雙字名很是鄙夷,不禁想要追本溯源,中國人取名用單字還是雙字,到底是如何取舍,又如何演變的?#歷史開講#
史海溯洄,原來自先秦起,華夏民族的大名就基本由單、雙字組成。春秋時看似怪異的幾個名字,如秦國將軍百里孟明視、孔子之父孔叔梁紇,也都是單字名。只不過,此類稱呼包含了氏、名、字三個系統(tǒng)。譬如百里孟明視,百里是家族的氏,孟明是字,名是視。孔叔梁紇,孔是氏,叔梁是字,紇才是他的名。以單字為名,雙字為字,是當(dāng)時社會的主流習(xí)俗。
我們不妨來看看當(dāng)時最高統(tǒng)治者是怎么取名的。在西周東周整個周王世系的近40代周天子中,只有9位是雙字名(也叫復(fù)名),其中還有好幾位是親兄弟,屬于一個爹在特定時期取的名;兩漢的28位皇帝(包括被廢的),只有3位原本是復(fù)名,但即位后也都改成了單名;三國兩晉的帝王世系里,也唯有東晉末代被人挾持上位的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是復(fù)名。那些我們耳熟能詳?shù)奈某嘉鋵?,如蕭何?span id="qbxmfdy"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3018929">韓信、曹參、衛(wèi)青、霍光;馬援、竇憲、馬融、班固、荀彧;諸葛亮、關(guān)羽、張飛、周瑜、陸遜、典韋、程普……也都是單名。
為何單名能如此強(qiáng)勢?首先要說到命名的來源。
如果遇到一個陌生人,你會怎么稱呼他?有一種近乎本能的表達(dá)是“誒”。早期部落聚居時,要和人打招呼,大概采用的也是類似的方式。日子久了,人們發(fā)現(xiàn),有一個代稱才方便交流。此時,取名字的靈感可能大多源于個人身體上的明顯特征,比如黑、高;而當(dāng)人口有所增長,部落制變成王朝,跨入更文明的時期,人們彼此的稱呼,就慢慢有了些講究,如商朝的帝王,稱呼多是天干里的甲乙丙?。褐俣 ⑽涠?、盤庚等,后人認(rèn)為,這取自他們的出生日期;到了周朝,華夏先民進(jìn)入第一個文明鼎盛期,周王的名稱就是昌、發(fā)、誦等,已具備各自的寓意。不過,因?yàn)榇藭r人口數(shù)量不多,語言文字也不發(fā)達(dá),都是單名獨(dú)領(lǐng)風(fēng)騷。
再后來,單名占據(jù)時代主流長達(dá)千年之久,除了慕古風(fēng)氣,最主要的原因,要?dú)w結(jié)于當(dāng)時的避諱制度。
中國的避諱制度源遠(yuǎn)流長,周代有“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原則。對于這三種身份的人,旁人既不可指摘他們的過錯和短處,就連名諱也不能觸碰,如果趕巧取名用了相同的字,就必須自行更改。
到了秦漢時代,封建制基本崩潰,中央集權(quán),皇帝更有獨(dú)斷的趨勢,于是尊者愈發(fā)尊貴。秦漢不止避諱死者,和皇帝名諱同字、同音的人物、禮俗禮器、山川大澤,甚至前代君王都必須避諱。比如,為了避秦始皇政大名,正月被改成了端月;因漢文帝名劉恒,田恒被改為田常,連恒山也更名為常山;漢景帝名劉啟,于是商紂王的庶兄、春秋宋國的開國之君微子啟,被改成了微子開;漢安帝的父親名慶,自此姓慶的都改為賀,百官上奏稱賀,也不能說慶祝什么,而要賀?!?/span>
避諱如此興師動眾,于是也有人發(fā)了惻隱之心。漢宣帝劉病已,在繼承漢家大統(tǒng)后,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劉詢。他在詔書里解釋了這么做的理由:“聞古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其更諱詢。諸觸諱在令前者,赦之?!眲⒉∫堰@名字在當(dāng)時太大眾化,如果不改,病、已兩字都需要避諱,老百姓說話辦事稍不注意就會觸及敏感詞,并因之獲罪。宣帝為方便群眾,便更名為詢,只需避這一個字。和他持同樣想法的,還有漢昭帝劉弗陵,曾改名為弗,漢平帝劉箕子,改名為衎。衎字較生僻,需要避諱的場合就更少了。
在宗法社會,不止尊者要諱,家里的親者、長輩也必須避諱。如果父親名“友”,子孫們在家里說話,就不能開口閉口我的朋友誰誰誰,而要找個同訓(xùn)字進(jìn)行替換?!额伿霞矣?xùn)·風(fēng)操》如是說:“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xùn)以代換之?!北热鐫h惠帝劉盈,他代替避諱的字是滿,《說文》里說“盈,滿器也”;光武帝劉秀,他的避諱代字是茂,《說文》“秀,茂也”,因此很長一段時間,秀才被稱為茂才;漢明帝劉莊,避諱代字是嚴(yán),莊就是嚴(yán)的意思,所以《莊子》曾被叫《嚴(yán)子》;再如因避諱晉簡文帝之母鄭阿春而改的成語皮里春秋,代字就是皮里陽秋,《爾雅·釋天》:“春為青陽?!?/span>
所以孔子才說:“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钡絼e人家拜訪,需先問清對方家長的大名,以此找尋同訓(xùn)字規(guī)避,才不觸犯人家的禁忌。由此,每一個族長、家長,以及即將成為家長的人,也都盡量取單名,以方便社交。這就是為何翻開兩漢三國史書,陳平、張良、周勃、耿弇、吳漢、鄧禹、班超、張繡、魏延、鄧艾、姜維等單字名充斥其中的原因。
此處有一個問題,古人在成年后,大名使用率降低,都需要取一個字,作為自己在君、親、師之外社交圈的稱呼。當(dāng)時通行“名”為單字,“字”為雙字的模式,那么,那些尊者、親者、賢者如果都是雙字的“字”,避諱起來不也很麻煩嗎?
事實(shí)上,避諱制度和“以字代名”一樣,源于尊敬父輩所取的大名,因此,名才是需要避諱的對象,所以有“名諱”之說。字作為通行的社交代稱,無需避諱。
漢時單字名固然風(fēng)靡全國,但違時絕俗與潮流背向而行的也不勝枚舉,如:冠軍侯霍去病,漢武帝好友李延年,小舅子李廣利,名臣韓安國,名將趙充國,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張安世,宣帝朝宰相于定國,等等。這其中,“去病”“延年”是對健康的美好愿景,“安國”“充國”則代表了安邦定國的志向,都算有因可尋。李延年、李廣利兄弟二人出身微寒,父輩怕是想不到兒子將來能成為左右帝國命運(yùn)的人物,又怎會生出復(fù)名有礙避諱的擔(dān)心。
然而,復(fù)名者很快就變成了被打擊的對象。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為體現(xiàn)新朝新氣象,王莽以遵循周禮的立場,對國內(nèi)進(jìn)行了從上到下的改革,其中以改名最為突出。不僅山川、地點(diǎn)、官職之名被改,就連時人取名,王莽都要指揮一把:“令中國不得有二名。”
王莽之所以下此詔令,是因?yàn)椤豆騻鳌吩小埃ù呵铮┳I二名,二名非禮也”的論斷。其實(shí),《公羊傳》只是儒家弟子上課時傳授和記錄的內(nèi)容,講的多是儒家的理想,揣度圣人的大義,未必完全屬實(shí)。王莽雖然通讀儒家經(jīng)典,卻是個迂腐的形式主義者。他抓住此句,大行復(fù)古之事,令全天下都不得取雙字名,甚至連遠(yuǎn)在塞北、早已臣服漢家的匈奴單于也不放過。單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只好上書回復(fù)說:“幸得備藩臣,竊樂太平圣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謹(jǐn)更名曰‘知’。”活生生把四個字的音譯名,逼成了一個字。
王莽對此甚為得意,后來如果有人對他無禮或有不臣之心,他給予對方的一記懲罰就是,將之打回原形,從單字名改回雙字名。比如,王莽的孫子王會宗,在新詔令下改名為王宗,王宗是王莽長子王宇的兒子,王宇因勸諫父親收斂一些,而早早被毒死,王宗于是成了名副其實(shí)的嫡長孫,王家一切成果的繼承人??吹綘敔斃蠎B(tài)龍鐘的模樣,王宗按耐不住躍躍欲試的心思,偷偷制作了一套天子服冠。結(jié)果事發(fā),王宗嚇得趕緊自行了斷,可王莽還要進(jìn)行“人格”上的侮辱,詔令天下將王宗之名改回王會宗。在滿朝都是單字名的年代,取復(fù)名是要被眾人嘲笑的,就像被黥面一樣,誰都知道那是受罰者的標(biāo)志。雙字名就這樣變成了恥辱的符號。
王莽政權(quán)僅存15載,但在他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推動下,原本就流行的單名,更滲透到社會各階層之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jì),《晉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只有60人為雙字名,其中屬西晉或三國時期的有12人。這12人大多是齊魯濱海一帶人士,那里靠近蓬萊仙島,自古盛產(chǎn)方士。《晉書》中的這些復(fù)名者,絕大多數(shù)和修仙修道有些關(guān)系。二字名如此寥寥,單字名風(fēng)行一時,與王莽的推波助瀾不無關(guān)聯(lián)。
另外,漢晉以來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王時,也有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區(qū)別。所謂一字王,指的是楚王、齊王、趙王、吳王、燕王等,這類諸侯王大多占地廣,擁有3個或以上的郡,享受大片領(lǐng)土的賦稅。而二字王的封地相對就寒酸多了,大多只有一個郡,郡下大概轄8-20個縣。如濟(jì)南王,地盤在濟(jì)南郡,河間王,只享有河間郡。如此一來,單字更如北斗之尊,讓人趨之若鶩了。
單名勝雙名,似乎還關(guān)乎天道陰陽吉兇。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萬物的根本。中國人講究好事成雙,姓是一個字,名也取一個字,合則成偶,代表了圓滿。
既然如此不受待見,雙字名又是怎么抓住際遇跳脫出來,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呢?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局勢。西晉末期,司馬氏困于八王之亂,周圍少數(shù)民族趁勢南下,搶占中原。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中原人的名字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早期,由匈奴人建立的漢趙,羯族人建立的后趙,巴氐人建立的成漢,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后涼,羌族人建立的后秦,鮮卑人建立的前、后、南燕等政權(quán),在文化上紛紛向中原靠攏,取單字名。但后來鮮卑族的乞伏部、禿發(fā)部,匈奴的支系盧水胡族,紛紛帶上本族名字如乞伏國仁、禿發(fā)烏孤、沮渠蒙遜上陣,沖擊了單名,復(fù)名才有了一方陣地。
到“五胡”逐漸消散的南北朝時期,漢人政權(quán)的南朝劉宋皇室,也開始以雙字取名,如劉義符、劉義隆、劉子業(yè)等。復(fù)名由此又引出了班輩名字,即在二字名里選一個字為固定字,以明辨兄弟和親族關(guān)系,如宋武帝劉裕的七個兒子,均以“義”為班輩字,宋孝武帝劉駿的28個兒子,均以“子”為班輩字。
所謂上行下效,皇族帶頭換風(fēng)氣,底層民眾就沖著新鮮勁兒,也要效仿一把。據(jù)學(xué)者董剛的不完全統(tǒng)計(jì),《宋書》中出現(xiàn)的245個人名中,復(fù)名者有137人,數(shù)量壓過了當(dāng)年風(fēng)頭無兩的單名。
雙字名的興起,原因之二,在于修仙和五斗米教的盛行。自東晉開始,“之”字忽如春風(fēng)拂地,吹進(jìn)千萬人家。譬如瑯琊王氏:王羲之同輩中名里帶“之”字者有12人,子侄中有22人(如王獻(xiàn)之、王凝之),孫輩以下的有近40人。還有畫家顧愷之、名將陳牢之、南朝天文學(xué)家祖沖之、“白袍將軍”陳慶之、史學(xué)家裴松之,等等,均以“之”命名?!爸奔炔皇前噍?,取名者也并非都有親緣關(guān)系,為何就成了香餑餑?
陳寅恪先生在《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道出了答案:“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類?!痹瓉砉餐ㄖ幘乖谶@里!東晉盛行天師教,因?yàn)槿虢绦枰U納五斗米,又被稱為五斗米教,“之”字就是該教信徒的標(biāo)志之一。據(jù)說是因?yàn)槲宥访捉痰慕袒站拖癫輹摹爸保磐絺優(yōu)榱俗C明自己與該教一體,就紛紛將標(biāo)志烙印在名字當(dāng)中。后來,教主孫恩叛亂被鎮(zhèn)壓,五斗米教就此衰落,加上南朝佛教開始盛行,與五斗米教相關(guān)的“之”字名也就越來越少了。
至于第三個原因,還是避諱。
南北朝時,避諱的規(guī)則嚴(yán)格到趨向變態(tài)的地步,顏之推在《顏氏家訓(xùn)》中說:“今人避諱,更急于古?!北苤M規(guī)則比先秦漢晉的古人還要嚴(yán)格。他認(rèn)識的親戚中,甚至有人講究避諱好友、避諱同音字的,關(guān)系生疏的人倉促之下,很容易就觸犯了他人的忌諱,坐在一起聊天,幾乎句句有冒犯,讓人無所適從。面對當(dāng)時社會共同遇到的這個難題,大家能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多取復(fù)名,然后再將《禮記》中早有規(guī)定的“二名不偏諱”搬出來,以做擋箭牌。
所謂“二名不偏諱”,是說如果名字是兩個字的,只要不是連起來都相同,就無需避諱,比如孔圣人的母親名叫顏徵在,只要孔子在家里說“在”不說“徵”,說“徵”不說“在”,就不會觸犯母親的諱。兩個字完全重合的概率,比之一個字寥寥,需要避諱的也就少了很多?;实劢嘘惏韵?,你只要不也叫“霸先”或“先霸”,就穩(wěn)了。
自此之后,復(fù)名蔚然成風(fēng),畢竟降低了至少一半的重名率,不至于出現(xiàn)王莽時王家皇室與底層農(nóng)民起義軍多次重名的尷尬:王莽的叔父叫王鳳,綠林軍領(lǐng)袖也叫王鳳;王莽的兒子叫王匡,綠林軍另一個將領(lǐng)也叫王匡。兩個王匡戰(zhàn)場相逢,最后皇室的王匡死于綠林軍之手。真真是“緣分”不淺。
再則,雙字所蘊(yùn)涵義顯然比單字深。大唐名相杜如晦,名字來源于《詩經(jīng)》的“風(fēng)雨如晦”,而其下一句是“既見君子”,那么名如晦,暗示了杜某人或者自己是翩翩君子,或者得遇知音明君,皆是良意。再如“房謀杜斷”另一主角房玄齡,他給兩個兒子取名為房遺直、房遺愛,靈感來自孔子稱贊的古代圣賢:“叔向,古之遺直也”,“及聞子產(chǎn)死,孔子為泣曰:‘古之遺愛也!’”足見復(fù)名的表達(dá)力比單名大得多。
攝影/朱子浩
山東德州回族安氏家族,是古蘇祿國(南洋島國)王族的后裔。明永樂年間,來京朝貢的蘇祿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病故于德州附近的驛館,其二子三子留在中國守墓,改姓安、溫,遂有安氏一脈延續(xù)至今。在上方展示的這兩張世系圖上,能清楚地看到雙名中存在班輩字以及單雙名共存的情況,由此也體現(xiàn)出安氏在中國本土化的程度之深。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復(fù)名,他曾很大度地下詔說:“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jīng)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xù)者,并不須諱?!敝灰植皇沁B讀一樣,就無須避諱。不過,盡管皇帝本人通達(dá),但后代或下級官員為了尊奉或拍馬,總要自行“閹割”。唐代三省六部中的“民部”就因?yàn)橛|了李世民的諱而被改為“戶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世勣,也被避稱為李勣。更夸張的是,據(jù)傳觀世音也曾為了避李世民諱,而被改稱觀音。
因此,盡管復(fù)名早已被接受,但唐宋的皇帝,除李世民、李隆基和趙匡胤外,還是以單名稱世。而民間則是單名、復(fù)名兩開花,各家可自行選擇,于是方有我們熟悉的白居易、李商隱、周邦彥、王安石、范仲淹……單名與復(fù)名旗鼓相當(dāng)、平分秋色,單名的繼續(xù)清冷高貴,復(fù)名的則更具詩意內(nèi)涵,這似乎又可以與宇宙陰陽的大道理暗合,天地萬物,旨在平衡。
不過,時至今日,在這場非主動的較量中,雙字名似乎已垂拱仰成,穩(wěn)坐今朝了。
]]>作者:殷燕召
王羲之所作《蘭亭序》,無論是文章,還是書法,歷代傳誦摹寫,是中國文化史的標(biāo)志符號。然而,圍繞《蘭亭序》的爭論也很多,其中最引人關(guān)注的話題,就是《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的真?zhèn)沃疇帯?/p>
祁小春先生新著《柳齋蘭亭考》,匯聚歸納了他多年研究《蘭亭序》的成績,其中最重要的論述,是《〈蘭亭序〉的“攬”字與六朝士族的避諱》一章(下稱“《攬》文”),作者在后記中說:“就《蘭亭序》真?zhèn)螁栴}提出了迄今為止無人注意到的問題?!?/p>
《攬》文主要觀點(diǎn)是:《蘭亭序》中兩次寫到“攬”字,是王羲之為了避諱曾祖名字中的覽字(王羲之父親王曠,祖父王正,曾祖父王覽),加了扌偏旁,改覽成攬。《攬》文又通過考察魏晉時期避諱方法,認(rèn)為用攬?zhí)娲[來避諱,不合乎當(dāng)時的避諱規(guī)范。以王羲之的士族子弟身份,不可能連續(xù)兩次以錯誤的攬字避諱。由此推論,《蘭亭序》后半部分文本,可能并非出于王羲之手。如果連文章都不是王羲之寫的,《蘭亭序》書跡是否出于王羲之親筆,就更可疑了。
《蘭亭序》(神龍本)中寫有兩個攬字的部分
《攬》文的推論,其前提條件似乎還存在疑問:第一,《蘭亭序》中的攬字,是否可能并非避諱?第二,即使書寫攬字是為了避諱,這樣寫就一定違反當(dāng)時避諱的規(guī)范嗎?
先說第一個疑問,即王羲之在《蘭亭序》中書寫攬字,可能并不是避諱。
晉初國諱,只上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司馬師、司馬昭為兄弟,實(shí)際避諱到祖父),司馬懿以上不須避諱。當(dāng)時的太常博士孫毓認(rèn)為不妥當(dāng),主張追諱七廟,上《七廟諱字議》,文中說:
按《禮》:士立二廟,則諱王父(按即祖父)以下,天子諸侯皆諱群祖。
奏議雖然討論的是國諱,但從一個側(cè)面證明,當(dāng)時士人避家諱可能只避諱祖父與父親的名字。
《攬》文整理出魏晉時期士族犯諱實(shí)例27個,其中避諱父親名字的19個,避諱自己名字的3個,避諱祖父名字的2個,另有國諱1個,官諱1個,不確切名諱1個。在2個避諱祖父姓名的實(shí)例中,又是將父親與祖父連在一起避諱的。由此可見,當(dāng)時單獨(dú)為祖父避諱的實(shí)例已少,為曾祖避諱的實(shí)例更似未見記載。
還有一個反例旁證。東晉時期的著名文學(xué)家陶淵明,其祖父名茂(《陶淵明年譜》,中華書局,1986年),但《陶淵明集》中的《擬古九首》,其九有:“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陶淵明集》版本極多,也有宋本傳世,據(jù)中華書局1979年的校勘本可知,這一詩句中的茂字,傳世諸本并無改異處??梢娞諟Y明并不避諱其祖父之名。
南宋刻遞修本《陶淵明集》中,有“枝條始欲茂”句的一頁
因此,王羲之可能并不一定避諱曾祖父的名字。
如果王羲之不避諱覽字,《蘭亭序》中“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與“后之?dāng)堈咭鄬⒂懈杏谒刮摹边@兩處,按其文義,都應(yīng)該直接寫為覽,這里寫成攬,是什么意思呢?
按《蘭亭序》書跡中,有很多使用通假字的情況。錢基博先生所著《中國文學(xué)史》中,錄有改正通假字之后的《蘭亭序》全文,比對如下:
修稧事也(稧通禊)
此地有崇山峻領(lǐng)(領(lǐng)通嶺)
悟言一室之內(nèi)(悟通晤或寤)
雖趣舍萬殊(趣通趨)
怏然自足(一說筆誤,應(yīng)為快然自足)
及其所之既惓(惓通倦)
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
既然王羲之在書寫過程中屢用通假字,攬字也有可能是一個借用的通假字。
文徵明繪蘭亭圖(局部)
攬字《說文解字》沒有收錄,后來多認(rèn)為《說文解字》中收錄的擥字,俗寫作攬(王筠《說文句讀》),其本義是撮持、斂置,又引申為總攬、聚攬之義。把擥(攬)的字義代入《蘭亭序》,似乎也可以說通?!昂笾?dāng)堈咭鄬⒂懈杏谒刮摹薄梢允侵赴褜懹小短m亭序》的這張紙持在手中的時候,也將引發(fā)對文章的感懷。“每攬昔人興感之由”,結(jié)合下一句“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可以是說總攬所有前人興起感懷的由頭,如果“合一契”,沒有不“臨文嗟悼”的。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東晉孫盛著《魏氏春秋》,說諸葛亮“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擥焉”,這里的擥也是同樣的意思。
而且,攬字本身也有看的意思。《莊子·在宥》:“此攬乎三王之利”,漢代枚乘《七發(fā)》:“流攬無窮,歸神日母”,乃至明代《徐霞客游記》:“攬洞前形勢”,都用的是以攬為看的意思。從這個角度說,王羲之書寫攬字,可能只是如前面那些字例一樣,寫了一個通假字而已。
下面再說說第二個疑問,即王羲之為曾祖王覽避諱,把覽字改寫成攬,可能并不違反當(dāng)時的改字避諱規(guī)范。
《攬》文主要論證的,是用攬?zhí)娲[來避諱,不合乎當(dāng)時應(yīng)有的避諱禮法。確如《攬》文所言,如果用改字的方法避諱,更規(guī)范的是用一個字義相通,但字形、字音不一樣的字來替代,即同訓(xùn)代換。如避諱晉武帝司馬炎,遇炎字就改為盛字;避諱晉元帝司馬睿,遇睿字可改為明字。這樣的避諱方法,多用于避國諱,《攬》文匯集了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國諱30余例,茲不重述。
而士人間避私諱或家諱,《世說新語·文學(xué)》第77則頗有代表性:庾闡寫《揚(yáng)都賦》,有一句“比德則玉亮”。當(dāng)時另一位重臣庾亮要來看這篇賦,為了避諱庾亮的名字,庾闡就把此句改為“比德則玉潤”。這代表了祁小春先生認(rèn)定的當(dāng)時改字避諱之規(guī)范。
但是,類似王羲之以攬代覽,用改易偏旁來改字避諱,也有不少例子。陳壽作《三國志》,為了避諱司馬懿,將張懿的名字寫成張壹,減損了懿字的偏旁。當(dāng)時,為了避諱司馬師,將傳說中的風(fēng)神——風(fēng)師,改稱風(fēng)帥,也是用減損字的筆畫來避諱。
更有代表性的,是《攬》文反復(fù)舉證的王舒之例:朝廷讓王舒擔(dān)任會稽內(nèi)史的官職,王舒是王會之子,為了避諱父親的名字,王舒表示不能去會稽做官。后來朝廷將會稽改為鄶稽,王舒不得已只好去任職。這個例子固然可以說明,將會添加偏旁改成鄶,并不嚴(yán)格符合避諱規(guī)范,所以王舒并不滿意。但同時也恰恰說明,改易偏旁改字避諱的方法,當(dāng)時也是使用的。當(dāng)然,會與鄶不但字形不同,字音也不同,而王羲之改覽為攬,雖然字形不同,字音卻相同——兩者比較,王羲之是自己可控的改字,王舒是自己不可控的改字,王羲之反而改得更不嚴(yán)格——但這些情況是否可以理解為,這兩者是寬嚴(yán)之分,并非對錯之別?
與此類似,當(dāng)時避諱司馬昭的名字,將昭改作邵或韶,也是通過改易偏旁進(jìn)行避諱?!稊垺肺膶Υ说慕忉屖?,這些改易偏旁的避諱,字音、字形乃至字義都不同,而攬與覽字音相同,所以不合規(guī)范。用改易偏旁的方法改字避諱,一定要字音不同才可以嗎?
公認(rèn)比較可信的王羲之傳世書作(摹本或記載)中,王羲之寫過“政”與“征”字:《十七帖》中,有“足下今年政七十耶”;《淳化閣帖》中,有“送此鯉魚,征與敬耶不”。與此同時,王羲之還會將正月,寫成初月。
對待這一現(xiàn)象,從宋代起,人們一般認(rèn)為,這是王羲之避諱祖父王正之名,或者用政、征替代正;或者回避正字,改用初字。
這兩種情況,后者“以初代正”符合改字避諱的嚴(yán)格規(guī)范,問題出在前者。政與正,都是“之盛切”,同音。征,《說文解字》“從辵,正聲”。這兩個字與攬字的情況一樣,改字避諱而字音相同。
洮河綠石蘭亭硯
如果按照《攬》文的推論觀點(diǎn),《十七帖》與《淳化閣帖》中的這兩段,也應(yīng)該是偽作。
《攬》文欲證明覽改攬不符合避諱規(guī)范,從而認(rèn)定《蘭亭序》之偽,但同時又不能否定出現(xiàn)類似情況的《十七帖》、《淳化閣帖》之真,因此解釋說,王羲之用政、征替代正,并非是避諱,只是同義字之間的假借。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正與政如果作為名詞,如正月,就需要避諱,所以王羲之才把正月改作初月,而不能不規(guī)范地把正月寫成政月。正與政、征如果作為動詞、副詞,詞義可以互通,此時將正寫為政或征,是假借,不是避諱。也就是說,如果詞性是名詞就要避諱,詞性是動詞、副詞、就不用避諱。既然不是避諱,則同音無礙。至于古人為何只避諱名詞,《攬》文認(rèn)為避諱目的是避諱先人之名,所以名詞避諱要求最嚴(yán)。
二是正作為政、征的部首字,如同橫、撇、捺等筆畫,因此可以存其音形而不諱。
名詞、動詞、副詞之分,爰自近代,古人用字并無此類概念,如何按詞性避諱?即便今天按詞性分析當(dāng)時避諱情況,《世說新語》記載,桓溫的兒子桓玄,聽人說到“溫酒”,認(rèn)為犯了自己的家諱,便以手巾掩淚。此處溫酒之溫就是動詞,同樣要避諱?!妒勒f新語》又載,鐘繇之子鐘會,被別人用家諱開玩笑,說他“望卿遙遙不至”;《南史》載王彧之子王珣,讀《論語》至“郁郁乎文哉”一句,被人問何不避諱。這里繇和遙、彧和郁都是字義互通的通假字,而且也都沒有作為名詞使用,可見非名詞的通假字,同樣要避諱。此其一。
政字的部首,可以是正,也可以是攵;征字的部首,則是彳,正在政、征二字中,并非部首字。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顏氏家訓(xùn)》載,有避諱云字的人,將紛紜改為紛煙,云之于紜,也類似《攬》文所謂“部首”的一部分,且紛紜并非名詞,為何也要避諱?此其二。
漢字有多義性的特點(diǎn),從一個字引申出來,常兼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諸多詞性,若以此作為是否避諱的依據(jù),未免繁難無據(jù)。
綜上所述,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兩次書寫攬字,可能并非是為了避諱,也可能添加部首的同音改字避諱方法,在當(dāng)時是可以的。因此,從攬字的避諱角度,不能推論出《蘭亭序》后半部分文本有問題,無法為《蘭亭序》真?zhèn)翁硪粍e證。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5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蘭亭序》(神龍本)中寫有兩個攬字的部分
南宋刻遞修本《陶淵明集》中,有“枝條始欲茂”句的一頁
洮河綠石蘭亭硯
文徵明繪蘭亭圖(局部)
王羲之所作《蘭亭序》,無論是文章,還是書法,歷代傳誦摹寫,是中國文化史的標(biāo)志符號。然而,圍繞《蘭亭序》的爭論也很多,其中最引人關(guān)注的話題,就是《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的真?zhèn)沃疇帯?/p>
祁小春先生新著《柳齋蘭亭考》,匯聚歸納了他多年研究《蘭亭序》的成績,其中最重要的論述,是《〈蘭亭序〉的“攬”字與六朝士族的避諱》一章(下稱“《攬》文”),作者在后記中說:“就《蘭亭序》真?zhèn)螁栴}提出了迄今為止無人注意到的問題。”
《攬》文主要觀點(diǎn)是:《蘭亭序》中兩次寫到“攬”字,是王羲之為了避諱曾祖名字中的覽字(王羲之父親王曠,祖父王正,曾祖父王覽),加了扌偏旁,改覽成攬?!稊垺肺挠滞ㄟ^考察魏晉時期避諱方法,認(rèn)為用攬?zhí)娲[來避諱,不合乎當(dāng)時的避諱規(guī)范。以王羲之的士族子弟身份,不可能連續(xù)兩次以錯誤的攬字避諱。由此推論,《蘭亭序》后半部分文本,可能并非出于王羲之手。如果連文章都不是王羲之寫的,《蘭亭序》書跡是否出于王羲之親筆,就更可疑了。
《攬》文的推論,其前提條件似乎還存在疑問:第一,《蘭亭序》中的攬字,是否可能并非避諱?第二,即使書寫攬字是為了避諱,這樣寫就一定違反當(dāng)時避諱的規(guī)范嗎?
先說第一個疑問,即王羲之在《蘭亭序》中書寫攬字,可能并不是避諱。
晉初國諱,只上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司馬師、司馬昭為兄弟,實(shí)際避諱到祖父),司馬懿以上不須避諱。當(dāng)時的太常博士孫毓認(rèn)為不妥當(dāng),主張追諱七廟,上《七廟諱字議》,文中說:
按《禮》:士立二廟,則諱王父(按即祖父)以下,天子諸侯皆諱群祖。
奏議雖然討論的是國諱,但從一個側(cè)面證明,當(dāng)時士人避家諱可能只避諱祖父與父親的名字。
《攬》文整理出魏晉時期士族犯諱實(shí)例27個,其中避諱父親名字的19個,避諱自己名字的3個,避諱祖父名字的2個,另有國諱1個,官諱1個,不確切名諱1個。在2個避諱祖父姓名的實(shí)例中,又是將父親與祖父連在一起避諱的。由此可見,當(dāng)時單獨(dú)為祖父避諱的實(shí)例已少,為曾祖避諱的實(shí)例更似未見記載。
還有一個反例旁證。東晉時期的著名文學(xué)家陶淵明,其祖父名茂(《陶淵明年譜》,中華書局,1986年),但《陶淵明集》中的《擬古九首》,其九有:“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薄短諟Y明集》版本極多,也有宋本傳世,據(jù)中華書局1979年的??北究芍?,這一詩句中的茂字,傳世諸本并無改異處。可見陶淵明并不避諱其祖父之名。
因此,王羲之可能并不一定避諱曾祖父的名字。
如果王羲之不避諱覽字,《蘭亭序》中“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與“后之?dāng)堈咭鄬⒂懈杏谒刮摹边@兩處,按其文義,都應(yīng)該直接寫為覽,這里寫成攬,是什么意思呢?
按《蘭亭序》書跡中,有很多使用通假字的情況。錢基博先生所著《中國文學(xué)史》中,錄有改正通假字之后的《蘭亭序》全文,比對如下:
修稧事也(稧通禊)
此地有崇山峻領(lǐng)(領(lǐng)通嶺)
悟言一室之內(nèi)(悟通晤或寤)
雖趣舍萬殊(趣通趨)
怏然自足(一說筆誤,應(yīng)為快然自足)
及其所之既惓(惓通倦)
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
既然王羲之在書寫過程中屢用通假字,攬字也有可能是一個借用的通假字。
攬字《說文解字》沒有收錄,后來多認(rèn)為《說文解字》中收錄的擥字,俗寫作攬(王筠《說文句讀》),其本義是撮持、斂置,又引申為總攬、聚攬之義。把擥(攬)的字義代入《蘭亭序》,似乎也可以說通?!昂笾?dāng)堈咭鄬⒂懈杏谒刮摹薄梢允侵赴褜懹小短m亭序》的這張紙持在手中的時候,也將引發(fā)對文章的感懷?!懊繑埼羧伺d感之由”,結(jié)合下一句“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可以是說總攬所有前人興起感懷的由頭,如果“合一契”,沒有不“臨文嗟悼”的。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東晉孫盛著《魏氏春秋》,說諸葛亮“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擥焉”,這里的擥也是同樣的意思。
而且,攬字本身也有看的意思?!肚f子·在宥》:“此攬乎三王之利”,漢代枚乘《七發(fā)》:“流攬無窮,歸神日母”,乃至明代《徐霞客游記》:“攬洞前形勢”,都用的是以攬為看的意思。從這個角度說,王羲之書寫攬字,可能只是如前面那些字例一樣,寫了一個通假字而已。
下面再說說第二個疑問,即王羲之為曾祖王覽避諱,把覽字改寫成攬,可能并不違反當(dāng)時的改字避諱規(guī)范。
《攬》文主要論證的,是用攬?zhí)娲[來避諱,不合乎當(dāng)時應(yīng)有的避諱禮法。確如《攬》文所言,如果用改字的方法避諱,更規(guī)范的是用一個字義相通,但字形、字音不一樣的字來替代,即同訓(xùn)代換。如避諱晉武帝司馬炎,遇炎字就改為盛字;避諱晉元帝司馬睿,遇睿字可改為明字。這樣的避諱方法,多用于避國諱,《攬》文匯集了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國諱30余例,茲不重述。
而士人間避私諱或家諱,《世說新語·文學(xué)》第77則頗有代表性:庾闡寫《揚(yáng)都賦》,有一句“比德則玉亮”。當(dāng)時另一位重臣庾亮要來看這篇賦,為了避諱庾亮的名字,庾闡就把此句改為“比德則玉潤”。這代表了祁小春先生認(rèn)定的當(dāng)時改字避諱之規(guī)范。
但是,類似王羲之以攬代覽,用改易偏旁來改字避諱,也有不少例子。陳壽作《三國志》,為了避諱司馬懿,將張懿的名字寫成張壹,減損了懿字的偏旁。當(dāng)時,為了避諱司馬師,將傳說中的風(fēng)神——風(fēng)師,改稱風(fēng)帥,也是用減損字的筆畫來避諱。
更有代表性的,是《攬》文反復(fù)舉證的王舒之例:朝廷讓王舒擔(dān)任會稽內(nèi)史的官職,王舒是王會之子,為了避諱父親的名字,王舒表示不能去會稽做官。后來朝廷將會稽改為鄶稽,王舒不得已只好去任職。這個例子固然可以說明,將會添加偏旁改成鄶,并不嚴(yán)格符合避諱規(guī)范,所以王舒并不滿意。但同時也恰恰說明,改易偏旁改字避諱的方法,當(dāng)時也是使用的。當(dāng)然,會與鄶不但字形不同,字音也不同,而王羲之改覽為攬,雖然字形不同,字音卻相同——兩者比較,王羲之是自己可控的改字,王舒是自己不可控的改字,王羲之反而改得更不嚴(yán)格——但這些情況是否可以理解為,這兩者是寬嚴(yán)之分,并非對錯之別?
與此類似,當(dāng)時避諱司馬昭的名字,將昭改作邵或韶,也是通過改易偏旁進(jìn)行避諱?!稊垺肺膶Υ说慕忉屖?,這些改易偏旁的避諱,字音、字形乃至字義都不同,而攬與覽字音相同,所以不合規(guī)范。用改易偏旁的方法改字避諱,一定要字音不同才可以嗎?
公認(rèn)比較可信的王羲之傳世書作(摹本或記載)中,王羲之寫過“政”與“征”字:《十七帖》中,有“足下今年政七十耶”;《淳化閣帖》中,有“送此鯉魚,征與敬耶不”。與此同時,王羲之還會將正月,寫成初月。
對待這一現(xiàn)象,從宋代起,人們一般認(rèn)為,這是王羲之避諱祖父王正之名,或者用政、征替代正;或者回避正字,改用初字。
這兩種情況,后者“以初代正”符合改字避諱的嚴(yán)格規(guī)范,問題出在前者。政與正,都是“之盛切”,同音。征,《說文解字》“從辵,正聲”。這兩個字與攬字的情況一樣,改字避諱而字音相同。
如果按照《攬》文的推論觀點(diǎn),《十七帖》與《淳化閣帖》中的這兩段,也應(yīng)該是偽作。
《攬》文欲證明覽改攬不符合避諱規(guī)范,從而認(rèn)定《蘭亭序》之偽,但同時又不能否定出現(xiàn)類似情況的《十七帖》、《淳化閣帖》之真,因此解釋說,王羲之用政、征替代正,并非是避諱,只是同義字之間的假借。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正與政如果作為名詞,如正月,就需要避諱,所以王羲之才把正月改作初月,而不能不規(guī)范地把正月寫成政月。正與政、征如果作為動詞、副詞,詞義可以互通,此時將正寫為政或征,是假借,不是避諱。也就是說,如果詞性是名詞就要避諱,詞性是動詞、副詞、就不用避諱。既然不是避諱,則同音無礙。至于古人為何只避諱名詞,《攬》文認(rèn)為避諱目的是避諱先人之名,所以名詞避諱要求最嚴(yán)。
二是正作為政、征的部首字,如同橫、撇、捺等筆畫,因此可以存其音形而不諱。
名詞、動詞、副詞之分,爰自近代,古人用字并無此類概念,如何按詞性避諱?即便今天按詞性分析當(dāng)時避諱情況,《世說新語》記載,桓溫的兒子桓玄,聽人說到“溫酒”,認(rèn)為犯了自己的家諱,便以手巾掩淚。此處溫酒之溫就是動詞,同樣要避諱?!妒勒f新語》又載,鐘繇之子鐘會,被別人用家諱開玩笑,說他“望卿遙遙不至”;《南史》載王彧之子王珣,讀《論語》至“郁郁乎文哉”一句,被人問何不避諱。這里繇和遙、彧和郁都是字義互通的通假字,而且也都沒有作為名詞使用,可見非名詞的通假字,同樣要避諱。此其一。
政字的部首,可以是正,也可以是攵;征字的部首,則是彳,正在政、征二字中,并非部首字。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顏氏家訓(xùn)》載,有避諱云字的人,將紛紜改為紛煙,云之于紜,也類似《攬》文所謂“部首”的一部分,且紛紜并非名詞,為何也要避諱?此其二。
漢字有多義性的特點(diǎn),從一個字引申出來,常兼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諸多詞性,若以此作為是否避諱的依據(jù),未免繁難無據(jù)。
綜上所述,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兩次書寫攬字,可能并非是為了避諱,也可能添加部首的同音改字避諱方法,在當(dāng)時是可以的。因此,從攬字的避諱角度,不能推論出《蘭亭序》后半部分文本有問題,無法為《蘭亭序》真?zhèn)翁硪粍e證。
(作者:殷燕召)
來源: 光明日報
]]>隨著電視劇《夢華錄》的熱播,大家對局中的細(xì)節(jié)津津樂道,幾位主角的名字就是關(guān)注點(diǎn)之一。
【姓氏之分】
世家大族,有姓有氏,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
“氏”只有貴族男子擁有,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同時,它是“姓”的分支。姓,代表同屬一個祖先。而當(dāng)一個部族不斷壯大,或者因?yàn)楦鞣N原因分散,每一分支就用“氏”再做具體劃分。
如果說“氏”的最主要作用之一是用來表明身份地位,那么“姓”的最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用于婚嫁?,F(xiàn)代醫(yī)學(xué)告誡了人類近親結(jié)婚的惡劣后果,但其實(shí)古人也并不“胡來”。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崇尚“同姓不婚”,也因此對那時的女性來說,她們的“姓”比“氏”更有實(shí)際意義。
不過在戰(zhàn)國以后,姓氏逐漸合而為一。到了漢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只稱呼“姓”。
【有名有字】
古人有名還有字。出生三月由父親取名,成年后取字?!懊迸c“字”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
有些名與字之間是相互補(bǔ)充的關(guān)系,意義相思或靠近;而有些則是相反的關(guān)系,有互補(bǔ)之意。有時,還會在名字中加上排行以示在家中的長有次序。一般對平輩或尊長稱字,自我謙稱或者尊對卑都稱呼名。
【避諱】
古人尤為講究禮數(shù),因此姓名文化偶爾還會涉及避諱。避諱主要又分為避君諱和避家諱兩種。
在上古,雖然有避君諱的傳統(tǒng),但這一規(guī)矩不十分苛刻,只要不撞君王名字中的字即可。但隨著時代發(fā)展,慢慢擴(kuò)展到了和君主或尊長名字音同或音相似也不可以,這又稱之為“諱謙名”。唐代時,還有避諱缺筆的慣例,也就是涉及到君王名字的字故意少寫一筆。
名字,其實(shí)就是一個人的“代號”。但是它又不是一個普通又冷冰冰的符號,飽含著親人的祝愿和期盼。也許有些人對自己的名字并不十分滿意,但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比稱呼更重要的,是屬于家人之間永生永世的牽絆呀。
]]>其實(shí),這還真是誤會了皇帝們的好心。
皇帝,從秦始皇開始,秦始皇姓贏,這個可能是我們認(rèn)識的最早的生僻字,因?yàn)樾W(xué)生就要會寫這個筆畫多得數(shù)不清的字,被小學(xué)生深惡痛絕。這個沒辦法,人家就是姓這個字,無法更改,好在秦朝就三代(其實(shí)應(yīng)該算兩代,子?jì)?/span>在位都不到一年,基本沒有什么皇權(quán)),后兩代還基本不用寫這兩個字,因?yàn)槟莾蓚€分別叫二世胡亥和秦王子?jì)?。到了漢代,皇帝的名字都不難認(rèn),劉邦劉恒劉啟劉徹……都是常見字,生僻字除了一個漢元帝劉奭(shì)外,還有漢哀帝劉衎(kàn)漢章帝劉炟(dá),好在這幾個皇帝都不怎么出現(xiàn)在歷史教材里,起碼高中以下的教材都用不到這些人名,電視劇中更沒有涉及到的,我們也就基本接觸不到。雖然東漢的皇帝劉驁劉肇劉祜也不太常見,但還算不上生僻。
自三國到隋,戰(zhàn)亂頻仍,那真是皇帝輪流做,不知道明天到誰家?;实勖?span id="ftleyrl"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3585335" qid="6595507121645688071" mention-index="0">走馬燈似的出現(xiàn),真是記不住也沒必要記住。好不容易隋朝統(tǒng)一了,但隋朝像極了秦朝,不過是亂世的一個過渡期,也是歷經(jīng)兩代皇帝就滅亡了。
直到唐朝才穩(wěn)定下來。
李唐王朝起于隴西,就是現(xiàn)在山西以西的那片地域,歷來是游牧民族與漢族拉鋸戰(zhàn)的地方,當(dāng)然也是民族混居的地方,李唐皇族就是漢族與突厥的混血,文化上也不完全是漢族的傳承,所以,盛唐之前的李唐皇帝并不太顧及漢族的一些禁忌,這些禁忌中,涉及皇帝名字的不能使用,比如瓦崗寨起義的將領(lǐng)徐世勣后來為了避李世民的諱,就去掉了“世”字。雖然下層知識分子依照以往的規(guī)矩,把“民風(fēng)”稱為“人風(fēng)”——《捕蛇者說》里有“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還曾發(fā)生了李賀因?yàn)楦赣H名叫“李晉肅”而不許李賀考進(jìn)士的事(同音也不行),也都是中晚唐才發(fā)生的。
歷史發(fā)展到宋朝,避諱的事才成了大事。所以,宋朝皇帝從宋太宗開始,一旦登基便改名字。比如宋太宗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本來叫趙匡義,登基后改名趙光義,后來又改為趙炅(如果不是有個湖南衛(wèi)視的主持人叫何炅,是不是這個字也不認(rèn)識?),此后,便延續(xù)下來,宋朝皇帝都改叫一個字的名字,這當(dāng)然也是為了少一點(diǎn)避諱的麻煩。而且,逐漸開始用生僻字,這可以讓避諱的機(jī)會盡量少一點(diǎn),比如宋真宗趙恒(原名德昌、元休、元侃)宋仁宗趙禎(原名受益)宋英宗趙曙(原名宗實(shí))等等,到了南宋末代,四個皇帝分別叫做趙禥(qí)趙?(xiǎn)趙罡(gāng)趙昺(bǐng),不是專門學(xué)歷史的人,能認(rèn)識一個“罡”字就不錯了。
元朝是蒙古族的皇帝,沒有避諱這個規(guī)矩,可以直接考察明朝。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草根出身,給兒子們?nèi)〉拿侄际潜容^常見的字,比如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是用“木”字旁的字取名字,太子朱標(biāo),四子成祖朱棣,之后的皇帝是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zhèn)朱祁鈺、朱見深、朱祐樘(táng)、朱厚熜(cōng)、朱載垕(hòu )、朱翊(yì)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多數(shù)都還算常見,只是不太常用而已。
到了清朝,皇帝的名字再一次生僻起來。當(dāng)然,也經(jīng)歷了一個由簡到難的過程。
剛坐上北京的龍椅時,順治帝還是常見的名字福臨,到了康熙帝就開始玄燁了??滴醯鄣膬鹤觽儯侄急容^生僻,長子允禔(zhī zhǐ tí 三個讀音,一般讀作tí)二子允礽(réng )三子胤祉(zhǐ )四子雍正帝胤禛(zhēn 為了兄弟們不集體改名字,允禛改為胤禛),經(jīng)常被提到的還有八子胤禩(sì)十四子胤禵(tí),這里需要說一下,長子和十四子同音,是不是就會出現(xiàn)混淆的問題,那說明在當(dāng)時“禔”可能就是讀“zhī”或 “zhǐ”,但我們平常情況下,一般還是讀“tí”。康熙的兒子也都是“礻”字旁的字,有的字現(xiàn)在都打不出來。比如“胤(礻我)”“胤(礻禺)”。
之后就到了乾隆帝弘歷,不是生僻字,雍正的五個兒子,名字都是常見字。到了乾隆的兒子輩兒的嘉慶帝取名颙琰。而嘉慶帝原名是永琰,登基后為便于兄弟避諱改“永”為“颙”,說明清代不避同音,只避同字,颙比較生僻,容易避。道光帝原名綿寧,即位后改為旻寧,原因同其父。咸豐帝奕詝,沒有改名字,說明到了咸豐時期,已經(jīng)沒有那么嚴(yán)格的避諱要求了。之后的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宣統(tǒng)帝溥儀也不再改名字。到了這個階段,避諱制度應(yīng)該是名存實(shí)亡了。
不只是要避皇帝的“諱”,自己長輩的“諱”也要避,于是就有了李賀避父“晉肅”而不得考“進(jìn)士”從而惹得韓愈激憤地寫下《諱辯》,大聲疾呼“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于是就有了紅樓夢里林黛玉寫“敏”字總是要少寫一筆,因?yàn)樗哪赣H叫賈敏;于是就有了“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言詩?!?span id="aexpkbs"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57525" qid="6537493810375562499" mention-index="0">杜甫因母親名海棠,一生詩歌中未有“海棠”二字;于是還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diǎn)燈”,因?yàn)橹莨倜?span id="mtmeyse"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0175457" qid="6583090245934273805" mention-index="0">田登,元宵節(jié)放燈就成了“放火”……
看看,一個“避諱”折騰了多少代的多少讀書人!
那么,避諱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從《捕蛇者說》里把“民風(fēng)”說成“人風(fēng)”來看,至晚到中唐就很注重了。還有人發(fā)現(xiàn),漢朝時抄寫的《山海經(jīng)》《楚辭》等書籍,就把“啟”寫成了“開”,說明西漢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避漢景帝劉啟的諱了,而把“秀才”稱為“茂才”卻是實(shí)實(shí)在在地在避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諱。還有人說西周的時候就有避諱了。而清代趙翼《陔余叢考·避諱》則主張避諱始于東周。
避諱,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不能確定,但是避諱之風(fēng)到了唐、宋和清朝極為盛行,卻是確鑿無疑的。
到了我們新時代,根本就不再有避諱一說了。不但李賀的悲劇再也不會發(fā)生,連林黛玉的麻煩也省了,作為讀書寫字的人,我們真的生活在了一個幾千年來最好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