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眾字屬于五行屬什么的?眾字五行屬什么,有什么意!

◆“秋分”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指平分秋季,二指平分晝夜。

◆秋分節(jié)氣既是一個秋報社稷的重要農業(yè)節(jié)氣,也發(fā)展出了以熱愛生命為主題的天體崇拜內涵,還表現了中國古人順應時節(jié)建構社會秩序的努力。在這樣的節(jié)氣內涵中,我們充分領會到了中國古人對自然的尊重,對生命的熱愛。

秋分是與春分、夏至、冬至齊名的四大節(jié)氣之一,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16個節(jié)氣,也是秋季第四個節(jié)氣?!扒锓帧币辉~有兩種含義,一指平分秋季,也就是說,到秋分時,秋天已經過半;二指平分晝夜,此時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到達黃經180°,太陽光幾乎直射赤道,地球上大部分地區(qū)晝夜均等。

中華先民很早就對秋分節(jié)氣有了認知,《尚書·堯典》記錄了帝堯敬受民時神話,說:堯派遣世代掌管天文歷法的羲氏與和氏家族的四位成員分別去往東南西北四方觀測天象以制定歷法,他們尋找到了四季的中點作為制定歷法的基本時間點。秋季中點仲秋(即秋分)的特點是“宵中星虛”,即晝夜等長,虛星于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的天空中。到了先秦時期,古人不僅更清晰地認知到秋分均分日夜的特點,并且總結出了秋分節(jié)氣的天象、物候特征:“是月(仲秋之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蟄蟲壞戶,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干涸”(《禮記·月令》)到了秋分,基本聽不到雷聲,將要蟄伏的蟲類在洞穴四周培土,因降水減少河湖之水開始干涸。

秋分是一個內涵相當復雜的節(jié)氣,涉及到農事、天文、人事諸多方面,集中表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的態(tài)度和情感。

感恩自然的秋報社稷

秋分首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農業(yè)節(jié)氣,是秋收、秋種、秋耕的“三秋”大忙時節(jié)。

一方面,“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文子·上仁》),秋分是大多數作物的收獲時節(jié),比如東北地區(qū)于秋分時開始收割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和甘薯,而華北地區(qū)的秋收農事已近結束;另一方面,秋分也是冬小麥等作物的播種時間,華北地區(qū)有諺語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白露時節(jié)氣溫往往高于20℃,此時種小麥會造成麥苗冬前葉莖過于繁茂,越冬時容易受凍害。寒露時節(jié)氣溫常常低于10℃,此時下種會造成麥苗冬前細弱,既不能積累養(yǎng)分,也不利于返青;同時,秋分還是南方多地雙季晚稻抽穗揚花,決定其能否高產的關鍵時刻,需要加緊田間管理。因此有農諺說:“夏忙半個月,秋忙四十天?!?/p>

經歷過春耕、夏耘之后的古人,在秋分前后迎來了農業(yè)豐收。為了感激大自然的恩賜,他們舉行祭祀土地神(社神)和谷神(稷神)的隆重儀式,稱為“秋社”。秋社春社對稱,春耕開始之時古人向土地神和谷神祈求豐收的儀式為春社。兩種儀式合稱為“春祈秋報”“春祈秋祀”“春秋祈賽”等,其歷史相當悠久。《詩經》中的《良耜》就是記錄秋社儀式的篇目,其中既有“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這樣對豐收場面的描述,也有“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續(xù),續(xù)古之人”這般對準備犧牲進行祭祀的傳統習俗的描寫。秋社通常在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舉行,“立春后五戊為春社,立秋后無戊為秋社”(宋《歲時廣記·社日》引《統天萬年歷》)。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合紀日,干支組合遵循一定的方法,每兩個天干日之間相差十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與立秋至少相差五十日,正值秋分前后,秋社也因此成為秋分節(jié)氣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些地方就在秋分當天舉行秋社。

傳統秋社分為官社與民社兩種,后者又稱“里社”。官社即官方祭祀社稷神,其儀式規(guī)范而肅穆。民社靈活熱鬧,不僅表達了民眾在喜獲豐收之時對于自然的感恩之情,同時也是一種自發(fā)的集體娛樂活動,以緩解秋收之疲乏?!稏|京夢華錄·秋社》曾這樣追溯北宋首都開封舉行民社的情形:秋社舉行之日,民眾互相贈送自己制作的社糕和社酒。達官貴人、皇親國戚等制作一種用豬羊肉、腰子、動物乳房、肚肺、鴨餅、瓜姜等制作的豪華版“蓋澆飯”——社飯,用以招待客人和充作供品。出嫁女在社日白天回娘家省親,晚上回來時往往攜帶外公、姨媽和舅父贈送的新葫蘆、新棗,據說會給外甥帶來吉祥。教書先生們還會提前收取學費作為秋社慶?;顒拥馁Y費,主要用于雇傭餐飲服務人員和表演藝人,讓他們在秋社中效力。

熱愛生命的天體崇拜

秋分又是一個重要的天文節(jié)氣,是古人祭祀月亮與老人星的重要節(jié)令。

秋分過后夜?jié)u長,晝漸短,陰氣日盛,陽氣逐步讓位于陰氣,古代天子選在此日代表國家在晚上舉行祭月儀式,稱為“夕月”?!秶Z·魯語》載:“天子少采夕月?!表f昭注曰:“夕月以秋分……少采,黼衣也?!币簿褪钦f,天子祭月要穿著一種特定的禮服,即繡著黑白斧形花紋的黼衣。唐玄宗時,天子祭月禮的規(guī)格由中祀升格為大祀;宋真宗時,西郊被確定為祭月禮舉行的固定地點。甚至少數民族政權——遼與金,都舉行祭月儀式。天子秋分祭月儀式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明代嘉靖年間,世宗下令修筑了專門用于祭祀月亮的祭壇——夕月壇,此后明清兩代皇帝都在秋分時于此祭月,就是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

祭月行為起源于對月亮的天體崇拜。對人類來說,月亮是僅次于太陽的重要天體,對早期人類的歷法、數學與生產生活等都產生過重要影響。首先,根據月相變化規(guī)律總結出的月亮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歷法。在此歷法中,新月之日(朔日,即初一)、滿月之日(望日,即十五)因肉眼清晰可辨而成為舉行重要儀式和進行歡慶的時間點。直到現在,我們不少傳統節(jié)日還是在農歷十五日舉行,比如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其次,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中早已有天帝帝俊之妻——常羲生十二個月亮,并給她的月亮孩子洗澡的神話(《山海經·大荒西經》)。為什么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這可能代表著先民在月相變化規(guī)律中總結出一年有十二個月的知識,進而發(fā)現了十二進制。第三,月亮的圓缺變化會影響潮汐,從而影響在江河湖海邊謀生的先民的生產生活。

但秋分祭月儀式并未能深入民間,而僅僅保留在皇家。因為節(jié)氣屬太陽歷知識體系,體現的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位置,與月相變化并無必然聯系,所以秋分當天不一定能看到滿月。祭祀非滿月的行為并不那么令人滿意,后來民間祭月之日就選在可以見到滿月的八月望日,最終形成了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

雖然每年秋分不一定能觀賞到圓月,但一定能觀賞到老人星。老人星即壽星,學名為船底座α星,它是全天第二亮恒星,僅次于天狼星,距離地球約640光年。老人星是一顆相當吉祥的恒星,《史記·天官書》載:“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常以秋分候之南郊。”位于天狼星下方,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有一顆很大很亮的星,稱為南極老人星。老人星如果出現,天下就太平無事,人民就安居樂業(yè)。如果看不到老人星,天下就會戰(zhàn)亂四起。

作為一種天體崇拜,老人星崇拜反映了天象影響人世盛衰的觀念。老人星在秦漢時期被認為具有掌控國運長短的能力,后來其崇拜中逐漸增加了“壽”的含義。唐代學者張守節(jié)為《史記》作注時解釋說:“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為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常以秋分之曙見于景,春分之夕見于丁。見,國長命,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不見,人主憂也。”唐人認為老人星能決定皇帝的壽數,術士為了延長皇帝的壽命,必須向老人星占卜、祈禱。祭祀老人星的壽星祠、老人廟等出現的相當早,《史記·封禪書》載,秦時“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后漢書·禮儀志》載:“仲秋之月……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對老人星的祭祀規(guī)格曾相當高,屬于國家祭祀的行列,東漢明帝曾親自主持過一次老人星的祭祀儀式。他不僅親自奉獻供品,宣讀祭文,還安排了一次古稀老人參加的宴會,同時敬奉天上的老人星和人間的長壽老人。

老人星崇拜中體現了中國古人對長壽的向往,表達了他們對生命的珍視和熱愛。壽是中華傳統生命觀的核心理念之一?!渡袝ぞ女牎废鄠鳛樘斓圪n給大禹治理天下的九種大法,其中提到“五?!睘椤耙辉粔?,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康寧”“考終命”都是“壽”的同義詞或近義詞,“壽”放在最前面,說明五福以“壽”為核心?!肚f子·天地》記錄了堯到華地巡視的神話。當時,華地駐守邊界的人曾三次祝福他說:“使圣人壽……使圣人富……使圣人多男子。”這便是著名的華封三祝,表現了古人多壽、多富、多子的幸福觀,“壽”也是“三多”的核心。

基于月亮天體崇拜的秋分祭月儀式,也體現了古人對于生命的熱愛。月亮有從新月到滿月再到消失不見的變化,猶如人的生命從幼年到盛年再到年老而死的過程。但是月亮消失之后會再現,呈現出周而復始的變化,永遠不枯竭,屈原曾發(fā)出“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天問》)的疑問,意思是月亮有什么特性,使它消亡了又再長起來?人類的生命能否如同月亮一般,死而復生呢?圍繞著死生這一終極問題,先民展開了想象和思考,他們創(chuàng)造了在月宮中搗藥的玉兔神話。玉兔搗藥神話至晚在東漢中期之前就產生了,在安徽淮北、河南嵩山等地出土的畫像石上都出現了持杵搗藥的月中玉兔形象,漢樂府《董逃行》中也有“采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藥可得神仙”的詞句,都表現了玉兔搗制不死藥的神話。相傳嫦娥也是服食了不死藥飛升月宮的,“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羿妻嫦娥盜而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淮南子·覽冥訓》)。如果個體的不死無法實現,那么能否保證種群的繁衍呢?于是先民又創(chuàng)造了蟾蜍為月精的神話,如“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淮南子·精神訓》),多地出土的漢畫像石上都有月中蟾蜍的身影。因為蟾蜍繁殖時產出很多卵,被先民認為是多子的象征,由此還產生了古代女性拜月的儀式,其重要目的就是祈禱子嗣繁盛。

順應時節(jié)的秩序建構

“秋已平分催節(jié)序,月還端正照山河”(《八月十五夜待月》),秋分同時還是一個表現中國古人順應時節(jié)建構社會秩序的節(jié)令。

秋分具有晝夜平分、陰陽均衡的特點,因此秋分時節(jié)的人事活動也要維護公平合理的原則,所以古人選擇在秋分時檢校度量衡,正如《禮記·月令》所載:“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均、石,角斗、甬?!鼻锓謺r檢定長度單位和體積單位,使秤錘和稱符合要求,使鈞和石沒有誤差,使斗和斛符合標準。當然,秋分檢定度量衡并非出于毫無依據的主觀聯想,相反它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因為秋分時節(jié)晝夜溫差較小,氣溫冷暖適中,校正度量衡器具時不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如溫度變化)的影響,因而比較準確。

檢校度量衡對古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古人將度量衡制度視為權衡萬物的基本準則,《淮南子·時則訓》說:“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guī),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繩者,所以繩萬物也。準,所以準萬物也。規(guī)者,所以圓萬物也。衡者,所以平萬物也。矩者,所以方萬物也。權者,所以權萬物也?!敝挥袦蚀_的度量衡才能精確地權衡萬物,因此在秋分檢校度量衡的行為,其實是在幫助建立一種度量衡秩序。

秋分之后處決死刑犯,同樣也是一種刑法秩序的建構。古代死刑日期的設定體現出則天應時的觀念。古人將認知物質世界的分類知識體系——五行與四時相配,得出“春屬木,木主生,夏屬火,火主長,秋屬金,金主殺,冬屬水,水主藏”的結論,其中的“秋屬金,金主殺”是古人選擇在秋分之后實施死刑的重要原因?!蹲髠鳌は骞辍份d:“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不倦。賞以春夏,刑以秋冬?!边@是依據時令的變化采取相應的統治手段,春夏是萬物孕育生長的季節(jié),適合施行仁德,而秋冬草木肅殺,正是用刑之時。周代的司法官司寇就以秋命名,“乃立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周禮·秋官司寇》)。將司寇稱為秋官,表明其職責是與肅殺的秋天相順應的刑罰。唐代規(guī)定在秋分以后處決死刑犯,秋分前不行刑,否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者,違者徒一年。”(《唐律疏議·斷獄》)。

不僅人間在秋分之后處決犯人,相傳“神界”也在秋分時節(jié)舉行聚會,決定凡人的生死。宋代道教類書《云笈七簽》卷一百五載:古人以秋分之日為秋判之日,“秋分之日,乃會九天八地眾真人神、上皇至尊,三日三夕,共定萬民之命,所聚議者咸多,而神尊并集故也?!焙苊黠@,“神界”聚會定凡人生死的敘事受到了秋分以后處決死刑犯的人間刑法時間安排的影響,也是一種順應時節(jié)的秩序建構。

“金主殺”實際上是因為秋分過后,隨著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到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導致地面熱量散失加速,氣溫迅速降低,容易讓人產生肅殺之感,因此秋氣也稱為殺氣?!扒飳俳?,金主殺”僅僅是秋分后處決死刑犯的邏輯而非原因??陀^原因在于秋分以后農事活動漸歇,百姓有空閑時間“圍觀”行刑,官府可以借此達到廣泛警示、預防犯罪等目的。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規(guī)定:“凡決大辟罪皆于市”。也就是說古代處決死刑犯是公開的,而且專門挑人多的地方行刑,北京的柴市口、西四牌樓、菜市口等交通要道都曾是元明清三代官方行刑問斬的地方。明朝權宦劉瑾就是在西市被凌遲處死的,當時“都人鼓舞稱慶,兒童婦女亦以瓦石奮擊,爭買其肉啖之”(《震澤紀聞》)。

總的來看,秋分節(jié)氣既是一個秋報社稷的重要農業(yè)節(jié)氣,也發(fā)展出了以熱愛生命為主題的天體崇拜內涵,還表現了中國古人順應時節(jié)建構社會秩序的努力。在上述秋分節(jié)氣內涵中,我們充分領會到了中國古人對自然的尊重,對生命的熱愛。

到了當代,因為秋分時節(jié)處處可見累累的碩果,最能體現春華秋實的豐收喜悅,因此從2018年開始,國務院將秋分這一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是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第一個專門節(jié)日,既延續(xù)了古老秋社的秋報傳統,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情感,又能服務于當代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升農民的榮譽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

(作者:畢旭玲,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民俗與非遺研究室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論評論專委會副主任)

來源: 文匯報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2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