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日,河南許昌一小學老師在批改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班上一名學生竟把“栓Q”(英文短語“Thank you”的讀音衍生,本意是感謝)寫進作文。該老師將其網絡,直呼“看得血壓飆升”。
無獨有偶,在豆瓣小組“那些年我改過的卷子”中,也有一些作為組員的一線老師們貼出自己批改到的“奇葩”卷面與作業(yè)答案。比如,有的學生用“鍵”組詞,寫下“一鍵三連”,也有學生把“666”寫成“厲害”的近義詞,令人啼笑皆非。
不少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反映,在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退退退”“真的會謝”等,都已成為不少00后、10后學生們的口頭禪。不僅如此,這些新潮的網絡口語表達,還開始進入學生的書面作業(yè)。
如果說幼子口中冒出一句“芭比Q”(意為“完了”)或“栓Q”,家長尚能將其作為段子發(fā)到朋友圈、聊博一笑,但當這些網絡熱詞堂而皇之出現(xiàn)在孩子的作業(yè)本和試卷上,家長尤其是老師又該如何看待,如何合理引導?
對此,不少教育專家表示,“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網絡流行語與青少年追求個性和潮流的心理發(fā)展特征相契合,尤其是當流行語化身為社交符號時,能夠給青少年群體帶來身份認同和關注。但值得警惕的是,語言也是一把“雙刃劍”,一些“語言陷阱”正在影響學生們的思維、表達習慣。保持對漢語的敬畏和尊重,需要家校及社會共同營造氛圍。
正確使用流行語
作文并不會因此失色
中小學生的語文作業(yè)或作文里能否出現(xiàn)流行語?用了網絡熱詞會扣分嗎?滬上一位六年級語文教師坦言:“平時不會鼓勵學生在寫作中運用網絡熱詞,至于是否扣分,則要看具體詞語的使用環(huán)境和感情色彩。”
上海中學語文教師俞超也表達了類似看法?!熬W絡熱詞出現(xiàn)在文章中,如果處理得當,會讓文章顯得具有時代感。比如形容某個事件時使用‘刷屏’‘破防’等。但如果在行文中使用一些網絡縮寫語,如‘栓Q’這樣的表達,可能顯得有些輕佻。”在俞超看來,老師批閱作業(yè)或作文,重點考察的是學生的語言運用是否得當。
多位語文教師告訴記者,誤用流行語的情況常見于低年級學生。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對口頭用語和書面用語的分辨能力會增強。拋開個別學生故意糊弄的情況,到了高中階段,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分辨語境,根據(jù)場景使用正確的語言。
一個網絡熱梗在班級流行
只需一個課間休息的時間
網絡流行語之所以能夠在校園內廣受歡迎,按照一些專家的分析,與這一代青少年學子追求網感、潮流和個性的特征息息相關。從初代網紅流行語“藍瘦香菇”到“YYDS”“栓Q”,在網絡上,成人圍繞流行語展開熱鬧的語言游戲,而青少年作為互聯(lián)網原住民,也順勢也加入其中,并把自己獲得的“成果”展現(xiàn)在試卷里。
有班主任發(fā)現(xiàn),一個網絡熱梗只需要一個課間休息的時間,就可以在班級內傳播并流行起來。而第一個傳播的同學,往往是班上的“小皮猴”。按照這位老師的觀察,“表面上學生是在彰顯個性,實際上,頻繁使用流行語只是一種自我偽裝,剝開標新立異的外殼,學生們渴望的是來自同學、家長和老師的關注?!?/p>
正如在網絡世界,“栓Q”能夠帶來巨大流量,到了現(xiàn)實世界,它們同樣能夠給學生們貼上“潮”“酷”的標簽,吸引同圈層的同學,形成身份認同。
“青少年要尋求群體認同感,加入不同的社群使用不同的語言,并作為身份分類的標簽,這是一種無法控制也無須指責的語言現(xiàn)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社群內的語言頻頻‘出圈’,且成為大眾跟風的對象,似乎不用就不夠新潮不夠時髦——這就需要引起警惕了?!比A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以“飯圈”中的一些拼音縮寫詞距離,其語言價值和文化價值并不高,甚至還在灌輸一些低俗思想。對此,老師和家長不能視而不見,對孩子進行適時的引導和教育必不可少。
時刻保持對漢語的敬畏
警惕陷入語言陷阱
“作為教師,以前我常常擔心學生思維不夠活躍,如今,我們更擔心學生因為‘太懂網絡’,思維過度跳躍?!本W絡上,一位教師的感觸,也道出了諸多教育界人士的心聲:我們無需將“栓Q”視為洪水猛獸,但在育人過程中也要堅定立場——始終保持對漢語的敬畏。語言文字是基本的交流工具,追求用詞嚴謹,本身就是對文化的守護。
“當下,我們尤其需要警惕語言陷阱?!毙炷舱J為,形式不能成為空虛內容的遮羞布,無論何時何地,語言的內容才是值得關注的重點。仔細分析,不少“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流行語,實則過于簡單粗暴,無形中減損或破壞了漢語表達本該有的滋味。
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榮華舉例,在現(xiàn)代漢語中,單一個“看”字就有幾十種表達,有時是“賞”,有時是“觀”,有時是“驚鴻一瞥”,漢語的豐富性成就精準的表達,使得語言高雅有味。
還有小學教師反映,當下,短視頻和游戲已成為青少年了解網絡流行語的第一途徑?!岸昙壭W生就有了自己的社交賬號,很多時候,孩子在不了解語義的情況下就被‘洗腦’了?!币虼耍灿袑<液粲?,培養(yǎng)孩子具有良好的“語感”,讓“雅言”重回學生書面表達,僅靠學校教育遠遠不夠。打造清朗的網絡環(huán)境,需要家校乃至全社會共同努力、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圖片:除題圖均源自文匯報資料圖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