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nèi)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nèi)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chǎn)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chǎn)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chǎn)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健康術語-五常

解讀

五常即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類自然事物及其運動。中國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上述五類事物來說明自然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這種哲學思想早見于《左傳》、《國語》和《尚書·洪范》等書中。戰(zhàn)國時代,五行頗為流行,并出現(xiàn)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相生意味著相互滋生或促進,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勝又稱相克,意味著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相生和相克的協(xié)調(diào),所謂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大自然才會運行不息,相反相成。這些觀點,具有自發(fā)的辯證法因素,它的合理成份一直被保存下來,在實際應用中對中國古代天文、歷數(shù)、醫(yī)學等起了一定作用,在醫(yī)學應用上成為中醫(yī)的五行學說

應用領域

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歸納人體臟腑、經(jīng)絡、形體、官竅等組織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種功能活動,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tǒng),進而與自然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建立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tǒng),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規(guī)律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聯(lián)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規(guī)律來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因此,五行學說作為中醫(yī)學主要的思維方法在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對中醫(yī)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五行學說在生理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五行特性類比五臟的生理特點,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tǒng),以生克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lián)系等幾個方面。

1、說明五臟的生理特點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分別歸屬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長、升發(fā)、舒暢、條達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通氣血,調(diào)暢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屬木。火有溫熱、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脈以維持體溫恒定,心主神明以為臟腑之主,故以心屬火。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主運化水谷、化生精微以營養(yǎng)臟腑形體,為氣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屬土。金性清肅、收斂,肺具有清肅之性,以清肅下降為順,故以肺屬金。水具有滋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腎屬水。

2、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tǒng)

五行學說除以五行特性類比五臟的生理特點,確定五臟的五行屬性外,還以五臟為中心,推演絡繹整個人體的各種組織結構與功能,將人體的形體、官竅、精神、情志等分歸于五臟,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tǒng)。同時又將自然界的五方、五氣、五色、五味等與人體的五臟聯(lián)系起來,建立了以五臟為中心的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tǒng),將人體內(nèi)外環(huán)境聯(lián)結成一個密切聯(lián)系的整體。如以肝為例:“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素問·金匱真言論》),這樣把自然界的東方、春季、青色、風氣、酸味等,通過五行的木與人體的肝、筋、目聯(lián)系起來,構筑了聯(lián)系人體內(nèi)外的肝木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3、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lián)系

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的。五行學說不僅用五行特性說明五臟的功能特點,而且還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論來說明臟腑生理功能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即五臟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

(1)以五行相生說明五臟之間的資生關系: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氣運化,化氣以充肺;肺生腎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腎精,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腎生肝即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yǎng)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

(2)以五行相克說明五臟之間的制約關系:腎制約心即水克火,如腎水上濟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制約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陽熱,可以抑制肺氣清肅太過;肺制約肝即金克木,如肺氣清肅,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制約脾即木克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脾制約腎即土克水,如脾氣之運化水液,可防腎水泛濫。

(3)以五行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平衡:依據(jù)五行學說,五臟中的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生理聯(lián)系。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因有他臟的資助而不至于虛損,又因有他臟的制約和克制,而不致于過亢;本臟之氣太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本臟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臟之氣補之。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肺(金)氣不足,脾(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脾(土)可克之。這種制化關系把五臟緊緊聯(lián)系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nèi)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

應當指出的是,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是以五行的特性及其生克規(guī)律來論述的。然而,五臟的功能是多樣的,其相互間的關系也是復雜的。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說明五臟的所有功能,而五行的生克關系也難以完全闡釋五臟間復雜的生理聯(lián)系。因此,在研究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時,不能囿于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理論。

(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五行學說,不僅可用以說明在生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聯(lián)系,而且也可以說明在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影響。某臟有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疾病也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變。以五行學說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傳變,可分為相生關系的傳變和相克關系的傳變兩類。

1、相生關系的傳變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個方面。

母病及子,即母臟之病傳及子臟。如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故腎為母臟,肝為子臟。腎病及肝,即屬母病及子。臨床常見的因腎精不足不能資助肝血而致的肝腎精血虧虛證,腎陰不足不能涵養(yǎng)肝木而致的肝陽上亢證,腎陽不足不能資助肝陽而致的少腹冷痛證,皆屬母病及子的傳變。他臟之間的母病及子傳變,可以此類推。母病及子,多見母臟不足累及子臟虧虛的母子兩臟皆虛的病證。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傳變,從子臟傳及母臟。如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故肝為母臟,心為子臟。心病及肝,即是子病及母。臨床常見的因心血不足累及肝血虧虛而致的心肝血虛證,因心火旺盛引動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證,皆屬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既有子臟虛引起母臟也虛的虛證,又有子臟盛導致母臟也盛的實證。另外還有子臟盛導致母臟虛的虛實夾雜病變,即所謂“子盜母氣”,如肝火亢盛,下劫腎陰,以致腎陰虧虛的病變即是。

2、相克關系的傳變

包括“相乘”和“相侮”兩個方面。

相乘,是相克太過致病。引起五臟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某臟過盛,而致其所勝之臟受到過分克伐;二是某臟過弱,不能耐受其所不勝之臟的正??酥?從而出現(xiàn)相對克伐太過。如以肝木和脾土之間的相克關系而言,相乘傳變就有“木旺乘土”(即肝氣乘脾)和“土虛木乘”(即脾虛肝乘)兩種情況。由于肝氣郁結或肝氣上逆,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而出現(xiàn)胸脅苦滿、脘腹脹痛、泛酸、泄瀉等表現(xiàn)時,稱為“木旺乘土”。反之,先有脾胃虛弱,不能耐受肝氣的克伐,而出現(xiàn)頭暈乏力、納呆噯氣、胸脅脹滿、腹痛泄瀉等表現(xiàn)時,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形成五臟相侮亦有兩種情況,即太過相侮和不及相侮。太過相侮,是指由于某臟過于亢盛,導致其所不勝無力克制而反被克的病理現(xiàn)象。例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僅無力制約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而出現(xiàn)急躁易怒,面紅目赤,甚則咳逆上氣,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癥狀,稱為“木火刑金”。不及相侮,是指由于某臟虛損,導致其所勝之臟出現(xiàn)反克的病理現(xiàn)象。如脾土虛衰不能制約腎水,出現(xiàn)全身水腫,稱為“土虛水侮”。

總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規(guī)律來闡釋。如肝臟有病,病傳至心,為母病及子;病傳至腎,為子病及母;病傳至脾,為乘;病傳至肺,為侮其他四臟,以此類推。

五行學說認為,按相生規(guī)律傳變時,母病及子病情輕淺,子病及母病情較重,如清·徐大椿《難經(jīng)經(jīng)釋》說:“邪挾生氣而來,則雖進而易退”;“受我之氣者,其力方旺,還而相克,來勢必甚。”按照相克規(guī)律傳變時,相乘傳變病情較深重,而相侮傳變病情較輕淺。如《難經(jīng)經(jīng)釋》說:“所不勝,克我者也。臟氣本已相制,而邪氣挾其力而來,殘削必甚,故為賊邪”;“所勝,我所克也。臟氣既受制于我,則邪氣亦不能深入,故為微邪?!?/span>

此外,運用五行學說還可以闡釋五臟發(fā)病與季節(jié)的關系。五臟外應五時,所以五臟發(fā)病的一般規(guī)律,是在其所主之時受邪而發(fā)病,即春天多發(fā)肝病,夏天多發(fā)心病,長夏多發(fā)脾病,秋天多發(fā)肺病,冬天多發(fā)腎病。故《素問·咳論》說:“五臟各以其時受病……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span>

由于五行生克規(guī)律不能完全闡釋五臟間復雜的生理關系,因而五臟間病變的相互影響也難完全以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規(guī)律來說明?!端貑枴び駲C真藏論》已有“然其卒發(fā)者,不必治于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的論述。故對于疾病的五臟傳變,不能完全受五行生克乘侮規(guī)律的束縛,而應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去把握疾病的傳變。

(三)指導疾病的診斷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當內(nèi)臟有病時,其功能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異常變化,可以反映到體表相應的組織器官,出現(xiàn)色澤、聲音、形態(tài)、脈象等諸方面的異常變化,即所謂“有諸內(nèi)者,必形諸外”(《孟子·告子下》)。五行學說將人體五臟與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作了相應聯(lián)系,構成了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tǒng),因而觀察分析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外在表現(xiàn),依據(jù)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和五行生克乘侮規(guī)律,可確定五臟病變的部位,推斷病情進展和判斷疾病的預后。即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內(nèi)臟”(《靈樞·本藏》)。

1、確定五臟病變部位

五行學說以事物五行屬性歸類和生克乘侮規(guī)律確定五臟病變的部位,包括以本臟所主之色、味、脈來診斷本臟之病和以他臟所主之色、味、脈來確定五臟相兼病變。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是心火亢盛之病。若脾虛病人,而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是肝氣犯脾;心臟病人,而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多見于腎水上凌于心等等。故《難經(jīng)·六十一難》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span>

2、推斷病情的輕重順逆

五行學說根據(jù)五色之間的生克關系來推測病情的輕重順逆。由于內(nèi)臟疾病及其相互關系的異常變化,皆可從面部色澤的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主色”和“客色”的變化,以五行的生克關系為基礎,來推測病情的順逆?!爸魃笔侵肝迮K的本色,“客色”為應時之色。“主色”勝“客色”,其病為逆;反之,“客色”勝“主色”,其病為順。清·吳謙《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說:“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臟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span>

五行學說還將色診和脈診結合起來,即色脈合參,結合五行生克規(guī)律來推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色青而見弦脈,色脈相符;如果不得弦脈而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即克色之脈,為逆,預后不佳;若得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為順,預后較好。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所說:“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span>

疾病的表現(xiàn)千變?nèi)f化,要作出正確的診斷,必須堅持“四診合參”,切不可拘泥于以五行理論的推斷,以免貽誤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

(四)指導疾病的治療

五行學說指導疾病的治療,主要表現(xiàn)在:根據(jù)藥物的色、味,按五行歸屬指導臟腑用藥;按五行的生克乘侮規(guī)律,控制疾病的傳變和確定治則治法;指導針灸取穴和情志疾病的治療等幾個方面。

1、指導臟腑用藥

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顏色與氣味。以顏色分,有青、赤、黃、白、黑“五色”;以氣味辨,則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藥物的五色、五味與五臟的關系是以天然色味為基礎,以其不同性能與歸經(jīng)為依據(jù),按照五行歸屬來確定的。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黃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腎。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經(jīng)以補肝之精血;丹參味苦色赤入心經(jīng)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經(jīng)以清肺熱;白術色黃味甘以補益脾氣;玄參、生地色黑味咸入腎經(jīng)以滋養(yǎng)腎陰等。臨床臟腑用藥,除色味外,還必須結合藥物的四氣(寒、熱、溫、涼)和升降浮沉等理論綜合分析,辨證應用。

2、控制疾病的傳變

根據(jù)五行生克乘侮理論,五臟中一臟有病,可以傳及其他四臟而發(fā)生傳變。如肝有病可以影響到心、肺、脾、腎等臟。心、肺、脾、腎有病也可以影響肝臟。不同臟腑的病變,其傳變規(guī)律不同。因此,臨床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治療之外,還要依據(jù)其傳變規(guī)律,治療其他臟腑,以防止其傳變。如肝氣太過,或郁結或上逆,木亢則乘土,病將及脾胃,此時應在疏肝平肝的基礎上預先培其脾氣,使肝氣得平,脾氣得健,則肝病不得傳于脾。如《難經(jīng)·七十七難》所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边@里的“實其脾氣”,是指在治療肝病的基礎上佐以補脾、健脾。

疾病的傳變與否,主要取決于臟氣的有盛有衰?!笆t傳,虛則受”,是五臟疾病傳變的基本規(guī)律。在臨床實踐中,我們既要根據(jù)五行的生克乘侮關系掌握五臟病變的傳變規(guī)律,調(diào)整太過與不及,控制其傳變,防患于未然,同時又要依據(jù)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切勿將其作為刻板公式而機械地套用。

3、確定治則治法

五行學說不僅用以說明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傳變,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預防,而且還以五行相生相克規(guī)律來確定疾病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1)依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定治則和治法:臨床上運用五行相生規(guī)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和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jīng)·六十九難》)。

補母,是指一臟之虛證,不僅須補益本臟以使之恢復,同時還要依據(jù)五行相生的次序,補益其“母臟”,通過“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復。補母適用于母子關系的虛證。如肝血不足,除須用補肝血的藥物(如白芍等)外,還可以用補腎益精(如何首烏等)的方法,通過“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的恢復。

瀉子,是指一臟之實證,不僅須瀉除本臟亢盛之氣,同時還可依據(jù)五行相生的次序,瀉其“子臟”,通過“氣舍于其所生”的機理,以瀉除其“母臟”的亢盛之氣。瀉子適用于母子關系的實證。如肝火熾盛,除須用清瀉肝火的藥物(如龍膽草柴胡等)外,還可用清瀉心火(如生地、木通等)的方法,通過“心受氣于肝”,“肝氣舍于心”的機理,以消除亢盛的肝火。

依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種。

滋水涵木法:是滋腎陰以養(yǎng)肝陰的治法,又稱滋腎養(yǎng)肝法、滋補肝腎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甚或肝陽上亢之證。

益火補土法:是溫腎陽以補脾陽的治法,又稱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適用于腎陽衰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必須說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來說,心屬火,脾屬土,火不生土應當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補土應當是溫心陽以暖脾土。但自命門學說興起以來,多認為命門之火具有溫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臨床上多將“益火補土”法用于腎陽(命門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運之證,而少指心火與脾陽的關系。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氣以補益肺氣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氣虛衰,生氣無源,以致肺氣虛弱之證,若肺氣虛衰,兼見脾運不健者,亦可應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養(yǎng)肺腎之陰的治法,亦稱滋養(yǎng)肺腎法。主要用于肺陰虧虛,不能滋養(yǎng)腎陰,或腎陰虧虛,不能滋養(yǎng)肺陰的肺腎陰虛證。

(2)依據(jù)五行相克規(guī)律確定治則和治法:臨床上運用五行相克規(guī)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抑強扶弱。

人體五臟相克關系異常而出現(xiàn)的相乘、相侮等病理變化的原因,不外乎“太過”和“不及”兩個方面?!疤^”者屬強,表現(xiàn)為機能亢進;“不及”者屬弱,表現(xiàn)為機能衰退。因而治療上須同時采取抑強扶弱的治療原則,并側重于制其強盛,使弱者易于恢復。若一方雖強盛而尚未發(fā)生克伐太過時,亦可利用這一治則,預先加強其所勝的力量,以阻止病情的發(fā)展。

抑強,適用于相克太過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氣橫逆,乘脾犯胃,出現(xiàn)肝脾不調(diào)、肝胃不和之證,稱為“木旺乘土”,治療應以疏肝平肝為主。又如木本克土,若土氣壅滯,或脾胃濕熱或寒濕壅脾,不但不受木之所克,反而侮木,致使肝氣不得疏達,稱為“土壅木郁”,治療應以運脾祛邪除濕為主。抑其強者,則其弱者機能自然易于恢復。

扶弱,適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虛弱,肝氣乘虛而入,導致肝脾不和之證,稱為“土虛木乘”或“土虛木賊”,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為主。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氣虛弱,不僅不能制水,反遭腎水之反克而出現(xiàn)水濕泛濫之證,稱為“土虛水侮”,治療應以健脾為主。扶助弱者,加強其力量,可以恢復臟腑的正常功能。

依據(jù)五行相克規(guī)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瀉南補北法四種。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療肝脾不和或肝氣犯胃病證的治法,又稱疏肝健脾法、調(diào)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適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之證。臨床應用時,應依據(jù)具體情況的不同而對抑木和扶土法有所側重。如用于木旺乘土之證,則以抑木為主,扶土為輔;若用于土虛木乘之證,則應以扶土為主,抑木為輔。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治法,又稱為敦土利水法。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陰清肝火以治療肝火犯肺病證的治法,也可稱為“滋肺清肝法”。適用于肺陰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證。若屬肝火亢盛,左升太過,上炎侮肺,耗傷肺陰的肝火犯肺證,當清肝平木為主,兼以滋肺陰以肅降肺氣為治。

瀉南補北法:是瀉心火補腎水以治療心腎不交病證的治法,又稱為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因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故稱瀉南補北法。若由于心火獨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腎,則應以瀉心火為主;若因腎水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則應以滋腎水為主。但必須指出,腎為水火之宅,腎陰虛亦可致相火偏旺,也稱為水不制火,這屬于一臟本身水火陰陽的偏盛偏衰,不能與五行生克中水不克火混為一談。

總之,根據(jù)五行相生、相克規(guī)律可以確立有效的治則和治法,指導臨床用藥。但在具體運用時又須分清主次,要依據(jù)雙方力量的對比進行全面考慮?;蛞灾文笧橹?兼顧其子;治子為主,兼顧其母?;蛞砸謴姙橹?、扶弱為輔;扶弱為主,抑強為輔。如此,方能正確地指導臨床實踐,提高治療效果。

4、指導針灸取穴

針灸療法中,針灸學家將手足十二經(jīng)近手足末端的井、滎、輸、經(jīng)、合“五輸穴”,分別配屬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療臟腑病證時,根據(jù)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規(guī)律進行選穴治療。如治療肝虛證時,根據(jù)“虛則補其母”的原則,取腎經(jīng)的合穴(水穴)陰谷,或本經(jīng)合穴(水穴)曲泉進行治療。若治療肝實證,根據(jù)“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取心經(jīng)滎穴(火穴)少府,或本經(jīng)滎穴(火穴)行間治療,以達到補虛瀉實,恢復臟腑正常功能之效。

5、指導情志疾病的治療

人的情志活動,屬五臟功能之一,而情志活動異常,又會損傷相應內(nèi)臟。由于五臟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故人的情志變化也有相互抑制作用。臨床上可以運用不同情志變化的相互抑制關系來達到治療目的。如“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這就是情志病治療中的所謂“以情勝情”之法。

以五行生克規(guī)律闡釋疾病的治療,有其一定的實用價值,但是并非所有疾病的治療都能用五行生克規(guī)律來解釋。臨床上既要正確地掌握五行生克規(guī)律,又要根據(jù)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參考文獻

1、李經(jīng)緯、余瀛鰲、蔡景峰、張志斌、區(qū)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yī)大辭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年

2、孫廣仁.《中醫(y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年

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builtinbookshelves.com/archives/7879